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元明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595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元明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名词解释元明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名词解释元明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名词解释元明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名词解释元明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元明清.docx

《名词解释元明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元明清.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词解释元明清.docx

名词解释元明清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元明清)

1.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2.元杂剧:

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楔子:

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3.散曲:

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散曲:

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其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4.带过曲:

元曲制作中,用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连缀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共同的内容,这种格式成为“带过曲”。

它是同一宫调的曲牌带过另一个曲牌。

它主要是补充词意表达上的不足。

它往往形成习惯性的兼带关系。

带过曲之间通常空一格。

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5.小令:

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每首各自为韵。

小令有以下四种:

寻常小令、摘调小令、带过曲、集曲。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领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6.套曲: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

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7.南戏:

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8.四大南戏(荆拜刘杀):

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

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的合称。

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

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9.南戏之祖:

《琵琶记》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

元代戏曲作家。

在元末的动乱中,避居四明栎社,过着隐逸著书生活。

以词曲自娱,完成《琵琶记》的创作。

《琵琶记》是高明得以名扬后世的代表作,它是在宋元时民间流行的蔡伯喈故事,尤其是在“戏文之首”《赵贞女蔡二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成。

 

10.元诗四大家:

“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活跃于诗坛的四位诗人,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

皆雄浑流丽,多模往局,少创新规。

“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

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

擅长律诗,意境浑融,风格深沉。

 

11.铁崖体:

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

杨诗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甚至多用撤语僻词,写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一时名震东南。

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

以自由奔放的古乐府为主要形式。

时人称为“铁崖体”,又称“铁体”。

 

12.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分回标目,把复杂的故事情节分为若干段落,每个段落为一回。

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概括本回故事的主要内容,称为回目。

凡是采用这种形式写的长篇小说,就称为章回小说。

 

13.历史演义:

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14.英雄传奇:

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划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

作品既注重对英雄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传奇行为极力加以夸张渲染,把他们塑造成高度理想化的典型,同时也注意描写他们与常人接近的一面,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把他们置于真实合理的具体环境中,使得这些英雄既可敬可佩,又可亲可信。

15.神魔小说:

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又称神怪小说。

其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为海外某地假托,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

神魔小说者,多言“怪力乱神”,而其本意未必再此,多有影射世情之意。

 

16.世情小说:

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

 

17.拟话本:

拟话本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现在多用以指明代文人模拟话本而写的短篇小说。

这类作品已不是供艺人演讲之用,而实成为一种供案头阅读的作品。

18.剪灯三话:

《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三书合称的《剪灯三话》,是明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占代小说史上的店传奇到清代《聊斋志异》间的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剪灯三话”都是有意追踵唐人传奇的作品,在题材、情节等诸多方面均有规抚唐人的痕迹;与此同时,“三话”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宋元话本和宋元传奇的影响。

瞿佑等人学习前人不是生吞活剥,而是学古又不忘变古,在作品中融进时代文化精神和时代审美趣味,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19.三言二拍:

“三言”:

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二拍”:

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

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20.台阁体:

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台阁体”。

台阁体则指以当时“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诗文内容贫乏,多为应制之作,题材常是“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21.前七子:

指在明代中期出现的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成员还有何景阳、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何王廷相。

他们以复古自命,师法秦汉,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和时政题材,诗作与反映人民生活相联系,其弊病在于过多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以至于束缚了创作手脚。

他们主要活动在弘治、正德年间,至嘉靖初则逐渐偃旗息鼓。

他们的文学复古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但是复古的实质在于借助复古手段与欲达到变革的目的。

 

22.后七子:

嘉靖中期,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文学复古流派。

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主张,但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格调说中重情色彩,其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23.唐宋派:

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24.公安派:

晚明文学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以袁宏道的影响最为突出。

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此派提倡“性灵说”,提出在诗歌创作上“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拟古蹈袭,着眼于作家自己的创造,注重信手而成、随意而出的写作态度,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

 

25.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用的文体。

也称“制艺”、“时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专讲形式、内容空洞,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26.竟陵派:

晚明文学领域中,继公安派之后,崛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锺、谭均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

该派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诗情”,重“性灵”,提倡学古要学习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

27.小品文:

短篇杂记一类的文章。

它是散文的一种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反省思想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所传达的道理或想法也没有限制。

其主要特点是题材的包容和体裁的自由。

尺牍、游记、日记、序跋、辞赋、小说等文体都可以说是小品文。

小品文作为文体的兴盛是在明清时期,主要在晚明阶段。

而小品文的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晚明小品文的兴盛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风尚和思潮影响分不开的。

28.复社:

明末一个全国性文社组织,领导人是张溥、张采。

他们集合南北各地文士三千多人大会于虎丘,约于1663年成立复社。

复社成员正义感强,崇尚气节,关心大众疾苦。

以文社形式进行政治和社会活动。

复社在文学上主张复古,实际上是要使复古为现实服务。

复社中许多作家,像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都写了不少慷慨激昂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由于复社主张抗清,于顺治九年[1752年]被清政府取缔,在文学史上这样大规模的文学组织,与政治这样关系密切的社团还很少见,它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注:

明末抗清斗争时,复社成员大多壮烈殉国。

 

几社:

明末文社组织。

主要成员有陈子龙、夏允彝、徐乎远、何刚等人。

他们鼓吹"绝学有再兴之几,而得知几神之义"(杜春登《社事始末》),故名"几社"。

他们的文学主张颇受前后七子的影响,反对"公安""竟陵"。

但他们是站在现实政治的基点上尊古复古的,作品对时政的混浊,民生的疾苦有所揭露。

 

29.明代三传奇:

《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

30.吴江派:

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故这个明末著名的传奇派别称为吴江派。

 

31.临川派:

明代戏曲流派之一,因其主要代表是汤显祖,他又是临川人,故名。

此派代表作家还有孟称舜、阮大铖、吴炳等人,汤显祖在戏曲创作理论上强调戏曲要以内容为主,很重视戏剧的思想教育。

言"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与吴江派恰巧相反,一是为意可以致曲,一是为曲可以伤意。

汤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在整个戏剧史上耸起另一座高峰,虽汤显祖忽视戏曲格律和音乐美的重要性,但其辉煌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为戏剧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32.临川四梦:

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

正是凭借这“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

 

33.虞山诗派:

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东南诗坛重要流派。

以钱谦益为首,包括其门生冯舒、冯班、瞿式耜,族孙钱曾、钱陆灿及吴历等。

最大的特点是学古而不泥古,积极主张诗歌革新并能取诸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