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过程和方法
品味意象,解读词人愁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探寻词人精神世界,感悟“愁”之内涵。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解读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探寻词人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结合学案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幻灯片1)
三、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词坛,光耀千秋。
她半世孤苦,却心细如尘;她一生坎坷,却经意执着。
她用七十年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千万代流传的凄婉和柔美。
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她的代表作《声声慢》。
(放幻灯片:
李清照的图片。
板书)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
初味词情】
学生自由大声诵读全词,要求:
1.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心情的一个字。
愁(板书)
2.词中哪一句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诵读指导,如何读出愁味,注意声调的起伏变化;
2师示范本句的三种读法(声调越来越高,越来越低,低高低);
3找出最能读出愁味的一种,然后生连续齐读三遍。
(生:
声调要有低高低的起伏变化)
(二)【品读:
品味意象】
1.找学生齐读全词,读后生点评;
2.齐读全词(师领读第一句)
思考:
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之感,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
提示:
(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学生:
上阕:
淡酒晚风孤雁下阕:
黄花梧桐细雨)
(三)【研读:
解读愁情】
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分析词人是怎样借助这一意象表达愁情的,并把你找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鉴赏的一般环节:
内容+手法+情感)
提示:
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
我解读的是“ ”(词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涵),如 (作者)的诗句“ ”(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
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是 。
1.小组交流讨论(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
2.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借酒消愁愁更愁——李白
晚风渲染愁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
秋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梧桐秋雨叶落时——白居易
细雨哀伤﹑愁丝的象征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无边思雨细如愁——秦观
3.再读全词。
(带着对意象的感悟)
提示:
除了语速舒缓外,我们还应该在个别字上面,加以重音、语调的处理,情感投入。
①找学生配乐朗诵。
②老师范读。
(四).【赏读:
回味词韵】
结合李清照的人生境遇,你读出了“愁”的几层内涵?
1.幻灯片出示李清照大事记,并配乐,学生自己默读。
1103-1126年:
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
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
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
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2.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
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板书)
3.师生共同总结鉴赏本词的方法;知人论世,诵读感知,意象赏析。
五.拓展延伸
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李清照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不同的李清照?
和李清照同时期的文人也有一样的情怀和抱负,你想到了哪些文人及作品?
(明确:
豪放爱国情怀)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追问:
她能够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吗,为什么?
能像文天祥那样上朝议事吗,为什么?
能像陆游那样给子孙遗志吗,为什么?
能够得到同时代女子的知心相交吗,为什么 ?
(生:
不能,她是女子,孤苦一人,在当时的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
六.小结
这就是李清照,她身上体现出来的孤高孤傲孤愤,令人叹服!
让我们再次诵读全词,大声读出来,让那个化愁为美的灵魂听到,让那个没有易安容身之地的社会听到。
七.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全词。
2课外阅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并作摘抄。
学情分析
在本首词之前,学生们学过柳永、苏轼、辛弃疾这三大家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对豪放和婉约的风格特点也有大体认识。
虽然初中阶段学生们诵读过李清照的《一剪梅》、《醉花阴》,但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
可以断定,学生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靖康之耻以及婉约的风格都掌握得不深。
高中语文必修诗歌教学,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意象的概念、意境的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所以说高中阶段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结果分析
1、从诵读环节的当堂反馈情况看,学生欣赏美再现美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2、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语言及思维的训练非常有效。
3、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
能根据查找的资料和文本的内容以及小组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这就训练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的认知工具,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这堂课带给我的启示:
要打造具有个人教学特色的教学。
认真备课,把知识输入设计的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在自我预习的知识基础上,主动利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用有效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同时应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教材分析
《声声慢》是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第12课《李清照词二首》中的一首词。
这个单元编写的题目是《南宋的乱世词心》,同时选取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词三首。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
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
《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其语言也独具特色,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情感活动,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风韵天然,特别是叠词的连用,更是千古创格。
因此,我们通过诵读体验、语言品味、文本研习,引导学生体会本词语言的凄美,认识词中意象的特定内涵,应该能够逐渐走近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并初步掌握诗词欣赏的方法。
教学设想是:
体现“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诗歌鉴赏课的特色,增加课堂的文化含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艺术情境;重视意境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形象思维的训练及诵读训练。
所以我这节课设计思路是:
以诵读为主线,初读:
初味词情----品读:
品味意象----研读:
解读愁情——赏读:
回味词韵——拓展延伸:
探寻词人精神世界,解读不一样的李清照。
评测练习
《声声慢》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品味意象,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精神世界,把握“愁”之内涵。
【学习难点】1、品味意象,解读愁情。
2、探寻词人精神世界,把握“愁”之内涵。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简介】
李清照:
(1084---约1151年),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
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
少年繁华 中经丧乱 晚年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
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
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
(或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学习过程】
一.【初读:
初味词情】
1.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心情的一个字。
2.词中哪一句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诵读指导,读出愁味)
二.【品读:
品味意象】
提示:
(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思考:
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之感,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
三.【研读:
解读愁情】
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分析词人是怎样借助这一意象表达愁情的,并把你找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提示:
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
我解读的是“ ”(词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涵),如 (作者)的诗句“ ”(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
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是 。
四.【赏读:
回味词韵】
结合李清照的人生境遇,你读出了“愁”的几层内涵?
五.拓展延伸
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李清照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不同的李清照?
和李清照同时期的文人也有一样的情怀和抱负,你想到了哪些文人及作品?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课外阅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
评价项目
评价等级
A
B
C
D
自评
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
浓厚
较浓厚
一般
弱
本节课独立思考的习惯
强
较强
中
弱
自信心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多
较多
一般
少
理解到别人的思路,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好
较好
一般
弱
在知识、方法等方面获得收获的程度
高
较高
一般
低
同伴互评
本节课发言的次数
多
较多
一般
少
本节课发言的质量
好
较好
一般
差
本节课课堂练习的正确性
高
较高
一般
低
师评
上课听讲的专心程度
专注
较好
一般
有时分心
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高
较高
一般
低
课堂发言反应出的思维深度
强
较强
一般
弱
课堂发现问题的角度
多
较多
一般
少
课堂发现问题的能力
强
加强
一般
弱
评价说明
在评价等级下,相应的栏只选一项“√”
课后反思
诗词可以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操,如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呢?
首先要排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在引导学生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发现其实自己能够鉴赏诗词,就愿意学习诗词了。
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通过多种形式的吟诵,了解作者生平和思想,学生自主鉴赏意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诵读感知,意象赏析。
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是因为教学思路的转变,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2.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巧妙整合。
本节课,我把多媒体手段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如学生朗读时的配乐以及课前《月满西楼》歌曲的欣赏,使情境创设比较丰富。
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这样做不仅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联想,而且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3.找准了教学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都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为了达成既定目标,我围绕《声声慢》这首词“情感是什么,如何表达情感、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情感”合理设置问题引导教学。
这样凸显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品味了诗歌的语言、学习了手法,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但课堂不仅仅是个预设的过程,更是生成的过程。
再精心的准备也会有意料之外。
存在的不足:
1.对于“意象”作用问题的讨论环节设计有些过于追求“小组讨论”的形式,部分同学没有参与进来。
而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一问题可以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交流,这样能节省一些有限的教学时间,留给后面“个性鉴赏”环节更多的交流时间。
2.反馈练习相对单薄。
学生掌握了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也可以运用,但绝对谈不上熟练程度,而且所选的词特定意象较少,可以选含有“柳”“梅”“菊”等意象的诗句反馈强化。
3.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
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同时自己诵读的能力和水平也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真情投入的成功范读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这样整个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样写到:
“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所以在完成该词的教学重点目标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自己最有感触的意象进行交流。
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所有的读、讲、练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而这种“学”,又主要体现在一个“品”字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中心,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听、说、读、写等训练语文能力的活动均有合理恰当的安排。
新课程呼唤“真”语文。
语文固然是荡气回肠的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对维纳斯断臂的联翩浮想,需要求美、求活、求新;但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更要求“真”、求实,要加强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规律性的认识。
新课程是正在走向现实的美好理想,我们要以求真的态度拥抱她、实践她。
教学要用“真”方法:
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能扣击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的方法,才是真方法。
用诵读法教会学生从音节的长短、声音的高低中去体会本词语言的凄美,体会诗情诗韵,唤起形象,激起共鸣;用引证比较法理解词中意象特定的内涵,理解词人深刻而独特的寂寞和孤独,从而走近李清照。
传授的是“真”本领:
能使学生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乃至对其终身发展有益的本领,才是“真”本领。
《课程标准》所指出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有机整合和统一的。
在《声声慢》这样的经典文本的阅读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感受体验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作笔记、摘资料的习惯,对名言警句、精彩篇章段落咀嚼吟咏的习惯等),掌握诗词欣赏的有效方法,认识意象,感悟意境,享受美感,并形成对我国古代文学颠峰时期的诗文成就的认识和领悟。
经过教学实践的摸索,我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难点在于“读”与“品”,也就是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来品读古典诗词的意韵,自己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美。
注重诵读,以读为上,以读为美,是汉语言教育的一个优秀传统。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新课标还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