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21课《古诗词三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69564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21课《古诗词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21课《古诗词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21课《古诗词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21课《古诗词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21课《古诗词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21课《古诗词三首》.docx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21课《古诗词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21课《古诗词三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21课《古诗词三首》.docx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21课《古诗词三首》

21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四时景物皆成趣”,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和《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三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年四季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不同季节的景或事,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抒发情感,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词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进行简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描写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的课文,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学生对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资料。

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榆、畔、更、聒”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的7个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榆、畔、更、聒”4个字,读准多音字“更”,学会会写字“孙”。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在读中感悟《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课时重难点】

重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难点:

在读中感悟《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批注

板块一:

图片导入

(一)展示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

(二)揭示课题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题目“山居秋暝”是什么意思呢?

关键是要知道“暝”的意思,再看书上的注释我知道了“暝”是日落十分,天色将晚的意思。

题目的意思就是:

居住在山里看到秋天傍晚的景色。

板块二:

走近作者

王维,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板块三:

初读感知

(一).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难读字,注意学会正确发音。

(二)学习活动一:

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2)理解词语:

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板块四:

指导书写

学习活动二: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板块五: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一)学习活动三:

1.学生熟读课文:

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板块六:

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理解诗题:

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王维居住在终南山时描写的一个秋天的黄昏的景色。

)“暝”,日落,天色将晚的意思。

你知道作者“山居”时是什么季节吗?

(秋季)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

(“秋”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季节是秋季。

(二)深入体会。

1.课件出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交代了什么?

(把地点——“山”、时间——“晚”、季节——“秋”、环境——“雨”全点出来了。

(2)联系下文思考: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3)从“空山”你感受到什么?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5)教师小结: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6)指导朗读。

2.课件出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交代了什么?

(2)人们常称赞王维的诗“诗中的画,画中有诗”,苏轼更是将其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

你能够将此画描绘出来吗?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月、青松、泉水)其中,哪些景物是静态的?

(明月、青松是静态的。

)哪些景物是动态的?

(清泉是动态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5)教师小结: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6)指导朗读。

3.课件出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互相交流:

试着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描绘了哪些景物?

(翠竹、青莲、渔舟)其中,哪些景物是静态的?

(翠竹是静态的。

)哪些景物是动态的?

(青莲、渔舟是动态的。

)从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5)教师小结: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6)指导朗读。

(7)谈话过渡: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课件出示: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2)教师小结:

尾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3)指导朗读。

(三)抓住重点字词深入感悟。

1.“秋”、“空”、“明”、“照”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2.“流、喧、归、动、下”这几个动词的运用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四)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指名朗读。

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

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指导背诵。

6.教师小结: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板块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板块八、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9)

 

(10—13)

 

(14)

 

(15)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业设计】

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知道诗句的意思。

2.在读中感悟《枫桥夜泊》这首诗描绘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4.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本课中的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知道诗句的意思。

难点:

在读中感悟《枫桥夜泊》这首诗描绘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批注

板块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枫桥夜泊》。

理解题目:

枫桥:

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郊。

夜泊:

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枫桥夜泊:

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板块二:

了解作者,介绍背景

1.了解作者: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

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2.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

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板块三、初读感知

(一)学习活动一: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难读字,学会正确发音。

2.学生初读:

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二).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2)理解词语:

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板块四:

指导书写

学习活动二: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寺”和左右结构的字“泊”,学生练写。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板块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学习活动三:

1.学生熟读课文:

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板块六:

品读欣赏,整体感知

(一)理解课题:

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晚上在枫桥附近停船靠岸。

)   

(二)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1.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渐渐落下去。

)听到了什么?

(乌鸦在啼叫。

)“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寒气阵阵,仿佛秋霜布满了天空。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

(寒冷、孤独)

2.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月亮渐渐落下来,寒气阵阵,仿佛秋霜布满了天空,只听到乌鸦在啼叫。

3.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

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清冷)

4.指导朗读。

(三).多媒体出示第二句:

江枫渔火对愁眠。

1.读这句诗,你又仿佛看见了什么?

(“江枫”“渔火”)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

(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

(难以入眠。

2.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诗人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

3.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渔船上闪烁着灯火,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温暖、美丽。

4.诗句中的动静结合: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

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

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

“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5.指导朗读。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句抓住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从所见所闻所感描写了残月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火红的江枫、明灭的渔火这六种景象,触发了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越发凄凉难耐了。

(四).多媒体出示第三、四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朗读这两句诗,你还看见了什么?

(“寒山寺”)寺里还传来了什么?

(钟声)钟声怎么样?

(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2.在这句诗中“到”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这句中一个“到”字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刻画的非常生动。

这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4)指导朗读。

4.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

大家尝试一下。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3)多媒体出示划好节拍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5.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

欣赏“古诗新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6.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诗中的景色在我们的眼里是那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

诗中的哪个字写出诗人的心情?

(“愁”)

(2)教师描述:

月亮渐渐落下来,寒气阵阵,仿佛秋霜布满了天空,只听到乌鸦在啼叫。

诗人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

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诗人的客船上……

(3)鼓励学生交流:

假如你就是诗人张继,你还会想到什么样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

板块八:

课堂小结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

寒山寺也因此诗的广为传诵而成为游览胜地。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业设计】

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相关练习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更”。

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在读中感悟《长相思》这首诗描绘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通过想象画面、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课时重难点】

重点: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更”。

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难点:

在读中感悟《长相思》这首诗描绘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批注

板块一: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插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总结导题:

同学们说得真精彩,这样美妙、壮观的画面写成诗词也一定会很精彩!

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块二;补充资料

(一)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纳兰性德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

权臣明珠之子。

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

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

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

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

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文人词选中著名之本。

纳兰性德性情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族子弟。

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

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

(二)写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板块三:

初读感知

(一)学习活动一: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二)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2.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

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板块四:

学习“会写字”

(一)榆畔

1.学生字: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

“愉—榆”“胖—畔”

加一加:

“田+半=畔”“木+俞=榆”

学习活动三:

(二)指导书写

学习活动二: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学生练写。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五、借助注释,理解词意

学习活动三:

1.学生熟读课文:

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学习上阙: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同学们,这是词的上阙,谁来读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谁能帮他解决?

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

2.全班交流。

(1)“山一程,水一程”,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2)“山一程,水一程”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3)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

(4)我们可以用那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

(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5)“夜深千帐灯”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夜深千帐灯”渲染了什么样的场景?

(6)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7)“夜深千帐灯”一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夜深千帐灯”一句由动到静,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阙的意思。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