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原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6565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防安全原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消防安全原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消防安全原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消防安全原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消防安全原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防安全原来.docx

《消防安全原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安全原来.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防安全原来.docx

消防安全原来

第一章

“安全”通常是指免受人员伤害、疾病或死亡,或引起设备、财产破坏或损失的状态。

安全:

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

换言之,人的身心存在的安全状态及其事物保障的安全条件构成安全整体。

狭义安全:

某一领域或系统中的安全。

广义安全:

包括人自身的健康与卫生;生活、生产环境的舒适与优美。

安全度:

人的身心安全程度及其事物保障的可靠程度。

安全评价:

对危险性的定量定性分析,确定其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价,分为系统安全评价和随机安全评价;

Ø安全的特征表现为:

安全的必要性和普遍性

☞安全的随机性

☞安全的相对性

☞安全的局部稳定性

☞安全的经济性

☞安全的复杂性

☞安全的社会性

☞安全的潜隐性

刘潜定义:

安全科学是专门研究人们在生产及其活动中的身心安全(含健康、舒适、愉快乃至享受),以达到保护劳动者及其活动能力、保障其活动效率的跨门类、综合性的科学。

现在的定义:

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的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研究事物安全的本质规律,揭示事物安全相对应的客观因素及转化条件;研究预测、清除或控制事物安全与危险影响因素和转化条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安全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

安全定义的本质特征体现如下:

(1)体现本质安全

从本质上达到事物或系统的安全最适化。

(2)体现理论性、科学性

安全科学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或推测,要具有科学的理性,不但要研究实现安全目标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而且要研究安全的理论和策略。

●(3)体现学科交叉性

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理论。

要求注意吸收各个学科的成果,为安全科学所用。

●(4)体现研究对象的全面性

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的一切负效应。

●(5)体现人、经济、环境和技术功能最优化

安全科学的发展阶段(了解)

总的来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前,生产力和仅有的自然科学都处于自然和分散发展的状态,人类对自身的安全问题还未能自觉的认识和主动采取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从科学的高度来

看,还处于无知(不自觉)的安全认识阶段。

第二阶段,工业时代,生产中已使用大型动力机械和能源,导致生产力和危险因素同步增长,迫使人们对这些局部伤害问题进行深入认识并采取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于是发

展到局部的安全认识阶段;

第三阶段,系统的认识阶段;

第四阶段,动态的安全认识阶段。

我国安全科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了解)

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末:

劳动保护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监督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专门机构并配备了相当数量的专职人员。

安全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开始起步,科研机构仅有:

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院研究所,卫生部劳动卫生研究所、冶金部安全技术研究所及煤炭科学院下设的部分研究室,研发人员仅1000余人。

第二阶段从70年代末到现在:

1、劳动保护的行政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得到加强。

2、自1980年开始,每年开展全国安全月活动,各省、市劳动部门已普遍建立劳动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大的工业企业还建立了劳动保护宣传教育室。

到1983年全国建成安全类科研机构31所,研发人员达到4000余人;

3、高等安全专业教育发展速度加快,从1984年7月《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目录》下达后,全国已有设置安全工程专业类高校分布遍及煤炭、地质、石油、机械、化工、兵器行业。

4、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教育。

安全系统是由人(Man)-技术(Technology)-环境(Environment)构成的复合系统

安全科学的本质特征

安全科学要体现本质安全,即从本质上达到事物或系统的安全最合适化。

安全科学要体现理论性和科学性。

安全科学要体现交叉性。

与相关的学科相结合,相渗透。

安全科学要体现研究对象的全面化。

安全科学的目的要体现人、经济、环境和技术功能的最优化。

安全指标:

事故损失的可承受水平

本质安全化:

安全达到本部门当代的基本要求;两点:

一是本质安全化的相对的,二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固有危险度:

系统可能造成灾害的严重程度

重大危险源:

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存储危险物质,其数量大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危险物质单元;

第二章

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4、海因里希法则

美国人海因里希(W.H.Heinrich)对未遂事故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出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没有伤害的事故件数之比为1:

29:

300,这就是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如图。

海因里希法则反映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一般规律,且说明事故发生后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具有随机性质或者说其后果的严重度取决于机会因素。

事故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2、随机性3、必然性4、因果相关性5、突变性6、潜伏性7、危害性8、可预防性

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

(了解)

1、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的原因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①无防护②防护不当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①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②强度不够③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④维修、调整不良

(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①照明光线不良②通风不良③作业场所狭窄④作业场所杂乱

⑤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⑥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

⑦地面滑⑧贮存方法不安全⑨环境温度、湿度不当

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

(了解)

2、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的原因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①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

②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

③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

④忘记关闭设备。

⑤忽视答告标志、警告信号。

⑥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操作)。

⑦奔跑作业。

⑧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

⑨机器超速运转。

⑩违章驾驶机动车,…….等等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①拆除了安全装置。

②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

③因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④其他。

(3)使用不安全设备。

①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

②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

③其他。

(4)手代替工具操作

①用手代替手动工具。

②用手清除切屑。

③不用夹具固定,手持工件进行加工。

(5)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

用品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①冒险进入涵洞。

②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

③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开危险区。

④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

二⑤未做好准备工作就开始作业。

⑥冒进信号。

⑦调车场超速上下车。

⑧易燃易爆场所有明火

⑨私自搭乘矿车。

⑩在绞车道行走。

……,等等。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

其使用

(12)不安全装束

①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时穿肥大服装。

②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

③其他。

(13)对易燃易爆危险品处理错误

、伤害分类

根据人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和伤害后的恢复情况,可将伤害分为4类。

1、暂时性失能伤害。

受伤害者或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或休息可以恢复工作能力的伤害。

2、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

导致受伤害者或中毒者肢体或某些器官的功能发生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3、永久性全失能伤害。

使受伤害者或中毒者完全残废的伤害

4、死亡。

事故的原因分为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所谓事故的直接原因,即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又称一次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只有两个,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少数学者,如美国的皮特森(DenPeterson)则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为管理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事故的间接原因,则是指使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事故的间接原因有7种

技术上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身体的原因精神的原因管理上有缺陷学校教育的原因社会历史原因

这类阐明事故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如何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被称为事故致因理论,或事故发生及预防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1936年,美国人海因里希(W.H.Heinrich)在《工业事故预防》一书中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一)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

M遗传及社会环境P人的缺点H人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不安全行为D事故

A伤害

该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

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即被中止,达到控制事故的目的。

海因里希还强调指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即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的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

瑟利模型是在1969年由美国人瑟利(J.Surry)提出的,是一个典型的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分析事故致因的理论。

该模型把事故的发生过程分为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各自包括一组类似的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即感觉、认识和行为响应。

两个阶段具有相类似的信息处理过程,即3个部分。

6个问题则分别是对这3个部分的进一步阐述

具体模型自己看

瑟利模型不仅分析了危险出现、释放直至导致事故的原因,而且还为事故预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

后来,安德森等人在此基础上对瑟利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增加了危险的来源及其可觉察性,运行系统内波动以及控制或减少这些波动使之与人的行为的波动相一致等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瑟利模型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吉布森、哈登等根据能量是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根源这一原理,提出了能量转移论,其基本观点是:

不希望或异常的能量转移是伤亡事故的致因。

即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

在能量转移论中,把能量引起的伤害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的损伤阀值的能量而产生的。

第二类伤害则是由于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

譬如因机械因素或化学因素引起的窒息(如溺水、一氧化碳中毒等)。

能量转移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造成伤害及事故,主要取决于:

人所接触的能量的大小,接触的时间长短和频率、力的集中程度,受伤害的部位及屏障设置的早晚等。

能量转移论与其他的事故致因理论相比,具有两个主要优点:

一是把各种能量对人体的伤害归结为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从而决定了以对能量源及能量输送装置加以控制作为防止或减少伤害发生的最佳手段这一原则;

二是依照该理论建立的对伤亡事故的统计分类,是一种可以全面概括、阐明伤亡事故类型和性质的统计分类方法。

轨迹交叉论是一种从事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出发研究事故致因的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关联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

这些事件可分为人和物(包括环境)两个发展系列。

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