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7100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docx

《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docx

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

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

第一篇

老师名叫荣华丰,曾用名荣明,1956年出生,辽宁省本溪市人。

12岁时拜在八卦奇人宫宝田的徒弟刘炳锡门下,学习太祖长拳及宫派八卦;20余岁时结识了吴式太极拳杨禹廷的徒弟邓来儒工程师,从邓老处深深的领会到了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40余岁时又拜在了山西车派布氏形意布学宽的儿子布华轩门下,尽得其门内不传之秘。

老师一生酷爱武学,精于实战,喜好交结天下豪杰,并在不同的地方学到通背拳,螳螂拳,醉八仙,戳脚等传统的优秀拳种。

讲起我和老师的相识其实真是一种莫大的缘份。

那是2004年的一个冬天的广州,我还照常去天河公园打拳。

可是那天的伙伴却在议论一件事情,说最近公园里来了一个老师傅,很有功夫,懂太极推手,又懂形意八卦,有肩颈痛的人还专门和他学了甩胳膊的方法。

我当时听了挺心动的,因为自己很喜欢形意拳,却苦于一直都找不到明师。

而之前周围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便先跟一个老师学了个套路。

这回来了个行家,心里面甭提多激动,因为可以学到自己喜欢的形意拳了。

伙伴们说稍晚一些,一般九点钟之后他就会来。

果然,九点钟刚到,我们已经打完拳了。

有一个伙伴叫我一声,说老师傅来了。

我马上凑了上去,又有点不好意思,便围在外边看。

只见此人,身材中等,背阔腰圆,双臂修长,最让人影响深刻的是,长在国字脸上的一双精光四射的鹰一般的眼睛,眼角的眉毛自然向上挑起,好一副气宇轩昂的气概。

明明是练武之人,可是你却觉得他身上的气质相当儒雅,戴着一副老花镜,看起来竟是一副老工程师的样子。

显然,在我的好奇打量之下,他已经看到我了。

我友善的向他笑笑,以示欢迎。

他也很和蔼的向我笑笑,那种感觉竟然相当亲切,相当的熟悉,仿佛哪里见到过这个人一样。

他正在和别人讲到太极拳的行功之法,我抓了个空当,挤了进去。

当时,我没急着问老师太极拳的东西,反而问老师关于形意拳的东西。

老师说,形意拳是一个好拳种呀云云。

我以前曾经见过一个老前辈表演形意拳的连环崩拳,拳拳走的都是明劲,象打炮似的刚刚有声,当时对形意拳火爆的劲道就印象深刻,一直难以忘怀。

只是苦于无缘相识,错过了机会。

便心想,这位老师的形意拳练的如何,请他练练,一比较就知道了。

老师也是有心让我开开眼界,便做了个起势,走起五行拳来。

当时的感觉,挺意外的,本以为他的劲道不会象以前那位老前辈那样霸道,但也不至于差到哪去呀。

恰恰相反,这位老师是一个刚劲也没发,只是将拳柔柔的递出去,但脚下却走的飞快,说:

这是崩拳,这是炮拳,这脚下踏的是寒鸡步云云。

我当时就奇了,他怎么不发劲呢?

形意拳不是讲究劲道要很冲的吗?

可是,你说他不对嘛又不是,他的身体明明拧转得象机轮似的韵味十足,脚下走的飞快,一副恶虎扑食的气势,感觉他随时都会扑过来,自己也绝难逃脱,可他又确实没扑出来,只是觉得他的神意已经将你罩住了,随时都可扑过来,只是不扑而已,感觉自己已然成了他的口中之食。

心里纳闷,可是出于礼貌,又不好多问。

只是,不懂装懂得点着头,心里却在想:

不管怎么样,好过没老师吧!

既然今天遇到了这样的老师,先学着看吧。

于是,心中不由一阵窃喜。

后来,因为好奇我又问起八卦掌的事情来。

以前见人走着圈子炼拳一直都很纳闷,这拳都怎么打人呀,别人没事自己倒先晕了。

老师又给我比划了一下八卦是怎么回事,我也看不懂呀,所以印象也不深刻。

不多会我们就要散了,便问老师的联系方式。

他就递了一张名片给我,原来他姓荣,叫荣华丰,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人,上面还印了他的师承,尹派八卦掌第四代,车派布氏形意拳第三代,还有马来西亚槟城市太极拳总指导等。

太拗口了,我刚开始还记不住,也没太在意。

只是先把名片小心翼翼的放入口袋,以便日后联系。

不多会,寒暄几句便真散去了。

过了几天,我有空了,便又去了天河公园。

我想荣老师肯定在吧,便打他的电话,他说他正在邓世昌衣冠冢那边。

我便急切的走过去,果然见到他了。

走上前去问声好,便向老师说出想学形意拳的愿望。

老师这回仔细打量了我说,嗯,你的身形很适合练形意拳。

我的形意拳是人家家传的,你能跟我学,那得相当大的缘份。

你以前都练过些什么?

我说:

以前一直练跆拳道,最近一年练了太极拳。

我急于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便对着旁边的石栏杆一个侧踢就踢过去,那脚使足了十成劲,石栏杆被我震得嗡嗡作响,我得意的望望老师,老师却笑而不答,作不以为然状。

其实,我的脚力向来就不小,我能一脚踢破四块板,常人帮我拿鸡腿靶,我一脚就能把它踢飞,拿重型靶的就连人带靶一起飞。

看着老师的神情,我真是觉得有点郁闷。

我又说:

我以前琢磨过形意拳,我练个钻拳给你看看。

老师说,你练吧。

我便一个垫步,铆足劲打了一个自以为是的“钻拳”。

老师很平淡的说:

你这与形意拳的钻拳关系不算太大。

我当时脸上唰的就红了,还真不知道为什么没关系。

我尴尬的说:

那你教我怎么练吧。

老师说,练形意拳先得练站桩,形意拳的桩先站三体式。

于是,老师便一手一脚教起我站桩来。

才站了五分钟就觉得有点累,因为三体式太拗着身子了,便由右式换成左式,再站一会就开始发抖了。

老师说:

不错,就是这么站,每天练习十几分钟就行了。

这时,我觉得纳闷了,不是说站桩要站很久的吗,至少一两个钟才对呀,怎么才这么点时间就够了?

老师说:

站桩贵在自然,想站才站,不要逼自己。

虽然每天十几分钟,天长日久也是出功夫的。

于是心中又是一番窃喜,以前就为站桩的事情头疼过,想站又过不了时间这关。

这回老师却说只要坚持每天练十几分钟也行,心想练成此拳的可能又大了许多。

(可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从刚开始的十几分钟,我越站越有味道,逐渐能站半个小时,再站到一个小时,到最后我竟站到一个半小时。

老师这时才告诉我:

如果我当时就跟你说要站久一点,你可能早就吓跑了。

我不给你压力,是想让你自愿把时间加上去。

事实上,你天天站桩,能保持半小时就够了,关键是一天也尽量不要停。

)我以前是练跆拳道的,向来脚就很快,力量又大。

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了解是从书刊上网站上得来的,知道它好,可是,至于它为什么好却无从知道去。

今天是第二次见面了,我想应该不会太唐突,便向老师提出我的疑问,老师很爽快,说:

来,我们试试。

我说:

怎么试?

用跆拳道行吗?

老师说:

你随便试。

我一抬脚,一个扫腿正要踢出去,谁知老师比我更快,一抬脚啪的一声,提前把我截住了。

我急忙换左脚,又是啪的一声被截住了。

一时间,我竟抬不起腿,这时老师一上步,只见他双手软绵绵的往我身上一落,再轻轻一抖,我便如断线的风筝一样飞了出去。

当时的一霎那,心里害怕极了,可是一落地才发现自己安然无恙,象是突然被搬起又被放下一样。

只是再也不敢和老师比试。

我又问老师太极拳是怎么回事,真有这么厉害吗?

我从来没见过能打人的太极拳。

老师说:

我站好了,你来推推我。

于是,我上步去推老师。

老师耷拉着双臂,眼睛半眯着。

我心里纳闷,打你打不赢,推你还不成吗?

我一使劲,奇了,老师身上竟象个大面团似的,又软又硬,一点劲也使不出来,他脚下象生了根似的。

再使大点劲,自己却七倒八歪起来,象踩一块圆石头上一样。

几番折腾,老师脚下纹丝未动,我倒累得气喘起来。

心里暗自琢磨:

看来还真有懂太极拳的人。

推不动我就只好作罢,老师说:

我只是给了一点太极拳的小感觉给你,你看你在我面前连站都站不住,我要打飞你还不容易吗?

我心悦臣服的连忙称是。

我又问老师形意拳是怎么回事。

老师说:

你再试试,你用拳头抵住我的手指。

我走上去,两人都是弓步站好,双手向前伸,我用拳头抵住他松软的手指上准备好了,老师一上步,我就起来了,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出去了,感觉自己就算有劲也使不上。

他再让我抱住膀站好了,他用一个钻拳的动作往我双臂一点,我竟然情不自禁的往后蹦了出去。

他再让我站好了,双手轻轻的往我身上一拍。

我竟象皮球一样情不自禁的跳了起来。

一连试了好几个动作,我都不能自控的蹦了出去。

老师这时说:

内家拳包括形意拳都是靠劲道赢人的。

这时,我大脑里第一次有了劲道的概念。

我也初步的了解了,太极拳和形意拳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是,心里暗下决心要好好练功。

分手之前,我请老师吃了个饭,并说好下次还来找他。

从此,便开始了我的内家拳的习武之路。

第二篇

有一回,荣老师和我讲起他的习武经历。

那时,他才12岁,一直都想习武,只是苦于找不着老师。

于是便到处打听,后来听说不远处的老刘头就是一个懂武功的人。

于是便找上门去,真有一个高高瘦瘦的60来岁的老头。

谁知,老头根本就不教,象赶鸭子似的,把他们一起同去的小孩全赶了出来。

荣老师并不气馁,人小耐心却不小,于是便天天跑到刘师爷家去玩,和周围的小孩都打成一片,一下课就去,好象回自己家似的。

时间一久,刘师爷就问:

这是谁家的小孩呀,怎么天天跑到这里来玩?

这时,就有大人帮着说话,说是想跟你刘老师练武的。

刘师爷一看,这小孩,年纪虽小倒却挺有毅力的呀,就说:

练武得有一群小孩才好练,一个人不行。

荣老师一听,这下来机会了。

马上跑回去问,周围邻居家的小孩,都有谁想练武的呀?

一下子便有二十多个小孩响应。

荣老师便让他们每人想办法凑一块钱,条件好的就多凑一点。

结果,竟凑了差不多60块钱,按当时的经济水平,可抵一个半月的工资。

荣老师拿出几块钱买了饼和酒,跟剩下的钱一起交到刘师爷手上,当时,可把师爷高兴坏了。

于是便立马开班授拳。

那时,刚开始学的还不是八卦掌,而是太祖长拳。

一练就是五年。

每天都是基本功训练,冲拳扎马。

太祖长拳有六路,荣老师却只学了一路半还不到。

师爷告诉他,基本功扎实了,套路都差不多,会个一套两套的就够了。

世上有两种教武术的人,一种是教套路的,一种是教功夫的。

教套路的,教会你一百套,没教会你功夫,到头来也是白费。

这也是为什么老前辈常说的:

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武功武功,有武便要有功,两者密不可分。

荣老师平时爱唱歌,他也跟我说过这个道理,就象歌唱家平时练歌,只是练嗓子,一个歌唱家并不是把所有的歌都唱过了,才能出名的,常唱的也就只是一两首招牌歌而已。

老师在我们面前,无论是演示形意,太极还是八卦,都只是一小段而已,从不会说打一套来看的,只是随便几个动作,就把拳味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问老师:

那时你们打沙袋吗?

他说:

不打。

我很奇怪,问:

练外家拳哪有不打沙袋的?

老师说:

真正好练外家拳的老前辈,都是不会去练打沙袋的。

因为沙袋毕竟是硬的,拳头是软的,落多了人的肌肉容易僵硬,时间一久,体内的劲道反而吐不出来。

最多就是打那种装满布屑的袋子,这样你才敢把劲打出来,天长日久,出拳的威力才大。

手上自然也不会布满老茧,反而是细嫩细嫩的,这样才能保持手上的灵感。

我又问:

那这样的手打人行吗?

老师说:

你试试呀!

刚说完,便用小臂跟我的小臂一磕。

这轻轻一下,竟是让我痛入骨髓。

可是,再看老师的手,却又真的长得非常细嫩,手心里一个老茧也没有。

老师说:

练功得法之后,每天即使是练空拳,时间久了,身上的内气缚在上面,同样是坚硬似铁,可是手上的皮却是柔软细嫩的。

有一回,刘师爷发现我身上起了一些键子肉,便问我是不是在练肌肉,我说是,刘师爷立马严厉的说:

马上停下,你要再练肌肉就别跟我学武了。

后来才知道,打拳的肌肉和用力量的肌肉是两码事,双方是矛盾的,这方强了,那方就会弱。

那时,我们附近有一个棒小伙,长了一身的肌肉块,我们都很羡慕,把他带到刘师爷跟前,刘师爷却毫不客气的说:

好一身挨打的肉!

我又问荣老师,你们当时长拳的扎马,和我现在学的形意拳三体式的桩功有不同吗?

荣老师说:

当然不同,三体式细腻多了,里面的内理要分好几个层次,够你练三年的了。

不过,长拳的扎马也不简单,它也是很有讲究的,扎的时间久了,身上也会有很强的内气,身上会练出一种框架力来。

以前外家拳的高手都是训练有术的,虽然没有内家拳那么细腻,但是,高手打拳的时候劲道都拿捏的很准的。

更何况,许多人的外家拳还是经过内家拳的明师传的,外家拳里过当的地方早已被剔得干干净净。

我很奇怪,内家拳的明师也教外家拳吗?

内家拳的东西不是和外家拳是对立的吗?

荣老师说,内家拳和外家拳其实并不是对立矛盾的。

两者是可以辩证统一的。

其实老前辈们的做法早就证明了这样点:

董海川的大弟子尹福,拜师前就是练弹腿的高手,开始尹福不服气,董师说:

我只要一下就能赢你。

一伸手就是一个弹掌,立马就把尹福打败了;尹福再试,董师又是一个弹掌,尹福还是躲不掉,再吃一记。

当时尹福其实已经是一个名手,可是一个照面就输给了董师,于是便心服口服的拜了师。

拜了师之后,并不就是练八卦掌,而是先练的罗汉拳,之后才是八卦掌。

可是董师教出来的外家拳会和常人教的外家拳相同吗?

肯定不同的。

还有孙禄堂练形意拳之前,也是练少林的。

杨路蝉学太极拳之前,也是练成过很好的外家功夫,在江湖上行走时,常带一枝小花抢。

练外家拳的人,经过明师指点再练内家拳,那他把外家拳的打斗经验和内家拳的思想,劲道一结合,他又会打,又会松柔,又会听劲,效果肯定不是纯练内家拳的人一时所能比拟得了的。

天长日久,他把外家拳的僵劲一旦去完,把劲道练通练透,身上透空之后,那他就是纯内家的功夫了。

我曾经很好奇的缠着荣老师,一定要看看,太祖长拳是怎么样子的。

荣老师先做了一个起势给我看,果然,架势相当严谨,双脚都是向里别着的,膝夹好了,护住裆,拳头的大拇指是摁在拳眼上的,拳头自然就多了一个勾挂的功能,身势很低,整个中线都是在自己的拳脚的保护之下。

老师让我试试,一搭手,谁知老师的拳路干净利落,只是一搭手的时间就把我的防御全都打乱了,摞的我七倒八歪,感觉出手又快又精准,拳架更是严谨,一点看不到累赘浮肿的地方。

感觉和平时看到的长拳竞赛套路,完全不同,每个地方都是有用意的,一点多余的东西都看不见,全是打仗的玩意。

我算是真正开了眼界,看到了传统的外家拳功夫,拳路里看到的东西不由的令我浮想连翩,想想以前的老前辈,都是怎么用传统的外家拳功夫来闯荡江湖的。

荣老师还说:

我前面五年玩命的练太祖长拳,五年里,一点也不知道有八卦掌这回事。

直到有一天,刘师爷把我叫到身边,意味深长的对我说:

华丰呀,这么多徒弟当中只有你的功夫是练的最硬实的,你要把这门东西给继承下去呀,在我们手上失传就实在太可惜啦,那和欺师灭祖没什么区别。

从现在开始,我教你们八卦掌吧。

荣老师说:

刚开始时,他学的也只是一个单换掌而已,很是纳闷,这么一个圈子有什么好走的。

两下就会走了。

一会儿就没耐心了,又回去苦练长拳了。

心里以为长拳就已经够好的了,把它练好了,就够用了。

一个星期之后,刘师爷让他走来看看,他一走,刘师爷就说:

你这也没练呀。

荣师心里奇了:

怎么我没练他都知道?

刘师爷说:

不是会走了就行了,叫你走是要你走出功夫来才行。

来你试试。

荣师便上去,刘师爷一伸手就把他打了个四脚朝天。

他还不服气,把平时的长拳功夫使了个浑身解数,可是,不管怎么打自己都输的七仰八叉,狼狈不堪。

这时,他才开上眼界了,心里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个圈子走出来的功夫竟然这么厉害。

从此他便玩命的走八卦,一下长拳也不练。

我又问荣师:

为何从此一下长拳也不练?

荣师讲:

练了五年了,东西早已入骨入髓了,想忘都忘不掉,就象踩自行车一样,练会之后,你就是一辈子不练你也不会忘,你一踩又会了,最多只是生疏一点而已。

荣师说他的八卦天天都走着,每天至少四个小时,越走越有味,平时和人说话的时候都不歇着,搞得说话的人都讲:

说话的时候能否不走,走得人的头都晕了。

刚停下来一会儿,他又开始走上了。

就是这样,时间一久扎实的八卦掌功夫就出来了。

荣师说:

八卦掌练的也是浑圆劲,只不过是会转的浑圆劲,在走掌的过程中,身上自然就会走出功夫,走出很多层次来,一年有一年的层次,三年有三年的层次,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老前辈们就常说:

百炼不如一走,是很有道理的。

各家的功夫都很讲究练步法,而八卦认为曲线都走的象直线那么容易,走起直线来别人肯定走不过你。

相传,形意拳高手郭云深入到宫里面,和董海川比手,打了三天的崩拳也没挨到董师一下。

因为董师实在太活了,步法巧妙到极点,你迈步打他前,他就意料到你要往那去,处处占领先机,别人如何打他。

我和荣师搭手时,他如果愿意让我摸上,就感觉象是摸在一个滚动的大肉球上面,肉球时虚时实,时重时轻,时软时硬,时急时缓;肉球一下象铁球,一下象皮球,一下又象气球。

在他身上根本找不到凹凹凸凸断断续续的地方。

他如果不愿意让我摸上,那时的感觉就象自己走在水里去够一块小木板,脚下走不快,手上还使不上力,你够到哪,它走到哪,自己的脚下没有根,随时都有失足的危险。

荣师说:

这就是八卦掌如“水中飘木”的道理。

后来,我就用这个道理和一个大体重的朋友推手,还真灵!

他推别人一推一个跟头,推我却怎么也使不上力气。

这其实也只是,八卦掌的一点小感觉而已。

是荣师配着我来玩玩的。

真到散手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

不走圈也不抱掌,双手耷拉着,自然步走上来,双眼盯死了你。

你不动,他不动;你一动,他的双掌就象惊蛇一样蹿到你怀里来,你身上自然就紧了,再一下你就稀里糊涂的飞了出去。

根本化不掉,也躲不掉。

因为它是用身法来穿的。

他一上来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浑身上下都是破绽,防无可防,只有等着挨打的份。

这根本就已经不是招法能化解得了的。

这是一种动物身上的劲道,不是人所能想象出来的招法。

我想,任何靠人类的智慧想象出来的招法,都不能和这种动物身上的天性相比。

这也是为什么道家思想,讲求顺应自然顺应天性,道法自然的原因。

相传,董师在事先不知觉的情况下遇袭,也能化险为夷,就是凭着日久天长练出来的,这种动物的天性来化解的。

事实上,动物确实是有这种化险为夷的天性和灵感。

那是动物天生就比人静,没有思想,它更能融入到自然当中去,有这种本领也是可以理解的。

真正的武术,讲的就是手眼身法步,闪展腾挪,再加上深厚的神意和丰富的兵法战策,就的确不是一般的人所能摆平得了的。

荣师以前就是后半夜三四点起来练功的。

点着黄豆大的煤油灯,光能看见个人影,隐隐乎乎的就行了。

山里的地方,这种时候万籁寂静,练出的功夫也相当之纯。

这时的人和人打手,已经不是用眼睛来看的,而是用心来听的。

你说,是你手脚快,还是他的心快。

所以,老前辈常说“打拳如同瞎子走路”,瞎子走路是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来走路的,他和常人只用眼睛来看路不同。

练内家拳的人就是要跟瞎子学这一样本事。

常人总以为,明师们身上厉害的东西都是一些招法,其实他们身上真正厉害的是秘不传人的练功方法和实战经验。

武术本来就不是招法那么简单,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是它包含了功夫,兵法,经验,胆识的综合素质。

武术本身也就是一种游戏而已,是游戏就包括了技巧,心理素质,作战经验等综合素质,能把武术当成游戏来玩的人,层次往往才能更高。

第三篇

荣师和我说,他以前和刘师爷炼八卦掌时,不讲推手,就是讲打。

那是他在当时已经练了五年的太祖长拳,又走了两年半八卦掌的基础上开始的,一搭手就是手眼身法步和闪展腾挪,被打被放都是家常便饭,鼻青脸肿的爬起来又上,天天如此,吃了大半年的苦头,被打被放的次数就越来越少。

直到有一天刘师爷都被缠得不耐烦了,说:

行了,不用我带了,你可以自己练功了,劲道也不会跑掉了。

才作罢。

因为人天生就有一种适应性,处在一种状态久了,自然而然的就融入到这种状态中去了。

这是荣师17岁到20岁时跟刘师学八卦的经历。

再接下来,就不必每天都带手了。

荣师自己也要去工作了,只能每个星期往刘师家里跑,见了面再沾沾手,一直到25岁时刘老师去世为止共8年,加上前面学太祖长拳的5年,荣师跟刘师学艺共13年。

荣师的功夫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当时刘师爷有一种观念:

打都打不跑的徒弟才是好徒弟。

荣老师后来也继承了这种想法,所以年轻时的徒弟大多都被打跑了。

后来,才恍然大悟,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问题,毕竟那是前辈们在旧社会的特殊环境下形成的观念。

待到荣师年纪稍长的时候,才教的我们,我们才免了不少皮肉之痛,有时想想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缺憾似的,毕竟不是在难度最大的情况下训练出来的。

我曾经向荣师问起过刘师爷的习武经历。

荣师说,刘师爷全名叫刘炳锡,老家是山东乳山的,刘师爷最初跟当地的名师江乃林师傅,在拳房练了十一年的太祖长拳。

没学八卦掌之前,外家拳的功夫就已经相当过硬。

有一回,宫宝田回山东老家做寿。

因为江师与宫师是好友,为了给宫师助兴,便令自己的弟子们各自打长拳一套。

弟子们打完拳之后,宫宝田只是说我的刘师爷打的不错。

当时,江师心里很是明白,宫宝田都说不错的弟子那得绝对的出类拔萃,便说:

你要喜欢便拿去作弟子。

宫宝田当时兴致正高,便满口答应了,以他当时的名望,要是换了其它场合,别人怎么求他都没用。

江师马上令我师爷磕头,这师就算拜成了。

宫师在老家一住就是三年,刘师爷也就跟他练了三年的八卦功夫。

象宫师这般的高人,教人从不古板,每个教出来的徒弟各自的特点都不同,虽然核心的东西都是八卦掌。

因为徒弟们先前的功夫都不同,而我的师爷是练长拳的,宫师便根据师爷长拳的特点,给他编了一个八卦的套路,内涵都是纯正的八卦掌功夫,只是里面包含的是刘师爷自己长拳的特点。

记得以前董祖教程廷华的时候,也是根据他以前的摔跤底子而编的东西。

因为内家拳最关键的东西是它核心的东西,外形是可以因人而异的。

刘师爷每天天还未亮,就往宫师处跑,因为有一段路程,便当成练功了,跑法也和常人跑得不同,是有专门的一步功法。

跑到宫师的住处,外面还有许多练功的徒弟,于是便自顾自的练,宫师却还在房子里面睡觉。

等觉睡好了,才出来看看,指点一下这个,再指点一下那个。

刘师爷每天如此的练着八卦掌,直到两年半之后,宫师看他八卦的功夫已经走出来了,便开始教他打手,也象后来刘师爷教荣师一样的教法。

半年的时间下来,宫师就说,师爷的功夫已经成了,可以出师了。

后来,刘师爷说;其实当时宫师还有最出名的八大绝技准备教给他,适逢战乱,宫师有急事要入京,师徒俩才不得不话别。

因为好奇,我问过荣师,宫师的八大绝技是怎么样子的?

老师跟我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用食指和中指夹在屋檐下,把整个身体的体重都吊住了,然后可以吊上一袋烟的工夫。

另一个就是,用双脚的大拇指搭在凳沿上,一站也是一袋烟的时间。

我又很好奇,问荣师:

内家拳不是讲用整体力吗,他用的都是梢节的力,那岂不是在用局部力。

荣师说:

这个绝技特别之处就在于此,身上的劲只会更整了,只是不知道怎么个练法,其奥妙之处连你刘师爷也不知道,因为当时他就差这个没学了。

听到这里只是觉得惋惜而已,又问为什么没有文字流传下来,荣师却说:

以前的高手都不会著书立说的,只是将功夫口传身授下去,刘师爷也从来不著书立说。

他们知道写出书来,没有老师亲自指导,功夫也是练不出来,反而误导了别人,所以要学就跟本人学,照书学就不必了。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内家拳功夫练的人比解放前多得多,懂真功夫的却少之又少的原因。

我也是后来参加了工作之后,才知道原来宫师的名声竟是如此之大。

以前总是听刘师回味起宫师时说:

宫师的功夫谁也练不出来,那股神韵走的就是好。

也不说怎么好。

后来,刘师爷从山东老家搬到了荣师家乡,也就是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自治区,才有了后来荣师跟他学拳的经历。

刘师最初被人取了个外号,叫“刘大巴掌”,因为四几年小日本进犯刘师山东老家时,被刘师碰上了,刘师使出八卦掌功夫,一下一个,把当时的村民都看呆了,刘师长得还高大,有一米七八,之后便传出“刘大巴掌功夫了得,打起人来一巴掌一个”的传言。

刘师以前脾气不好,爱打人,高高瘦瘦的,眼睛精亮,老了的时候身上的皮肉都是耷拉着的,可是皮肤和手却是细软细嫩的,巴掌上一个老茧也没有,又细又长。

走哪手上都是拿根光溜溜的小棍,开门从不用手开,用棍把门轻轻一点,眼睛迅速往屋内一瞟,闪身就进去了。

因为功夫好,走哪都受人尊敬,从不必干重活,尽是些看羊之类的轻松活。

荣师从小就看惯了刘师爷和人比试功夫。

一回来了一个膀汉,浑身是劲,能用两个手指把200来斤的发动机给勾起来甩出老远去,还能一下把桌上的盘子给拍碎几个。

听说刘师的功夫厉害,特意找上门来比试,问刘师能办到这些吗?

刘师说:

你看我的手就知道了,我肯定不行!

但是我要打你却绰绰有余。

膀汉不服,要比试,刘师一个穿掌就把他放倒在地。

那人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摔了个晕头转向,知道自己的层次实在没法和刘师比,便拱手认输。

刘师不太爱说话,文化也不高,持着浓重的山东口音,但是正是这个原因他看问题更透澈,讲拳也讲的更实在,他常跟荣师讲:

对方打过来,我只要双手一称,就知道应该给回对方多少力。

那时他不讲听劲,而是讲称劲,从另一个方面更体现出,其内理的细腻程度。

刘师还常告诫荣师:

功夫呀,要苦练,一定要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