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共2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7786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1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共2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共2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共2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共2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共2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共2套.docx

《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共2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共2套.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共2套.docx

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共2套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

(一)

(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块制成冰雕B.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C.泥土烧成瓷器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难度】易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冰块制成冰雕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泥土烧成瓷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手术麻醉时用液氮作冷冻剂B.急救病人时用氧气供人呼吸

C.电解水时用石墨作电极材料D.稀有气体制作电光源

【考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难度】易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液氮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

B、根据呼吸是缓慢氧化的情况判断;

C、石墨具有很好的导电性;

D、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有色光.

【解答】解:

A、液氮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所以常用作医疗手术中的冷冻剂,是利用它的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呼吸是缓慢氧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氧气能供人呼吸是通过这一变化表现出来的,为化学性质,故符合题意;

C、电解水时用石墨作做电极材料,是利用的石墨的导电性,是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有色光.常用于制作电光源,利用了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最基本的概念,是考查的热点之一,正确理解定义,明确二者的本质区别:

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熄灭酒精灯B.

倾倒液体C.

气体验满D.

液体过滤

【考点】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化学药品的取用;过滤.

【难度】易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分析: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据气体验满的方法进行判断;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解答】解答:

解: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瓶塞倒放,故错误;

C、气体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而不是伸入集气瓶内,故操作错误;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气被用作火箭的燃料,利用了氧气的可燃性

B.碳单质用于冶炼金属,利用了碳单质的还原性

C.稀有气体充入霓虹灯,是利用了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考点】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二氧化碳;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难度】易

【分析】主要运用氧气、碳单质、稀有气体(氦气、氙气、氖气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来解决.

【解答】解:

A、所谓助燃物,通俗地说是指帮助可燃物燃烧的物质,确切地说是指能与可燃物质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氧气被用作火箭的燃料,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而不是可燃性.

B、焦炭常用于冶金工业,如炼铁,利用了碳单质的还原性.

C、氖和氩还用在霓虹灯里.霓虹灯是在细长的玻璃管里,充入稀薄的气体,电极装在管子的两端,放电时产生有色光.

D、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用于灭火,着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故选A.

【点评】对于每种物质与元素,既要掌握它的物理性质,又要掌握其化学性质.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B.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考点】原子的结构;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难度】易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

【分析】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B、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C、根据分子的定义判断;

D、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解: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正确;

B、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有些分子和原子的质子数也相同,故错误;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错误;

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错误.

故选A.

【点评】同种元素可以组成单质,例如氮元素可以组成单质;

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混合物,例如氧元素可以组成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要注意理解.

6.2015年10月,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为治疗疟疾做出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分子的化学式为C15H22O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蒿素由碳、氢、氧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含量最高

B.青蒿素由青蒿素分子构成

C.青蒿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5:

22:

5

D.1个青蒿素分子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5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化学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难度】易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青蒿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1个青蒿素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青蒿素由碳、氢、氧元素组成,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

(1×22):

(16×5)=90:

11:

40,则其中碳元素含量最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B、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

(1×22):

(16×5)=90:

11:

40,故选项说法错误.

D、1个青蒿素分子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5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含量占笫二位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有三种:

Fe2O3、FeO、Fe3O4

B.由元素周期表能直接获得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C.元素分为三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D.O2与2O的意义一样

【考点】化学式;元素;元素周期表介绍.

【难度】易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氧、硅、铝、铁,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有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和元素分为三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以及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解答】解:

A、地壳中含量前几位的分别是氧、硅、铝、铁,故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含量占笫二位的金属元素是铁元素,二者形成的化合物有Fe2O3、FeO、Fe3O4,故A说法正确;

B、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有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等,故B说法正确;

C、元素分为三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说法正确;

D、O2表示一个氧分子,2O表示2个氧原子,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地壳中元素的分布及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考查非常全面,题目较易.

8.下列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比较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

B.

制取并收集CO2气体

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证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考点】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难度】易

【专题】实验操作型.

【分析】在做对比题目时,要想得出正确的结果,所选取的条件要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若条件不一样,得出来的结果没有可比性.

【解答】解:

A、比较二氧化锰和氧化铁的催化作用,但所选取的双氧水的浓度不一样,所以没有可比性.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所以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应用的原理是用所选药品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从而进入水来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而在C中用木炭来做实验,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集气瓶内的压强几乎不变,所以不能达到目的.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所以能像倾倒液体一样倾倒,且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D能达到目的.

故选D

【点评】我们在选择所做实验能否完成时,一定要熟悉所实验的内容,也就要求学生熟悉掌握课本知识,也就是说课本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9.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9.7

8.7

31.6

0.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7.4

0

3.6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C一定是化合物,D可能是单质

B.反应过程中,B与D变化的质量比为87:

36

C.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难度】中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此题是借助质量守恒定律对反应物生成物先做出判断,再利用质量关系进行求解,反应中反应物质量会减少,生成物质量会增加,从而判断生成物与反应物,即可判断反应的类型,且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相等可求出A的质量.

【解答】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设待测质量为x,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得:

19.7g+8.7g+31.6g+0.4=x+17.4g+3.6g,解得x=39.4g;C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A、B、D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

A、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所以C一定是化合物,D可能是单质,故说法正确;

B、反应过程中,B与D变化的质量比=(17.4g﹣8.7g):

(3.6g﹣0.4g)=87:

32,故说法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设待测质量为x,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得:

19.7g+8.7g+31.6g+0.4=x+17.4g+3.6g,解得x=39.4g,故说法错误;

D、C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A、B、D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判断、各物质的质量比等,难度不大.

10.下列说法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