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西城区“十一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
西城区商务局
根据《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围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西城区作为国家政治中心主要载体、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及国内知名商业中心的功能定位;按照西城区“十一五”时期总体规划的部署,特编制此规划。
一.“十五”期间商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区商业发展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调控资源、有序收缩、深度开发、重点扩张,实现发展目标。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具有国际化同民族化结合、现代化同北京传统文化结合的体现西城特色的商业体系,商业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市场运行繁荣稳定“十五”期间,全区商业企业改革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环境明显改观。
200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97.6亿元,其中,商业增加值38.8亿元,所占比重为9.8%,较“九五”增长4%。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8.8亿元,占全市份额为8.2%(2005年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9亿元,年均递增7%。
)。
区域商业规模不断加强,商业总营业面积近160万平方米,较“九五”期末增长24.3%。
在西单商业区、西外公交枢纽、展前广场和德外、月坛、西内等重点地区和新建、改建小区中,相继有近30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投入运营。
期末西城拥有万米以上商业设施达到32个,营业面积达75万平方米,各类市场61家,商品交易市场总面积近36.7万平方米,总经营摊位为2.3万个,从业人员达9.5万人。
消费品市场运行主要呈现特点:
经营调整效果显现,发展了更能体现特色的品牌产品和服务;节日市场消费活跃,节假日所在月成为消费的重要时段;支柱企业发展良好,支撑西城零售额的11家超亿元企业和西单商业街区经调整改造已渐入良性发展轨道;升级换代步伐加快,随着各类先进科学技术和产品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升级换代周期逐渐缩短。
2.流通方式优化提升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巨商纷纷进驻中国市场,西城商业借此契机,重点发展连锁店、便利店、专营店、超级市场、茶艺馆、酒吧等新兴业态,培育出金象大药房、倍顺好邻居、护国寺小吃等连锁经营品牌。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在大中型商场、连锁企业、超市、餐饮服务业普及MIS与POS系统的应用。
重点街区中(西单商业区、西长安街和金融街)完成了10家重点单位无障碍设施项目的改造工作。
监测体系逐渐完善,在主要节日与重大活动期间,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商品的监控,确保了市场繁荣与社会稳定。
制定粮食供给和应对电力突发事件物资供应保障等应急预案,完善供应、分销保障网络链,确保了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
3.商业街区持续发展“十五”期间,结合区域资源和商业街区实际情况,依据相关法规性文件,编制了西单现代商业中心区、北京金融街、德外科技苑(现为德胜科技园)、阜景文化旅游街、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西外旅游商务区商业发展计划。
对商业资产重组、街区商业经营引导、街区整体调整和开发以及城市规划与街区规划的协调起到了推进作用,促进了商业与其他产业间的互融互动。
4.便民体系日臻完善“十五”期末,拥有社区菜市场、便民菜点65个,面积4.5万平方;拥有连锁超市、便利店140个;拥有各类高、中、低档餐饮企业达1500余家;确立了100家早点规范店,在社区中搭建7处早餐亭,布放80辆早餐车,保证早点供应;拥有美容美发和大众理发馆396家;拥有各类洗浴中心、浴池53家。
2004年,为解决平房区居民和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相对集中地区和重点街区的群众需求,设立了便民浴池和清真副食专柜(店、厅);为及时消纳废旧物资及合理开发与利用,建立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制定行业标准,实行统一管理,全区拥有回收点近200个。
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不断增加,在有条件的连锁超市、便利店中增设洗衣、彩扩、鲜花、图书和代售邮票、月票等业务,增设快餐或进行早餐搭载,满足人们全方位的需求。
5.市场秩序明显改观“十五”期间,根据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精神,坚持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加强市场监管和引导经营者自律相结合的原则,对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整治。
开展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非法传销活动、集贸市场整顿、食品卫生打假、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药品及医疗器械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建筑市场整顿等一系列专项整治,不良市场行为得到进一步遏制,产品质量大幅提高,经营秩序明显改善,市场环境不断净化,进一步完善了公开、公平、有序的市场体系。
注重和引导农贸市场向社区超市和便利店的发展,促进农贸市场功能的提升,积极引导和支持商家提升经营档次和特色服务,推动初级设施向统一配送的社区连锁菜市场方向发展。
虽然西城区的商业服务业在“十五”期间取得平稳发展,但仍存在着商业服务业态的单一雷同、商业网点布局不尽合理,与环境保护、交通、居民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矛盾日趋尖锐。
商业布局分散且部分设施落后、与现代化水平、以人为本、服务宜居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这是当前西城商业服务业发展的难点。
二、“十一五”时期商业发展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紧密结合西城区实际,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提升传统服务业,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国内知名商业中心区,使西城区成为和谐宜居的典范。
2.环境预测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践“三区”战略的关键阶段。
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视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奋斗的目标。
紧抓机遇,应对挑战,努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打造国内知名商业中心区,形成对北京商业发展具有示范功能的窗口,使和谐宜居的西城,成为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综合竞争力的名片。
西城区商业发展在资源条件上,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全方位的对外交通网络,巨大的商业服务业规模,享有大都市中心商圈的核心地位。
在经济条件上,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广阔的经济腹地,基本形成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网络,支撑和强化了中心城区自身的吸纳幅射功能,具备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及流通、技术、服务等贸易市场、期货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信息服务与咨询市场、租赁市场等的条件。
在社会条件上,宽松的政策环境,内外贸易、投资、税收、金融运作与管理等方面优惠政策,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为商业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发展原则
(1)根据“商务窗口与高情感相平衡”的原则,商业服务业的规划建设从目标设定,结构设计、整体布局、业态选择到经营体制、营销方式都要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消费水平和市场特点,适应消费规律和发展趋势,体现繁荣有序和便民利民,形成人本化商务发展模式。
(2)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商业服务业发展的经验,鼓励新型流通业态和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引导投资者和经营者在西城商业设施建设和调整中把握市场定位,确保商业服务水平和功能符合国际化大都市经济的趋势要求。
(3)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及中心城区经济功能定位的要求,围绕适应西城产业结构调整,旧城改造,消费者住行流向,商品集散流通,新兴商业业态发展等方面变化趋势,通过按服务功能分区,对网点设施集中布局安排,体现地域规模集中为主,分散组团为辅的新型布局特点。
(4)结合现代商品流通和服务行业发展趋势,建立全方位、立体式,对各种需要均能做出快速反应的便捷化服务系统,以发展新兴商业业态为要素,开拓新的经营服务领域,注重休闲、停车场地等配套设施建设,力求体现商业设施发展的超前性、延续性、可操作性。
(5)在建立高效合理的实体连锁企业网络基础上,依托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流通生活服务业的全面信息网络化。
(6)协调商业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与社会环境发展的关系,开创产业间相互融合发展的新型模式,使不同行业、业态、规模的设施互补互利,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十一五”时期商业发展目标
1.商业发展目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
—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
到2010年,全区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达到65亿元。
—连锁经营结构:
全区连锁经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5%。
—电子商务网络化发展水平:
大中型商业服务业企业(MIS与POS系统)开发应用普及率达100%,小型商业服务业企业普及率达60%。
2.商业结构布局发展目标(附件1)
—商业设施占50%,以3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超市或百货店为核心店。
—餐饮设施占25%,以同时容纳300人以上的大店为核心店。
—服务娱乐设施占20%,以生活服务设施为主。
—公共设施占5%,以提供社会公共活动场所为主。
3.商业街区建设目标(附件2)
—西单商业中心,发展商贸、商务、休闲、娱乐、餐饮。
—地区级商业街,发展服装、商务配套、办公服务。
—区级商业区,依据自身资源,发展特色商业服务。
4.社区商业建设目标(附件3)
—超市经营服务辐射半径0.5公里,营业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
—便利店经营服务辐射半径0.5公里,营业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
—专业店专卖店经营服务辐射半径5公里。
—菜市场经营服务辐射半径0.5公里,营业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
—社区购物中心经营服务辐射半径0.5公里,营业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
四、“十一五”时期商业发展措施
1.发展重点
(1)培育发展地域商业中心街区
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开放式空间结构城市布局形态和商圈理论及商业布局要求的发展趋势,构建1个市级商业中心(西单),9个区域商业街区及副中心(复兴门、三里河、阜成门、西四、新街口、地安门、西直门、德胜门、马甸),以遍布全区的各类商业服务设施为基础,形成三级网络。
地域中心街市以满足城区居民消费为主,以区位优势和经营特色吸引区外消费者和国内外宾客。
规划期内,复兴门、三里河、阜成门、西四、新街口、地安门、西直门、德胜门、马甸9个商业区,通过商业设施有序改造建设,实现业态业种合理配置,提升品位;地区危改,实现调整商业结构,鼓励发展连锁店、专营店等;综合开发,实现按现代都市商业标准规划建设硬、软件设施(包括无障碍设施、电子商务),高起点构筑空间布局,高标准设置业态结构,开设适度规模的超市,发展餐饮娱乐、文化健身、休闲网点,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根据各街区产业主导型、交通枢纽型、旅游主导型、现代居住型和生态休闲型的功能定位,构建与之对应、功能完备、彰显特色的现代都市商业街区。
(2)培养建设特色商业服务业
提升完善西单市级商业中心功能。
按照时尚文化、轻松购物、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商务交际为一体的要求,借助西单商业人流集聚、市场活力强劲、人文内容丰富、地铁交通贯通等资源优势,继续提高商业集聚程度,推进行业布局战略调整,提升商业设施品位,提高新型业态比重,完善细化服务功能,增强现代时尚气息,形成各区域大型单体商业各具区位特色,又能发挥连动互促效应的商业格局。
使西单逐步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形成高度繁华的现代大都市商业中心。
“十一五”期间,以大型百货店为主体,鼓励发展品牌专卖店、专业店、特色店及餐饮业(恢复老字号餐饮)。
增加休闲、娱乐及时尚消费设施。
完善交通体系及市场环境。
力促规划项目的进度。
借助地理、旅游、交通、文化,加大招商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及知名品牌,形成商贸、商务互融互动的新商圈。
培育建设特色商业街。
按照彰显特色、诚信服务、管理规范的原则,打造京味文化特色街。
重点推进什刹海酒吧茶艺街;建设金融街金树街、护国寺小吃特色街;引导发展地安门老字号商业街、西四旅游商品街、西外南路服装街、新街口精品街。
通过调整经营结构,扩大特色经营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街区品位内涵,完善特色街购物、旅游、观光、休闲的综合服务功能。
将特色街区转化为“旅游产品”,强化商旅互动。
借助特色街区域内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商业特色的优势,强化网点布局,功能战略调整,提高设施现代化水平。
规划期间,加强规划项目的研究实施,重点解决政策、资金、技术、管理问题,强化特色街背景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实施整体性的保护思想,对于地域环境特色突出的商街,采取整体空间结构、街市格局、族群整体的保护,分别制定整饰、更新原则和措施,力求尽量保存真实的历史信息;采取积极的改造措施,改善特色街的基础市政路网,以解决传统商业的低配置与现代经营方式的突出矛盾,使特色街改善升级适应发展;倡导渐进式的整治改造方式,精心规划设计,从容筹集资金,形成边缘环境与特色街市的有机结合。
开发和建设适合现代消费趋势的商业特色街区。
(3)推进休闲服务业的发展
创新发展西城餐饮,繁荣餐饮市场。
加强餐饮文化研究,挖掘菜系历史文化内涵,提升西城餐饮的竞争力和扩张力。
培育名厨、名菜、名店,增强发展后劲。
发扬西城餐饮经营特色,保护和发展老字号及清真名店。
引导餐饮企业增强个性服务,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推进餐饮文化的交流,引进国内外知名菜点风味,满足游客需求。
抓住重大节日和活动,打响西城餐饮品牌,促进餐饮业持续繁荣。
借助各类载体,推动茶楼业、酒吧业、咖啡馆等休闲服务业的发展。
完善组建休闲服务业有关协会,推进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引导创办有国际水准的品牌企业和品牌服务。
(4)壮大新兴服务行业
适应消费需求升级,加快发展家政、保洁、租赁、旧货市场、再生资源利用等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引进市场调研、投资指导、设计咨询、信息服务等各类中介行业;壮大会计、法律服务、公证等服务机构;规范推进拍卖、租赁、典当业的发展;促进会议会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服务业的发展。
引导商业服务业企业扩大服务品种,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努力满足各类服务性消费。
(5)巩固发展社区商业网络
依照业已形成的西城社区商业建设规划指导目录,结合新建小区、建成小区、危改小区、平房保护区的地域、人口、区位、组织结构和文化背景,运用规划、政策、标准等手段,优化配置,健全网络,改善环境,增强功能。
以购物、餐饮、服务、修理、再生资源利用、家政六项功能为重点,通过典型带动,逐步建立示范商业社区。
社区商业重点抓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和连锁便利店、生鲜食品超市建设。
对确无商业服务资源、居民需求紧迫的社区,规划设计建设不污染、不扰民、占地少的规范亭(点),经营早餐、蔬菜和再生资源回收兑换。
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规定,确保社区商业网点配置的落实。
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建立完善农贸市场设置和管理标准体系,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完善规划布局,稳定网点资源;发挥政府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多种形式整改提升农贸市场;按照绿色市场标准,培育示范样板企业。
发挥大型连锁超市公司网络经营管理优势,实施产销对接,定牌生产,加工配送,形成现代供应链。
加快本区生鲜食品超市发展,引导企业创塑“菜篮子”品牌,开设品牌专销网点和专区、专柜,鼓励生鲜专卖连锁规模化发展。
城区内不再开办传统型农贸市场,新建市场,必须按净菜超市标准规划设计建设。
推进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发展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中心,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和连锁便利店等,整合社区传统商业网点资源,推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点的连锁网络建设。
通过推行标准,规范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美容美发、洗浴、洗衣、家电维修、生活用品租赁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鼓励连锁化、品牌化经营,提升服务水平与档次;支持服务细分、服务创新和特色经营,增加服务功能,满足市民个性化消费需求。
(6)推进商业旅游互融互动
发挥西城旅游资源优势,增加完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开发综合性娱乐休闲项目,推进吃、住、行、游、购、娱同步协调发展,使风景区商业服务设施在层面布局、行业设置、业态结构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相适应,打造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商旅休闲区,实现从单一旅游观光到综合性“体验经济”的飞跃。
(7)促进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巩固提升现有品牌,推进品牌战略实施。
通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各类原创性品牌合法权益,使企业通过品牌开发、品牌营销获得高附加效益。
力争培育一批体现综合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商业品牌、服务品牌。
促进有发展前景的老字号,通过体制创新,建立品牌市场转让机制。
挖掘有历史文化含量的传统品牌,推进老字号与新型业态、现代技术结合。
鼓励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有序参与品牌建设,发挥中介组织在品牌评价,品牌文化传播及品牌营销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鼓励以品牌为龙头,带动业态结构、组织结构和商品结构调整。
(8)调整规范提升商品交易市场
坚持资源整合、布局调整、管理创新的发展思路,推进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向现代流通业态发展,创建商品交易市场新的发展优势,结合大交通和城市化进程,推进市场整合,提升市场功能,加大培育特色市场园区,提高商品交易市场整体竞争力。
优化市场布局。
对现有市场分布,组织实施战略性调整,按商品类别和行业特点,建立市场园区,分区、分类向园区集聚,整合形成规模优势。
整合市场资源。
发挥区域优势特色,紧密结合交通,对低、小、散、重市场实施关、停、并、转,逐步实现西城商品交易市场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
区域内不再重复建设低水平市场,现有市场要按照建设标准进行改造提升。
按照《西城区交易市场规范管理实施办法》,推进市场向规模型、特色型、外向型发展。
创新体制,实现市场主体法人化,经营公司化。
提升市场档次。
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市场经营从摊位式向店铺式、公司式发展,市场经营策略从注重价格向注重品牌转变,市场交易从现货交易向展示、订单和网上交易拓展。
采取总代理、总经销、特约经销等方式,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塑造品牌市场形象。
拓展市场信息、采购物流等功能,创造条件向现代商品交易中心转变,实现市场功能转型。
2.主要措施
(1)推进工作机制联动化
加强商业主管部门与城市规划、交通管理部门的协调,将商业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
定期发布规划建设信息,完善实行商业开发商及商业规划建设用地预保留制度。
明确重点分类指导,结合招商引资,采取多种形式,对不同类别商业区域内网点设置,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及时公布鼓励发展、引导规划、控、(限)制开办的业态业种。
推动商业与房地产发展的联动,在旧区改造、历史风貌保护区利用、大型住宅建设中,按照市政府规划文件标准,完善设施建设,实现功能配套。
加强与旅游、文化部门合作,在建设商业中心、特色街、举办各类城市活动、营造城市文化中形成合力。
建立商业发展联系会议制度,营造良好的商业发展氛围。
(2)推进商业发展国际化
拓展商业利用外资领域,在商业、批发、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中介服务等领域,发展合资合作项目。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质量,注重功能提升和综合竞争力提高。
引进国际先进的商业业态、知名企业及著名品牌,提高国际化水平。
鼓励各类商业企业扩大对外合作,支持先期进入西城市场的外资商业,有序扩大投资规模。
支持西城优势商业企业到国内外开办公司和分店,扩大市场幅射力和影响力。
(3)推进商业经济多元化
吸纳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商业,对符合规划要求,不论项目主体性质,一样给予享受有关政策,实行统一税费。
除国家规定必须实行政府调控、专卖、专营领域外,允许鼓励社会资本介入。
及时公布国家鼓励发展和限制发展的商业产业目录,鼓励各类经济以各种方式参与商业资源整合,形成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商业流通格局。
(4)推进商业结构现代化
推进商业企业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大企业通过规范上市、合资合作等形式,推进股权结构多元化、现代化。
鼓励商业企业发挥网络、品牌、信息、配送、管理等比较优势,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开展重组扩张。
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鼓励中小企业改造成便利店、专卖店等现代业态,以精、专、新、特,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规划期内,对百货店在数量上进行宏观调控,调整经营战略、组织化程度(连锁经营),向其他业态(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渗透转移。
发展超市,向次商业区、居住区拓展,扩大连锁规模,实现规模效益。
对便利店采取鼓励发展,规范提高。
针对传统专业店与专卖店经营特色不突出,对其引导改造,以适应现代消费时尚化、个性化的趋势。
对于百货业趋于饱和、规划不宜立即新建购物中心的地区,适度推进百货店扩展为购物中心,实现业态的转移提升。
(5)推进商业人才智能化
推进完善人才培育引进机制,依托高校、职校,发挥中介组织作用,通过多种办学形式,加快培养急需的商业职业经理、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会展、物流等方面人才。
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现有人员各类培训,推行高层人才引进机制,形成高素质人才资源集聚优势,为商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6)推进技术创新战略化
鼓励企业以资本运作、管理技术及品牌资源为纽带,以特许、加盟经营等形式,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支持连锁企业向社区和区外拓展,向生活服务、专业服务等领域发展。
推进企业的电子商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
鼓励企业推进网上销售及供应链体系,使网上订单交易达到相当比重。
选择一批在商业领域已经起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优势企业,作为重点联系企业,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
探索政府投资型、企业投资型和政企合作投资型等多类功能开发运营模式,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商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7)推进发展环境规范化
依据政府规章、地方法规,规范保障市场秩序,确保有序发展。
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按照城市规划,推进商业街区、商业重点项目及电子商务等规划建设的实施。
强化对各类专业市场、大型商场、大型超市和外资零售企业等布局、投资的指导和协调,促进资源有效合理利用。
支持消费者权益、知识产权保护等机构开展工作,维护市场秩序。
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研究出台培育发展商业领域行业协会有关意见,强化协会服务、自律、代表、协调的职能,扩大行业协会覆盖面。
贯彻落实以“让消费者放心,使群众满意”为宗旨,以“诚实守信,货真价实”为核心内容的舆论宣传和诚信体系教育,落实便民利民措施。
采取自律和监管相结合,加强商业从业人员及服务质量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规范行业服务行为,促使商业服务软件建设再上新台阶。
(8)推进政府职能服务化
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对社会的服务。
加强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完善监测防范网络。
建立市场应急体系,确保生活必需品安全供应。
推进商业系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标准化推进制度。
运用公共财政手段,支持市场、生鲜食品超市、现代流通方式体系建设。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定期公布对食品等关系公众利益的检测信息。
加强商业统计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建立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商业发展统计体系。
支持社会中介组织和有关咨询机构、研究机构对西城商业发展的专项问题开展研究。
使西城商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繁荣、现代、和谐。
附:
附件1:
商业结构布局发展目标
附件2:
商业街区建设目标
附件3:
社区商业建设目标
二00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附件1:
商业结构布局发展目标
设施构成(占总建筑面积比例)
商业设施
50%
餐饮设施
25%
服务娱乐设施
20%
公共设施
5%
设施布局
商业设施
以3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超市或百货店为核心店,其余为100平方米以上的中小店铺。
核心店经营结构差别互补,中小店铺行业、业态、规模结构力求通过市场竞争形成。
集中于大型购物中心、地区商业中心的店铺占零售业总营业面积的比重达到60%。
餐饮设施
以同时容纳300人以上的大店为核心店,其余为中小店铺。
力求行业业态多元化、品牌化、连锁化。
服务娱乐设施
服务业以生活服务设施为主,娱乐业以商务、休闲、家庭、文化消费设施为主。
公共设施
为社区居民设置提供社会公共活动场所及其它必要公共设施。
附件2:
商业街区建设目标
街区
等级
目标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