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真题高频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6587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真题高频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历史真题高频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历史真题高频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历史真题高频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历史真题高频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真题高频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中考历史真题高频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真题高频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真题高频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中考历史真题高频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历史高频试题含答案解析

1.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A.北京人狩猎

B.山顶洞人捕鱼

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D.半坡人制作衣服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原始农业最早的是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和半坡居民种植粟,所以C符合题意。

ABD三项与原始农业无关。

2.关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这段话

A.认为抽签选举危害性很小

B.高度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

C.揭示了雅典民主的弊端

D.没有人愿意通过抽签参与政治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信息: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是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的。

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揭示了雅典民主的弊端,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表现在仅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雅典民主政治的抽签具有片面性,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3.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都出自于我国章回体小说开山之作,这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

A.《西游记》

B.《水浒传》

C.《红楼梦》

D.《三国志通俗演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都出自它,故D符合题意。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红楼梦》世情小说,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元朝建立后,在西藏地区设置掌管军民各项事务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伊犁将军

C.北庭都元帅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答案】D

【解析】根据课本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

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D正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A排除;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B排除;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C排除;故选D。

5.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营丘”位于今天的

A.陕西省

B.山西省

C.河南省

D.山东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武王将姜子牙分封到齐国,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D正确;西周的都城在镐京,东都在洛邑。

因此陕西和河南是周的王畿,AC错误;山西省被称为“晋”,B错误。

综上故选D。

6.抗日战争期间,重庆人民广泛开展了为抗战献金和献机的活动,1940年,全市参加献金活动的有数十万人。

1943年,重庆妇女界捐献飞机十三架。

材料表明重庆人民

A.踊跃参军参战保家卫回

B.积极参与抗战的物资运输

C.努力生产抗战军用物资

D.支援前线抗战的热情高涨

【答案】D

【解析】据“抗日战争期间,重庆人民广泛开展了为抗战献金和献机的活动,参加献金活动的有数十万人,妇女界捐献飞机十三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重庆人民踊跃支援抗战,支援前线抗战的热情高涨,D符合题意;材料中说明的是重庆人民捐献抗战的活动,并不是踊跃参军参战,A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没有提及参与抗战的物资运输,B不符合题意;努力生产抗战军用物资不符合材料中“捐献的活动”,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侦查发现敌人后,仅用三四个小时就完成了整个舰队的集合、出航,这是以往依靠桅杆上悬挂的信号旗传递信息无法实现的。

这--变化主要得益于使用了()

A.移动电话

B.无线电报

C.电子计算机

D.互联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

1905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05年处于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远距离传输,B符合题意。

ACD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时间与题干不符。

故选:

B。

8.民遥勾勒出尘封的历史画面。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该民谣描写的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符合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故选B。

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两极格局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答案】D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于1919年召开了巴黎和会,确立了凡尔赛体系,此后在美国的主持下又于1921-1922年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华盛顿体系,因此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重建了战后的国际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正确;AB只是这一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排除;两极格局形成于二战之后,C排除。

故选D。

10.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中必须掌握基本技能之一。

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事实的是

A.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

C.从1937年9月起,40万川军奔赴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一系列会战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答案】C

【解析】历史事实就是不加任何解释,定义的阐述一个历史事件。

据此可知,C项只是阐述一个历史事件,没有进行评论,C符合题意;A、B和D项阐述历史事件中均进行了评述,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特点,A、B和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古代巴渝地区独具特色风土人情给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曾担任忠州(今忠县)刺史,喜爱巴渝一带的民歌竹枝歌,并创作竹枝词的唐代大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刘禹锡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担任忠州(今忠县)刺史,留下一百多篇诗文。

白公祠系为纪念白居易,C符合题意;李白、杜甫和刘禹锡都没有担任过忠州(今忠县)刺史,A、B和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英国工业革命开工业文明之先河,后来法国、美国、德国等国纷纷效仿。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不包括

A.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B.英法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C.铁路时代到来

D.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答案】B

【解析】1870年,英国和法国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870年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B符合题意;ACD项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排除。

故选择B。

13.“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文艺复兴的先驱留下的至理名言。

这位“先驱”是

A.但丁

B.达芬奇

C.莎士比亚

D.巴尔扎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A符合题意;达芬奇是意大利美术三杰之一,故B不符合题意;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是《哈姆雷特》,故C不符合题意;巴尔扎克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项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

”这位“伟大的美国人”是

A.林肯

B.杰斐逊

C.华盛顿

D.罗斯福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黑人奴隶”是解题关键。

南北战争期间,为了挽回北方军节节失利的严峻形势,林肯于1862年签署并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故选项A符合题意;杰斐逊和华盛顿领导美国人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进行独立战争,故选项BC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施行新政,挽救了处于经济危机中的美国,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是

A.涿郡、江都

B.洛阳、余杭

C.洛阳、江都

D.涿郡、余杭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隋炀帝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

D正确,BC排除;江都是大运河中邗沟一段南方的起点,A排除;故选D。

16.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

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

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质量也逐渐提高,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7.“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

”以上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A.背景

B.内容

C.作用

D.意义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

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

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实行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

”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B符合题意。

故选:

B。

18.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

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A.曹操——建立魏国

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诸葛亮——发明翻车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这是大陆和交流的最早记载,因此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相吻合的是B,B项符合题意;A项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排除;C项翻车是三国曹魏马钧发明,排除;D项公元28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排除。

故选B。

19.《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这部法典诞生于

A.古埃及

B.古中国

C.古印度

D.古巴比伦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成文法典。

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制定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大禹

B.炎帝、黄帝

C.蚩尤、大禹

D.炎帝、蚩尤

【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有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

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与炎帝展开大规模战争。

最后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后来,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

炎黄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

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1.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

A.美苏国家实力的消长

B.联合国影响的扩大

C.发展中国家的壮大

D.西欧国家的联合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随着1949年“北约”和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之后美苏两国进行了三个阶段的争霸斗争,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说明贯穿两极格局的就是苏联与美国实力的此消彼长,所以A项符合题意;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联合国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在两极格局中,作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力图冲破两极格局的限制,推动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为了摆脱它们的束缚,提高国家地位,寻求发展,西欧国家走向联合,最后成立欧盟,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下列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成果中,诞生在清代重庆地区的是

A.忠县的无铭阙和丁房阙

B.大足的宝顶山石刻

C.王尔鉴编修的《巴县志》

D.程颐的《伊川易传》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无铭阙和丁房阙位于重庆市忠县忠州镇人民路。

为东汉晚期双阙,宋代倒塌后修复,明代左阙也有过大修,A不符合题意;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B不符合题意;《巴县志》是乾隆年间的王尔鉴编修,C符合题意;《伊川易传》是北宋程颐注解《周易》的哲学著作,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

其中领土最大的是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

D.迈锡尼

【答案】B

【解析】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各地陆续出现了200多个奴隶制城邦。

其中以雅典和斯巴达最具代表性,他们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迥然不同。

其中领土最大的是斯巴达,崇尚武力,整个社会俨如大军营,雅典则以民主政治而彪炳史册。

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故选B。

24.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中提到,“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复兴救济和改革”,“根据当时的需要参照并发挥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放弃陈旧过时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国家干预代替自由放任羊义"的美国总统是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杜鲁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应付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施行新政,放弃陈旧过时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国家干预代替自由放任主义,故C符合题意;华盛顿领导美国实现独立,故A不符合题意;林肯维护了美国统一,故B不符合题意;杜鲁门实行冷战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A

【解析】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隋炀帝时期,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故选A。

26.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

A.张仲景

B.华佗

C.张角

D.贾思勰

【答案】A

【解析】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被称为医圣,A正确;华佗是东汉末年名医,擅长外科手术,不符合题意,B排除;张角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袖,C排除;贾思勰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农学家,著有农书《齐民要术》,D排除。

故选A。

27.十九世纪诞生于英国的一项伟大理论,重创了教会的神创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人类在生物界位置的看法。

该理论是

A.浮力定律

B.相对论

C.经典力学

D.生物进化论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TF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人类在生物界位置的看法。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8.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下列孕育了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的相同地理因素是

A.海洋

B.河流

C.高山

D.沙漠

【答案】B

【解析】古代中国文明位于黄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兴起于印度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文明位于两河流域,所以他们兴起的相同因素是河流,故选B;这些文明的兴起的相同地理因素主要是河流,与海洋、高山和沙漠无关,排除ACD。

故选B。

29.古代巴渝地区独具特色风土人情给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曾担任忠州(今忠县)刺史,喜爱巴渝一带的民歌竹枝歌,并创作竹枝词的唐代大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刘禹锡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担任忠州(今忠县)刺史,留下一百多篇诗文。

白公祠系为纪念白居易,C符合题意;李白、杜甫和刘禹锡都没有担任过忠州(今忠县)刺史,A、B和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0.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是从法兰克王国开始的。

法兰克王国

A.国王查理统治时期的版图与罗马帝国相当

B.实行限制基督教的政策

C.国王与下属关系不同于中国皇帝与臣僚关系

D.分裂后形成了德意志、法兰西和英国的雏形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与下属的关系不同于中国皇帝与臣僚的关系,故C正确。

查理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相当,故排除A项。

查理在位时,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故排除B项。

分裂后形成了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的雏形,故排除D项。

故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