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9207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5.docx

《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5.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5.docx

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5

2020年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诗歌《湘夫人》中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的写秋名句是(  )

  A.荪壁兮紫坛,困芳椒兮成堂

  B.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C.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D.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2、《垓下之围》中,项羽三次说“天之亡我”,主要表现了他性格上的(  )

  A.穷途末路,尚不觉悟

  B.自矜武功,奋其私智

  C.英勇善战,无愧“霸王”之号

  D.多情多义,力不从心

  3、下列文章中,多次使用插叙以表现作者联翩思绪的是(  )

  A.《爱尔克的灯光》

  B.《秋夜》

  C.《都江堰》

  D.《香市》

  4、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认为,大学的宗旨是()

  A.研究高深学问

  B.倡敬爱师友之风

  C.砥砺道德品行

  D.倡导正当之娱乐

  5、《蒹葭》这首诗中追寻者的心情主要是(  )

  A.执著惆怅

  B.欣喜雀跃

  C.忧伤痛苦

  D.平静自然

  6、“蛾眉曾有人妒”,其中“蛾眉”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与借代

  B.比拟与借代

  C.比喻与比拟

  D.比拟与夸张

  7、下列历史著作属于纪传体的是(  )

  A.《左传》

  B.《战国策》

  C.《史记》

  D.《资治通鉴》

  8、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借景抒情的特点是(  )

  A.以乐景写哀,愈显其哀

  B.以哀景写乐,愈显其乐

  C.以哀景写哀,倍增哀痛

  D.以乐景写乐,倍增欢乐

  9、下列《西湖七月半》文句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

  A.名妓闲僧,浅斟低唱

  B.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C.匿影树下者

  D.或逃嚣里湖

  10、《声声慢》中的一个错觉意象是(  )

  A.晚来风急

  B.旧时相识

  C.黄花堆积

  D.梧桐细雨

  11、在小说的叙述中直接插入作者议论的是(  )

  A.《婴宁》

  B.《哦,香雪》

  C.《断魂枪》

  D.《宝黛吵架》

  1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主要论据是(  )

  A.后唐庄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

  B.南唐后主李煜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

  C.后唐庄宗李存勖消灭“三仇”的历史事实

  D.后唐庄宗李存勖最终失败的历史事实

  13、“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这句话所用的手法是(  )

  A.对比

  B.夸张

  C.层递

  D.排比

  14、《我与地坛》中“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比拟

  C.借代

  D.对偶

  15、下列诗作,主要寄托着作者对西方文明深挚向往和追求的是(  )

  A.闻一多《一句话》

  B.徐志摩《再别康桥》

  C.戴望舒《雨巷》

  D.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6、下面不属于爱因斯坦人生理想具体体现的是(  )

  A.认同俭朴的生活方式

  B.对别人充足宽容

  C.尊重他人的劳动

  D.爱好虚荣的生活

  17、(10年4月真题)《寡人之于国也》中,通过类比法阐明论点的论据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18、《纪念傅雷》一文,作者在回忆与傅雷的友谊时的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情感变化顺序

  19、下列《一句话》的意象中,喻指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的是(  )

  A.铁树

  B.火山

  C.青天

  D.霹雳

  20、下列诗篇中,托物言志,表达忧国忧民心情的咏物之作是(  )

  A.《蒹葭》

  B.《陌上桑》

  C.《秋兴八首(其一)》

  D.《早雁》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西湖七月半》的写作特点有(  )

  A.擅长场面描写

  B.使用对比方法

  C.写人简练传神

  D.文笔轻松调侃

  E.善于营造氛围

  22、下列关于杜甫的诗歌说法准确的有(  )

  A.想象丰富奇特

  B.语言苍劲凝练

  C.气势豪迈奔放

  D.风格沉郁顿挫

  E.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提炼

  23、《蚂蚁大战》中的那一场决战,作者认为(  )

  A.将载入史册

  B.将永志不忘

  C.将无法再现

  D.将堪称经典

  E.将随风而逝

  24、下列诗作,善于借比喻抒情的有(  )

  A.《一句话》

  B.《再别康桥》

  C.《雨巷》

  D.《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E.《我愿是一条急流》

  25、《再别康桥》中,属于借比喻抒情的句子有(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C.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D.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E.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26、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

  27、奠能如也

  28、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

  29、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30、峨冠盛筵

  31、金樽清酒斗十千

  32、他虽无能够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33、长门灯暗数声来

  34、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35、邻国之民不加少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阅读《金鲤鱼的百裥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到了大喜的日子,果然没有任何一条红百裥裙出现。

不穿大红百裥裙,固然没有身份的区别了,但是,穿了呢?

不就有区别了吗?

她就是要这个点点的区别呀!

一条绣花大红百裥裙的分量,可比旗袍重多了,旗袍人人能够穿,大红百裥裙可不是的呀!

她多少年就梦想着,有一天穿上一条绣着满是梅花的大红西洋缎的百裥裙,在上房里,在花厅上,在喜棚下走动着。

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从熨得平整坚实的裙裥子里发出来的。

那个声音,曾令她羡妒,令她渴望,令她伤心。

  A.“大喜的日子”指的是什么日子?

  B.从“她就是要这个点点的区别”看,金鲤鱼的思想感情如何?

  C.这里主要使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金鲤鱼?

  37、阅读《秋夜》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鬼映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不过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很多蛊惑的眼睛。

  A.指出本段文字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

  B.本段文字的主要表现方法是什么?

并作具体分析。

  C.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38、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暑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

  A.这段话中的“吾”是谁?

实际上又是谁的代言人?

  B.这段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C.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9、阅读《湘夫人》中的文字并回答问题: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A.“捐余袂”、“遗余襟”两句反映出当时怎样的习俗?

  B.这里使用了怎样的抒情方法?

  C.这里表现出湘君怎样的心情?

  40、阅读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书》日: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因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A.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主要观点的是哪两句?

  B.这里使用了哪两种论据?

  C.作者用什么方法来突出中心论点?

请略加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