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州中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5751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冀州中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冀州中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冀州中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冀州中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冀州中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冀州中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docx

《河北冀州中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冀州中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冀州中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docx

河北冀州中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冀州中学2016-2017年下学期

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位置上。

2.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64分)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

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逮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的情形,在今日犹可考见。

这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

彩陶文化期的花纹,多彩多姿;青铜器的花纹,威重神秘;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

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

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查,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

由最早的彩陶花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

例如把这类花纹应用到衣服器物上面,以表示服用者的不同身份,这依然是对被装饰的对象,由装饰的象征性而赋与以当时所要求的意味。

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

等到约定俗成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

所以文字与绘画的发展,都是在两种精神状态及两种目的中进行。

何况我国六书中指事的起源,没有人能说它会晚于象形。

因造字之始,即有指事的方法,即可斥破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是与绘画同源,或出于绘画之说之谬。

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

因为草书虽是适应简便的要求,但因体势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

在历史中最先在书法上受到艺术性欣赏的,当为后汉章帝时杜度的章草,由此流衍而为崔瑗的草贤,张芝的草圣。

而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一开始便录有后汉赵一的《非草书》。

非草书,是对草书加以非难。

赵氏认草书为“示简易之旨,非圣人之业”,所以他劝大家把这一番精力,应“用之彼七经”和“稽历协律”这一方面。

由此不难窥见自杜度的草书成功后所引起的对草书的欣赏与学习的狂潮。

我以为书法是在此种狂潮中才卷进了艺术的宫殿。

书法从实用中转移过来而艺术化了,它的性格便和绘画相同。

加以两者使用笔墨纸帛的同样工具,而到了唐中期以后,水墨画成立,书与画之间,更大大地接近了一步,遂使一千多年来,大家把两者本是艺术性格上的关联,误解为历史发生上的关联。

即使在艺术性的关联上,后来许多人,以为要把画画好,必先把字写好的看法,依然是把相得益彰的附益的关系,说成了因果上的必然的关系。

书与画的线条,虽然要同样的功力;但画的线条,一直在吴道子晚年的“如莼菜条”出现以前,都是匀而细的,有如“春蚕吐丝”的线条,这和书的线条,也是属于两种形态,自然需要用两种技巧。

事实上,固然许多人善书同时也善画,但吴道子本来是“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

学书不成,因工画”。

而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倪云林,“初以董源为宗。

及乎晚年,画益精诣而书法漫矣。

”沈颢《山水法》在《落款》项下谓“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

”这即足以证明绘画的成就,原与书法并无关系。

宋以后,有一部分人,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强调得太过,这中间实含有认为书法的价值,在绘画之上,要借书法以伸张绘画的意味在里面。

这便会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是值得重新加以考虑的。

                                                              (摘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原始文字追求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而彩陶、青铜器花纹带有抽象性质,并不象形,这是由二者的不同功用决定的。

B.“书画同源”“书出于画”等说法似是而非,我国的书与画实分属不同系统,画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而书则属于实用系统。

C.我国的绘画艺术,早在远古时期就已产生。

多姿多彩的彩陶花纹、威重神秘的青铜器花纹,可以看做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绘画形式。

D.作为造字之法,指事的起源并不晚于象形,二者都是为了帮助并代替记忆,这有力地驳斥了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与绘画同源的说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书与画的线条均需要功力,但由于二者形态不同,所用技巧也不同。

因此,书的好坏与画的好坏并无必然联系。

B.杜度的章草盛极一时,却也受到非难,被赵一认为是“示简易之旨”,但其引发的草书热潮对草书的艺术化功不可没。

   

C.“书画同源”这一说法的产生既与书画在艺术性格上有相同之处有关,同时也与书画使用共同的工具有关。

D.草书作为“书”的一种,有其实用性,但因其书写特点而带有了艺术性,后世书画间有了密切关联可能与草书的出现及其艺术化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应用在衣服器物上的花纹,可以代表服用者的不同身份,但其归根结底仍是装饰性的。

B.吴道子“学书不成,因工画”,倪云林“画益精诣而书法漫矣”,从某种角度说明了书法对绘画并无帮助,绘画的基础需独立发展。

C.文字的产生与演变,大抵出于实用这一要求。

无论是造字之初的追求事物之形,还是后来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莫不如此。

D.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过分强调,虽有借书法以伸张绘画之意,但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最基本的因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阳光路十七号

王虹莲

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

他们山村的男人几乎全出去谋活路,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

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来钱,或多或少。

她似孩子一样,跑到储蓄所存起来,舍不得花掉一分钱。

他们文化都不高,写封家书还是够用的。

他的字丑陋,可是她喜欢,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

她也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惦记。

正是新婚,她的每一瓣心花里,全是那个黑黑瘦瘦的男子。

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

在那个繁华的大城市,这条路一定是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

何况,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绿阴蔽日,碎石铺就,这里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露台的那种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觉得不苦。

于是她的想像就更加完美,问,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

有水仙花吗?

那围墙上青藤爬满了吗?

这种幻想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感。

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界,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子,那悠扬的钢琴声;他还说起过麦当劳,说,什么时候你来,我带你去吃。

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

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去吧。

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公司组织的。

好像公司是个很气派的词,好像海南是国外一样。

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她跟他说,明年你回来,我们一起盖个新房子吧。

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几只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

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

他离开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了疯了。

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

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到达了那个城市。

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她一下子就晕了,如果不是警察帮助,她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她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警察。

警察说,很远的地方,在郊区呢,离城市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她呆住,以为听错了,他明明说是在市中心啊。

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子就是!

她终于看到一块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

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子,真是红白相间,红的砖,上面画着白线。

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露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

他们在这儿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时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留。

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她哭了。

她没有去找他,而是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

回家后她写信给他:

我想你了,回家吧。

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了的麦当劳。

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总吃。

她含着眼泪吃完那个叫汉堡的东西,然后说,不好吃,不如红薯粥好喝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

最后,她握住他的手:

因为有你,那条路才叫阳光路。

她一直没有说,她去过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小说第二段写她“等待着他从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原本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她对丈夫的牵挂和惦念。

B.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C.女主人公勤劳质朴,看重爱情,她独自在家劳作,并赡养老人;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还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

D.小说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带露台的房子”“钢琴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

5.小说以“阳光路十七号”为题,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5分)

6.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8题。

江平:

我所能做的是呐喊10月4日,江平搬离养老院,回到位于北京南四环温泉公寓的住所。

公寓里的一切保持原貌:

几盆绿植长势喜人,墙壁上挂着他最钟意的一幅照片——某次演讲时,他双手分开,向上延展,整个姿态仿佛在呐喊着什么。

尽量减少外出时间,让自己习惯于老年生活——他即将迎来85岁生日,“老去”的困境无法逃脱,只能接受。

让他矛盾的是,某些重大时刻,他又忍不住在公众场合出现,思考、发声、呐喊。

纵观江平的一生,法治二字始终贯穿。

他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立法的历程,尤其是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长达近30年。

面对争议,江平选择与一众法学家集体高调回应。

2007年3月16日,“五年八审”的《物权法》终于高票通过。

十多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江平总结,当时遭遇的最大困难,是法律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或者说,法律本身也被当作一种工具,容易受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干预。

江平是那一代人中声誉最隆的法学家之一,更重要的是,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推动中国的民主法治和宪政思想无限呐喊。

他曾说自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因为掉入时代的缝隙,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法学专著。

“我是一个法律活动家,我以社会为舞台,在立法、司法、政府部门和企业等诸多领域为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助推了一把力。

从某种意义说,江平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工作者的生命,从50岁才真正开始。

那是1979年,他终于摘掉戴了22年的“右派”帽子,回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课程。

重回学校不久,江平便提议开设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

他用当年留学苏联所积累下来的理论和资料编写教材,法大所有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学生都由他授课。

现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副庭长的孔祥俊是江平的博士生,他说听姜老师的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我们这些学生,更多的是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看待案例,他却能把制度融进案例,从里面抽出一个精神来”。

孔祥俊回忆,当年的课堂上,江老师常常给他“醍醐灌顶”之感。

江平常说,包括他在内的这一代法律人,在法学界的作用,就是一架“人梯”,在接受过现代法律教育,拥有法治理念后,被投放到教育岗位,为硕士生、博士生,花费七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搭建一架学习法律的梯子。

他用这样一种方式唤醒未来中国的法律人。

直到现在,法大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毕业的时候穿上一件文化衫,上面印着江平在30年前手书的一句话:

只向真理低头。

63岁那年,江平卸任一切公职,继续通过写文章、发表演讲和在公共法律事件上表达意见来发挥影响力。

到广东打工的湖北大学生孙志刚在收容所被殴打致死后,江平激烈抨击收容遣送制度。

重庆李庄案第二阶段,已经81岁的江平顶着巨大的压力,加入李庄案法律顾问团,为捍卫中国律师制度和律师合法权益鼓与呼。

总有人问这位跌宕一生的老人,对中国的未来怎么看。

他总是笑眯眯的:

“这个社会总是朝向一个更美好的前景发展,这是我始终相信的。

所以在困难的时候,我也总是乐观的。

”在江平看来,属于自己的时代正在缓缓落幕。

“我们这一代法律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承上启下,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学生。

”他愿意一点一点地看着国家改变,“希望能够看到我们国家的自由、民主、人权更好一些”。

                                                                (选自《人物》,有删改)

链接材料:

①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到《合同法》《公司法》《信托法》,再到近年来《物权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与颁行,被称为“中国法学界良心”的江平,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喊,扮演着法治“布道者”的角色。

②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一次抬重物过铁轨,由于心力交瘁,他被风驰电掣的火车带倒,直拖出去十来米远,性命保住了,但无情的车轮碾碎了他的一条腿。

江平写下的诗中有我们难以体会的心境:

“残肢逆遇何足悲,伤情失意安得摧。

愿将惭怍五尺躯,送与世炉万般锤。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物权法》的出台是江平参与和见证的中国立法进程的一个缩影。

面对争议,江平和一众法学家高调回应,《物权法》最终高票通过。

B.我国的法制建设,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著作等身的法学专家,也需要像江平一样著作不多而以社会为舞台为法制助力的法律活动家。

C.江平这一代法律人甘当学习法律的人梯,他们能带领学生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思考法律,更能把制度融会贯通,向学生传递法律精神。

D.江平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因为所抬物品过重行走艰难,被火车带倒而碾碎了一条腿,但他身残志坚,赋诗表达了对命运的不屈。

E.江平信心满怀,在他看来,他的时代已经终结,其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但是他认为中国的自由、民主、人权会越来越好。

8.对中国法治建设,江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

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

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

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

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

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

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议政事,襄奏请废止之。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

复修起居注。

唐介击宰相,解盛怒,襄趋进曰:

“介诚狂愚,然出于进忠,必望全贷。

”既贬春州,又上疏以为此必死之谪,得改英州。

进知制诰,三御史以论梁适解职,襄不草制。

后每除授非当职,辄封还之。

帝遇之益厚,赐其母冠帔以示宠,又亲书“君谟”两字,遣使持诏予之。

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襄精吏事,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敢欺。

治平三年,丁母忧。

明年卒,年五十六。

赠吏部侍郎。

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命书之。

于朋友尚信义,闻其丧,则不御酒肉,为位而哭。

尝饮会灵东园,坐客误射矢伤人,遽指襄。

他日帝问之,再拜愧谢,终不自辨。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

B.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

C.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

D.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称号,如“仁宗”。

B.“制诰”指皇帝的诏令。

“知制诰”本意指掌管为皇帝起草诏令事务,后用作官名。

C.“擢”表示官职提拔、提升,同样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右迁、升、拔、陟、徙等。

D.古代官员在“丁忧”其间不得为官。

若有特殊原因,国家也可丁忧者为官,称为“夺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宾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蔡襄心怀正义。

范仲淹、余靖、九洙、欧阳修遭贬,他作诗讥讽高若讷;余靖、欧阳修、王素重获重用,他又作诗称贺。

B.蔡襄敢于直言。

唐介因攻击宰相而触怒皇帝,蔡襄进言为其求情,结果先后被贬至春州、英州。

C.蔡襄不畏权贵。

吕夷简执政期间,宰相以下的官员到他的府中商议政事,蔡襄得知后,上奏请求废止此事。

D.蔡襄精明强干。

在任开封知府期间,蔡襄轻松处理各种事务,侦破奸恶揭发隐秘,下属官吏心怀敬畏。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襄趋进曰:

“介诚狂愚,然出于进忠,必望全贷。

(2)于朋友尚信义,闻其丧,则不御酒肉,为位而哭。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田。

[注]①鱼沉:

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

鱼沉,谓无人传言。

②攲:

倚、依。

③烬:

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3.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14.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描绘了琵琶女弹奏的音乐达到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

(2)、《行路难》诗中比喻诗人仕途受阻的诗句是:

                 ,                。

(3)李煜的《虞美人》中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诗句是:

“______   ________”。

16.美文默写。

(3分)

他(张之洞)曾经评价自己“平生有三不争:

                         的人生境界。

第Ⅱ卷(表达题,共8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6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宠物墓园存在很多灰色地带,普通消费者没有能力辨别提供宠物殡葬服务的企业是否实至名归,相关部门应该做好监督工作。

②熊逸先生的著作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文字平易近人,读完这些书,你会了解很多历史真相,但也许会对历史文化经典产生怀疑。

③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区长贪污受贿,玷污了人民公仆形象,但她能主动认罪上交了所有赃款、赃物,可谓罪不容诛。

④伍绮诗的《无声告白》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感动,时不时的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⑤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那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义无反顾献出生命的个体与群体,理应备受关注。

A.①③   B.②④   C.②⑤   D.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在第三期《朗读者》节目中,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朗读了一封从未公开过的写给儿子的信件,被称为“2017最美家书”。

B.创建文明城市,要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不仅要凭借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品味,还要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

C.广西省桂林市不断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已摘帽的贫困村、贫困县的脱贫成果,确保贫困发生率在3%以下。

D.2016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人学率达87.5%,但还存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等。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让三亿人上冰,为北京冬奥会助力。

国内首档冰上真人秀《跨界冰雪王》召集众多明星参与。

①对综艺市场的开拓②对冰雪运动的推广来说,都是创举。

让更多的人发现,滑冰③针对运动员的专业项目,④可以全民参与的冰雪嘉年华。

导演张艺谋称:

“⑤掌握这样一项运动,⑥能特别美地表现出来,就有可能参加昌平冬奥会开幕演出,为国争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无论  还是   不是     而是      既     还

B  不论  还是   不只是   更是     如果    又 

C  不仅  而且   既是     又是     只要    就

D  无论  而且   不仅是   还是     一旦    还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A.不能说24日的降息不会导致人民币升值,虽然会有间接影响,但对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影响更多的还是美国以及其他主要经济体未来的发展情况。

B.只有我们了解了八十年代初的具体情形,才能对他的《随想录》有丰富的认识,才会对巴金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有较为贴切的理解。

C.美国国际出版公司关于日本政府要求修改其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内容一事作出回应,表示明确支持作者的表述是符合事实,不作任何修改。

D.印度人民党的莫迪今年5月份成功当选总理,与他分居数十年的妻子贾索达班日前现身,要求获得与总理夫人相匹配的待遇。

21.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秀丽江山》主要讲述了刘秀在妻子阴丽华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与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