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8095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docx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docx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

目录

一、概述…………………………………1

二、急性高原病……………………………1

(一)、急性高原反应………………………1

(二)、高原肺水肿…………………………3

(三)、高原脑病……………………………3

(四)、高原视网膜出血……………………4

三、中暑(常见热射病和日射病)…………4

四、扭伤……………………………………5

五、防紫外线灼伤…………………………6

六、失温…………………………………7

七、脚打泡…………………………………8

八、醉氧…………………………………10

 

一、概述

海拔在3000m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

特点:

气压低、氧分压相应减低,易致人体缺氧

3000m以内较快适应,4200—5330m仅部分人且需较长时间才能适,5330m以上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极易发生缺氧反应

高原习服:

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3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

个体差异极大。

海拔高度、进入方式、区域季节、个体素质

高原反应多发生在初登山,时特别在最初几天内,称为急性反应。

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反应。

二、急性高原病

(一)、急性高原反应

短时间内进入3000m以上高原均可产生头痛、头昏、心悸、气短等反应。

重者还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排尿减少。

检查有口唇轻度发紫及面部、手、踝浮肿等。

Ø急性高原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体检,排除不适宜在高原工作的疾病。

进入高原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

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它,许多的反应症状或有心理作用而引起。

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和战胜高原决心的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机会就多。

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

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

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

日程不能安排得太紧,尤其是初到两日内。

不要做重体力活动,体力活动要循序渐进,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

休息好。

避免寒冷及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温,饮食卫生,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备用氧气。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

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去、阿司匹林、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米)、镇静剂(安定、舒乐安定)、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维生素(C.B6)、西洋参含片、诺迪康胶囊

(二)、高原肺水肿

发病率3-5%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

凡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者,出现剧烈头痛,极度疲乏,严重发绀,呼吸困难(安静时),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双肺部听到湿性啰音,胸部X线有点片状或云雾浸润阴影,诊断即可成立。

寒冷呼吸道感染可加重缺氧,咳嗽、或劳累是重要诱因。

保暖、吸氧6-8L/分、卧床、利尿、氨茶碱、激素、电解质平衡。

由急性高原反应进行性加重发展而来,又称高原昏迷。

高海拔耐受性降低诱因者急进高原地区(4000米以上)可发生。

(三)、高原脑病

由急性高原反应进行性加重发展而来,

又称高原昏迷。

高海拔耐受性降低诱因者急进高原地区(4000米以上)可发生。

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可有神志恍惚、行为异常、震颤、共济失调、抑郁或兴奋、烦躁、澹妄、幻觉,严重者出抽搐、尿便失禁,嗜睡、昏睡以致昏迷。

可见球结膜水肿,眼底静脉扩张、视网膜出血及视乳头水肿,可并发脑出血。

(四)、高原视网膜出血

约60%脑水肿患者可至视网膜出血,缺氧微血管渗漏所致。

约半月出血可消退。

三、中暑(常见热射病和日射病)

热射病:

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热平衡失调使体内热蓄积,临床以高热、头痛、恶心、意识障碍、无汗为主要症状。

日射病:

由于头部受日光直接暴晒引起的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呕吐、怕光刺激、昏睡或意识丧失、体温升高等症状。

Ø中暑的处理

1、出现中暑症状后,首先将患者脱离高温环境,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物以便于散热;

2、同时进行人工散热——湿毛巾或酒精擦浴,头部放置冰袋、还可吹电风扇,使患者重新达到正常温度,但不能直接对着病人吹风,防止造成感冒。

3、如果中暑者神智清醒,并无恶心呕吐,可令其饮用含盐饮料,茶水等,以便降温解暑,补充水容量,但切忌食用饮用生冷刺激食物饮料;

4、患者有意识障碍,应尽快送至医院治疗,同时应保持呼吸通畅——将患者头偏至一旁,防治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四、扭伤

Ø扭伤的处理

1、休息,暂时停止伤部活动;

2、冷敷伤部,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渗出。

(1)根据病情和部位,选用冰袋、冷水袋、冷湿毛巾、包冰块的湿毛巾、冷水浸泡等。

(2)冷敷仅应用于局部。

在使用冰块时要防止造成冻伤,局部出现青紫、麻木和僵硬感时要立即停止冷敷。

3、压迫,可用绷带加压包扎;

4、抬高肢体,可促进肢体血液回流;

5、按摩和热敷至少要在伤后48小时方可进行。

五、防紫外线灼伤

又称日光性皮炎。

强烈日晒后(高原的半阴天)数小时至十余小时,于暴晒部位皮肤首先出现界线清,弥漫潮红,甚至肿胀,常伴有轻度的烧灼感,约3天左右,不需治疗可以渐愈;严重者可有水泡,甚至大泡,一般于晒后次日达到极期,经4~6天方能恢复。

有相关病史的同学应特别注意。

Ø预防及处理

眼睛墨镜、偏光镜

穿长袖衣服,暴露部位(面颊部、耳廓、颈后部)于晒前15分钟涂防晒膏或防晒油;

感到灼热不堪时,可用冰镇的化妆水或清水冰敷,不断交替敷面,直至皮肤感到冰凉为止;

晒伤的皮肤得到缓解之后,为防止肌肤出现干涩、紧绷的现象,要补充水分,涂保湿润肤乳

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生活规律可增强抗光能力;

六、失温

正常体温是37℃。

低体温症:

是受害者的核心温度下落到35℃以下。

如果体温下跌在32℃以下,情况会变得严重并最终致命。

在寒冷且大风的山上、体力透支的运动后、天黑降温、穿着湿的内衣、如果是全棉内衣且服装不够保暖、没有帽子和手套、躺下后不再运动,此时制热和保温的因素长时间小于散热的因素,就可能导致低体温症。

预防:

3层着装原则、添加衣物、换上干燥的衣物、带帽子头巾手套、带雨衣。

失温的三阶段

1、发抖、畏寒:

身体刚开始感觉到寒冷时,脸色变得苍白,身体不断发抖。

2、意识不清:

当体温不断下降时,发抖的情况反而可能会停止,这时肌肉就会变得僵硬,并且出现神智不清的症状。

3、昏迷、心跳缓慢或停止:

若是情况不断严重下去,患者的血压会开始降低,心律不整,并且导致心跳停止、昏迷休克,甚至是死亡的结果。

Ø失温时自救方法

保持冷静:

这是首要条件。

紧张不安的心理,心跳加速,失去更多热能。

让身体维持干爽:

湿透的衣物会让散热速度加倍,想办法将身体弄干。

从身体中央开始加温:

虽然手脚最容易感到冰冷,但要让体温上升最快的方式,应先温暖身体的中央部位。

缩小身体的散热范围:

双手抱于胸前,以便减缓热能流失的速度。

饮用酒精之外的温饮品:

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饮用温度适中的饮料可以迅速帮身体加温,但由于低温患者对于热能知觉反应较低,所以过烫的热饮可能很容易造成烫伤伤害。

七、脚打泡

原因:

鞋袜不合适、长时间走路

表皮和真皮受到过分刺激使真皮下积水、皮层间分离形成水泡。

脚部出汗,潮湿会造成脚底皮肤变软加之过度摩擦也会使真皮下积水形成水泡。

Ø脚打泡预防

1、鞋子一定要合脚,在后跟处插进一手指,保持鞋子内的干燥;

2、袜子大小要合适,在脚掌和足弓部位最好加莱卡,避免袜子和脚的摩擦。

含COOLMAX的棉袜,快速把体表的汗液排出,使脚部干燥;

3、鞋带的结扎。

足面部的鞋带一定系紧,这样可以保护脚不往前冲,减少脚底与鞋的摩擦;

Ø脚打泡处置

解决办法是:

脚泡穿刺引流

首先用热水烫脚5分钟后擦干;

碘酒或酒精将脚泡部位消毒,再用消毒后的针刺破脚泡,使泡内液体沿孔道流出,排干;处理脚泡时切忌剪去泡皮,以防感染!

可用创可贴包扎,如创面过大,应用纱布包扎,不使创面接触水!

休息时尽可能脱下鞋袜使创面通风;

八、醉氧

原因:

是由于人的机体刚刚适应高原地区低氧环境,重新进入氧气含量相对高的地区,就会再次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会产生一种所谓“脱适应反应”或称“低原反应”。

懒洋洋,晕乎乎的,想睡觉,就像喝醉了酒一样,也俗称“醉氧症”。

Ø醉氧的预防处理

可以“循序渐退”,采取“台阶式”撤离高海拔地区,有助于缓解“醉氧”。

休息几天再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