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诊疗技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9222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病中医诊疗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常见病中医诊疗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常见病中医诊疗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常见病中医诊疗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常见病中医诊疗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病中医诊疗技术.docx

《常见病中医诊疗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病中医诊疗技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病中医诊疗技术.docx

常见病中医诊疗技术

产后腹痛中医诊疗技术

分娩后,由于子宫强烈地阵发性收缩,而引起小腹剧烈疼痛者称产后腹痛,多见于经产妇,中医称本病为“产后腹痛”。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产后腹痛的主要机制有不荣则痛与不通则痛虚实两端。

1.气血两虚:

本病多为妇人素体虚弱,复因产时产后伤血耗气,冲任血虚,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又血少气弱,运行无力,血行迟滞,发为腹痛。

2.产后脏腑虚弱,血室正开,起居不慎,感受寒邪,血为寒凝;或因情志失畅,肝郁气结,气滞而血瘀;或恶露当下不下,胎盘胎膜滞留子宫,瘀阻冲任,胞脉失畅,不通则痛,故使腹痛。

辨证论治

主要依据腹痛的特点、恶露的性质辨其虚实。

治疗重在调养气血,使气血畅通。

虚则补而调之,实则通而调之。

1.气血两虚

[证候]产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喜按,恶露量少,色淡质稀;面色苍白,头晕心悸,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方药]肠宁汤。

主要药物:

当归、熟地黄、阿胶、人参、山药、续断、肉桂、麦冬、甘草。

腹痛较著者,加香附、乌药、延胡索;便秘明显者,去肉桂,加火麻仁、肉苁蓉。

2.血瘀

[证候]产后小腹疼痛拒按,得热痛缓;恶露量少,色黯有块,块下痛减;面色青白,四肢欠温,或伴胸胁胀痛;舌黯,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方药]生化汤。

主要药物:

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益母草。

若小腹冷痛明显,加小茴香、吴茱萸;恶露量少血块多,腹部硬,瘀血停滞胞宫者,加五灵脂、生蒲黄、延胡索。

中成药

益母草冲剂:

每次1~2包,每日两次,口服。

治血瘀腹痛。

艾附暖宫丸:

每次6克,每日两次,口服。

治寒凝腹痛。

桂枝茯苓丸:

每次6克,每日两次。

治寒凝腹痛。

生化汤丸:

每次9克,每日两次,口服。

治血虚、血瘀腹痛。

云南白药胶囊:

每次2~3粒,每日两次,口服。

治血瘀腹痛。

经验方

1.艾草汤

[药物组成]艾叶6~9克,益母草30克,红糖30克。

[适应证]寒瘀性产后腹痛。

血虚腹痛者忌。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

2.香桂丸加味

[药物组成]当归12克,川芎、木香各6克,炮姜、肉桂、吴茱萸各3克,焦山楂12克,炙甘草3克。

[适应证]产后寒凝腹痛。

[用法用量]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一剂。

3.生化汤加味

[药物组成]当归15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炮姜3克,乳香、没药各10克,滇三七3克。

[用法用量]水煎分服,每日一剂。

适宜技术

1.针灸法

(1)体针

取三阴叉、太冲穴。

操作方法: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快速进针法,得气后行捻转补泻法中的泻法,在留针30~40分钟内,各穴捻泻2~3次,每次捻泻0.5~1分钟,务必使太冲穴针感循经走达小腹为佳。

每日或隔日针治一次,以治愈为止。

取关元、气海、脾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穴。

操作方法: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关元、气海直刺,针深约1~1.5寸,施捻转补法。

足三里、三阴交直刺,进针1~1.5寸,施提插或捻转补法。

脾俞、膈俞向后正中线斜刺,进针0.5~1寸,施捻转补法。

若血虚风寒乘之、寒凝腹痛者,上穴均针后加灸,或仅用灸法。

取关元、中极、归来、地机、太冲穴。

操作方法: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关元、中极直刺,进针1~1.5寸,施提插泻法。

归来直刺,进针1~1.5寸,施提插泻法。

太冲直刺,进针0.5寸,施捻转泻法。

寒凝血瘀者,上穴可针后加灸,或仅用灸法。

(2)耳针

取穴:

子宫、交感、皮质下、脾、神门。

操作方法:

每次选2~3个穴,毫针中强度刺激,每5分钟捻转一次,留针20~30分钟。

也可耳穴压丸或埋针。

(3)温针灸法

取关元、足三里穴。

操作方法:

先用毫针针刺关元、足三里找到感传,用中等度刺激,疼痛缓解后留针。

然后,在针柄上套一长两厘米的艾卷(距皮肤约1.5~2厘米),从下方将艾卷点燃。

多数病人给1~2次温针灸,腹痛可除。

2.推拿法

取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操作方法:

让病人先仰卧于床上,施术者站其身旁,先用手掌着力,轻轻抚摩按揉腹部,调补神阙,揉按气海、关元等穴。

再用手掌由上向下推揉小腹,反复3~5遍,以行瘀滞。

然后,让病人翻身俯卧,术者用双手着力,反复自脊柱向两侧沿肋间隙分推,并边推边向下移动位置,反复3~5遍。

再由上向下沿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反复顺推3~5遍。

再推揉臂部及下肢后侧,也反复顺推3~5遍手法结束。

3.拔罐法

取关元、腰骶部两侧压点、足三里、归来穴。

方法:

采用单纯罐法或留针罐法。

若小腹冷痛拒按者,宜用艾灸或艾灸罐法。

留罐10~15分钟,每日一次。

一般施术当日即效,2~3日而愈。

4.穴位注射法

穴位取关元、中极、三阴交(双)、足三里(双)。

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每穴注入药液一毫升。

治疗一次后,腹痛遂止,再用一次,随访无复发。

5.热熨法

(1)鸡血藤30克,紫花地丁20克,艾叶20克,香附20克,葱白20克,生姜12克。

制法:

将上药物置砂锅内,加适量水加热蒸炒,装入小布袋备用。

待药袋内药物温度适中,不烫皮肤时,外熨腹部,冷则再热,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本方适宜产后体虚,风寒之邪乘虚入侵胞脉,或产后郁怒伤肝,肝郁气滞而致腹痛。

(2)陈艾叶24克,焙干捣末,敷脐中,以绢盖之,再用热物往来熨之,待病人感口中有艾气出,寒气即除,腹痛即止。

6.敷贴法

(1)蒲黄、炒五灵脂各60克,共为末,以醋熬膏敷小腹。

适用于血瘀证。

(2)当归20克,生姜、川芎各12克,桃仁8克,乳香12克,桂枝20克。

将上药研末,或煎后取汁,调拌凡士林,或熬炼成膏剂,外敷小腹部。

若气血虚弱者加敷腰眼、命门;瘀血内阻者加敷中脘。

产褥感染中医诊疗技术

产褥感染系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是产褥期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本病属中医“产后发热”、“产后腹痛”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与产后机体“多虚多瘀”的特殊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感染邪毒,正邪交争。

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产时接生不慎,或产后护理不洁,邪毒乘虚入侵直犯胞宫,正邪交争可致发热。

产后正虚,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则传变迅速,热入营血,甚至逆传心包,出现重症、险症。

辨证论治

辨证应根据发热的特点结合恶露的量、色、质、气味及有无腹痛、头痛、乳房胀痛、神志改变等症,与舌脉进行辨证。

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主,对热毒炽盛,热入营血、热陷心包甚或亡阳者,应分清标本缓急,急宜清心凉血开窍或回阳救逆。

1.感染邪毒,瘀热互结

[证候]产后发热恶寒或高热寒战,腹痛拒按,恶露或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烦躁口渴,尿少而赤,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解毒活血汤加减。

主要药物:

连翘、葛横、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黄、红花、桃仁、甘草、金银花、黄芩。

若高热不退,脉虚大而数者,属热盛伤津,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芦根、沙参。

2.热在气分,灼伤漳液

[证候]高热不退,大汗出,烦渴引饮,恶露臭秽,色如败酱,尿少便干,舌红,苔黄燥,脉虚大而数。

[治法]清热透邪,解毒化瘀,益气生津。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白虎人参汤加减。

主要药物:

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公英、炒蒲黄、五灵脂、生石膏、天花粉、石斛、人参、甘草。

3.热结阳明

[证候]产后发热不退,腹痛剧烈,大便不通,恶露不畅,臭秽如脓,烦躁口渴,尿少而赤。

舌紫暗,苔黄而燥,脉弦数。

[治法]清热逐瘀,排脓通腑。

[方药]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主要药物:

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后下,化服)、冬瓜仁、败酱草、红藤、薏苡仁、益母草。

4.热入营血

[证候]高热持续,心烦汗出,皮肤斑疹隐隐,恶露或多或少,色暗臭秽,腹痛拒按,尿少便结。

舌红绛,苔黄燥,脉沉细数。

[治法]清营解毒,凉血养阴。

[方药]清营汤加减。

主要药物:

玄参、生地黄、麦冬、金银花、连翘、竹叶、丹参、黄连、水牛角、紫花地丁、蒲公英、栀子、牡丹皮。

5.热入心包

[证候]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至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红苔少,脉细微而数。

[治法]清营泻热,通窍醒神。

[方药]清营汤送服紫雪丹或西黄丸。

主要药物:

玄参、生地黄、麦冬、金银花、连翘、竹叶心、丹参、黄连、水牛角。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至热深厥脱,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亡阳证候者,急宜回阳救逆,方用独参汤、参附汤或生脉散。

中成药

柴胡注射液:

每次2~4毫升,每日两次,肌内注射。

清开灵注射液:

静脉滴注,每日20~40毫升,稀释于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250毫升内;亦可肌内注射,每日两次,每次2~4毫升,适用于高热或神昏谵语者。

穿琥宁注射液:

用穿琥宁注射液160毫克,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两次。

妇乐冲剂:

1~2袋,每日2~3次,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可用于较轻的感染或感染后期。

金刚藤糖浆:

20毫升,每日2~3次,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可用于较轻的感染或感染后期。

血府逐瘀口服液:

10~20毫升,每日2~3次。

可用于血栓性静脉炎,

牛黄宁宫片:

每次2~4片,每日3次,根据病情适当增加服量。

适用于高热昏迷,头痛身热。

经验方

1.退热饮

[药物组成]生山楂、生地黄各12克,川芎8克,益母草15克,红花9克,酒黄芩8克,童便为引。

[适应证]产后瘀郁,腹痛身热不退。

[用法用量]水煎分服,每日一剂。

2.马宝璋退热方

[药物组成]大黄(单包,后下)20克,芒硝(单包,冲服)15克,牡丹皮15克,丹参20克,冬瓜仁15克,枳壳20克,厚朴15克,金银花50克,连翘20克,黄柏25克,香附15克,莱菔子15克。

[适应证]邪毒火热型产后发热。

症见高热不退,烦渴饮冷,恶露不畅或臭秽如脓,小腹剧痛拒按,甚则全腹满痛,神昏谵语;舌质紫红,苔黄而燥,或焦老芒刺,脉滑数或细数。

[用法用量]水煎分服,每日一剂,1~2剂即可便通痛减。

大便得通后,即除去芒硝,大黄减量为10~15克,与其他药同煎不必后下,仍是每日一剂,可服至热退再调方。

3.解毒化瘀方

[药物组成及用法]①内服方:

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山楂15克,当归9克,制大黄12克,玄参12克。

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

②外治法:

大黄50克,芒硝200克,研末,纱布包裹外敷,12小时换药一次。

[适应证]主治感染邪毒,瘀热互结型产后发热。

适宜技术

1.针灸疗法

取关元、中极、维胞、阴陵泉、曲池、合谷穴。

操作方法:

关元、中极直刺,针深1~1.5寸,施捻转泻法;维胞直刺,深1.5寸,施捻转泻法;阴陵泉、曲池、合谷均直刺,进针1~2寸,施提插捻转泻法。

每日1~2次。

2.熏洗法

(1)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各30克,紫花地丁、连翘、鱼腥草、红藤各20克,龙胆草15克,煎汤,兑水后先熏后洗,每日1~2次。

用于会阴切口感染化脓者。

(2)苍术、大青叶各30克,黄柏9克,水煎2000毫升,熏洗会阴,每日两次,连用3日为一个疗程。

适用于产后3~4日全阴切口拆线裂开、红肿有脓,经切口扩创之初产妇。

3.灌肠法

(1)红藤、败酱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克,五灵脂10克,蒲黄、三棱、莪术、桃仁各15克。

上方加水浓煎至1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一次。

有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的作用。

(2)丹参、鸡血藤各30克,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连翘、生蒲黄各10克,三棱、五灵脂各12克,紫花地丁、红藤各24克,金银花18克。

上方浓煎至200毫升,每日一剂,分两次保留灌肠。

适用于治疗产后阴道血肿病人。

血肿巨大,疼痛剧烈,热度较高者,每日两剂(口服、灌肠各一剂)。

有活血祛瘀、止痛消肿、退热之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