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7926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16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讲解.docx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讲解.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讲解.docx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讲解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

【注:

这里提供的是简要信息,更多信息、尤其是案例,请查阅教材《班级管理》(李伟胜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10年6月3日

第一讲2个参照坐标:

班级管理可有更高专业品质1

一、为什么班级管理需要更具专业品质?

1

1.适应教育改革需要,关注班级管理的专业品质1

2.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关注学生精神生活品质2

3.澄清班级管理的专业特征,提升教师生命质量4

二、为什么班级管理可以更具专业品质?

6

第二讲5层工作境界:

班级管理应追求最高境界10

一、班级管理应有的新目标10

1.辨析目标的参照系:

班级管理五层境界10

2.从一个班级看不同发展境界11

3.班级管理新目标:

提升生命质量15

二、新型班级的具体目标17

1.师生享有内在的生命尊严18

二、班级活动焕发生命活力19

3.班级文化充满成长气息19

第三讲4个基本环节:

班级管理的教育思路20

一、辨析教育思路的思考线索22

1.教育思路的原点:

学生个体22

2.教育思路的依据:

个体发展机制23

二、班级教育思路的基本含义24

1.“敞现—交流—辨析—提升”的含义24

2.例释班级教育思路的四个环节25

三、运用教育思路,形成班级管理的整体格局30

第四讲3项基本策略:

班级管理的第一层方法36

一、以“成事育人”为核心取向36

1.辨清班务的教育内涵36

2.开发事务的教育价值38

二、以“培育自觉”为教育基础39

1.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40

2.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42

三、以“交往共生”为教育方式44

1.深入交流中辨析责任45

2.相互支持中共同发展46

3.真诚合作中升华体验47

第五讲3条主要措施:

班级管理的第二层方法48

一、建设民主合用的管理体制48

1.民主地建立组织结构49

2.开发岗位与角色的教育价值51

3.生成合用的规章制度53

二、创设主动参与的活动机制54

1.开发真实的活动内容55

2.形成主动的活动方式56

3.培养全面的活动能力58

三、营造开放舒心的班级文化59

1.提炼鲜明的发展主题60

2.营造舒心的成长环境61

3.拓展广阔的生活空间62

第六讲5套常用技法:

班级管理的第三层方法64

一、班级管理工作的策划65

(一)带领学生辨析发展主题65

(二)共同制订班级发展计划66

(三)系统设计班级工作岗位67

二、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68

(一)民主制订班级规章制度68

(二)整体安排系列主题活动69

(三)协调学生群体活动70

(四)凝聚资源汇成教育合力70

(五)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71

三、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施(班级教育活动的实施)71

(一)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活动主题71

(二)吸引学生参与设计实施活动72

(三)指导学生提炼学习生活感受72

(四)后续活动让体验深化和升华73

四、班级管理工作的反馈技法73

(一)自主构建多元评价机制73

(二)健全立体化的交流反馈机制74

五、班级管理工作的改进75

(一)用典型事例促进学生发展75

(二)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目标76

(三)及时更新班级生活机制76

第七讲3个发展阶段:

“民主型班级”的发展阶梯77

一、阶段1:

初具形式,尚需深化内涵77

(一)管理体制:

采用自我管理形式,沿用传统管理内容77

(二)活动机制:

尝试自我策划实施,主要关注活动形式77

(三)文化生活:

关注显性文化氛围,着重体现班级特色77

二、阶段2:

基本成型,还可主动开拓78

(一)管理体制:

超越处理常规事务,更加关注成长体验78

(二)活动机制:

着力反映同学生活,从中提炼成长主题78

(三)文化生活:

关注成员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精神氛围78

三、阶段3:

自我超越,实现自主创造79

(一)管理体制:

充分反映同学需要,主动引领同学发展79

(二)活动机制:

主动开拓生活领域,追求精神生活品位79

(三)文化生活:

主动激活学生思想,共创新的精神家园79

第八讲2个案例评析——他们是怎么做的?

80

一、班级发展个案80

二、学生发展个案80

三、对两个案例的评析81

附录:

班级发展评价表82

第一讲2个参照坐标:

班级管理可有更高专业品质

一、为什么班级管理需要更具专业品质?

1.适应教育改革需要,关注班级管理的专业品质

2006年6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提出:

“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2009年8月,教育部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强调:

“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确认“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看来,班主任从事的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自不待多言了。

同时,不同级别、不同内容的相关培训也受到重视,广泛开展。

这对于改进班级管理工作、进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当然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领域,我们常见的是经验罗列式的实践探索和借用教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理论话语的情形。

虽然新口号与新说法(如多元智能理论、新课程理念、企业管理理论、军事兵法)不断呈现,但缺乏对内在依据的辨析。

这表明:

班级管理亟需深化理论探索,整合实践方法。

在这样的格局中,即使是教育部出面组织的国家级的班主任培训,也难免出现多种不足:

平面罗列多方面内容,却缺乏整合;告知实践经验和师德要求,却缺乏论证;理论介绍满足于应然规定,却缺乏学理;实践策略似有创新,但缺乏系统整理。

显然,与发布文件、举办会议、组织培训相比,更重要的是从学理上论证“班级管理”的专业性质和工作内容,从而为确认“班主任”的专业身份提供更充足的依据。

为此,需要明确地证明:

班级管理是一种独特的,甚至比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和“灌输式”德育更具有专业品质的教育活动,而非一种“附加的任务”。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建立更为成熟的班级管理理论,采用简洁而高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建设有足够专业水准的班主任队伍。

2.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关注学生精神生活品质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文化生态,使得青少年急需提高其精神生命质量,而不仅仅是多学知识、增长技能。

否则,新一代人将在日后更趋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失去应有的尊严。

作家韩少功发表的文章《山里少年》所描述的事实,就印证着这种让人遗憾的情形:

我发现凡精神爽朗、生活充实、实干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的乡村青年,大多是低学历的。

老李家的虎头只读过初中,是个木匠,但对任何机器都着迷,从摩托到门锁均可修理,看见公路上一辆吊车也要观察半天,是百家相求的“万事通”,自己的日子也过得很富足。

周家峒的献仁更是个连初一也没读完的后生,忙时务农,闲时经商,偶尔也玩一玩麻将或桌球,但并不上瘾,已经娶了个贤惠妻子,见邻居有困难都乐呵呵地上门相助,走在山路上还哼几句山歌。

与此相反,如果你在这里看见面色苍白、人瘦毛长、目光呆滞、怪癖不群的青年,如果你看到他们衣冠楚楚从不出现在田边地头,你就大致可以猜出他们的身份:

大多是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的乡村知识分子。

他们耗费了家人大量钱财,包括金榜题名时热热闹闹的大摆宴席,但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正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自我心理压力,过着受刑一般的日子。

但他们苦着一张脸,不知道如何逃离这种困境,似乎从没有想到跟着父辈下地干活正是突围的出路,正是读书人自救和人间正道。

他们因为受过更多教育,所以必须守住自己的衣冠楚楚的怀才不遇。

……

这个念头当然荒唐——某些地方的教育已经使事情变得这样荒唐,以至人们需要用失学和辍学来保护人心,保护土地,阻止下一代人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

不要以为上述现象仅仅出现在“山里”。

事实上,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也有可能出现让人揪心的类似情形。

2005年,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可能会被载入人类史册的新名词——“啃老族”。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我国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有人戏谑地称他们为“啃老族”。

人们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啃老族”,其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他们在学校接受的多为只重视分数的应试教育,学校只“教书”而不“育人”。

最后,就成了一个道德上“我唯优”、性格上“我独行”、言行上“我说算”、技能上“我没有”的“四我”新人,在生活中无力自理,社会中无力自立,就业中常遭淘汰,不得不依赖长辈,不得不“啃噬”父母。

人们在问:

为了年轻一代不再“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教育现在可以做什么?

为了不再出现“啃老族”,教育该怎么办?

于是,人们有理由担忧:

孩子们可能麻木而快乐地达到各种考试要求和奖励标准,却失去了自主的活力与尊严;他们可能难以明智地行使公民权力,沦落为被他人操控的工具;他们可能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局面,沦落为光怪陆离的市场和他人思想的“洗脑”对象;他们可能会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迷失方向,天真地相信别人“忽悠”着送来的“世界公民”的帽子,却失去了自己的“中国心”,也缺乏足够智慧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与这些担忧相伴随的,也许正是班级教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出现的病态。

例如,为了保障孩子的身体安全,束缚孩子的手脚,禁锢孩子的心灵,乃至不让学生课间自由活动,取消春游秋游,却不知道用更有专业品质、更有生命活力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孩子。

结果,孩子有可能被培养成一只只“咩咩”地叫出标准答案的“小绵羊”,而不是有着内在活力的“小老虎”。

也许,有一天,这些“小绵羊”会在“狼爱上羊”的迷人歌声中遭遇被“狼崽子”欺侮的危险,甚至再次如《国歌》中所唱的那样“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声音”,而他们本来应该用虎虎生气维护自己的尊严。

也许,不能再忽视这样的现实情形——学生们一方面接受着空洞得让人麻木的说教,另一方面又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流于放任、失于荒芜。

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中,出现“啃老族”、“目光呆滞”者,似乎正在情理之中。

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在我国德育实践中,重要的是,一旦察觉有实施某种教育的必要,认定某种事情要“从娃娃抓起”,或凭经验(包括别国经验)觉得哪种途径可取,哪种观念时新,它们也就有了“立足”的理由……现行“德育”,其实并不需要什么严格论证。

惟其如此,《中国教育报》编者才敢断言“多数人都是凭着某种现象说,跟着某种感觉说”。

不过,这恐怕只说对了一半。

另一半是“跟着长官说”,以及跟着“跟着长官说”的德育专家说。

上述种种情形在提醒我们:

如果真的像许多人宣称的那样关心孩子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我们就需要直面这样的问题:

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质量是怎样的?

他们在学校中有没有可能获得更有尊严的生活?

——就本书而言,我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是:

在班级教育中,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能否提升到更高境界?

这是21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我们的努力方向是:

适应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为每一个孩子更有尊严的未来、为中华民族更加自豪的明天,从现在就开始关注并着力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

其中,确认班级管理的教育专业品质,在班级教育中开发出促进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新空间,切实承担起更为崇高的专业使命,就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3.澄清班级管理的专业特征,提升教师生命质量

尽管班级教育有必要承担更为崇高的专业使命,但就其现有的专业实力而言,班级管理,乃至过于看重知识授受的学校教育整体,均难以承担上述使命。

我们撰写这本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