高考历史精品讲义试题含答案解析专题提能与主观题增分八.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9829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精品讲义试题含答案解析专题提能与主观题增分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精品讲义试题含答案解析专题提能与主观题增分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精品讲义试题含答案解析专题提能与主观题增分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精品讲义试题含答案解析专题提能与主观题增分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精品讲义试题含答案解析专题提能与主观题增分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精品讲义试题含答案解析专题提能与主观题增分八.docx

《高考历史精品讲义试题含答案解析专题提能与主观题增分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精品讲义试题含答案解析专题提能与主观题增分八.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精品讲义试题含答案解析专题提能与主观题增分八.docx

高考历史精品讲义试题含答案解析专题提能与主观题增分八

一、专题提能—纵引横联贯通主干知识

一条主线: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两大阶段: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与工业革命时期;三大重点:

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四个标志:

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

19世纪的殖民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

背景

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的推动,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进行资本输出

主要

国家

西、葡、荷、英、法等国

英、俄、法、美等国

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

扩张

地区

大多只能占有沿海地区,未深入内地

进行全球殖民扩张,深入内地

全世界范围

方式

公开的殖民掠夺

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商品输出

武力扩张,资本输出,划分势力范围,分割世界

活动

抢夺金银、贩卖黑奴、垄断商路、欺诈性贸易

在殖民地进行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进行资本输出,商品倾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结果

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

推动了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国家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将世界基本瓜分完毕,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认识

列强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加剧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第二,在亚非拉地区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体制,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意识,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一些地区和国家逐渐走上近代化道路

[针对训练]

1.(2018·长郡中学月考)恩格斯指出,当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候,他也不知道,他因此复活了在欧洲久已绝迹的奴隶制度,并奠定了贩卖黑奴的基础。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哥伦布(  )

A.是奴隶贸易的开创者

B.促进了美欧经济交流

C.引发了欧洲对外拓殖

D.推动了世界文明交融

解析:

选C 哥伦布发现美洲,“复活了在欧洲久已绝迹的奴隶制度,并奠定了贩卖黑奴的基础”反映出哥伦布也扮演殖民者的角色,引发了欧洲对外拓殖,故C项正确。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途径、特点及影响

1.途径:

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2.特点

(1)整体性:

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

(2)开放扩张性:

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

(3)不平等性:

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4)进步性:

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进步。

(5)以英国为中心:

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

3.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2)消极影响:

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上的,是一种很不公正、很不公平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的根源。

[针对训练]

2.(2018·辽宁重点高中联考)英国学者托马斯·孟强调:

“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要把自己的金钱当做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

”该观点反映了英国(  )

A.新经济时代贸易特点   B.资本积累的途径

C.自由贸易观点的终结D.殖民掠夺的野蛮

解析:

选B 新经济时代是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前提下,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故其特点与材料中的引诱别人财富回来不符,故A项错误;资本原始积累途径就是资本主义通过殖民掠夺、不平等贸易,以获得巨额财富积累,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自由贸易主要是指自由生产、自由经营、自由竞争,是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经济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殖民掠夺的野蛮,故D项错误。

一、工业革命时期中西社会对比(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西 方

中 国

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的主导),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步加深

表现

经济

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

政治

法德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扩展

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开展洋务运动;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等革命斗争

文化

启蒙思想广泛传播,理性主义推动欧洲资本主义浪潮的发展,自由主义兴起,社会主义学说产生,科学技术领域出现重大突破

“西学东渐”新思潮萌发

对外

出现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

[针对训练]

3.(2018·黄冈质检)阅读《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分析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主要表明(  )

国家

总人口(单

位:

万人)

农村人口

百分比

城市人口

百分比

英国

(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

(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

(1851年)

约43200

89%

11%

A.在城市化上,工业文明明显优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走上了明显不同的道路

C.在城市化上,西方是主动的,中国是被动的

D.中西方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解析:

选A 英国1851年已完成工业革命,故城市化程度较高,法国1851年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城市化比英国低比中国高,中国没有进行工业革命,城市化最低,故A项正确;材料表格中只有城市化水平的数据,没有城市化方式的论述,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在城市化上是主动还是被动,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1851年的中西方农村、城市人口数据,没有关于农村人口对城市化态度的信息,故D项错误。

二、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侵略: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抗:

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反抗:

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学习西方发展至制度层面

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风俗观念近代化

[针对训练]

4.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推动这一“方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金融中心的转移D.中国市场的扩大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

“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手段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变化,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但与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此时英国仍然是世界金融中心,未发生转移,故C项错误;中国市场的扩大,与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手段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二、主观题第1题专题研究—常考题点及答题规范

[命题热点要知晓]

本专题从哪些角度考

怎样考·考什么

必备哪些知识

新史观

近十年有关世界近代史体系或史观的讨论形成了持续不断的热潮,出现了多个体系并存、相互竞争的局面(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

目前主要有五种受到广泛关注的体系和史观(现代化、文明史、全球史、社会形态史、整体世界史体系)。

利用生态史观的研究方法对西方现代化经历进行探讨,不仅可以正确评价和认识它的得失成败,还可以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纵向考查

①全球史观下整体世界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②现代化史观下的西方经济近代化的发展;

③社会史观下近代西方城市化、人口迁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变迁

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

②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③近代城市的兴起,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人口迁移,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横向考查

①西欧的原初现代化的时代发展特征;

②全球化的开始,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

③工业文明在欧美的确立及产生的历史影响,认识其带来的社会问题;

④文明史观下的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及其深层本质的研究;

⑤明清时期中西文明发展表现、趋势的比较及历史启迪;

⑥近代以来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①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现代意识的兴起,现代民主政治的开创;

②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③两次工业革命,现代民主政治的拓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形成,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思想解放与科技革命;

⑤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通史阶段特征;

⑥近代列强侵华和政治、经济、文化变迁

学术热点

在当下,以唯物史观为指南,批判地借鉴西方学术成果,将“传统世界史”和“新世界史”同举并重是世界史研究的主要方向。

为满足社会各界的现实需求,世界史研究进一步发挥经世致用功能,为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社会转型等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时政热点

“近代历史与当今世界”“‘一带一路’与近代国际关系”,加强从世界史角度研究海洋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海洋意识淡薄,未能树立起面向海洋的发展观,为此,加强海洋问题研究便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规范答题领悟好]

[典例] (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

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

新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