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程笔记1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25839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教程笔记1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社会学教程笔记1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社会学教程笔记1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社会学教程笔记1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社会学教程笔记1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教程笔记1doc.docx

《社会学教程笔记1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教程笔记1doc.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教程笔记1doc.docx

社会学教程笔记1doc

社会学教程笔记罗于庆

第一章认识社会学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

1、研究对象

1.代表性的观点

社会系统论

费孝通:

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

社会关系论

吴铎:

社会学研究的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

郑杭生:

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

杨心恒: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2.正确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肯定真存在

理解其差异

相信能揭示

3.初步定义(社会行为和人类群体)研

社会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社会关系对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是如何构建和变迁的。

——理查德·谢弗。

2.已经角度(整体性)

1.不同学科的已经角度

Eg:

"腐败"

政治学

权力(完善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经济学

价值(加大惩罚力度)

伦理学

道德(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学

整体性

2社会学已经角度的独特性

*关注社会如何塑造人民的社会行为

Eg:

人们为什么会离婚?

心理学

关注动机/人格等心理因素

经济学

关注第三者插足/子女教育问题

生理学

关注健康状况/性生活等生理因素

社会学

关注社会地位/家庭功能等社会因素

*关注人们的行为如何塑造社会

离婚率的增加

高度宽松的社会

网民增加

网络社会

重现正式规范

法治社会

普遍始于计算机

信息社会

3.研究方法,系统客观

(与常识的区别:

常识凭借有限的经验,社会学知识来源于系统客观的研究)

1.提出问题的方式

*关注整体而非个体

Eg:

人们我为什么会自杀?

心理学

什么动机/人格导致A自杀

经济学

什么事件导致A自杀

生理学

什么物质导致A自杀

社会学

什么社会属性导致丹麦自杀率较高

2.研究问题的方式

*注重系统性和客观性

Eg:

努力读书会获得好成绩吗?

宗教神学

信念(天道酬勤)

文学

想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哲学

思辨(天才出于勤奋)

社会学

实证(收集数据,分析计算相关系数)

3.解释原因的方式

*社会取向而非自然或者心理

Eg:

自杀原因的可能解释

心理学

孤僻性格或精神创伤

经济学

失恋或者破产

生理学

内分泌失调或脑功能障碍

社会学

人们融入社会的程度低

四,学科性质

1对学科性质的认识历程

*科学的女皇(孔德的科学层次论,科学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序:

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同一体系

社会学处于最高位置

*等同于社会学(Sociology=Socialscience)

社会学实际上成为包罗万象的社会科学

*剩余社会科学

在社会研究领域,出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除外,社会学研究剩余部分

*社会科学中的一员

2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综合性

综合性研究社会的各个方面

综合运用多学科体系

*具体性

与抽象的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同

*社会科学

其学科对象和学科方法有着不同之处

第二节社会学的发展

1、社会学的创立

1.社会历史条件

*历史背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

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使欧洲社会步入转型期,在19世纪40年代催生了社会学。

*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

*资产阶级革命引起社会制度的变革

*社会需要

社会结构变迁(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的需要)

%阶级结构简单化

%社区结构都市化

%家庭结构小型化

%工业组织普遍化

社会矛盾丛生(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

%工人阶级贫困化

%阶级斗争激烈化

%社会道德沦丧化

5、早期的思想家

*孔德

A.1838年发明了“社会学”术语,其学科目标是促成人类互动更加理性

B.区分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C.确定了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传统

*斯宾塞(维多利亚时代的亚里士多德)

A社会有机论,开创了功能主义传统

B.社会进化论,反对变革

*马克思

传统___-现代

1,孔德

神学

-------工业实证

形而上学

2.斯宾塞:

强制性(创)___自愿性(合作)

3.马克思: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

1,涂尔干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即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

*关于社会团结的学说(社会团结即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纽带,传统社会秩序是机械团结;现代社会是有机团结)

机械:

因同样而团结(集体)

有机:

因不同而团结(分工)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提出(主张社会主义以自然科学为榜样,通过对经验材料进行观察、归纳、分析、预测,对社会现象作出客观的说明和解释。

2.马克斯·韦伯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行动

*社会行动学说

*理解社会学:

主张通过理解的方法来获得研究对象的认识

3、社会学的发展

1.美国社会学

发展历程:

A.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迅速

B二战以后居主导地位

C.至今仍然最为发达

代表人物: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学术特点:

A.研究实际问题

     B.运用实证方法

C.学术自由,学派众多

2.西欧社会学

发展历程:

A.社会学的发源地

B.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缓慢

C.战后逐步恢复和发展

代表人物:

A.达伦多夫-----社会冲突论

B.布迪厄------结构主义结构论

     C.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学术特点:

A.理论性强B.批判色彩浓厚

3.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学

发展历程:

A.二战以后开始发展

B.至今仍然比较落后

代表人物:

拉丁美洲(依附理论)

中国(转型社会学)

*学术特点:

A.借鉴西方理论

B.突出解决本国应用性问题

C.本土化呼声强烈

4、社会学在中国(费孝通:

学院派、革命派)

1.传入和启蒙时期(1890~1910)

*代表人物

A.1891年康有为,列"群学"为课程

B.1902年章太炎翻译日本《社会学》

C.1903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取名《群学肆言》

*发展特点

A.以介绍西方学说,翻译西方著作为主

B.借用西方理论为变法造舆论

2.萌芽时期(1911~1918)

*代表人物

A.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社会学类课程

*发展特点

3.幼苗时期(1919~1927)

*代表人物

A.瞿秋白创办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B.1922年余天休在北京组建“中国社会学”出版《社会学杂志》

C.陈长蘅《中国人口论》陶孟和出版《社会与教育》

*发展特点

4.成长时期(1928~1948)

*代表人物

A孙本文《社会学原理》

B.费孝通《乡土中国》

C.李景汉《定县社会调查》

D.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E.李达《现代社会学》

5.挫折时期(1949~1978)

*发展特点

A.全面学习苏联

B.1952年取消社会学

6.恢复重建时期(1978~至今)

*代表人物

*发展特点

第三节社会学的价值

1、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1.功能论

*代表人物:

涂尔干、帕森斯、莫顿

*基本观点: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的各个部门,都是为了维护有机体的生存而存在

*理论特点

*核心概念

*案例分析(闹洞房的习俗为什么会存在?

功能论:

a.基本需要的满足b.经济制度

2.冲突论

*代表人物:

马克思、达伦多夫

*基本观点:

社会经常处于冲突之中,而不是均衡,社会秩序是力量与强制的产物

*理论特点

*核心概念

*案例分析(在中国传统社会,结婚为什么称为"娶媳妇"?

冲突论:

男性女性非均衡,男性往往压制女性

3.互动论

*代表人物:

米德、库利、考夫曼

*基本观点:

社会是人们的日常互动创造的社会秩序,由人们共享的认知来维持.

*理论特点

*核心概念

*案例分析

4.小结与运用

*三种观点的简要评价

*小结:

比较三种理论观点对社会秩序的看法

2、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价值在于提供确切的知识,社会学能提供哪些确切的知识呢?

1.理论社会学

内容:

对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问题的理论性分析

作用:

揭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为全面认识社会提供参考框架.

举例:

和谐社会的条件是什么?

2.应用社会学

内容:

将社会学的知识,实际运用到人类行为或组织上.如暴力、色情、人口、移民、犯罪、社区建设等问题

作用:

揭示社会问题与原因,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建议,为已经实施的方案做评估。

举例:

如何解决环境污染事故的受害者总是弱势群体?

3.临床社会学

内容:

社会学者只吉恩运用所学知识为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服务,如社会工作者。

3、社会学的想象力

1.社会学想象力

定义:

将个人的经历与社会联系起来,并跳出和超越个人经历、有限空间、个人经历,去认识和理解种种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

Eg1:

汽车------交通

A地位符号------象征

有车族(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

B分化-----

无车族

Eg2:

酒--------饮品

--------仪式

作用:

帮助我们跳出个人情景的即时性,从更广泛的背景上思考问题,从而能够获得问题的清晰全貌。

第二章社会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1、社会的概念

1.社会概念的由来与演变

*“社会”概念的出现(人们为祭祀神而聚会)

*早期“社会”的含义:

志同道合者组成的团体或他们的聚会活动

又延伸为民间(P26)

*社会概念的演变

明治年间日本学者将"society"翻译为汉语"社会"

近代中国学者(章太炎)翻译日本著作时沿用

2.社会概念的多种用法

*与自然相对(指人类共同体,等同于人类)

例如: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与个人相对(指集体的代表,相同于"公众")

例如:

社会影响

*与政府相对(指与正式组织相对的公众力量,等同于民间)

例如:

社会办学

3.社会学中的社会(P27)

在社会学中,社会表示人类的共同体,它指的是由一定联系的人们所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整体,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体系.

2、社会学的特征

1.空间的特定性

*社会是人类共同生活的空间

*任何社会都有特定的空间

2.组织结构性

*社会是人类活动的组织形式,有着一定的结构

3.功能整体性

*社会是包含了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所有社会制度的集合.

4.文化独特性

*同一社会的成员通常拥有共同文化.

5.能动创造性

*社会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3、社会的本质

1.社会学家对社会的探索

*社会有机论:

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具有各种器官和组织。

代表:

孔德、斯宾塞、帕森斯

*社会冲突论:

社会是各种利益群体“战争”的场所。

代表:

达伦多夫、马克思

*拟据理论:

社会是人们扮演各种角色的“舞台”

代表:

考夫曼

*交换理论:

社会是人们交换金钱、感情、欺骗的市场。

代表:

布劳

2.对社会本质的两种不同认识

*社会唯名论:

社会只是代表具备相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单纯的名称,真是存在的是个人及其行动.

*社会唯实论:

社会就是由各种规范制度构成的有机体,它外在于个人,并且制约着个人.

合理之处

缺陷

社会唯名论

强调了社会的能动性

忽视了社会的客观性

社会唯实论

强调了社会的客观性

忽视了能动性,机械看问题

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社会的界定:

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人际交往为纽带,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能动性的人类活动共同体.

*社会关系论:

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关系体,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

4、社会的构成要素(3要素,书P30)

●作为社会行动者

●社会关系

●社会行动

第二节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1、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的含义

*一般含义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在共同的实践活动中相互交往,相互影响而结成的各种关系(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的总称.

*社会学中的社会关系(P33)

定义:

指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模式.

定义展开:

*强调角色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际关系;*强调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而不是社会关系的全部.

区别:

角色关系

来自社会的期望,普遍性,稳定性

人际关系

取决于对方的互动,特定性,变动性

2、社会关系的类型(P34)

分析:

1.结合的性质a联合关系b排斥关系c统治关系

2.纽带的性质a血缘b地缘c业缘

1,血缘关系:

*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夫妻与领养的孩子,不具有生理学缘关系,但具有社会血缘关系)*血缘关系的重要性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结义:

类血缘关系)

2.地缘关系:

*指基于空间与地理位置的邻近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现代社会的邻里关系有何特点?

“家乡”:

家----血缘、乡----地缘;注重血缘,其次地缘。

3.业缘关系:

*业缘关系是基于事业或职业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业缘关系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十分重要?

“发展的方面”

4.趣缘关系:

由于休息时间比工作时间多,娱乐变得丰富起来,有共同爱好的人在一起组成的社会关系。

2、社会结构

Ø社会结构的含义

1.社会结构概念的界定:

社会整体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或关联方式,(社会结构研究关注两个方面:

a社会整体由哪些部分组成,b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社会学家的不同认识: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结构论

 

生→→决定→→生→→决定→→上→→决定→→社

产产层会

力←反作用←关←决定←建←决定←意

系筑识

◆帕森斯:

结构功能主义(功能主义结构论)

经济系统(适用)

社会系统(整合)

政治系统(达鹄)

文化系统(维模)

◆富永健:

要素结构论

关系:

相对恒常的结合

角色→制度→社会群体→社区→社会阶层→国民社会

布劳:

多维空间

Ø社会结构的特征

1.既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

2.既有稳定性,又具有动态性

Ø社会结构的层次

1.宏观结构:

社会整体系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子系统相互关联,形成社会的宏观结构。

2.中观结构:

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关联方式,构成了中观社会结构。

3.微观结构:

个体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关联方式,构成了社会的微观结构,也称社会网络。

费孝通:

差距格局

第三章文化

1、文化的含义

Ø文化的定义

1.文化概念的历史考察

词源考据:

*中国:

文治教化,与武攻对应

*西方:

人的创造性,与自然性相对应

●E·B泰勒的定义:

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马林诺夫斯基的发展:

增加了物质文化的内容

2.文化概念的当代含义

●广义:

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狭义:

广义文化的一部分。

(精神产物说,生活方式说,行为模式说,象征符号说)

Ø类型

●两分法P36

●三分法

Ø文化与文明

●文明的概念:

人类社会或人类活动所达到的状态或程度

●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二者都描述了人类社会的活动成果

*区别: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成果,而文明只是描述人类创造的成果的状态或程度。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生成的角度:

创造性和累积性.

2.文化本质的角度:

社会性,群体内部共享和群体间差异.

3.文化构成的角度:

复合性和结构性.

4.文化传承的角度:

后天获得性,不能通过遗传而只能通过学习获得.

5.文化传播的角度:

适应性和渗透性.

3、文化与社会

1.概念比较

定义上差别:

*社会:

人类生活共同体.

*文化:

人类活动创造物。

实质上的一致:

同一对象-----人类活动

不同角度-----从过程角度:

社會。

-----从结果角度:

文化。

2.文化与社会的联系:

社会与文化不能相互独立存在;

文化的差异代表了不同社会的差异。

文化内容

中国

美国

社会关系

注重血缘关系

注重非血缘关系

价值观

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成就

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成就

妇女形象

贤妻良母

独立平等

对子女要求

服从家长、尊重老人

自由、独立、自决

说话方式

寒暄、客套、绕弯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3.文化功能

●社会化的功能:

文化能够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识别的功能:

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

文化是不同社会区分的标志。

●社会整合功能:

文化是社会内部团结的基础。

●行为导向功能:

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

第二节文化的结构

1、文化的构成要素

Ø符号和语言

1.符号:

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指示或表达自身意义以外的象征意义的东西。

2.符号的来源:

*自然物

*人体各种姿势、表情、动作

*人类的创造物

3.符号的实质:

*符号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因此其实质在于社会意义而不是物理意义;*同一符号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意义不一样.(社会建构=约定俗成,共同使用)

4.语言的特殊性:

*语言是思考和交流的工具;

*语言反映了语言者的文化和环境

*语言能反映价值观

Ø价值观和规范

1.价值观:

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关于是非、善恶、美丑等判别标准的观念。

2.规范:

反映和体现某一文化的价值的行为准则

观念(抽象)(社会孤立)----正式规范

规范(具体)----非正式规范--民俗

---民德(神圣的准则)

---法律

正式规范(有专门机构)

-----------------同时存在,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都有约束力,在现时生活中,共同起作用,共同影响人们。

非正式规范(无专门机构)

Eg:

考试作弊--非正式规范约束力大→社会孤立。

3.价值观和规范的作用:

*价值观和规范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二者共同塑造社会成员的行为;*价值观为人们的行为目标,选择提供指导规范确认合适的行为方式.

4.价值观和规范的特点: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差异很大;

*价值观和规范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2、文化的功能机构(P38)

1.文化元素:

能够独立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最小功能单位。

2.文化丛:

由功能上相互联系的一组文化元素组成的文化单位,它往往跟某种特定活动相关.

3.文化模式:

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文化整体,它往往表现了一个社会文化的总特征,也反映了一个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3、文化的空间结构

1.文化中心:

文化特征在地理上分布最集中的地方.

2.文化区:

文化特征上具有同质性的某一特定区域.

3.文化圈:

一某种文化为中心,通过文化的传播和辐射而形成的范围更大的特定区域.

4.文化边际:

远离文化中心的边缘地带,或多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4、文化整合和文化矛盾

1.文化整合:

社会的各种文化特征具有逻辑上的相互一致性。

2.文化矛盾:

各个文化要素之间相互不一致的现象。

3.理想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冲突。

第三节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事实

Ø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不同文化的差异:

不同文化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礼仪禁忌、文学艺术、思想理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文化震惊:

人们初次接触到另外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Ø文化交融社会

1.文化交融社会:

人口总体是由不同文化、种族和语言背景的许多群体组成的社会.

2.文化交融社会的文化构成

*主文化:

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

仅为社会中的特定人群、群体所接受的文化.

*反文化:

对现有社会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反抗。

2、多样文化的评价问题

1.我族中心主义:

将本群体、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因而怀疑或贬损其他文化的观点。

2.文化相对主义:

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都是特定的环境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3.文化多样性实质的思考

*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反映了人类处理相关问题的经验和智慧的丰富性

*反映了人们在处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方式上的差异性.

3、文化的变迁

1.文化变迁的原因:

自然条件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心的发明与发展.

2."文化堕距"理论(威廉·奥格本):

描述文化变迁的原因,解释社会问题的理论。

文化在发展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和差距,由此造成的社会问题.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人的社会化概述

1、社会化的涵义

1.社会化的概念:

*一般涵义:

指人们某方面的活动集中起来,交给社会统一办理,是当代社会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

*社会学界定:

指个体学习社会文化,形成个性,获得社会生活能力,丛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两种理解:

狭义:

指的是人丛出生到获得职业,走向社会的青年期这一阶段.广义:

指人学习适应社会的终身过程.

2.社会化的内容(任务)

*掌握生活技能:

a学习社会文化,完成社会成长;b维持生命的基本生活技能,自食其力的专门职业技能。

*学习社会规范:

一般的生活规范,[普遍的社会规范,专门的角色规范.

*确定生活目标:

内化生活价值观念,确立具体生活目标.

*培养社会角色:

政治角色,性别角色,职业角色.

2、社会化的基础

1.无先天的行为模式(本能):

动力保证,空间许可.

2.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时间保证,人际互动保障

3有语言能力:

信息沟通媒介的保障.

4.特殊的学习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提供效率保障.

3、社会化的必要

1.个体角度

*由"生物人"成长我社会人的必要条件

Eg:

"伊莎贝尔"的案例:

*6岁以前与世隔绝;*1938年被发现时其成熟度与婴儿无异;*3年后能上学;*14岁时表现良好.

社会人--------社会认同(社会成员)

--------自我认同(需要能力,兴趣)

*适应社会变迁的有效途径

2.社会角度

*保持社会的一体性:

用社会的文化教化新生代,使它们能够认同本社会的价值和规范,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

*保持社会的延续性:

a.补弃新的合格社会成员;

b.传递主要社会集团的文化特征

4、社会化的实质(P48)

1.心理学派:

个体的个性形成过程,即社会化的过程.

2.文化学派:

一个社会文化传承与延续的过程.

3.结构学派:

个体不断学习社会角色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化的机制

1、社会化机制的概述

1社会化机制

涵义:

社会化的内在机理,即社会化的各个要素,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整体完成社会化过程。

关键:

社会化的实施者和社会化(一定程度上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模式。

2.关于社会化机制的不同理解

*教化论:

社会化是实施者向社会化对象实施教化的过程.

1 实施者:

主动;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