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54834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复习提纲.docx

《诗歌鉴赏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复习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复习提纲.docx

诗歌鉴赏复习提纲

诗歌鉴赏提纲

一、容

1、历史背景

2、作者经历

生卒年、身世、生平、追求、遭遇、思想、性格(著名诗人:

屈原、渊明、白、杜甫、白居易、轼、辛弃疾、清照、陆游)

3、引用典故

4、思想感情

不同的提法:

意思、容、思想、感情、中心思想、主旨、题旨、意图、意蕴

效果:

深刻、含蓄、鲜明、辛辣、冷峻

诗歌的主旨往往是作者阐述的某种哲理,或者是作者对社会、人生、历史进行反思后的总结等等。

我国古代诗歌表现的重要主题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建功立业、忧国忧民、羁旅行役、蔑视权贵、怀才不遇、怀古伤今等。

第二类归隐田园、寄情山水。

第三类忆友怀旧、思乡念亲、别恨离愁等。

5、意象和意境

附:

《近体诗六首》意象解读

意象,是作者借以传递自己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已臻成熟,诗中对意象的运用吸收了前人之长,同时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很多“意象”几乎成了表达某些特定情感、情绪的“代号”。

下面以《近体诗六首》中出现的典型意象为例进行说明。

《山居秋暝》:

空山:

“空”为全诗的诗眼。

“空山”点出山的寂静空阔。

在向往隐居生活的诗人眼中,这种“空”是山的魅力之一。

“山”似乎在等着他欣然来归,诗人只有置身于空山之中,心灵才会得到充实。

新雨:

秋雨而“新”,“新雨”而“后”,一扫季节、天气带来的阴郁沉闷之气,写出作者舒畅欣喜的心情。

明月:

“月”是古典诗词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寄托了诗人们各种复杂的情感。

“明月”要么成为良辰美景的组成部分,要么就是“不谙离恨苦”的无情之物,反衬着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心忧患。

清泉:

清泉之“清”,与“浊”相对。

“清泉”代表了高洁出世的人生理想。

可它在山而清、出山而浊,又对有精神洁癖的诗人有警示的作用。

浣女:

自西施浣纱的故事之后,“浣女”形象已笼罩了一层浪漫色彩。

吴王夫差身边的西施象征沉重的“责任”,溪边浣纱的西施却代表轻灵的“自由”。

“浣女”的笑声就是自由之歌。

渔舟:

是隐居图画的典型容之一。

代表与山水合一的生活环境、卑微平凡却自得其乐的谋生方式。

不过,诗、画中的渔、樵都是被作者美化了的,与现实中的渔、樵是两码事。

王:

是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不见得是真的“王之”。

诗中的王总是徘徊在“留”与“归”的矛盾中。

身为“王”却向往隐居山野,诗人似乎有意加大身份的落差,以求诗句能对读者心灵有更大的冲击力。

《登高》:

猿:

诗词中时常传来它们的声音,悲凉又带一点儿神秘。

这声音虽然来自陌生的山野,却总能在失意的诗人心上激起共鸣。

落木:

飘向地面的落叶代表“短暂”,它总是提醒诗人,年华易逝、生命脆弱,而它静静地躺在地上时,无奈中又有一种悲壮意味。

长江:

水是流动的,长江却象征“永恒”。

个人的小小悲欢、历史的代代兴替,在一路高歌的长江身边都只有无话可说、自惭形秽。

台:

平顶而高出地面的建筑物,便于远眺。

登高远眺,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平面状态,诗人往往获得特殊的体验。

诗词中,“台”是诗人抒情的起点。

霜:

鬓上霜,和地上霜一样既冷且静。

它悄悄地来临,冷冷地闪光,是人所不能控制的东西。

镜中霜鬓是岁月的刀痕,诗人只能黯然以对。

酒:

酒带来沉醉、带来灵感、带来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酒是一道闸门,当这道闸门也关上(“潦倒新停浊酒杯”)时,诗人只好无奈地咀嚼现实中的苦难。

《蜀相》:

碧草:

碧草代表生机,“碧”即是春色。

它越是纯净鲜润,与诗人心理现实的反差就越大。

当诗人心不再有生机勃勃的兴奋,“碧”也成了刺得人心痛的颜色。

黄鹂:

鲜妍而且欢快,如不识愁滋味的小儿女。

诗词中它的歌唱要么烘托诗人的喜悦,要么反衬了现实的沉重。

英雄:

诗词中的英雄都已故去,后人只能站在历史的废墟上想象他们的雄姿,其生前辉煌和身后惨淡有时勾起诗人心中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有时让诗人看到前人丰碑之下自己的矮小身影。

《石头城》:

空城:

“空城”暗示的是大动荡大破坏。

遭受苦难的人也许有惊心动魄的命运巨变,但诗句中只有静默的城墙,讲述着无声的故事。

诗人听懂了,也希望读者能听懂。

女墙:

“女墙”之名引人遐思,这一名称有和平生活的色彩,可它的位置功用却注定了它逃不开争战。

《锦瑟》:

锦瑟:

富丽、精巧。

可以发出优美的声音,可它在诗人的轻抚下静默时的形象更加动人,当它从岁月的尘封中展露华贵的容颜时尤其动人。

蝴蝶:

它与庄周的名字永远地联结在一起,象征迷离的身份、陷于悖论的处境。

诗人因悲生悟,又似悟实迷。

写下字句的只能是蘧蘧然的庄周,栩栩然的蝴蝶是另一种境界,只能在梦中一见。

杜鹃:

“杜鹃”是花名也是鸟名。

鸟名又有杜宇、子规等多种。

名字与鸣叫声一样扑朔迷离。

春归时节本已让人伤感,它的鸣叫似从遥远的故乡传来,往往触动诗人最脆弱的一根心弦。

珠泪:

蚌病成珠,心酸流泪。

蚌的痛苦凝结成珍珠,诗人的泪水化成了诗句。

珠泪是表达出来的痛苦,能写诗,是一件幸运的事。

《书愤》:

中原:

中原在宋以后的诗词中总是成为诗人眺望的地方,代表了未抒解的家国之恨和未实现的英雄之志。

瓜洲:

江南江北分界之地,一边是烽火中原,一边是烟雨江南。

瓜洲是军事要地,也是让诗人徘徊伤感的驻足地、观察点。

铁马:

战争的象征,给人以冷而硬的印象。

在诗词中凝聚着作者对“战争”的感受。

长城:

边关的标志。

地理上的长城是安全地区的边界,众口传诵的名将是心理上的安全保障。

 

二、语言

1、文言写成

2、特殊词法(使动、意动)

3、特殊句法

①省略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②倒装句:

春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一夜飞度镜湖月。

多情应笑我。

③名词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4、特色

通俗、典雅、朴实、平淡、华丽、绚烂、简洁、洗练、诙谐、委婉、含蓄

5、了解鉴赏语言的常用术语

如清新自然(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质朴(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绚丽(文采绚烂,词藻华丽)、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沉郁、雄浑、有节奏美、音乐美等等。

6、熟悉名家名派的不同语言风格

名家如渊明的闲适恬淡、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清新自然、诗中有画、白居易的通俗易懂、轼的豪放、清照和柳永的清丽、辛弃疾的慷慨悲壮等。

名派如山水田园诗派的清新优美、恬淡宁谧、边塞诗派的悲凉慷慨、豪放派的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的语言清丽、缠绵悱恻等等。

同一作家的总体风格大致不变,但也不尽相同,尤其要注意特例。

如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但也有充满慷慨之气的边塞诗作《使至塞上》《观猎》。

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但也有豪气昂扬的作品《夏日绝句》。

所以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三、形式

1、表达方式

①(狭义)记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说明;议论(P209、4);抒情(直接—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

古典诗歌的常见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借景抒情是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这一情景来抒发感情的方式。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来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操,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篇有名的托物寓意的小诗,它通过咏蝉传达出一个真理:

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4、借事抒情.古典诗歌除借助景、物来抒情外,往往还借助一些“事”(即人的行为举止)来抒情,如“折柳、吹笛”等可以理解为借事抒情,抒发离情别绪。

5、借古喻今(怀古伤今),这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方面的经验或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鉴戒。

借古是为了讽今,观今鉴古,两相对照,借此以表达诗的主旨。

②修辞:

比喻、拟人、夸、对比、对偶、双关、反语

③艺术手法:

象征、虚实、铺垫、渲染、衬托、白描、工笔、勾勒、浓墨重彩、精雕细刻、起伏跌宕、欲扬先抑

古典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1、比喻是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如白居易《长恨歌》描写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以“芙蓉”比面,以“柳”比眉,以“梨花”比容颜,以“雨”比泪痕。

2、拟人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性。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将春雨人格化,写成了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3、夸可以说是诗人为表达难言之意、描摹难传之状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放大镜”。

如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若用地理常识科学标尺衡量,可说纯属撒谎。

可是读者并没有对这首诗的真实性发出疑问,反而觉得非如此不足以表现诗人感情的愉悦与行舟的轻快。

4、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如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际遇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5、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来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要描述的事物的手法。

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所谓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以次要事物来正面衬托主要事物。

有以哀衬哀的,如杜甫的《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用落叶纷纷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种苍凉气氛,衬托诗人的沉郁感情。

有以乐衬乐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用明媚开朗的(白日)和翠色可人的美景(青春),来衬托诗人那种兴奋难遏的感情。

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反条件,以次要事物的反面衬托主要事物的正面。

它或以乐衬哀,或以苦衬乐,或以动衬静。

如“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闹衬静;“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则是色彩上的反衬。

衬托是常见的修辞方法,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段。

我们常说古典诗歌中的动静、虚实、乐景写哀及哀景写乐等,都可以落实到衬托的层面。

6、互文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实际意思是木兰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

7、双关即利用词语间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讲的是这件事,实际上是另有所指。

它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前者如禹锡的《竹枝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用了以“晴”谐“情”的双关隐语,增添了诗歌的情趣,显得新颖巧妙。

元末诗人王冕写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里的“清气”,表面指梅花的清香,暗指画家的人品和节操。

8、叠字 叠字的运用,在我国诗歌中源远流长,像清照的《声声慢》,在开头运用了七组叠字,将词人倾吐不尽的悲哀赋予言外,使读者如闻哽咽啜泣之声。

9、用典典故包括古代的历史人物活动、神话传说、古代诗文中的句子等。

运用典故可以收到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而不直露的表达效果,因而成为古代诗人们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白的《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中的“长风破浪”用宗悫的典故。

10、虚实相生这是古代文论中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如商隐的《夜雨寄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含蓄隽永,余韵无穷。

11、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

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如高适的《除夜作》中“故乡今夜思千里”,作者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的委婉含蓄。

12、扬抑,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欲扬先抑法,另一种是欲抑先扬法。

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3、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图画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直接描写)。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胄》,这是一首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诗中铺写的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使整个画面富于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渲染上离愁别绪。

14、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

运用到写作中,就是指先从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可以以人烘托物,如白居易的《夜雪》;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

15、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上,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④赋、比、兴

2、体裁知识

①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

②词

③曲

3、结构层次

①起、承、转、合

②过渡、照应

③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上片、下片\词牌、曲牌

四、风格

豪放、婉约、含蓄、清新、质朴、华丽、纤浓、恬淡、洒脱、隽永

 

五、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

第一种模式:

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之时。

  提问: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回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回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一般可表述为: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回答: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式: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容。

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回答: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分析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应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提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回答: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

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

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题步骤:

找到原诗词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答题示例: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边。

*北固山,在今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提问: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回答: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