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8514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2011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必修Ⅰ复习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2)分封的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4)作用(影响):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统一

1)经过: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局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意义:

扩大了统一的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1)来历:

秦王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2)特点:

①皇位至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表明皇位不可转移)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了解清朝的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合称“三公”,彼此牵制,相互配合)

①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

③太尉(全国军务)

3)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①建立:

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郡的最高长官郡守;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作用:

郡县制的建立是秦朝行政体制的创举,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差别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

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

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2)三省的关系:

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宰相的权利,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3)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4)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举,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皇权取得与相权斗争的完全胜利,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①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②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清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特点:

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无决策权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积极)

2)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阻碍中国社会进步(消极)

3)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以致无以抵抗列强侵略(消极)

专题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鸦片战争

1840-1842英国

1842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

《南京条约》(1842)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协定关税)

※之后美法又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外国传教士传教权

影响:

①社会性质:

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③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英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日本

1895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

《马关条约》(1895)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新特点,侵略方式发生变化)

影响:

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③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使得西方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1901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1901)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各种反帝性质组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影响:

①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②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接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③《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二课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黄海海战

性质:

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爆发:

1894年9月,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到朝鲜,返航中遭日本舰队偷袭,北洋舰队仓促应战

人物和事件:

丁汝昌、刘步蟾、林永升、邓世昌等

结果:

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本趁机控制黄海制海权,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灭

第三课侵华日军的罪行

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局部侵华、局部抗战)

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占领整个东北

2)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全面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

2、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

2)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做实验,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日军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第四课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了解中国军民抗战的重要战役

1)凇沪会战(1937.8-1937.11日军进攻上海):

虽然失败了,但是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太原会战中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4)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在华北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提出:

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2)建立: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作用:

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3、了解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签署投降书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被日本统治50年)

4、认识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国内:

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国际: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的原因: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①外国的侵略

②清政府的盘剥,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

③自然灾害的影响

④外国宗教的影响

2、了解金田起义: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发动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兴起标志)

3、了解定都天京:

1853年定都天京(现南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4、了解北伐和西征:

北伐失败(打击了清政府在北方的统治),西征胜利(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5、※失败:

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6、理解《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1)内容:

主要包括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两方面内容,其原则是绝对平均

2)目的: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3)评价:

革命性:

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

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实际上没有真正实施过。

7、理解《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是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1)目的:

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

政治、经济、文教三方面

3)评价:

进步性:

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

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第二课辛亥革命

1

了解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了解同盟会:

1905年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三民主义的核心)

平均地权:

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

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