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资料大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9075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资料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哲资料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哲资料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哲资料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哲资料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资料大全.docx

《马哲资料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资料大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资料大全.docx

马哲资料大全

天津大学2011级马哲大题猜测(偶然得到)来源:

杨少磊的日志

这是与之前发的那个马哲总结一起得到的,是关于几道大题的总结。

首先声明,不是小道,得到的途径!

参见上一篇日志。

其次,此文准确度我也不确定,但自认为还是蛮可以的。

最后,上一篇日志中的总结,我觉得还是不错的,目前也在根据那个背书。

这篇大题猜测,请大家理性对待!

(与本人立场无关)

大家加油~马哲必过!

重点的几个(maybe大题)

p31(*很重要,很有可能是简答题)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p33(*重点,maybe辨析或论述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道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时间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得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71(*重要,或许简答题)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二)真理的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事辩证统一的。

(1.具体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2.辩证转化的。

P182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重点maybe大题)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产生的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第二,企业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也会产生垄断;第三,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常见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四种垄断组织

P194(重要)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经济全球化表现: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第二,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走上改革之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国家对本国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经济全球化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其表现是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出现“数字鸿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断加剧,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在继续发展。

P198(*重点,maybe大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1.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私奔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5.二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

P201政治制度的变化:

(*要背)在法制建设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宪法法律,使国家权力的行驶、政权结构的布局以及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各种权力主体的活动均收入法制范围。

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天大2011级马哲总结汇总(偶然得到)---应该能对大家的复习起到一定的帮助来源:

杨少磊的日志

首先,跟大家说一下该资料的来源,微信上关注的一人人主页发过来的,是不是天大人写的不一定保证,但发现所有总结都比较符合课本,包括题型的归纳,其实也都是有些老师给过的重点内容,大家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总结的还是比较详细的(稍有一些差误)。

文中的所有观点都与本人无关,不过确实值得一看,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加油啦~

题型:

单选30道(30分)多选10道(20分)辨析题2道(12分)简答题4道(24分)论述题1道(14分据说答400字以上)

绪论:

(不会出大题,只会是单选或多选)(未验证,需谨慎)

p3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p9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p10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p1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1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p1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p17实现物质财务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p28哲学基本问题:

1.意识和物质何为世界本源,何者是第一性。

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哲学还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p29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食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p30意识是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p3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p34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实际的物质活动

p35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p39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40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p41事物的永恒发展: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已经适应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不可避免。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中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p4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恩格斯: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既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p4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两者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p44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不意味着矛盾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p4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

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p46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质变相互渗透。

p47辨证否定观基本内容:

1.是自我否定。

2.是事物发展环节3.是新旧事务联系的环节4.实质是“扬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p54规律:

1.事物本质的联系、2.事物的稳定联系、3.客观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p55自然规律吧与社会规律:

联系,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

p56意识的作用:

1.意识是能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2.创造性。

3.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p5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p63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主体客体关系:

根本上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p6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产生认识需要,2.为认识提供可能。

3.使认识得以产生发展。

4.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66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具有1摹写性2创造性)

p69认识包括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非理性因素(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必须为群众掌握。

P7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本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观点。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9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P95社会存在也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P98社会意识一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P99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原始关系,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P100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着。

P10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其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也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P10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P10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得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

P1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P11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原因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用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P123科学技术含义:

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和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1社会生产力构成要素2.人们劳动形式3.社会经济结构)2.对生活方式巨大影响.3.促进思维方式改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P125科学技术应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P128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P130人民群众的概念及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四,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P132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P134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P14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P144商品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P146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P147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商品的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上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P14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1.这个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2.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P15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P153劳动力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P157剩余价值的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P158资本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P159资本家提高剥削方法: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最根本。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超额剩余价值,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P161资本主义的生产自动化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

P162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资本化)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的有机构成。

(c:

v)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不变资本日益增多,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P165产业资本三个阶段三个职能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售卖阶段(商品资本)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条件:

1.三种职能形式上空间共存,2.三种职能必须能在时间上继起。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因素:

1、资本周转时间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P168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获得利润。

为了得到高利润,资本家竞争,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在此过程中形成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规律表明,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P169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基本矛盾,表现在:

1.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P171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P182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P184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关键重点原理: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