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5475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7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docx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docx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从《标准》看,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共有四章。

这四章内容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三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

统计部分的三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

我们在7年级上册和8年级上册分别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描述”,本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

  在前两章中,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

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

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

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从就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

二、重难点分析

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有算数平均数(简单算数平均数和加权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着重研究了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课时安排

全章教学约需15课时,具体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

  20.1   数据的代表                                      约6课时

  20.2   数据的波动                                      约5课时

  20.3   课题学习                                        约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约2课时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

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

对“权”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师生归纳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

练习回顾,

景洪5月下旬一周的最高气温如下:

星期

气温/0c

38

36

38

36

38

36

36

1.你能快速计算这一周的平均最高吗?

2.你还能回忆、归纳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吗?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活动二: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计算某篮球队10个队员的平均年龄:

年龄(岁)

27

28

29

30

31

相应队员数

1

3

1

4

1

解法一:

平均年龄             

解法二:

平均年龄

请问,在年龄确定的时候,影响平均数的因素是什么?

在年龄确定的情况下,队员人数1、3、1、4、1是不同年龄的权.

权的意义:

活动三:

解释运用,形成概念

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

应试者

85

78

85

73

73

80

82

83

提问1:

如果这家公司想找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那听、说、读、写成绩按多少比确定?

如何计算平均成绩,说明你的方法.

提问2:

如果公司要招聘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那听、说、读、写成绩按2:

1:

3:

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解提问1:

甲的平均成绩

乙的平均成绩

解提问2:

甲的平均成绩

乙的平均成绩

 

一般地,若n个数x1,x2,…,xn的权分别是w1,w2,…,wn,则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如上题解提问2中平均数79.5称为甲选手的加权平均数;其中2、1、3、4就是甲选手听、说、读、写各项得分的权!

权的意义:

活动四:

指导应用,强化新知

例1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选手

演讲内容(50%)

演讲能力(40%)

演讲效果(10%)

A

85

95

95

B

95

85

95

请确定两人的名次

思考:

此问题中,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

谈谈你对权的作用的体会.

反思:

1)算数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从加权的角度看,算术平均数的权相同,为1:

1:

…:

1

2)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加权平均数的例子吗?

活动五:

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1..一次数学测验,3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如下表,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同学

同学1

同学2

同学3

平均分

得分

60

80

100

2.一次数学测验,有一个小组得分如下表,此时这个小组的数学测验平均分还是上题中的答案吗?

该如何计算呢?

得分

60

80

100

平均分

人数

3

5

1

活动六:

反思提炼,自我完善

两种平均数的求法:

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的三种表现形式:

(1)频数

(2)百分比(3)比例

作业布置:

教材第121至122页习题20.1第1、5题.

课后反思: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师生归纳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

开门见山,探索新知

问题:

国家跳水队有50名运动员,年龄结构如下:

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16岁2人,求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

解法一:

(岁)

解法一:

平均年龄=

(岁)

解法二:

平均年龄

活动二:

交流讨论,完善认知

1.两个算式结构一致;

2.f和w意义不同:

f表示频数,w表示权重;

3.上题中13,14,15,16是表示年龄的数据,它们出现的频数分别是8,16,14,2,数据的频数越大,该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4.实际上频数起着权衡数据的作用,而这一点正好与加权平均数的权的作用是一致的.

活动三:

尝试指导,探究发现

载客量/人

组中值

频数(班次)

1≤x<21

11

3

21≤x<41

31

5

41≤x<61

51

20

61≤x<81

71

22

81≤x<101

91

18

101≤x<121

111

15

1.从统计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知道这一天5路公共汽车大约有多少班次载客量在平均载客量以上?

占全班次的百分比是多少?

2.这里组中值指什么?

它是如何确定的?

3.频数是指什么呢?

活动四:

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20%、面试占30%、实习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

2.

应聘者

笔试

面试

实习

85

83

90

80

85

92

活动五:

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作业布置:

教材第122页习题20.1第4、6题

课后反思:

 

20.1数据的代表

20.1.2中位数和众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

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师生归纳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问题1:

小跳参加一次跳绳比赛,7名学生的平均成绩是125个/分,小跳排在第二名.猜一猜小跳可能跳了多少个?

原来如此:

235,116,112,108,107,100,97.

(二)探究

提问1:

为什么小跳在7名同学中排在第二名,却跳

得比平均数125还少呢?

提问2:

平均数能真实反映7名学生的跳绳水平吗?

提问3:

什么数据能真实反映出7名学生的跳绳水平?

35,116,112,108,107,100,97.

提问4:

在这7个数据中,“108”排在最中间,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吗?

235,116,112,108,107,100,97.

提问5:

若增加1个数据:

180,则中位数如何确定?

235,116,112,108,107,100,97,180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

的顺序排列后,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据.

确定中位数的方法步骤:

第一,将数据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二,判断数据的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的个数

是奇数,则处在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数的平均数称为这组

数据的中位数.

35,116,112,108,107,100,97.

235,180,116,112,108,107,100,97.

一群好汉闹嚷嚷,兄弟依次排成行;

中位数啊中位数,不落后来不称王;

胆小如鼠站中央,兄弟7个你老4;

8个兄弟又咋办,老4老5平均算

概念应用:

数组2,6,8,5的中位数是______;

数组2,6,8,5,7的中位数是______;

数组2,6,8,5,7,99的中位数是______.

(三)知识应用

问题2(教材116页问题2改编)

招聘启事

本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6000元以上,现欲招聘行政职员1名,有意者请面谈.

××科技公司

×年×月×日

小李应聘公司后,在一个月试用期内,他了解到所有职员工资都不超过3400元,他感觉自己受骗了,于是他找到经理,经理让他看一张工资表

员工

经理

副经理

工程师

助理工程师

管理人员

行政职员

一般职员

杂工

月收入/元

45000

18000

10000

5500

5000

3400

3000

1000

人数

1

1

1

3

6

1

11

1

请观察表格,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招聘广告说平均工资在6000元以上是否欺骗了小李?

请计算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并说明它们的实际意义;

(2)你认为,用

(1)中的哪个数据反映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比较合理?

课堂练习

1.八年级二班在参加植树活动中,六个绿化小组植树的棵数分别是:

10,11,9,12,14,8.

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

2.一组数据18,22,15,13,x,7,它的中位数是16,则x的值是_______.

3.数学老师布置10道选择题作业,批阅得到如下统计表,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这45名学生答对题数组成的样本的中位数是_____.

答对题数

7

8

9

10

人数

4

18

16

7

(四)、小结

说说你的体会与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121页第2题(求平均数和中位数)、第122页第7题

(1)(3).

课后反思:

 

20.1.2中位数和众数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1、重点: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

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师生归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问题1:

为准备班级里的新年晚会,班长对全班同学爱吃那几种水果做了民意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水果品种

A

B

C

D

E

F

G

爱吃人数

2

1

8

25

10

8

8

针对以上信息,你认为最终买什么水果比较合适?

请说明理由.D

(二)探究新知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请举一些生活中运用众数的例子

1)2,5,3,5,1,5,4;

(2)5,2,6,7,6,3,3,4,3,7,6;

(3)2,2,3,3,4;

(4)2,2,3,3,4,4;

(5)1,2,3,5,7.

一组数据可以有不止一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三)知识应用

例5: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尺码/cm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双

1

2

5

11

7

3

1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为这家鞋店提供进货建议吗?

解:

观察数据可知23.5出现次数最多,

即众数为23.5.

故建议商家多进23.5码的这种女鞋

问题2:

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月销售目标,商场服装部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单位:

万元),数据如下

例6:

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月销售目标,商场服装部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单位:

万元),数据如下

17181613241528261819

171619323016141526

15322317151528281619

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

中间的销售额是多少?

平均的月销售额是多少?

(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

说明理由.

(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

说明理由.

解:

(1)分析数据:

样本中,15出现的次数最多;故样本众数为15,所以月销售额在15万元人数最多;

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最中间的两个数都为18,故中位数是18,所以中间的月销售额是18万元;

根据平均数的求法,平均数为(17+18+16+13+24+15+…+28+28+16+19)÷30≈20.

故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约是20,所以平均的月销售额是20万元.

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定为20万元(平均数),因为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平均数最大.可以估计月销售额定为每月20万元是一个较高的目标,大约会有的营业员获得奖励.

(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月销售额可以定为18万元(中位数),因为从样本情况看,月销售额在18万元以上(含18万元)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可以估计,每月销售额定为18万元,可以估计一半左右的营业员获得奖励.

(四)练习

教材第118页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中数的定义和现实意义.

2.众数的特点及其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

用众数作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其优点是计算最小,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缺点是可靠性小,局限性大,只有在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重复出现时,才适合用众数表示

1)平均数的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2)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关心的一个值,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

(3)中位数只需要很少的计算,且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在有些情况下是优点.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121页练习1、2

课后反思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

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

理解方差公式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师生归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我们已经在统计学中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刻画数据波动程度的量,本课我们就将学习方差。

(二)理解概念,完善新知

问题研究:

农科院计划为某地选择合适的甜玉米种子.选择种子时,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所关心的问题.为了解甲、乙两种甜玉米种子的相关情况,农科院各用10块自然条件相同的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单位:

t)如表所示.

7.65

7.50

7.62

7.59

7.65

7.64

7.50

7.40

7.41

7.41

7.55

7.56

7.53

7.44

7.49

7.52

7.58

7.46

7.53

7.49

根据这些数据估计,农科院应该选择哪种甜玉米种子呢?

甲、乙两种甜玉米的平均产量相差不大,由此可以估计出这个地区种植这两种甜玉米,它们的平均产量相差不大

比较上面两幅图可以看出,甲种甜玉米在各试验田的产量波动较大,乙种甜玉米在各试验田的产量较集中地分布在平均产量附近.从图中看出的结果能否用一个量来刻画呢?

设有n个数据x1,x2,…,xn,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

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x1-)2,(x2-)2,…,(xn-)2,我们用这些值的平均数,即

s2=

[(x1-)2+(x2-)2+…+(xn-)2)]

来衡量这组数据波动的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s2.

分析甲、乙两种甜玉米的波动程度:

s2甲=

[(7.65-7.54)2+(7.50-7.54)2+…+(7.41-7.54)2)]≈0.01,

s2乙=

[(7.55-7.52)2+(7.56-7.52)2+…+(7.49-7.52)2)]≈0.002.

s2甲>s2乙.

由此可知,乙种甜玉米的产量比较稳定,

可以推测,这个地区比较适合种植乙种甜玉米

(三)、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问题1:

在一次芭蕾舞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都表演了舞剧《天鹅湖》,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位:

cm)如表所示.

163

164

164

165

165

166

166

167

163

165

165

166

166

167

168

168

哪个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

解:

甲、乙两团的身高平均数分别是

=165,

=166.

方差分别是

s2甲=

[(163-165)2+(164-165)2+…+(167-165)2)]=1.5,

s2乙=

[(163-166)2+(165-166)2+…+(168-166)2)]=2.5.

s2甲

由此可知,甲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

(四)练习

课本126页

(五)小结

方差可以描述数据波动的大小,

相同条件下,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

(六)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20.2第1~3题

课后反思: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方差的概念及统计意义,会用方差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会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

2.经历用方差来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的程度,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加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体会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思想

2.难点:

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师生归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甲、乙两名运动员在10次百米跑练习中的成绩(单位:

秒)如下:

甲:

10.8、10.9、11.0、10.7、11.2、11.1、10.8、

11.0、10.7、10.9;

乙:

10.9、10.9、10.8、10.8、11.0、10.9、10.8、

11.1、10.9、10.8.

分别计算出这两名运动员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谁的成绩更稳定?

解:

x甲=10.91;s2甲=0.0249.

x乙=10.89;s2乙=0.0089.

∵s2甲>s2乙,∴乙的成绩更稳定.

(二)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某快餐公司的香辣鸡腿很受消费者欢迎.现有甲、乙两家农副产品加工厂到快餐公司推销鸡腿,两家鸡腿的价格相同,品质相近.快餐公司决定通过检查鸡腿的质量来确定选购哪家的鸡腿.检查人员从两家的鸡腿中各随机抽取15个,记录它们的质量(单位:

g)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你认为快餐公司应该选购哪家加工厂的鸡腿?

74

74

75

74

76

73

76

73

76

75

78

77

74

72

73

75

73

79

72

76

71

73

72

78

74

77

78

80

71

75

解析:

甲、乙两家的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分别是

x甲≈75,x乙≈75.

方差分别是s2甲≈3,s2乙≈8.

s2甲

由此可知,快餐公司应该选购甲加工厂生产的鸡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