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急诊常见中医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8159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资料急诊常见中医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医学资料急诊常见中医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医学资料急诊常见中医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医学资料急诊常见中医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医学资料急诊常见中医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资料急诊常见中医护理常规.docx

《医学资料急诊常见中医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资料急诊常见中医护理常规.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资料急诊常见中医护理常规.docx

医学资料急诊常见中医护理常规

急诊常见中医护理常规

及操作流程

 

急诊科

注:

人手一册,请各位熟记护理常规内容,掌握急诊常见中医护理操作流程,以备检查。

 

一、中暑………………………1

二、毒蛇咬伤…………………2

三、吐血………………………3

四、暴泻………………………4

五、食物中毒…………………5

六、高热………………………6

七、神昏………………………8

八、晕厥证……………………9

九、痛证………………………11

一十、湿敷法流程………………13

一十一、涂药法流程……………15

 

中暑

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动,因暑热侵袭,致邪热内郁,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所发生的急性病变。

一、临床表现

人体在高温环境或暑天烈日下出现出汗、头晕、头痛、神疲、胸闷、心慌、泛恶、少汗,甚至汗闭、高热,严重者以神昏、抽搐、肢厥等为特征。

病位表里兼有,多在脾、心。

二、临证施护

1、生活起居护理

⑴病室宜整洁,凉爽,安静,通风良好,室温应偏低,保持在20-22℃。

重症病人可以安排在有空调设备的病室内。

⑵病人应松解衣扣,卧床休息,取平卧,保持安静,不宜多搬动,以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病床应设床栏,以免坠床等以外发生。

⑶保持床单位干洁,病人汗出及时更衣,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2、辨证施护

⑴暑湿表遏证:

身热少汗,头痛,头昏,疲倦乏力,胸闷不畅,苔白,脉濡数。

①针刺足三里、关元、内关穴,隔姜灸神阙穴等;

②可予以刮痧,取曲池、内关、大椎等穴。

⑵暑热蒙心证:

高热无汗,面红耳赤,口干唇燥,渴而多饮,烦躁不安,神志不清。

舌红少津,苔黄,脉洪数。

可用冰袋,冰毯,冰帽,酒精或冰水擦浴的物理降温措施。

也可遵医嘱予冰水或盐水灌肠。

⑶气阴两竭证:

面色苍白,汗出较多,呼吸浅促,四肢逆冷,烦躁不安,甚至神志不清,血压下降。

舌红或淡红,脉细数无力或数不清。

①用温水擦浴,忌用冷敷疗法;

②艾炷灸关元、气海、肾俞、百会等穴;

③大汗者,用金银花、玄参、麦冬、甘草煎水代茶饮。

三、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鼓励多饮清凉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淡盐水等,以清热解暑;忌食油腻及烟酒。

四、用药护理

1、按医嘱用药,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油腻;

3、应用冬眠药物期间,应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

五、情志护理

1、中暑起病急,变化快,医护人员须仪态稳重,工作有条不紊,以减少紧张情绪;

2、对烦躁、焦虑不安者进行安慰,稳定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六、并发症的护理

1、潜在神昏、痉厥

⑴密切观察体温、神志、呼吸、汗出、二便、舌象、脉象等。

⑵如见神昏、痉厥、四肢抽搐、息短气粗或四肢厥冷、瞳孔散大、冷汗不止、烦躁等危证时,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七、健康指导

1、保持情志舒畅,心情愉悦,使之气血通畅。

2、注意水分摄入,保持环境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

3、注意个人防护及个人卫生,在烈日下工作注意防晒;暑湿环境中宜穿宽松、透气及浅色衣服等。

4、出现头晕、乏力、胸闷不适等中暑先兆,应避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服用清凉饮料及解暑药物。

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夏季汗出较多者,应补充足够的水分。

忌食辛辣、刺激、油腻及烟酒。

毒蛇咬伤

毒蛇咬伤是被有毒之蛇咬伤,毒液侵入伤口,气血受伤,内攻脏腑而发生的危急重症。

一、临床表现

因毒性不同而表现多种全身中毒症状。

被咬部位疼痛,或局部麻木,伤肢肿胀,咬伤处有牙痕,典型病例有两点大而深的牙痕,其周围可出现血疱、水疱、瘀斑。

可有发热,头昏,嗜睡,复视。

严重者出现视觉、听觉障碍,神情淡漠或神志昏蒙,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流涎,瞳孔散大,或皮下、内脏出血。

二、临证施护

1、生活起居护理:

⑴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受伤处铺中单。

⑵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做好生活护理,预防压疮。

⑶指导患者移动时注意安全。

⑷伤后前两日协助患者患肢取低位,并保持伤口引流通畅;病情好转时协助患者抬高患肢,以利于消肿。

2、辩证施护:

⑴风毒(神经毒):

一般局部不红,不肿,不出血,疼痛轻微,感觉麻木,眼睑下垂,复视,表情肌麻痹,张口困难,言语不清,口角流涎,呼吸急促。

脉沉伏迟弱。

治疗宜活血通络、祛风解毒。

⑵火毒(血循毒):

伤口疼痛剧烈,出血,皮肤有血疮瘀斑,伤肢水肿明显。

内脏、五官出血,发热,少尿无尿,心悸头晕。

脉象细数或结代。

治疗宜清热泻火、凉血活血。

⑶风火毒(混合证):

同时具有以上两种症状。

治疗宜清热解毒、凉血熄风。

三、饮食护理

1、多进食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二便通畅,防止蛇毒内结。

2、忌食发物和蒜、葱、椒、酒等刺激性食物。

3、消除紧张情绪,减少惊恐,有利于恢复食欲。

4、宜选用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作用的食品,如空心菜、苦瓜、绿豆、莲子猕猴桃等。

5、鼓励病人进食,讲解保证营养摄入的重要性。

四、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温服,服后观察药物反应,做好记录。

2、外敷蛇药时应敷伤口周围,以利毒液流出。

也可用绿豆粉调成糊状敷在伤口周围,以解毒止痛。

3、伤口溃烂者,按一般外科换药处理。

4、遵医嘱使用抗蛇毒血清治疗应先做过敏试验,使用时剂量准确,注意观察过敏反应。

5、局部伤口禁用乙醇,以免血管扩张,加速毒素吸收

6、遵医嘱给予1:

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蛇药煎液冲洗伤口。

五、情志护理

1、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解释、安慰工作,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多倾听,鼓励病人诉说心理上的感受,并共同讨论。

3、指导病人放松术。

4、病人过度紧张时,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或取耳穴埋豆法,缓解紧张情绪,常取心、肾、神门、皮质下、脑点等穴位。

六、并发症的护理

1、神昏:

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⑵病史宜凉爽通风,安静舒适。

⑶保持二便通畅,可用金银花、大青叶、麦冬、玄参泡水代茶饮。

⑷保证病人卧床休息安全,防坠床及其他意外。

2、潜在疮疡

⑴协助医生清创排毒时,要彻底清洗创口。

⑵为病人换药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感染诱因。

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避免触摸伤口的重要性。

3、呼吸肌麻痹

被神经毒咬伤的患者,给予吸氧,保持气道通畅,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的变化,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

4、潜在肾衰

维持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尿量颜色,准确记录24h尿量,必要时插尿管。

5、血证:

意观察局部伤口有无出血、有无皮下出血点、鼻衄、咯血、呕血、便血、血尿以及注射针眼处皮肤有否出现出血斑、肢体扎止血带后局部有否出现皮下淤血斑等。

七、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毒蛇咬伤的防治常识及自救方法。

2、保持心情舒畅。

3、指导饮食宜忌和局部用药方法。

4、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病的并发症的症状,以便及时发现处理。

5、做好患肢功能锻炼指导。

吐血

吐血系胃络受损,络伤血溢,出现血从口中呕吐而出的病症。

也称为呕血。

一、临床表现

以血从口中呕吐而出,色红或紫暗,夹有食物残渣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临证护理

1、生活起居护理

⑴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空气新鲜,呕吐物及时倾倒,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减少探视人员,保证患者休息。

⑵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不可过多活动,避免疲劳。

⑶吐血时应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头偏向一边,保持气道通畅。

⑷吐血后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辨证施护

⑴、胃热壅盛型:

吐血鲜红或紫黯,颉颃夹有食物残渣,脘腹闷痛,口臭,便秘,或大便黑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药汤剂宜冷服。

针灸用泻法,取上脘、巨阙、曲池、内关、合谷、内庭等。

饮食宜偏凉,可选食冬瓜、荠菜、空心菜、雪梨、绿豆百合粥等。

⑵肝火犯胃:

吐血色鲜红或紫暗,呕哕频作,嘈杂泛酸,胃脘痞胀灼热,心烦易怒,胁痛口苦。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中药汤剂宜凉服。

多见暴吐如涌,可遵医嘱采用三腔管压迫止血,并做好三腔管护理。

针灸用泻法,取肝俞、梁丘、风池、内关、公孙、太冲等。

饮食宜偏凉,可选食冬瓜、荠菜、空心菜、雪梨、绿豆百合粥等。

⑶气不摄血:

吐血反复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厌食纳少,大便色黑。

舌质淡,苔白,脉弱。

①中药汤剂宜温服。

②针灸用补法,取脾俞、胃俞、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等,加灸法。

③饮食宜温热,但出血期不宜过热,血止后重补益,可选食花生,红枣、山药、牛奶、禽蛋等。

三、饮食护理

1、大量吐血者,应暂禁食,血止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辣、炙烤、煎炸等动火之品;恢复期应多食蔬菜、果等清淡富有营养食物。

2、出血期间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的食物,如藕汁、荸荠汤、黑木耳等,病情好转或稳定后可逐步恢复至软食。

四、用药护理

1、行胃肠减压或三腔二囊管止血的,可将药液由胃管内注入,灌药前应抽尽胃内容物。

2、服药期间,可配合健脾开胃之药膳,以调理脾胃,提高药效。

3、凡出血者均不宜热敷、热熨等,防止血热妄行。

4、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为及时输血、输液、给药等做好准备。

五、情志护理

出血时应使患者情绪稳定,避免恐惧心理,嘱家属不必惊慌,使其明白“情志过急易化火,气逆于上而迫血妄行;心情舒畅则气机调和,引血归经”的道理,避免不良刺激,安心静养,积极配合治疗

六、并发症的护理

昏蒙(肝性脑病)

⑴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有无淡漠,行为异常及扑翼样震颤。

⑵注意安全,防止坠床。

⑶为患者提供支持,使其肯定自我价值。

⑷如已发生肝性脑病,按肝性脑病的护理常规护理。

七、健康指导

1、向患者讲解吐血的诱发因素,治疗原发病,以防复发。

注意精神调摄,避免情志过极,消除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

2、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3、适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富营养食物。

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炙烤之物,戒烟限酒。

4、避免外感邪气以耗伤正,随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被。

5、加强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暴泻

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

一、临床表现

以发病急骤、突然腹泻、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涉及脾、胃。

二、临证护理

1、生活起居护理

⑴病室环境宜清洁、通风,及时消毒,及时倾倒排泄物和便器,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

传染病病人,应严格执行肠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⑵暴泻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寒湿泻者,腹部应保暖,可热敷或热熨。

⑶肛周皮肤护理:

排便频繁时便后应用软纸擦肛,或用温水清洗肛周,

保持肛门和臀部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可用马齿苋煎汤,或1:

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若有肛门下坠或脱肛者,用软纸轻轻上托,并嘱其卧床休息。

⑷腹胀明显,疼痛剧烈者可予腹部按揉。

2、辨证施护

⑴寒湿内盛: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苔白滑、脉濡缓。

针刺可用平补平泻法,选天枢、中脘、阴陵泉、上巨虚等穴,可灸。

推拿调护:

按揉腹部或推摩天枢、气海、关元、脾俞、大肠俞、长强穴或用热水袋热敷腹部。

寒湿泄泻当散寒化湿,如生姜红糖饮等。

中药宜饭前热服,肾阳虚衰宜睡前服。

⑵湿热伤中: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针刺用泻法,选取天枢、大肠俞、阴陵泉、上巨虚。

推拿调护:

一指禅推摩天枢、中脘、气海、脾俞、足三里。

湿热泄泻宜清热化湿,如马齿苋粥等。

中药宜饭前凉服。

⑶食滞肠胃:

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

舌苔垢或厚腻,脉滑。

①针刺用泻法,选天枢、中脘、脾俞、足三里、胃俞。

②推拿调护:

推摩天枢、上脘、中脘、气海、关元。

食滞肠胃当消食导滞,如山楂。

中药宜饭后服。

三、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忌生冷、油腻、辛辣、多纤维、不洁之物。

严重时可频饮淡糖盐水

2、腹痛、腹胀者,宜进食疏利气机之物,如山楂、红糖等,忌食胀气之物,如豆类,山芋等

四、情志护理

因治疗效果欠佳,或病情反复,常使病人产生烦躁情绪,应根据病情作好解释工作,使病人保持情绪稳定,增强治疗信心。

五、并发症的护理

1、潜在厥脱:

⑴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神志、面色、苔脉的变化、大小便的次数、量等情况,有无亡阴亡阳的表现,必要时借助实验室检查。

⑵尽早补液,补充水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⑶暴泻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氧。

2、潜在肛周皮肤受损:

护理见生活起居护理中肛周皮肤护理。

六、健康指导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常,适当锻炼,调畅情志。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有节,有洁。

3、讲究环境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4、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食物中毒的护理

因进食不洁或有毒之物而致胃脘部或脐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

一、临床表现

多为胃脘部或脐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多为黄色水样或稀烂便,次频。

严重者出现脱水或休克表现。

二、临证护理

1、生活起居护理

⑴病室宜安静,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刺激。

⑵卧床休息,按消化道隔离。

⑶注意给患者保暖,做好口腔护理,伴有呕吐的患者应保持床单位干洁,及时更换湿污床单位和病人衣裤。

2、辨证施护

⑴毒蕴胃肠:

犯及血脉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腹泻,甚则呕血、便血,舌质深红,苔黄腻,脉弦数。

针灸刺合谷、中脘、足三里、内关穴,腹痛者加刺气海穴,用泻法;虚实夹杂证针内关、人中,灸关元

⑵毒侵气血:

脏腑受损心悸气短,心烦,夜不能寐,表情淡漠,嗜睡,甚则昏迷,谵语或郑声,项背强直,角弓反张,瞳仁乍大乍小或大小不等,舌质红绛,无苔,脉数疾,或雀啄,或屋漏。

针灸:

实证刺合谷、中脘、足三里、内关穴,腹痛者加刺气海穴,用泻法;虚实夹杂证针内关、人中,灸关元

⑶毒损气血:

脏腑虚衰伤阴者,吐泻频繁,口渴引饮,目眶凹陷,声嘶,尿少或闭,舌质干红,脉细数;亡阳者,吐泻频剧,神志模糊,汗出身凉,四肢厥冷,气短声怯,舌质淡,脉微欲绝,至数不清。

①虚证艾灸神阙15~20分钟。

②生脉饮口服液口服,适用于气虚者;重者选用生脉注射液静脉点滴;阳虚重者选用参附注射液静脉点滴。

三、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中轻度中毒者,呕吐停止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重度中毒初期以静脉供给营养,后期给流质,昏迷患者鼻饲饮食。

2、呕吐后协助病人清水漱口,并记录呕吐物的量、颜色及性质,留取标本送检。

呕吐严重者,补充适量电解质,可以适当摄入糖盐水。

3、生熟食物用具分开使用,海鲜、肉类等充分加热,不吃可疑变质的食物。

4、清除胃肠道尚未被吸收的毒物,越早、越彻底越好。

阻止毒物吸收,必要时进行洗胃。

四、药物护理

1、中药汤剂温服。

2、应用番泻叶等泻下药将未消化吸收的毒物尽快排出体外。

3、呕吐严重者,补充适量电解质溶液,同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以缓解症状。

4、脱水、休克及酸中毒者鼓励病人多饮水,同时按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输液原则补液。

同时注意补充碱性药碳酸氢钠。

5、根据病情适当选用抗生素、特效解毒剂和抗组胺药。

五、情志护理

安定患者情绪,调畅气机,避免不良刺激。

六、并发症的护理

1、呼吸麻痹:

⑴给予吸氧,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并做好相关护理。

⑵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

2、潜在厥脱:

⑴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证水电解质平衡。

⑵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记录,观察吞咽及呼吸情况,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监测生命体征和肝肾功能。

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七、健康指导

1、加强饮食卫生宣教,不吃病死的牲畜或家禽。

防止生热食物交叉污染。

肉类、海产品等要充分煮熟。

2、不吃腐败变质和被蝇虫餐食过的食物。

3、搞好食堂卫生,对炊事人员进行卫生宣教,并定期进行体检。

4、学会鉴别有毒食材,做好相应的食用前的处理。

高热

因外感六淫之气,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

一、临床表现

以身大热、大汗出、烦渴、脉洪大,体温升高在39℃以上。

二、临证护理

1、生活起居护理

⑴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避免对流风,注意保暖,注意卧床休息,烦躁不安的,实施保护性措施。

⑵室温不宜偏高,宜在18-22℃。

⑶保持环境安静,消除噪声影响。

⑷保持床单位干洁,病人汗出过多时,及时更换被服。

按时翻身,防止压疮发生。

⑸卧床日久,注意病人皮肤清洁,勤换内衣。

⑹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溃疡和舌炎。

2、辨证施护

⑴风热袭肺证:

高热面赤,渴饮冷饮,咳嗽、胸闷、痰粘不爽。

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

①协助拍背排痰。

痰粘难咯时,给予少量频饮温开水,或给予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液作超声雾化吸入。

②胸闷、气促的给予氧气吸入。

③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⑵胃经热盛证:

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汗出热不解。

舌红,舌苔黄燥,脉洪大。

①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高热者给予头置冰枕,用温水或酒精擦浴,针刺十宣穴放血、风门穴拔罐降温。

②保持大便通畅可以用蜂蜜汁、番泻叶泡茶以润肠通便,清泻胃热。

⑶热盛营燔证:

壮热,口渴、头痛、肌肤发斑或吐血便血。

舌质绛,苔黄,脉数。

①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和各种出血情况。

②高热伴有肌衄或发斑者,禁用酒精擦浴,可以头枕冰枕或戴冰帽,或凉水毛巾擦身。

③有呕血或便血多者,暂禁食,并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补充水分,扩充血容量及用药。

⑷热盛动风证:

壮热,头晕胀痛,手足躁动,甚则抽搐神昏,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口干唇燥.舌苔黄燥,舌红,脉弦数。

①病室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噪声刺激。

②神昏躁动者,床边设床栏,修剪指甲,取下活动性义齿、发夹等;抽搐者可用牙垫放于上下臼齿之间。

③观察神志、面色、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

若发现体温骤降、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脉细沉者,为阳气欲脱,应立刻报告医生,以固脱救逆。

④神昏不能吞食者,可用鼻饲,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做好鼻饲护理。

三、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物。

2、鼓励患者多饮水及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四、药物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适宜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

服用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五、情志护理

病人热盛时常常伴有烦躁不安,应耐心地加以疏导和解释,使之了解情志与疾病的关系,从而保持心情舒畅,以调和气血,增强自身抵抗力。

六、并发症的护理

1、潜在口疮

①作好口腔护理,保证口腔卫生。

②指导病人与家属掌握保持口腔卫生的知识与方法。

③可用银花甘草液或冰硼散液,每日漱口3次。

2、潜在厥脱

①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若发现体温骤降、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脉细沉者,立即报告医生协助救护。

②体温过高可给以物理降温,并监测体温的变化,并记录。

③做好各种安全措施,防坠床,及舌咬伤等。

七、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颐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修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

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辛辣、油腻之物,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神昏

因各种病证引起心恼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所致。

一、临床表现

以神识不清、不醒人事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

二、临证护理

1生活起居护理:

⑴病室宜安静,温湿度适宜,自然光线,减少探视,避免噪音、强光等不良刺激。

⑵、重症病人应安置于抢救室、ICU,室内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及物品,如气管切开包,吸引器,心电监护仪,人工呼吸器,针灸仪等,以备急用。

⑶保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仰卧位,去枕,举颌仰额位。

有呕吐者头偏向一侧,以防窒息。

随时吸出咽喉部分的分泌物和痰涎。

⑷躁动者,床边设床栏,修剪指甲,取下活动性义齿、发夹等;抽搐者可用牙垫放于上下臼齿之间。

⑸定时更换体位,协助排痰,按摩受压处皮肤,保持皮肤和被服干洁。

防止坠积性肺炎和压疮的发生。

⑹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定时给病人进行肢体被动性运动,防止肢体畸形、孪缩和足下垂等。

⑺昏迷病人眼睑闭合不全的做好眼部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眼睛,按时涂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药膏,眼部加盖湿纱布或凡士林纱布。

⑻作好口腔、会阴清洁护理。

⑼保持二便通畅。

保持会阴、臀部、肛门干洁。

便秘时可按摩腹部或按揉关元、气海、大肠俞、足三里等穴位。

或给予蜂蜜汁、番泻叶泡茶以润肠通便;尿潴留予留置尿管,做好尿管护理。

2、辨证施护

⑴风火闭窍证:

突然昏倒,不醒人事,面红目赤,身热息粗,两手握固,牙关紧闭,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①鼻饲饮食,注意营养和水分摄入。

②高热者,用冰枕或冰帽或酒精、温水擦浴,观察体温变化,作好记录,观察全身情况,并注意四肢保暖。

可以遵医嘱针刺十宣穴放血,或针刺大椎、陶道等穴,以清热泻火,也可遵医嘱中药灌肠。

⑵痰热闭窍证:

烦躁闭窍,谵语或昏愦不语,肢厥,舌謇,或痰声如拽锯,身热鼻鼾,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①痰多者及时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内的痰掖,必要时吸引器吸痰,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的准备。

②目开不合者,保护好眼角膜。

③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尿潴留或尿失禁的给予留置尿管,并做好相关护理。

⑶、痰湿蒙窍证:

神昏嗜睡,或时清时昧,时有谵语,面色晦垢,痰液壅盛,四肢逆冷。

舌淡,苔白厚腻,脉滑数。

①鼻饲饮食,温热流质,忌肥厚,油腻之品。

②保证呼吸道通畅。

③做好皮肤、口腔、眼部护理。

⑷、元气暴脱证:

神昏,面色苍白或晦滞,鼻鼾息微,手撒,肢厥,大汗如雨,二便不禁,唇青紫。

舌淡黯或萎缩,苔白腻,脉微欲绝。

①室温22-24℃之间,防止强光、噪声等刺激,以免加重病人元气涣散。

②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吸氧,保暖,减少搬动,改变体位动作轻柔缓慢。

③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维持有效静脉通路,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尿量、末梢循环情况,作好危重患者病情记录。

三、饮食护理

1、遵医嘱鼻饲,保证足够营养及水分。

2、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给予通便药或按摩腹部。

四、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鼻饲给药时,应先抽静胃内容物再给药,给药后再给予20ml温开水,服药后观察疗效及反应。

五、情志护理

患者若清醒之时,易产生恐惧、紧张、求生等心理变化,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与康复氛围,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六、并发症的护理

1、潜在口疮、压疮

⑴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⑵做好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

⑶做好会阴,肛周皮肤,防止局部皮肤湿疹。

2、有尿路感染的危险

⑴定期更换尿管。

⑵每日用1:

5000呋喃西林溶液或3%硼酸溶液进行膀胱冲洗。

⑶定期做尿液培养及早发现感染。

七、健康指导

1、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2、平素起居有常,作息定时,避免过劳。

3、注意饮食调摄,做到饮食有节,进食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之物,忌食肥甘、油腻、生冷、烟酒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4、积极预防有关的感染性疾病;加强原发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的治疗;避免药物中毒,预防中暑、烫伤等意外。

5、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

厥脱证

指邪毒内陷,或内伤脏器或亡津失血所致的气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病证。

一、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