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第四章 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2631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第四章 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社区第四章 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社区第四章 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社区第四章 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社区第四章 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第四章 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

《社区第四章 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第四章 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第四章 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x

社区第四章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第四章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公共管理概述

公共管理从生产意义上讲是公共组织的一种职能,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和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非政府组织(NGO)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

二、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公共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两大类。

(2)作为公共管理客体的社会公共事务显现不断扩展的趋势。

(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实现。

(4)公共管理的职能是调节和控制。

(5)公共管理体制和手段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

三、公共管理的性质和特点

(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四、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对象

(一)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主体可以分为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主体两个部分。

所谓其他公共管理主体是指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而存在的一些组织,一般可称为非营利组织或者第三部门。

(二)公共管理的对象

公共管理以社会公共事务作为管理对象。

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分为公共资源和公共项目、社会问题等。

1.公共资源

(1)公共设施、产品。

即特定社区所有人们都有可能享用和受益的物质性存在,且它们本身必须是劳动产品,如能源、城市道路、路灯、桥梁、交通标志等。

(2)公共信息资源。

即一定社区的人们共同拥有和可能享用的各种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产品、科技成果、经济信息,等等。

(3)人力资源。

社会人力资源也就是一定社区的劳动力、人才方面所形成的社会资源,它是人的因素。

在种种社会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活跃和最宝贵的财富。

(4)自然资源。

即一定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性物质条件,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等。

2.公共项目

公共管理的主要任务集中于将有关的政策变成现实,这些政策通常是由公共管理机构根据社会问题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准则。

因此,政策还不是行为,仅仅是行为的指导原则,有时候也成为行为的标准。

而把政策具体化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公共项目,公共项目是依据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

于是,公共项目成为公共管理中最直接的对象。

3.社会问题

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要面临着这样或那样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设施等,这些就是社会问题。

但是,社会问题又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不断得到解决的同时,又不断发生新的问题,因此,公共管理不可能去解决所有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只有在属于公共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才成为公共管理的对象。

尽管如此,公共管理面对的社会问题仍然是相当广泛的,诸如文化、教育、福利、市政、公共卫生、交通、能源、住宅、生活方式,等等。

五、公共管理的目的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所谓的公共利益是为社会成员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服务。

公共物品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指有形的物品,如:

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道路交通;也可指无形的产品和服务;如:

社会治安、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与构成要素

社会工作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成为一种应对社会问题的制度化的方法。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变迁的过程中,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实践活动。

为了阐述和理解上的方便,我们尝试对社会工作给出一个一般性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

(二)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当前,我国对社会工作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

普通社会工作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承担的,不计报酬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或公益服务性的活动。

行政性社会工作是指在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中专门从事职工福利、社会救助、思想工作等类型的助人活动。

专业社会工作是由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开展的助人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针对困难人群的专业化服务,较多地秉持了国际上通行的社会工作理念,并运用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形成的职业活动。

在世界各国,不但民间组织,而且政府也积极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

以下从服务对象和社会两个层面来分析社会工作的目标。

(一)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1.解救危难

危难是因社会或个人原因,个体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个人的基本生活能力受到严重削弱,致使其自身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以至生命遭遇危机的状态。

当个体的生命受到威胁、个人的基本生活受到严重伤害时,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帮助他们解除危机,帮助他们生存下来、生活下去。

在这方面,社会工作者负有职业上的责任。

面对危难,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寻求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受助者,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2.缓解困难

人类所遇到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里把困难视为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比较严重影响但尚未达到危及生命的状况。

有些困难时一般性的,这些困难常常由当事人及其家庭、亲友自己解决。

但是,也有一些困难比较严重,由于当事人应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别人帮助才能解决。

它们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困难,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压力。

由于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性及其对受助者的尊重、保密等承诺,所以它在解决有关个人困境,特别是不希望他人知晓的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困难群体解决困难,使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

3.促进发展

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社会工作尊重人,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解决个人生活困难、增进个人幸福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

社会工作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而这一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和帮助,促进其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增长,逐渐达到自己能应对困难、面对生活困难以至预防新问题出现的状态。

在这里,个人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增长都属于人的发展的范畴。

社会工作者相信人们都有一定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去应对他遇到的困难,而社会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发现和强化这种能力,使服务对象在得到帮助时也增加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

可以说,帮助个人、社会群体乃至社区更好地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广阔活动空间,实现发展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

(二)社会层面的目标

社会工作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它在社会层面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

1.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相信社会问题的产生有个体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资源有限、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社会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社会问题。

所以,社会工作者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增强服务对象的能力,也要解决社会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

2.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也称社会正义,是指一个社会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在经济、政治等资源分配方面所具有的的正当性的状态。

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追求和实现社会公正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公正并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社会工作者相信人是有尊严的,不论年龄、性别、种族、职业,人们之间是平等的,人们应该公平地享受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

为了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工作者从多个方面介入社会生活,对不公正现象进行干预,这包括:

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为困难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障。

三、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社会工作由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价值观念、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一)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也称受助者、案主或工作对象)是社会工作者直接服务或帮助的对象,是生活遇到困难、需要别人提供帮助的个人或人群。

服务对象或受助者的存在是社会工作得以发生的基本前提。

所以,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只是个人,还可能是家庭、群体和社区。

从理论上来说,任何生活上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的人和群体都可以成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但是实际上真正的服务对象是要通过社会工作者的评估才能确定的。

(二)社会工作者

没有社会工作者就没有社会工作,所以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评估服务对象的困难与需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通过与对方的相互配合与合作达到助人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助人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

(三)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特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社会工作者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和服务对象的看法。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即以帮助他人、服务他人、促进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为自己行动的目标。

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只有在牢固地为他人服务的价值观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才会自觉地、持久地开展工作,才会尽可能去帮助他人。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通过专业教育形成的,是在服务实践中养成的。

(四)专业助人方法

社会工作是专业的助人活动,助人方法作为达到助人目的的手段和措施,在服务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助人方法是现代社会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以至于有相当多的社会工作者认为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一整套助人的方法。

专业助人方法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社会工作者区别于一般助人者的明显之处。

社会工作的助人方法不只是指在实际工作中所使用的一般方法,而且指社会工作者群体在长期的助人实践中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做法,它们作为一种知识被社会工作者共享,并有效地支持着社会工作者的实践。

(五)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依据其价值观向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动,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及合作的过程,它是社会工作的外在表现。

助人或服务活动将受助者的需要与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活动连接起来,并通过连续的活动去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

因此,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最核心的部分,没有助人活动将各种要素连接起来就没有社会工作。

助人活动反映了价值观和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实践活动。

由于助人活动包含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相互理解和互动,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助人活动也是复杂多样的。

 

第三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所谓“专业价值”是针对“个人价值”而言,它是指一整套指导专业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思想、观念和基本原则。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专业共同体内部的一种总体的价值偏好,代表着整个专业团体内部对社会正义、服务、个人价值与尊严、人类关系重要性、社会团结等的一般看法以及对专业活动标准的认定。

专业价值观的建立与履行时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前提。

对社会工作来说,重要的专业价值包括正义、平等、责任、自我实现、自我决定、知会同意、诚信等。

目前国际社会工作界把社会工作价值观归纳为六个方面:

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待人诚信和守信、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在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确立不仅应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更要考虑具体的国情、社情和民情。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体现的价值观是:

以人为本、回应需要;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平等待人、注重参与;道德与责任并举;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

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实践专业价值观。

1.对服务对象的接纳

在专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从内心接纳服务对象,将他们看作是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偏好、习惯、信仰等都应保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

在这里,接纳不等于认同,它是指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价值观与个人背景特征等的一种包容,也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大众统一的服务态度。

2.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包容

在这里,尊重是要认识服务对象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其他基本权利,充分保障他们获得基本的资源和可靠的专业服务的权利。

社会工作者不应将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服务对象,更不应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也不能向服务对象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3.注重个别化原则

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不应当使用一般或统一的服务方法回应他们的独特需要,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的价值差异,及其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

4.自我决定与知情同意

社会工作者有义务向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对象有权利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选择服务的内容、方式,并在事关自身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

如果服务对象没有能力进行选择和决策,社会工作者应根据法律或有关规定由他人代行选择和决策权利。

自决权是个人尊严的体现,除万不得已,即便是社会工作者出于好意,一般也不主张由社会工作者代替服务对象作决定,因为这样做可能不利于服务对象发展自尊和挖掘潜能。

5.强调为服务对象保密

社会工作者应当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未经服务对象同意或允许,社会工作者不得向第三方透露涉及服务对象个人身份资料和其他可能危害服务对象权益的隐私信息。

在特别情况下必须透露有关信息时,社会工作者应向机构或有关部门报告,并告知服务对象有限度公开隐私信息的必要性及采取的相关保护措施。

如果在紧急情形下必须打破保密原则而来不及提出报告,社会工作者事后应当提供相关的证据并补办手续,以记录必要的工作程序。

 

第四节社会工作法

社会工作法分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两大类。

一、直接方法

(一)个案工作方法

1.个案工作的含义

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小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彼此信任合作的和谐关系下,充分调动案主本身的潜能与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案主的问题、家庭及社会环境,运用案主本身及其外部资源,增强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帮助案主成长的目的。

2.个案工作过程

(1)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当案主前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求助,并已经使用社会工作服务时,即成为“现有案主”。

当案主并没有要求求助,但可能需要个案工作者的协助,或者是虽然还没有求助但妨碍他人或社会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时,他即成为“潜在案主”。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不仅是要与“现有案主”工作,同时还要与“潜在案主”建立联系,使其了解接受社会工作服务对他的意义,使“潜在案主”也成为“现有案主”。

(2)对案主的需要和问题进行评估。

包括收集相应的案主个人和家庭资料,然后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评估,以决定帮助的介入点。

需要了解的案主个人的资料包括个人资料、身体状况、心理情况、价值观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案主所处环境方面的资料包括家庭环境和延伸的环境系统,如案主的朋辈环境、社区环境、工作环境等,以及案主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3)制定计划、介入干预与总结检讨。

在制定帮助案主的目标和工作计划时姚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

工作目标要与社会工作者的专长以及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致,防止目标不切实际,动摇案主解决问题的信心。

目标应与机构的功能一致,以便取得机构资源对社会工作者的配合,更好地服务案主。

目标应使案主和社会工作者共同协商的结果,最大限度地调动案主的积极性。

目标制定后,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订立工作契约,确立双方所认可的目标和计划,促使双方承担各自的责任,以便达到最终目标。

个案工作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每一个步骤中都包含对案主和工作过程的不断评估与总结。

社会工作者应根据对案主动态的发现、案主的进步和社会资源的实际状况而不断调整工作和帮助的策略,以维护案主的最大利益。

3.个案工作技巧

(1)沟通技巧。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无时不与案主沟通,这需要熟练掌握沟通技巧,运用好语言符号、身体符号和环境符号。

语言符号的运用:

即社会工作者在于案主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力求把话说得悦耳、清楚、准确、恰当、巧妙。

身体符号的使用:

即将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及仪表等与语言搭配使用。

环境符号的运用:

即包括时间观念、交流中的说话时机、沟通场所、交流时身体距离的把握等。

(2)关系技巧。

这是社会个案工作助人的核心要义。

如果社会工作者不能同案主建立起信任关系,就不可能帮助他。

这一技巧包括真诚和有同理心地回应技巧,表现温暖和关怀的技巧,表明尊重案主的技巧。

(3)过程技巧。

包括接案和约定技巧、评估技巧、签订契约技巧、介入技巧和检讨及终结技巧等。

4.个案工作理论模式

(1)危机介入模式。

危机介入时,引起危机的事件或原因具体化、清晰化。

在危机介入模式中,工作者的角色是提供信息和建议,需要时可以积极、主动、直接并系统化地介入。

介入要限定时间,要鼓励案主面对未来。

而且社会工作者在特定阶段还要做案主的榜样,让案主知道怎么样做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即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

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对案主的,也是对案主有关系统的。

问题不仅来自案主自身,也要注意外部因素对案主问题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一个资源顾问。

该模式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

任务中心模式将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单向地由案主向社会工作者倾诉。

(3)社会心理模式。

这是一种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

它帮助社会工作者整体地去了解、认识案主,从而既提供增加案主自我认识的服务,又针对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开展工作。

该模式将有关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为、情绪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帮助社会工作者制订个别化的“诊断与治疗计划”。

它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来认识案主问题的根源,以对症下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和个人成长。

(4)行为治疗模式。

该模式的基础是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治疗模式以反映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认知学习四种学习形态为知道原理,运用奖罚分明的工作方式,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让案主不断重复期望行为,渐渐消除问题行为,同时树立一个榜样,让案主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等,达到案主问题的解决。

该模式主要使用于恐惧症、焦虑、抑郁症、社会困难及问题行为等。

(5)叙事治疗模式。

也称为叙说治疗。

它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向价值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福岛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辅导关系和辅导技巧上的一些变化。

它透过“故事叙说”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与传统个人工作模式相比,叙事治疗不仅是一套治疗“工具”或“技术”,更重要的是能令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反思、调整对生命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抉择,重新生命故事。

(二)小组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又称为团体工作,它是以小组为单位(两个或者更多的人)的助人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方法在群体情境中的应用,是群体与社会工作方法的结合。

1.小组工作的类型与特点

(1)小组工作的类型

1)教育小组。

它是帮助小组成员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或补充相关知识之不足,促使成员能够改变自己原本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的方式,来达到改变成员的目标。

2)成长小组。

它的目标是帮助组员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帮助成员最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问题并促进个人正常健康地发展。

3)支持小组。

它是把具有同质性的人聚集在一起,其组员一般都有相同的问题、经历或经验,通过相互支持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和成员改变的效果。

4)心理治疗小组。

其组员通常都是曾经在生命中有过创伤的人。

治疗性小组就是希望能缓解症状及其影响力,帮助组员通过治疗创伤复原并康复,降低不良症状,促进人格改变。

(2)小组工作的特点。

1)在功能上的特点:

①影响个人转变。

通过小组过程,让组员在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面发生转变和改善,促进人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②社会控制。

小组工作过程可以使小组组员学习、遵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培养其社会责任心。

③形成群体力量解决问题。

小组组员必须学习共同思考、团结协作、彼此支持,共同面对环境和问题。

④再社会化。

小组工作过程可以帮助组员改变以往那些不适应社会生活的观念和行为,解决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⑤预防。

通过小组组员之间的积极互动,他们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以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的发生。

2)在成效上的特点:

①促进人际交往。

小组工作方法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进行群体生活以及人际互动的体验环境,通过个人在群体中的互动,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变化和增强,达到个人的发展与成长。

②运用团体动力。

小组过程能够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通过相互影响发生积极的变化,使他们能够在家庭及社会中承担积极的和创造性的角色。

③促进经验分享和经验选择。

人与人能够通过分享经验而产生相互影响。

小组工作者能够有目的地选择小组工作的过程和方案,让小组组员去经历,从而产生所希望的特殊转变,帮助个人适应生活环境,增加处理个人问题的能力和知识。

④带来的转变更为持久。

通过小组组员之间、组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经验的互动分享,在每一个人周围也会形成一定的相互支持网络,对人的影响和由此带来的转变,会比其他社会工作方法更为持久。

⑤在时间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更经济。

由于是用群体性的方法去集中解决问题,小组工作比较节省时间和人力资源。

2.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

小组工作自创立以来,形成了许多工作模式。

其中,互动模式和发展模式是两种最基本的工作模式。

(1)互动模式。

也称作交互模式或互惠模式,它关注小组中组员与小组和社会环境间的关系,希望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的目的。

互动模式将小组工作的重点集中于组员与组员之间为满足共通系需要所产生的互动过程。

1)基本假设:

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小组为个人的社会功能发挥提供了有效场所,小组带领者在这里通过组织小组组员互动,使组员发掘自身潜能,增加社会交往信心、知识和技巧,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互动模式的特点:

①互动模式的小组目标是使成员在社会归属和相互依存中得到满足。

②互动模式要求组员在团体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

③互动模式中的小组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是中介者、使能者。

3)实施原则:

互动模式下的小组以组员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实现小组目标,组员之间的“面对面”和密切的互动关系是小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小组工作者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

(2)发展模式。

也称为过程模式,它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预防人的社会功能的缺失、发展人的社会功能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