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6218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docx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docx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

 

姓名:

刘蕙质

学号:

1012553

 

德国古典美学-----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

 中文摘要:

通过对歌德思想和席勒美学思想的阐述及对比,折射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地位,及对现实美学的影响以至对西方美学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解释又衬托出歌德、席勒的经典美学,必然的内在联系成为美学上的一篇美丽的旋律。

 关键词:

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德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

 

英文摘要:

Goethe and Schiller by ideological and aesthetic ideas expounded contrast, reflect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impact as well as the reality of Western aesthet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bring out the Goethe, Schiller‘s classic aesthetic,the aesthetic is bound to become the inherent beauty of a melody.

 关键词:

Goethe,Schiller,aesthetic,German classical aesthetic,the Western aesthetic

 

    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过程。

德国古典美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康德为始,到黑格尔之间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

它全面地总结以往的美学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规模最大、最有严谨科学形态的美学思想体系。

将辩证法和历史观全面引引用到实践中。

当时的德国政经落后,但社会上依然是上升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

德国古典美学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们主要目标是要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寻求自由。

 在此基础上,以康德、席勒、谢林、歌德、等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总结了当时美学的成就,并围绕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中所提出来的新问题,根据他们的哲学体系,把美学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建立起德国的古典美学体系。

鲍姆嘉通最初提出“美学”这个名词,并试图把“美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古典美学则给美学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然而,西方美学则早在1750年独立以后经过了一个不断完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德国古典美学内部逐步进行的,就是把美学从认识论中解脱出来,使美学成为从认识向意志过渡的中介。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德国理性主义美学、法国启蒙运动美学,三者同时出现于18世纪,这时是西方美学思想高度繁荣和发达的时期。

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欧美的美学思想发展史。

西方美学史源远流长,著名的美学家、著作和流派极多,影响遍及世界。

近现代中国美学也受到它的影响。

  随后,歌德和席勒美学使美学走向客观化和现实化;.以他们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成为西方美学发展的一个成熟阶段。

 

 一、歌德及歌德的美学思想:

1.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一位思想家和美学家,同时也是诗人和作家。

他受卢梭、狄德罗、特别是斯宾诺莎的影响,哲学上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正由于收到这样的影响才促使他以后在美学方面的思想和追求,并一直延续,创造巅峰。

1.1歌德自然美学论:

他认为自然是客观存在的,是一个有规律的整体。

他认为万物是真实的,都有自己的必然性。

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性的整体,他强调世界的物质性,认为一切都是物质的。

自然“本身就是一切”、“所有人都在它之中,而它也在所有人之中。

”同时他对自然的看法还具有辩证法因素,他认为自然是变化发展的,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他的美学思想里,他的一个核心词就是“自然”。

他认为美是自然的一种“本原现象”,即美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应是存在于自然万物中的丰富多彩的现象。

但歌德认为并非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只有达到自然发展顶峰,实现或符合自然目的的事物才是美的。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只要符合自身的目的就必定是美的。

他曾说:

“我对美学家们不免要笑,笑他们自讨苦吃,想通过一些抽象名词把我们叫做美的那种不可言语的东西化成一种概念。

 他亦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歌德认为客观自然是创作的源泉,作家只有热爱自然,以自然为基础,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

弗兰茨梅林(FranzMehring)说:

“从未有过一个诗人,像歌德这样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歌德不是描写大自然的诸般现象,在他的作品里,大地蒸腾、太阳照耀、群星灿烂、大海咆哮。

”也正因为他采集于生活的原料才会出现这种壮观的情形才会被认可被理解,得到很高的评价。

然而,在歌德看来,自然就是一切,一切都不能离开自然。

他热烈地歌唱:

‘自然!

他环绕着我们,把我们拥抱在他的怀里,我们既离不开他,又无力接近他。

 1.2歌德的实际美学思想:

他并不是康德的忠实信徒,如果说康德更多面向抽象理论,那么歌德就是更多的面向实际。

歌德的美学思想并不否认外部客观现实世界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他十分重视实践和感性经验的作用。

歌德在谈到美学和艺术问题时,一贯反对抽象的哲学思辨,注重从客观的现实出发。

歌德崇尚实际,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出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题材,他的作品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他容易被人们所理解。

 1.3歌德的象征艺术美学思想:

对歌德提出了寓意和象征的概念,把概念转化为一个形象,但结果总是这样:

概念总是局限在形象里,完全拘守在形象里,凭形象就可以表现出来。

象征把现象转化为一个观念,把观念转化为一个形象,结果是这样:

观念在形象里总是永无止境地发挥作用而又不可捉摸,纵然用一切语言来表现它,它仍然是不可表现的。

可以看出,两者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概念’和‘观念’。

概念是逻辑推理的概括,是抽象的;观念则是形象的概括,是具体的。

而‘寓意’是为一般找特殊,特殊被局限在一般里;‘象征’则在特殊中显出一般,从有限中体现无限。

 

 二、席勒及席勒的美学思想:

2.1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他是美学家、历史学家、剧作家、同时也是诗人。

他的美学著作主要有:

《论秀美与尊严》(1793年)、《美育书简》(1793--1794年)、等许多优秀作品。

 在美学史上,席勒是从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的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美学转变的重要环节,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席勒美学思想是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西方从古希腊开始的美学思想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倾向,一种偏重理性的作用,重视逻辑思维推理,另一种则强调感性的作用,突出对感性经验的偏向。

这两种理论倾向一直存在于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各自极端发展并呈现出互相交融的特点,共同构成西方美学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主要传统。

席勒就是在西方美学思想的这种背景下,批判地吸收已有的美学思想成果和同时代的康德等人的理论精髓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

因此,席勒的美学思想既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的承接性,使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更加严密的内在逻辑性,他的思想又成为德国古典美学这根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同时,西方人性论思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源泉,卢梭和康德是他人性思想的直接来源。

席勒从人性入手开始对时代的问题进行分析,人性问题贯穿在他美学思想的始终,而这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的新的思考维度。

 2.2席勒的审美思想观念:

他的这一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人。

他认为,美的概念表面上来源于经验,实际上却植根于人性。

‘要确定美的概念,只能用抽象的方法,从感性到理性本性的能力中推论出来。

总之,美只能表现为人性的一种必然。

’他认为,要实现政治自由,先决条件是要有具备完整性格的人,而这种人又只能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来。

席勒的崇高理论,是对康德思想的发展和进一步拓展,我们可以看出,他主要是把康德的抽象的道德意志具体化为人性和人的现实自由。

较之康德而言,他的崇高论更充满了人本主义的色彩,这和他的哲学、美学是主张一致的。

同时,崇高理论作为席勒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释了有限的人对无限的追索和超越,充分体现了席勒对人的心灵和意义世界的探询,这种在有限和无限的超越中的感悟,体现在艺术观上,正是对传统的模仿主义艺术观的否定。

这样,席勒则基于他的人本主义的美学观,完全继承了他对崇高的道德内涵的强调的一面,使崇高完全和人性和人的自由解放联系在了一起。

而康德崇高理论的无限性和无形式的一面,则被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德完全加以吸收,使崇高又得以回归。

 2.3席勒的唯心美学思想:

他信奉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他用唯心主义的观点去考察自然,不相信客观自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他反对自然,寻求超自然的空幻的理想生活,特别是康德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出版后,对他的美学思想影响最为深刻。

席勒认为世界由两个独立的部分构成;一个是真实的,另一个是理想的。

所以他从主观出发,追求空洞的理想美。

 就此观点,他还从创作的角度进行论述;席勒认为观点高于自然,他不注意从现实中取材,而偏于从空幻的理想取得灵魂。

不是取自外界自然,而是取于作家个人的主观想象。

这属于浪漫主意的空想。

这在他的早期作品《唐.卡洛斯》中就能得到说明。

在这部剧作中,他塑造了两个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人物,波萨侯爵和卡洛斯王子,他对这两个人物加以崇拜和赞扬,使其理想化。

这充分体现了他的主观思想。

 2.4席勒的感性、理性美学思想:

他首先把人性分为感性、理性两部分。

他认为人身体有两种对立因素:

一个是人格,一个是状态。

人格即自我或理性,状态则是自我规定或感性。

然而,人格的基础是自由,状态的基础是时间。

犹如花开花落。

花总是花,人格持久不变,而状态则随时变化。

这就是说,人既有超越时间的一面又有受制于时间的一面;人既是有限存在又是绝对存在,既有感性本性又有理性本性。

这样一来,人就必然具有两种相反需求,构成行为的两种基本法则:

一方面感性本性需求绝对的实在性,要把一切形式的东西转化为世界,把人的一切资本表现为现象,也就是‘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在化。

’;另一方面,理性本性又要求绝对的形式性,要把一切纯属世界的东西消除掉,‘给一切外在的东西加上形式。

’由于要实现这两种需求,我们便受到两种相反力量的推动;一种是感性冲动,他来自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于时间的限制之中,使人变为物质。

一种是形式冲动,他来自理性本性,保持人格不变,扬弃时间和变化,追求真理和正义。

前者造成各种个别情况,后者则建立起一般原则;这两种要求和冲动都是所固有的天性,理想的人性就是二者的和谐统一。

所以,美或活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的统一,或者说是对象与主体的统一。

美对于我们是一种对象,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在席勒看来,美根源于两种冲动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实质上也就是人性的完成,是自由,人不只是物质,也不只是精神,因此美既不只是生命也不只是形象,生命受感性需要的支配,形象受理性需要的支配,都没有真正的自由。

然而,席勒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力求避免历史上经验派与理性派的片面性,而对二者加以调和。

他把美放在人性的高度和历史发展的背景下加以研究,努力从真、善、美的统一中去把握美的客观性。

 2.5席勒的自由美学思想:

 自由,历来是一个谈论颇多的话题,在不同的领域被广泛地应用着,如在伦理学中,有道德自由;在法律中,有法律之自由;在美学中,有审美之自由。

而自由的原义是指从各种束缚中摆脱出来。

人类一直梦想着自由,寻找不同的途径去接近它,自由,作为席勒毕生追求的目标。

这也是他思想产生的现实和理论土壤。

 他认为美是‘现象中的自由’。

a.它是纯粹意志的形式对感性世界的要求。

纯粹意志的本质是自由,而感性世界则无所谓自由。

b.它是事物的‘自我规定’,也就是感性世界的自由形式的根据在于自身,它是一个由于自身而存在的东西。

c.规定美的本质的‘自由’是既符合法则而又摆脱法则的。

所谓法则是指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d.与美的本质相关的自由是显示在直观中的自由。

e.与美相关的自由,又是纯形式的自由。

 席勒认为,美是感性,是在直观中显示出来的自由;美是超功力的,与认识活动和道德目的无关;美是纯形式的,与内容和材质无关。

 席勒关于‘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的定义是黑格尔的论断‘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锥形。

席勒认为有两种艺术美,选择的美或质料的美----这是对自然的模仿;表现的美或者形式的美---这是对自然的模仿。

两者的结合才产生出伟大的艺术家。

艺术类的本质在于自由的表现和表现自由。

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类不曾所表现的对象美与不美,只要它是真实的对象,能够由艺术家赋予其美的形式,构成一个美的形象现象,就便可以产生艺术美来。

总之,美是合乎艺术的自然。

美的自由必须在现实世界里得到体现,美的客观性得到验证的同时,美与道德在客观感性现象领域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席勒在对艺术独立性分析的同时也指出了实行审美教育必须提供好的艺术作品,只有理想的艺术作品才能鼓舞人心,对人性分裂的人类内心起到感染和触动作用,这是实行艺术教育的前提条件。

这里席勒指出了艺术家的历史使命,更指出了美在人性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的比较及内在联系:

 3.1歌德和席勒是同一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学家、思想家、美学家。

他们用文艺实践反映出迥异的美学思想。

正是这种体现而反映出他们的特色和德国古典美学的经典。

不仅在文学史上歌德与席勒以不同的风格各自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在西方美学史上他们更是相互辉映。

 3.2歌德与席勒都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但在思想倾向、作品风格、美学观点上都有截然的不同。

 这种不同跟他们自身的信奉和惯用的风格有必然的关系。

歌德曾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概括:

“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行。

”因为他一生尽管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但在美学上并没有系统的著作,也因此他的美学观点都散见于他的诗歌、剧本、小说等。

与他相反,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创作。

 这样,就可以从对他们的比较和联系中明白他们的美学思想及那个时期的古典思想。

 3.3哲学倾向

 1).首先哲学并不是个独立存在的学问,也不是与我们讨论的古典美学毫无关系的学问,更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高深莫测的难点。

它和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2).哲学和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学是美学的母体基础,美学则是哲学的子系、分支,两者是个别与一般、部分与全局的关系。

 3).从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与哲学就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

哲学为美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指导和推动美学发展;美学则为哲学提供新经验、新成果以丰富哲学的内容,充实和推动其发展。

 4).实际生活中,美学家们在研究时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总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按照一定的哲学观点去研究美学问题;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哲学与美学不分家的思潮,没有分割的美学派别。

 因而,歌德和席勒的美学思想也必然受他们哲学倾向的影响。

 由于这种不同,歌德和席勒分别走上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意的创作道路。

 3.4艺术创作

 1).美学研究的对象:

a.美学是关于美的学科;

b.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c.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和审美心理;

d.美学研究应以艺术为对象,是艺术哲学;

 2).从艺术出发探究歌德与席勒的美学思想:

 他们的创作风格和著作表达出他们的美学思想:

歌德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出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他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题材。

他认为客观自然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接近自然热爱自然才能创造出真实感人的作品。

而席勒是从主观想象出发,用想象去勾勒生活而不考虑现实,所以作品反映的不一定就是生活的真实,这属于浪漫主义的空想,因而有时他的作品反而不易被理解和明白。

 由此可以延伸出他们更内在的思想,他们都主张一般和特殊要达到统一,但出发点完全不同。

歌德的观点是在特殊中显现一般,应该抓住特殊的东西,通过它来表现一般;席勒的观点是为一般而特殊,他认为先有人物性格再塑造人物,创作从一般出发,先有观念后有形象。

 3.5美学思想

 1).歌德:

他由于深受泛神论影响,他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词是“自然”。

美是自然的一种'本原现象',即美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存在于自然万物中的丰富多彩的现象。

他也并不是一切都是美,只有达到自然发展的顶峰实现或符合自然目的的事物才是美的。

歌德谈美更多的是艺术美。

他认为艺术美主要表现在特征、内容和意蕴方面。

他认为艺术或艺术美应当是“有生命的显出特征的整体。

”他反对自然主义,要求艺术高于自然,艺术不但要服从自然而且要超越自然,他并不是机械的摹仿而是基于自然的一种创造,是“对自然最称职的解释。

”然而对于艺术家来说,自然只是艺术的“材料宝库”,他们要凭伟大的人格去胜过自然。

就此歌德提出了寓意、象征概念。

他说,寓意把现象转化为一个概念,把概念转化为一个形象,但结果是:

概念总是局限在形象里,完全拘守在形象里,凭形象就可以表现出来。

象征把现象转化成一个观念,把观念转化成一个形象,结果是:

观念在形象里总是永无止境的发挥作用而仍然是不可表现的。

由此可看出,概念是逻辑推理的概括是抽象的;观念则是形象的概念是具体的;寓意是为一般找特殊,特殊被局限在一般中;象征则在特殊中显出一般,从有限中体现无限。

 2).席勒:

他的美学思想很系统。

他认为美是“现象中的自由”。

它是纯粹意志的形式对感性世界的需要。

纯粹意志的本质是自由,而感性世界则无所谓自由。

与美的本质相关的自由是显示在直观中的自由。

与美相关的自由,又是纯形式的自由,与认识活动和道德目的无关把美视为人性的完满实现,将美与政治学、社会性、人类学等连席勒的美学思想受政治的影响因素也很重。

席勒一直在追求一种“自由”状态。

他开始是支持法国大革命的,他一度从法国大革命中看到了社会政治的光明大道。

他认为要以人道主义思想,来完善人的道德人格,实现人性的完美。

没有这一过程,是无法谈论政治上的自由的。

这场革命的种种弊端让他对政治改造方式产生了强烈的怀疑,最终,他选择了用美和艺术来改造人的心灵和灵魂,以此作为人获取内心自由的途径。

这是用超现实的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

 由歌德和席勒不同的美学思想可见,这种对立是美学史上两大阵营在特定时代的表现,这样的两个阵营对立的基点就是何为美。

 德国古典美学里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美:

以柏拉图为代表的阵营认为美是理念;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另一阵营认为美是实体;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这些阵营有对立有联合。

康德美学、黑格尔美学就是融合的产物。

然而对立依然存在:

歌德从自然出发,认为自然真实是美的,只有真实的自然才能给人类带来没感;席勒则认为从主观现象出发,认为理想的东西是美的,美是现象中的自由。

 不管是对立还是融合,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歌德和席勒的美学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歌德虽没有多少专门的美学理论著作但在创作方法上,他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有非常精湛的美学理论。

他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已够人们深刻理解和感悟的了。

他的那些思想对后来不少的美学家都发生过影响,尤其是他在创作上的理论和思想,对西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更是产生了大的影响。

 

四、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与德国古典美学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

 德国古典美学的现实维度:

 德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性基本维度之一就是对启蒙的深化和改造。

它是在三个层面上完成的。

第一,理性层面。

通过对理性概念的不同阐释,德国古典美学实际上确立了启蒙的核心:

自由,以及启蒙的辩证法。

第二,感性层面。

一般认为,启蒙是一种理性而与感性无关,实际上感性构成了启蒙的重要方面。

德国古典美学中的感性与传统美学不同,第三,情感层面。

审美能够与实践、认识并列为人的三大活动,其功绩来自于德国古典美学对“情感”的挖掘。

德国古典美学现代性的第二个基本维度是审美公共性的建立。

,审美权利在私人领域出现了,它开始脱离单纯的政治意识形态,走进市民社会。

 德国古典美学现代性的第三个基本维度是回归生活世界。

传统的形而上学美学与生活中的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联系不大,而从康德开始,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康德美学谈论的就是现实审美活动。

他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先验美学原理,并据此推出人在现实审美过程中才能生成美的本质,这对于改变日常生活世界的自在状态无疑具有巨大的意义。

然而,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无不应征并契合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宗旨及思想。

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东西,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这是它渊源流长的内在因果,是一种必然。

 

 五、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以及德国古典美学的现实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

 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在德国古典美学史的这根长链上,具有关键性价值和意义。

由于席勒美学的存在,使得整个西方美学的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更加严密。

更重要的是他试图用艺术和审美去拯救人类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启发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提出了马克思扬弃私有化达到人性和谐的发展。

席勒的游戏说对我们分析评价现代社会的文化理论提供了良好的参照。

席勒的美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经漫长时光丰富了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席勒所倡导的审美教育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审美教育。

 作为十八世纪与歌德齐名的一名文化巨人,他们的审美教育思想不但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更将美与人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美育来弥合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人性的分裂状态,突出了人性在个体现实生存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同时,席勒对人的感性的重视和对个体在现实世界的和谐生存状态的关注,使得他的思想不仅在美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价值,在政治学、社会学方面也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指出席勒美学思想的旨归在于寻求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探讨席勒美学思想在社会和谐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席勒对美和人性的分析的目的在于探索政治自由的现实产生途径。

席勒将和谐的个体生存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席勒所有的作品中所指向的都是一种社会理想的存在。

席勒接受了康德的国家概念,对国家进行了人本主义的先验规定。

他把国家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联系起来,在国家和个体的关系中,席勒将个体的地位放在了国家的地位之上,将国家的实现看作是个体实现自由的一种一体性的结果。

人类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充分体现在中西方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探询之中,也体现在“和谐”作为一个美学范畴的动态发展。

席勒寻求人身心和谐的思想是西方美学中的和谐观发展的必然。

席勒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开启了现代性审美批判的大门,无论是对社会状况、人的异化以及对美的探讨上,马克思与席勒都有相通之处,但在实现途径上,马克思则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生产革命的现实活动来达到目的。

席勒以美学来对社会文明进行批判并寻求政治问题的解决的做法在马尔库塞等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中都能得到呼应。

美学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一部分,他们强调美学的实践功能指向,用美和艺术来实现对社会的批判,试图完成对异化的社会和人生的现实拯救。

德国古典美学以后,西方美学思想向着3个方向发展:

①发展唯心主义,形成了19世纪中叶以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美学思想;②经过费尔巴哈的批判,发展成为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美学思想;③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和改造,继承了以前的美学的“合理内核”,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来源。

  由此可见,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影响着德国古典美学甚至影响西方美学以至世界美学,成为美学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为我们的学习和认知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像他们致敬!

 参考文献:

[1]李少林.欧洲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