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7665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

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4~55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了解古诗的类别及其特点。

3.反复诵读,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表达方式。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二、解读诗题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后加上“歌”“引”“曲”“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唐朝的边塞有多少了解?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三、整体通读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教师范读。

4.通过王昌龄的《从军行》,你看到唐朝的边塞有哪些景物?

5.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

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6.齐读后两句。

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7.“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且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留在心中。

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从军行

青海

孤城——怀念家乡

黄沙

不还——壮志报国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知人论世

1.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

(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

(民族自豪感。

2.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1)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2)听音效展开想象:

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3)哀声遍野,生灵涂炭。

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

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

(4)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

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5.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1)“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

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

——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

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但悲不见九州同。

)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3)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

(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

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

(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四、情感升华,拓展活动

1.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积累古诗。

《春望》《出塞》《题临安邸》《满江红》等。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天下兴亡

精忠报国

匹三万里河泪尽(凄凉)

夫山河壮丽遗民

有五千仞岳南望(悲凉)

责忧国忧民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音乐)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

(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它就是——出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解题。

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

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中。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三、理解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感悟诗情

1.过渡:

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

(喜。

)(出示课件,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学生反复读。

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

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1)过渡:

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

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会如此欣喜若狂呢?

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

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2)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

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

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3)过渡:

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

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

会想到些什么?

学生发挥想象谈谈想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

1.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怀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

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

2.(出示课件,古诗欣赏)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全文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

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极而泣

漫卷诗书爱国爱民

放歌纵酒欣喜若狂

归心似箭

【教学反思】

古诗的学习对学生来讲一直都是有难度的,所以在教学时要结合图片、音乐、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者是以读悟情,通过不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来体会古诗中深层次的情感,这样会越读越有感情,也能帮助学生理解。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6~58内容。

【教学目标】

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导入:

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

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主席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

拟定奔赴踌躇黯然

读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②“岸英!

岸英!

”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长时间。

慈父毛主席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2)当“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是否将遗骨运回国”“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②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

(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②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毛岸英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悟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

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

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

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

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五、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的相关语句,并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忠骨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体会毛主席在面对电报时,那种痛苦的、矛盾的心情。

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如果是一般的父亲,在自己的孩子遭遇不测之后,会怎样,遇到像毛主席这样的情况又会如何处理等几个问题来加深对毛主席伟大精神的理解。

 

11.军神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9~62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掌握并会运用新词。

2.理解课文,体会“军神”一词所包含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刘伯承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学习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读懂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以及称赞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课题让你想到什么?

二、初步感知

1.浏览课文。

2.想一想,谁是“军神”,文中讲了他的什么事?

三、讨论自学

1.通过人物神态、情绪的变化,把握事件的脉络。

刘伯承:

微微一笑平静一声不吭勉力一笑

沃克医生:

惊疑冷冷柔和生气愣住由衷惊呆慈祥肃然起敬

2.从每个细节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

“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

”“惊疑”反映出病人伤势严重。

“病人一声不吭……居然被抓破了。

”说明手术过程对病人来说是痛苦的,而他

却一直坚持着,更反映出病人的钢铁意志。

“七十二刀。

”准确地数出刀数说明了军人的冷静,更衬托出他的惊人毅力。

“你堪称军神!

”充分流露出沃克医生发自内心的惊叹与赞赏。

“肃然起敬”表明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由衷的敬佩。

3.体会感情的同时注意朗读语气。

四、全班交流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一谈你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1.自始至终,刘伯承都保持着微笑与平静,他有着惊人的毅力与顽强的意志,

堪称“军神”。

2.沃克医生的态度由开始的“冷冷”到最后的“肃然起敬”,是因为这位病人

的与众不同,他由衷地赞赏、敬佩刘伯承。

五、本课总结

大家靠自己的努力成功地理解了课文,并且,我们又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革

命领导人——刘伯承。

同学们想不想对这位“军神”有更多的了解呢?

请大家在课下多搜集一些有关刘伯承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军神

意志如钢毅力非凡

手术前拒用麻醉

手术中一声不吭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引导,从课文中主要的语段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来体会人物的特点,能力有所提升。

 

12.*清贫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3~64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体会清贫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显示如下材料:

王守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前副司令员。

2006年63岁的他因贪污一亿六千万元人民币,被中央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他是解放军目前为止公布贪污赃款数额最高且职务最高的军官。

在他作案的五年里有四年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干部”,还立过两次三等功。

文强,四川省巴县人,前一级警监,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

以受贿罪(受贿1211万余元)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

2010年7月7日,文强成为中国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正局级公安局局长。

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罪犯都是国家高级官员,都是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金钱、权力、女色的诱惑下没能经受住考验,最终锒铛入狱甚至是走上死亡之路。

而在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旧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干部更需要金钱的给养,但他在金钱面前却保持着领导者的一身正气,在威逼利诱面前临危不惧。

他就是共产党的楷模——方志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清贫人生,感受他的高尚品德。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方志敏,江西弋阳人。

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三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

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主席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

三、读一读

1.解题“清贫”。

(清贫,即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2.听录音范读并指定学生朗读。

注意疑难字的读音、标段序、识记字词。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方志敏身为我军领导人却一生清贫,被捕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四、演一演

请三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方志敏被捕搜身的经过。

(注意抓住人

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通过表演体会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

的重要作用。

重点句子研讨:

1.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

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2.“哼!

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

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五、辩一辩

论题:

新时期我国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并且逐渐向小康生活迈进,那么清贫精神是否应该大力提倡呢?

(小型辩论会)

正方观点:

清贫精神永不丢弃。

反方观点:

物质生活水平发达的今天要拒绝清贫。

六、总结

清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任何时期都不能摒弃,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普遍达到小康水平的今天,清贫精神越来越突出它的重要作用。

那些贪官正因为没有清贫精神,没能经受金钱、权势的诱惑而走向犯罪的深渊,他们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深思,给予我们警示。

七、作业

以“清贫的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清贫

方志敏

方志敏:

节俭朴素廉洁奉公正义凛然坚贞不屈

国方兵士:

贪婪野蛮凶狠

思考:

清贫——坚持?

拒绝?

【教学反思】

《清贫》一文是传统篇目,清贫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些为革命浴血奋战的革命志士,清贫精神在他们身上永放光彩。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10后,家家的物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又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根本体会不到清贫精神的价值。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了两个重要环节:

一是学生根据课本情景分角色表演,10后的孩子特别善于表现自己,当我提出要表演的时候他们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的轻松氛围中体验语言、动作、神态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二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了一个小型的辩论会,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论辩中感悟清贫的精髓,体会清贫精神的巨大价值。

13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认识“墩、搂”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跤、搂”等15个字,会写“摔跤、欺负”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句子感受小嘎子、祥子、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内容为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让学生说出其名字和最显著的特征。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2、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3、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们所塑造的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嘎(gǎ)、腮(sāi)、欺负(fu)、脚腕(wà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鞭、扳、腕、疤、喉、咙”,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各选自哪部作品?

作者又是谁?

(1)《摔跤》的主人公是小嘎子和小胖墩儿,选自《小兵张嘎》,作者是徐光耀。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的主人公是人力车夫祥子,选自《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

(3)《两茎灯草》的主人公是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四、小组探究。

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段落,分小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前先分组朗读,熟悉课文。

选部分学生作为演员,剩余的学生作为导演。

导演说戏,演员演戏,老师评戏。

分别指出生动之处、不足之处,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

(指出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对人物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

举例说说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

(让学生充分发言)

(1)人物的评价,如小嘎子很机灵,祥子很健壮,严监生很吝啬⋯⋯

(2)人物言行的感受,如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在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了严监生的吝啬⋯⋯

2、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

3、《摔跤》中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句子有哪些?

分别是哪种描写方法?

(1)语言、动作描写:

“是吗?

”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表达效果:

体现出小胖墩儿的胸有成竹。

(2)心理描写:

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

表达效果:

“沉不住气”表现出小嘎子对长时间不能取胜的不耐烦,这种急躁的心理预示着他的失败。

4、《他是一棵挺脱的树》中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

(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祥子来自农村,他一个是靠卖苦力为生的人力车夫。

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

健壮的身体是他赖以谋生的基础。

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

作者着重描写祥子那粗壮的脖子、红扑扑的脸、硬棒的身体和四肢,远远望去,犹如一棵挺脱的树,坚毅、壮实。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隐含着对劳动者的健壮体魄和高尚情操的赞美。

5、画出《两茎灯草》中最能表现严监生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从这个句子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可以感受到严监生病情的严重,试着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

(气息奄奄、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生命垂危、一息尚存⋯⋯)

(2)从“总”字可以看出严监生垂死挣扎时间之长。

讨论:

这时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为的是什么?

(注意分

析不同的人对两个指头的含义的猜测、严监生的表现和严监生的心理活动。

两个指头的含义

严监生的表现

严监生的心理

大侄子

两个亲人

把头摇了两三摇

着急

二侄子

两笔银子

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焦急、生气

奶妈

两位舅爷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气极

赵氏

两茎灯草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安心

为的竟然是微不足道的两茎灯草。

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

形象跃然纸上。

(严监生的心理可让学生自己揣摩,不设统一答案。

三、感悟写法,尝试描写。

1、快速阅读三篇短文,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

为什么?

在文中找出理由,做好标记。

2、交流讨论:

学生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师随机点拨

点拨要点:

(1)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身份。

例如,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