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7716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

《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

《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认识22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32个词语。

语言积累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摘抄课文中表达准确形象的句子。

◎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阅读理解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想象到的景象。

◎能通过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能留心周围事物,养成连续细致观察的习惯。

学习做好观察记录。

口头表达

◎能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量适当。

◎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

书面表达

◎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

◎能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

“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暮江吟》。

3.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诵读古诗,揭题导入

1.全班诵读诗句。

课件出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引导:

你发现这些诗句的共同之处了吗?

(都是写傍晚时分的景色)

3.导入:

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描写了傍晚的景色。

(板书诗题)

4.品读诗题。

(1)学生齐读诗题。

(2)引导:

诗题中的哪个字点明了是傍晚时分?

(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点拨:

“暮”字上面是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是一个“日”,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

(3)提问:

诗题是什么意思呢?

(吟咏傍晚江景的诗)

①古诗描写的时间是傍晚时分,地点是江面上。

②点拨:

“吟”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如《石灰吟》《游子吟》等。

③指导朗读诗题:

“吟”字可以读得舒缓一些。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归类呈现描写黄昏的诗句,学生诵读诗句,在类比中初步感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色,自然导入诗题,为理解题目渗透方法。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自读古诗,要求:

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朗读古诗,教师随机正音。

(1)指名朗读古诗。

提示:

“瑟、似”是平舌音。

(2)指导识记生字。

①形近字比较识记“暮”:

“暮”与哪几个字很像?

相机组词加以区别:

暮(日暮)  墓(墓地)  慕(羡慕)  幕(夜幕)

②联系旧知识记“瑟”:

和“琴”比较,两个字都有两个“王”,和乐器有关。

(3)指导书写“暮”和“吟”两个字。

①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提示:

“暮”字中的两个“日”,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下面的“日”要写得稍瘦长一点儿;“吟”的右边是“今”,不是“令”。

③学生练习写字。

3.学生练读古诗,指导读好节奏。

(1)学生试读。

(2)男女生赛读。

4.理解诗意。

(1)提问:

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太理解呢?

(2)学生反馈。

(3)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残阳”。

①学生查字典了解“残”字的意思。

②提问:

“残阳”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

③课件出示“西沉的太阳”的图片。

学生理解“残阳”就是夕阳。

(4)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瑟瑟”“可怜”“真珠”等词语的字面意思。

(5)教师引导:

读了古诗,你知道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吗?

(残阳、江水、露珠和月亮)

【设计意图】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这里的教学方法根据字形特点选择,注重实用性。

依据文本内容选择重点字词教学,能达到读通古诗的目的。

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借助图片、依据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中难懂的字词,继而帮助学生读懂古诗的内容。

板块三 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1.学习第1、2句诗。

(1)引导:

自由读第1、2句诗,你认为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2)引导学生交流。

预设1:

“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写出了阳光是铺在水面上的,是要落山时的太阳。

教师点拨:

那为什么不用意思相近的“照、射、洒”等字呢?

预设2:

“铺”字写出了太阳斜斜地照在水上面,江水一半是绿的,一半是红的。

教师点拨:

是啊!

这时的夕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了,余晖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就像铺地毯般平铺过来(教师做“铺”的动作),所以作者用“铺”而不用其他同样表示照射的字,可见诗人在用字上面非常讲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3)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①教师引导:

诗人面对美景陶醉了,夕阳多么柔美!

江水多么恬静!

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好好体会体会,把诗人的感觉读出来,好吗?

②学生朗读诗句。

③教师引导: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1:

血红的夕阳只留了半边脸在地平线的尽头,被阳光照到的江面是多么红啊,而没有被照到的江水则是青绿色的,比白天颜色更深了,好美啊!

预设2: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将余晖铺洒在江面上。

被残阳照射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另一半江水却是青绿色的。

④全班齐读诗句。

2.学习第3、4句诗。

(1)教师引导:

漫步江边,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夕阳带着无比眷恋之情离开了,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此时作者又看到什么?

有怎样的感受?

(2)学生交流。

①预设1:

天边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ɑ.教师引导:

请你说说新月还像什么。

b.课件出示:

如蛾眉,似镰刀,像小船。

c.教师解说:

新月的形状像个反C字,即“月似弓”。

②预设2:

露水像珍珠一样。

ɑ.大家见过露水吗?

见过珍珠吗?

它们是怎样的?

(露水是一颗颗大水珠,早晨上学时路边的小草上就有露水;珍珠圆圆的,具有明亮艳丽的光泽)

b.教师引导:

诗人陶醉于美景中,还在留恋逝去的夕阳,美丽的江水。

此时一弯新月悄悄地挂在天边,他被惊醒了,看到了可爱的月亮,猛低头,发现脚下被月光映照的露水,更加晶莹剔透。

这么奇丽的景色,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齐读“可怜九月初三夜”)

(3)教师提问:

那么“初三夜”到底可爱在哪里呢?

学生理解诗句后想象画面:

弯弯的月亮高挂在天空中,在月光的照耀下,露珠晶莹剔透,像粒粒珍珠,美丽极了。

(4)学生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紧扣“铺”字,换词比较、联系生活实际联想,学生在脑海中重构诗句描绘的美景。

抓住两处比喻,引导学生延展想象月亮还像什么,露水又像什么。

这样的想象有根据有基础。

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受美景,诵读诗句,步步深入,体现了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

板块四 拓展延伸,背诵古诗

1.补充资料,了解诗人情怀。

(1)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这首写景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写。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

诗人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经江边时吟成此诗。

(2)教师引导:

此时此刻,白居易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学生交流,再指名朗读古诗,读出感受。

(4)教师引导:

先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有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白居易在江边干什么呢?

(散心 赏景 吟诗)

(5)教师引读:

是的,诗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学生齐读。

那样自由愉悦的心境!

学生再次齐读。

2.尝试背诵。

课件出示诗句描绘的风景图,一生口述诗句描写的景色,一生背诵对应的诗句。

3.看风景图,学生背诵全诗。

4.延伸拓展。

(1)将下面几个词语填入句子中读一读。

课件出示:

夕阳  残阳  斜阳  落日  白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这些诗词句借夕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残阳”点明诗句描写的时间,诗人还借此表达自己的心境。

这个环节让学生走近诗人,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诵读诗句,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情感的品味能力。

拓展环节又补充了和夕阳有关的诗词句,把学生的视角带向更广阔的诗文世界。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缘、骚、逊、输”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题、侧”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雪梅》,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读,识字写字

1.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自由读一读《题西林壁》《雪梅》,圈出不认识的字。

(2)同桌之间相互听读,读准字音。

2.识字写字,读通古诗。

(1)指名朗读两首古诗,相机正音。

指导读准“岭、峰”两个后鼻音。

(2)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3)重点指导:

“降”是多音字,在诗句中读xiáng,组词“投降”。

“逊”的读音为xùn,不能读成sūn。

“阁”本音读gé,这里同“搁”,读gē。

(4)同桌互读互听,纠正读音。

(5)指导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缘、降、输。

“缘”左窄右宽,右上部和“互”有相似的部分。

“降”第七笔是竖折,不能写成横。

“输”字右边中间的短横不能漏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自读两首诗后重点指导识字写字。

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着力,这样,教学效率会提高很多。

板块二 再读,读懂意思

1.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请学生读这首诗的题目,注意在“题”的后面稍作停顿。

(2)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学生自读全诗,感知诗意。

①出示学习要求:

轻声读全诗,借助注释,看看能读懂些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同桌。

②学生自由读,相互交流。

③全班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从哪里读懂的?

学生交流。

预设:

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从诗句“远近高低各不同”读出来的。

横着看庐山是“岭”,侧着看庐山是“峰”,从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读懂的。

④相机引导学习“岭”和“峰”:

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山字旁,显然都和山有关,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课件呈现“岭”和“峰”的图片,请学生查字典后判断:

哪个是“岭”?

哪个是“峰”?

(岭是连绵起伏的;峰是陡峭不平的)

⑤请学生再说说第1句诗的意思: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

⑥过渡:

苏轼不仅横看、侧看,还怎样看庐山?

谁来读?

(远近高低各不同)

⑦引导交流:

那么,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请展开想象,试着说一说。

课件出示填空。

课件出示:

从远处看,庐山______;从近处看,庐山______;从高处看,庐山______;从低处看,庐山______。

⑧指导朗读:

连绵起伏的“岭”可把语音延长,读出连绵之意;高耸入云的“峰”则要声调上扬,读出山峰之高。

看山的远近高低,都可以用朗读来体会。

(指名读——齐读)

(4)感受古诗蕴含的哲理。

①引导:

苏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请齐读最后两句诗。

②请选择下面说法中的一组,练习说说第3、4句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

·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

·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

·之所以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

③观看视频:

庐山的“真面目”是怎样的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播放有关庐山风光的视频)

④教师提问:

到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请你想想办法。

⑤学生交流:

坐缆车到高处看,绕庐山一周看,用无人飞机拍摄后看,坐直升机看等。

⑥感悟道理:

综合大家想到的办法,尝试着把它们变成一句诗。

课件出示填空。

课件出示:

  __________________,才识庐山真面目。

2.学习古诗《雪梅》。

(1)自由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出示学习要求:

轻声读全诗,借助注释,看看能读懂些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同桌。

①学生自由读,相互交流。

②全班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从哪里读懂的?

预设:

ɑ.“降”是服输的意思,是从注释中读到的。

b.“逊”是不及、比不上的意思,也是从注释中读到的。

c.后两句的大概意思是:

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3)引导感受古诗蕴含的哲理。

①出示课文插图以及第1句诗,请学生给图取个名字。

(雪梅;梅雪争春)

②点拨:

小朋友会争辩,花儿会争奇斗艳,雪和梅争什么呢?

预设:

争谁占尽了春色,争谁是春天里最美的。

③引导:

究竟谁更美呢?

请男生替雪想一想它有哪些优点,女生替梅花想一想它有哪些优势。

④请男女生辩一辩。

(雪:

白,纯洁;梅花:

香,不畏严寒)

ɑ.提问:

听了雪、梅的争辩,你认为雪和梅谁更胜一筹呢?

预设:

难分高下,不分伯仲,各有所长。

b.对话:

是的,诗人也觉得难分高下。

学生齐读诗句:

骚人阁笔费评章。

c.引导:

“费评章”的原因是——(学生齐读)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⑤谈话:

诗人不仅是在写雪、梅,他还是在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谁来说一说?

⑥教师小结:

诗人在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

(4)指导朗读:

梅雪争春的景象可以用轻快上扬的语调,读得热闹一点儿;后两句则要把语调降下来,着重读“逊”和“输”,读出二者各有所长。

【设计意图】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此环节着重让学生读出节奏,读懂诗句的意思。

在感受诗句蕴含的哲理时,采用创设语境、指导想象、提供句式练说等策略,让学生从字面到逻辑一步步深入理解诗句。

板块三 对比阅读,背诵积累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1)过渡:

同学们,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2)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3)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课件出示:

诗名

作者

朝代

所写景物

表达的情感

(揭示的道理)

暮江吟

白居易

残阳、江水、露珠、月亮

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题西林壁

苏轼

庐山

告诉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

雪梅

卢钺

梅、雪

事物各有所长

(4)教师小结:

第一首诗是景中含情,后两首诗是景中寓理。

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2.请学生借助上面的表格背诵三首古诗。

【设计意图】本教学板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整体关照,通过比较与互相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以达到深刻理解诗句、背诵诗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这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一首写景抒情,另两首饱含哲理。

教师围绕文本的特点和学习价值精心设计。

1.学习环节的反复运用,利于学生习得学习方法。

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多,教师设计学习三首古诗的方法是一样的,学生依照教师提供的方法一步步学习第一首、第二首古诗,学生运用方法学习第三首古诗。

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

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诗句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道理。

2.对比阅读,整体关照,利于学生背诵积累。

背诵积累是学习古诗的重要任务。

通常教师会让学生反复读,熟读成诵。

本次教学中教师设计表格,让学生在填表的过程中梳理古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整体联动地学习利于学生语言系统的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