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766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docx

《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docx

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

专题1 核心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实质:

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

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

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KBaCaNaMgAlMnZnFeSnPb(H)CuHgAgPt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Cl2Br2Fe3+I2

氧化性(失电子)逐渐减弱

 

Cl-Br-Fe2+I-

还原性(得电子)逐渐增强

(4)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

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

KMnO4>MnO2

(5)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

2Fe+3Cl2=2FeCl3Fe+S=FeS可得氧化性Cl2>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

1.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3.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

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

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不成盐氧化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

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

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

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

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

Fe2+、Fe3+、Cu2+、MnO4-

注意:

澄清透明不等于无色

2、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3、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4、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H+和OH-,OH-和HCO3-等。

5、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Fe3+与S2-、I-,Fe2+与NO3-(H+)等

6、发生络合物(配合物)反应:

如Fe3+与SCN-

详解:

①生成沉淀,即结合生成难溶性或微溶性物质而不能大量共存。

②产生气体,如结合生成CO2、NH3、SO2等气体不能大量共存。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H2O、H2S、H2SiO3、H2CO3等。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3+和I-等。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

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2、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

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熔融状态下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3、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4、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详解:

①看反应能否写离子方程式。

如不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②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尤其注意是否把有些弱电解质写成了离子的形式。

③看电荷是否守恒。

如FeCl3溶液加Fe粉,不能写成Fe3++Fe=2Fe2+。

④看是否漏掉了某些反应。

如,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

若写成:

Ba2++SO42-=BaSO4↓,则漏掉了Cu2++2OH-=Cu(OH)2↓的反应。

⑤看产物是否符合事实。

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若写成2Na+Cu2+=2Na++Cu,则不符合事实。

⑥看反应物是否满足定量的配比关系。

 

注意事项:

①难溶物质、难电离的物质、易挥发物质、单质、非电解质、氧化物均保留化学式。

②不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如:

固体与固体反应(实验室用Ca(OH)2固体和NH4Cl固体反应制NH3)。

再如:

浓硫酸、浓H3PO4与固体之间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③氨水作为反应物写NH3·H2O;作为生成物,若加热条件或浓度很大,可写NH3(标“↑”号),否则一般写NH3·H2O。

 

④有微溶物参加或生成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时:

a.若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

如Na2SO4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

Ca2++SO42-=CaSO4↓

b.若反应物中有微溶物参加时,分为两种情况,

其一澄清溶液,写离子符号。

如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O2+2OH-=CaCO3↓+H2O;

其二悬浊液,应写成化学式,

如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O3溶液:

Ca(OH)2+CO32-=CaCO3↓+2OH-

c.常见的微溶物有:

Ca(OH)2、CaSO4、MgCO3、Ag2SO4、MgSO3。

⑤酸式盐参加的离子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弱酸的酸式根一律不拆。

如NaHCO3和HCl反应:

HCO3-+H+=H2O+CO2↑;强酸的酸式根HSO4-一般情况下要拆开。

⑥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离子方程式不仅要配平原子个数,还要配平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如:

FeSO4溶液中通入Cl2不能写成Fe2++Cl2=Fe3++2Cl-,必须写成2Fe2++Cl2=2Fe3++2Cl-。

⑦必须要考虑反应物间的适量与过量、少量的问题。

 

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2、标准:

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1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5.、数学表达式:

n

摩尔质量

1、定义:

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符号:

M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

2、数学表达式:

n=m/M

3、数值:

当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时,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物质的聚集状态

1、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a.微粒的数目、微粒的大小和微粒间的距离。

b.固、液体影响体积因素主要为微粒的数目和微粒的大小;

c.气体主要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间的距离。

2、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符号:

Vm表达式:

Vm=;单位:

L·mol-1

在标准状况(0oC,101KPa)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即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

注意:

选择提选项中涉及气体体积但没有在说明标准状况下,不能使用以上转化公式

补充:

①ρ标=M/22.4→ρ1/ρ2=M1/M2

②阿佛加德罗定律:

V1/V2=n1/n2=N1/N2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

mol/L

(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液

注意点:

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其溶液的体积没有任何关系

②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

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1、检验是否漏水.

2、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或量取).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所需仪器:

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XXXml)

注意:

容量瓶常作为考点,填写时一定要标明体积(最小100ml,有150、200、250ml等)

如:

100ml容量瓶或者容量瓶(100ml)

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

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误差分析:

(无需记忆,留个印象就好)CB=nB/V液

可能仪器误差的操作

过程分析

对溶液浓度的影响

m

V

称量NaOH时间过长或用纸片称取

减小

——

偏低

移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的水

不变

不变

不变

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少量流出

减小

——

偏低

未洗涤烧杯、玻璃棒或未将洗液转移至容量瓶

减小

——

偏低

未冷却至室温就移液

——

减小

偏高

定容时,水加多后用滴管吸出

减小

——

偏低

定容摇匀时液面下降再加水

——

增大

偏低

定容时俯视读数

——

减小

偏高

定容时仰视读数

——

增大

偏低

 

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

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溶液(小于10-9m〉、胶体(10-9~10-7m)、浊液(大于10-7m)

2.胶体:

(1)概念:

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用聚光手电筒照射胶体时,

可以看到在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②凝聚作用(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

3、氢氧化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