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整万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5696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整万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认识整万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认识整万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认识整万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认识整万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整万数.docx

《认识整万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整万数.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整万数.docx

认识整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87页

认识整万数教学要求:

1、充分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概念,认识计数单位“十万”、“千万”“千万”,初步理解整万数的意义和写法、读法。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整万数的意义和写法、读法。

教学难点:

学会四位分级法,认识个级、万级的概念。

教具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一读,说说每句话中各数的含义.

在建设中的苏通大桥以主跨1088米,为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桥,同时成为世界上连续长度最大的双塔斜拉桥。

欢迎光临本站,您是第9842位访问者。

目前你的积分是8600分。

2、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板书: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二、新授

1、过渡请同学们在百位上拨一粒,它表示什么意思?

(一个百)

想一想:

10个百怎么表示?

是在百位上拨10颗珠子吗?

为什么?

10个千呢?

小结:

某一个计数单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这时就出现一个新的计数单位。

2、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⑴、指万位上一粒,它表示什么?

继续拨珠:

2—9万

⑵、要表示10个万怎么办?

为什么?

3、10个一万是1个十万,这一颗珠子所在的计数单位是十万.

想一想:

这个十万是怎样得到的?

板书:

10个一万是十万。

计数器上标上“十万”

继续拨珠2—9个十万。

10个十万怎么拨?

它表示什么?

我们又得到了“百万”,板书:

10十万是一百万

推测一下,10个百万该怎么表示?

这一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呢?

它表示什么?

生自拨自数到10个百万。

板书:

10个百万是一千万。

在计数器上写好“千万”

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拨数得到了几个新的计数单位?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

跟以前学的计数单位一样,后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认识数位顺序表

⑴、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到了哪些计数单位?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下。

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⑵、小结:

每一个计数单位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就象我们同学在教室里都有自己的座位。

而计数单位的位置就叫数位。

逐个出示各个数位。

计数单位和数位有何区别呀?

(相差一个位字)这里为什么用省略号?

还有比他们更大的数位,我们以后会再学习。

万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万)十万的数位呢?

(十万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我们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归为一级,称为个级,而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则是万级。

5、比较级与级之间的异同点

6、拨数练习.

(!

)、请同学们在计数器上拨4个万。

9个万呢?

14个万呢?

你是怎么拨的?

(2)、同学们,你们能对照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吗?

(140000,个级数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要用0占位)

(3)9024个万怎么拨?

正确吗?

如何检验?

百万位上为什么不拨?

9024个万是多少?

读作什么?

你能写出这个数吗?

(4)练拨360个万77000011420000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2指答

2、盖上珠子,剩计数器上的计数单位,根据上面的数字说说是多少万,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700000030660000089630000

3、读一读,比一比

85和850000805和8050000

850和8500008005和80050000

4、读数:

⑴天安门广场400000平方米.⑵颐和园2900000平方米.

5、想想做做5,学生先独立思考,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6、写出七十七万、九千零四十二万、一千一百四十二万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对整万数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还有比这更大的数该怎么读、写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布置作业:

做补充练习.

 

P13复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重点:

乘法、除法以及除法的基本试商方法进行整理,提高学生笔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P13第1题)

1、

(1)出示第1题,指名一组一组口算

(2)每组是怎么口算的?

(3)交流口算方法

二、笔算练习

(1)出示第一组147÷20147÷21147÷29

(2)初步比较异同

(3)它们的商大约是多少?

(估算交流)

(4)指名板演

(5)交流计算结果

(6)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调商”?

出示后两组

312÷50720÷70

312÷53720÷72

312÷58720÷68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调商”?

2、P13第4题

指名板演,巡视指导,检查板演题,交流解题过程,订正

三、解决问题

P13第5题,指名读题,汇报交流(板书)168÷24=7(棵)

224÷28=8(棵)162÷27=6(棵)

四、课堂作业:

P13第3题

附作业设计:

1、用竖式计算

235÷30=470÷40=816÷90=

235÷32=470÷43=816÷91=

2、解决问题:

一块长方形草坪和正方形草坪面积相等。

长方形草坪宽多少米?

 

认识整亿数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生成中还有比千万更大的数,理解整亿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从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三个方面系统整理出含有亿级的数位顺序表,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3.通过不同写法的比较,学会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从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三个方面系统整理出含有亿级的数位顺序表,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通过不同写法的比较,学会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

教学难点:

通过不同写法的比较,学会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要求拨珠数数。

(1)一万一万地数,从七万八千数到十二万八千。

(2)百万百万地数,从六百万数到一千二百万。

2.读出并写出下面各数。

五万六千四十二万零八百

3.提问:

有没有比这些大得多的数?

二、新课

1.认识亿。

(1)出示例题插图。

让学生说说图意及产量。

(2)提问:

九亿,十七亿,三百七十五亿是多少?

它们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3)提问:

刚才在计数器上边数数,边拨珠时有什么规律?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整亿数的读写方法。

(1)说说现在我们已学习的数位有哪些。

(2)试着将3幅图中出现的3个数写一写。

(3)提问:

怎么写这些整亿数?

怎么读这些整亿数?

3.数位顺序表。

(1)根据今天的学习,将书上第89页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

(2)讨论:

目前为止,我们将数位分为哪几级?

每个数级分别有哪些数位?

(3)观察:

这里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4.教学改写

(1)出示例句,请同学们读一读,并试着写一写。

(2)这两个数怎样写的?

这样写方便吗?

还可以怎样写?

说说是怎样改写的?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三、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四作业

完成补充练习。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由若干个亿和若干个万组成的大数目有初步的认识,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从中感受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教学重点:

会读,会写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并板书。

2.写出下面各数,再读一读,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四十二万八千六百五千六百万零三十二

3.揭示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插图,指名读一读。

(2)试着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提问:

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试着对照数位顺序表写出这两个数,再读一读。

2.归纳概括读写方法:

(1)提问:

这两个数都是从哪一位开始读,写的?

为什么它们在写数时,末尾有7个0?

为什么它们在读数时一个零也不读?

(2)说说含有三级的书的写法?

读法?

(3)想想要读,写这样的数应注意些什么?

三、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每个数分别是由几个亿和几个千万组成的,再读一读。

(2)提问:

怎样才能把这些多位数又快又准的读出来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请同学们按刚才分级的方法读一读数。

(2)说说自己是怎样又快又准的读出数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6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4.你知道吗?

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四.作业

1.读出下面各数,并说说各数中的5表示多少。

56790002300500000354006920000

200500004795007528000003

2.

(1)650030000是()为数,是由()个亿和()个万组成的。

(2)一个十位数,最高位上是7,百万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十万位上是2,其他各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大数的改写和近似数

(二)教学内容:

教材第96~97页。

教学目的:

让学生认识近似数,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认识近似数。

1.出示例1插图。

(1)请每位同学分别读读,说说每幅图中的数字。

(2)提问:

每幅图中的两个数据哪个是实际的准确数,哪个是表示大约多少的数?

你是怎样判断的?

约是什么意思?

2.在生活中找一找,有什么情况是用的准确的数,有什么情况是用的近似数。

(1)先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判断是近似数的理由是什么?

(2)揭示课题。

二、教学近似数

1.求近似数的方法。

(1)介绍四舍五入法。

(2)让学生自学第94页下方一段话。

(3)指名说说什么是四舍五入法,并举例来说明。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让学生说一说表的意思及数据。

(2).提问:

男性和性的人数各接近四十几万?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3).说明:

四舍法是怎样的?

(4)怎样用四舍法求近似数?

(5)小结:

我们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弄清楚这个数要保留到哪一位,再看它尾数部分的最高位,进行四舍五入,再把尾数的各位都写成0。

记住:

一定要用约等于号连接近似数和准确数。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4.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组织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作业。

1.省略下面各数的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

698170729856459760

2.用“亿”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6500000059600000001230000000

 

认识计算器以及计算方法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1页

课时目标:

1.通过生活中购买物品的现时情景,使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的学习和使用兴趣。

2.使学生认识电子计算器,知道电子计算器的构成,并学会使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电子计算器

教学难点:

知道电子计算器的构成,并学会使用计算

教具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80+100100-42630+27860-20650+170

860-60100×6300×73×30560÷80

2.出示:

5963×23445875÷25

提问:

这两题可以口算吗?

3.出示例题插图。

4.揭示课题。

二、认识计算器

1.介绍电子计算器的种类和用途。

2.认识电子计算器。

(1)组织学生观察计算器,了解外部特征和构造。

(2)认识计算器的显示器和键盘。

(3)介绍键盘的功能。

三、电子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使用方法的学习。

2.实际运用。

(1)计算。

38+2730×18

(2)完成试一试。

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其中的最后两题,是同级运算的两步计算题,根据运算顺序从左往右,直接按键酸楚结果。

四、计算中找规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说说运算顺序,然后再练习。

2、比赛计算“想想做做”第2题

组织学生竞赛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用计算器操作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结果,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计算,填写。

(2)组织学生寻找规律。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识并能学会用计算器吗?

六、作业设计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

练习六教学内容:

教材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对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更加清楚的认识。

2、通过练习以及教材中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兴趣的练习。

在练习中产生一些新的体会

教学重点:

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结合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及其应用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两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 

480÷484÷246÷3900÷3180÷20

280÷4069÷375÷5210÷30420÷70

二、组织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题。

⑴出示三幅图,提问:

说说每组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⑵提问:

两条直线相交时,如图(3),我们又可以如何说?

如何判断?

指出垂足。

⑶提问:

图二中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

它们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

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线都是相互平行的?

提问:

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⑷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垂线,一组平行线。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

2、完成练习六第3题。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垂线和平行线,也可以动手折一折。

⑴按图中所示,学生们照样子分别折一折,打开后看一看,哪些折痕互相平行,哪些折痕互相垂直。

⑵自己动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⑶两条直线相垂直有什么特点?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什么特点?

3、完成练习六第4题,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练习。

4、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

(2)在让学生量一量

(3)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1和∠2大小相等

5、完成练习六第7、8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你知道吗?

1、出示书上两幅照片,说说他们在做什么,其间用到了什么知识?

2、说出一些生活中应用平行和垂直的例子

二、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对垂直与平行有了哪些进一步认识?

三、布置作业

练习六6、7任选1题

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

活动内容:

教材第28---29页内容怎样滚得远。

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参加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活动难点:

学生实验过程的控制,进一步理解、掌握角。

活动方式:

观察、操作、计算、总结。

活动准备:

圆拄型物体、木板、尺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我们这节课来做游戏,把一个圆柱型的物体防在木板上滚动,比一比谁能让木板滚得最远,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滚得最远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滚得远》。

(板书课题)

二、合作实验,获得数据,研究发现。

1、教师示范演示,提出要求:

教师讲解实验器材及操作说明:

用30厘米长的塑料板在桌面上搭出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为30°,再用一个柱形铅笔轻轻放在斜坡的顶上,让它自动地往下滚,等铅笔停止滚动后,从木板的底部开始量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

2、分组实验,统计结果。

(1)1、2、3组分别做45°角的实验,并填好记录表。

(2)4、5、6组分别做60°角的实验,并填好记录表。

(3)汇总小组平均数.

3、学生观察结果,讨论发现。

师:

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规律。

4.拓展演示、明确规律。

(1)小组自由选择角度进行实验。

(2)统计结果。

(3)讨论自由实践的结果,研究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注意一般情况与等90°或大于90°的特殊情况。

三、活动延伸。

过渡: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有许多的运用,请思考一下:

我们平时走的楼梯好像一个斜坡。

如果我们在楼梯上铺一块木板,那么从侧面看木板与地面会形成一个角。

比较两种楼梯,你发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

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较小时,楼梯显得平缓,但楼梯占地的面积要大一些,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较大时,楼梯的占地面积就小一些,但楼梯显得较陡。

四、活动小结。

五、活动策略:

六、活动评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7页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角的概念。

2、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进一步掌握角的度量和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画一个指定度数角的方法及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量角器、直尺、三角板、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请学生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一条射线、一条直线。

师:

从线段怎样达到射线?

从线段怎样达到直线?

射线能量出长度吗?

直线呢?

二、练习巩固:

1、出示练习四的第1题:

让学生看图分别指出线段,射线与直线,再让学生交流射线,线段和直线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出示练习四的第2题。

先让学生画一画,通过体验再进行交流,明确在一般情况下,经过任意两点画一条直线,最多可以画6条。

但当这4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就只能画1条直线。

3、师过渡:

我们已学过了许多角,那么你认识了哪些角,并举例说一说。

4、小黑板出示第4题。

先让学生交流,谈谈该怎样判断每个角是多少度

三、实践操作。

1、出示第5题。

让学生操作折纸,自己感受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再填一填,最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所感受它们三个角的关系。

2、出示第6题。

让学生用正方形或长方形纸先照样子折一折,再量一量,从而发现把直角平均分成了3个角,然后才填写每个角的度数。

3、出示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4、出示第8题。

让学生填写方向,再按要求量出北和西北之间的夹角是45°,然后推算并交流任意两个方向间夹角的度数。

5、出示第9题。

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学生画角的过程。

6、出示第10题。

先让学生自己拼一拼,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选代表汇报:

用两块不同的三角尺能拼出几种不同度数的角。

三,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四、作业设计。

1、操作题: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用一条射线作角的一条边,画一个165度的角。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教材中“想想做做3---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分类,加深对锐角,直角,钝角的认识,认识平角和周角,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平角和周角,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熟练地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一起认识了平角和周角,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2、角是怎样分类的?

分类的方法是什么呢?

如何用用量角器画一个角呢?

二、巩固新知:

1、小黑板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用一张圆纸对折、打开会发现什么角?

(2)照着书本上的提示,动手折一折,学生交流回答题中的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1)学生自由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也组成直角?

(9时,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3、出示“想想做做”的第5题。

(1)学生根据要求分类。

(2)指名学生说说分类的依据。

4、指名说说用三角板、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7题。

三、拓展提高:

1、请你当个小法官。

(1)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

(2)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3)平角的一半是直角--------------()

2、用量角器画70度、12度的角。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们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设计:

1、有空我来填。

(1)从一点画出两条()就组成一个角。

(2)一个周角=()平角=()直角

2、利用给出的射线,画指定的角。

55度40度145度

角的分类和画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的例题,完成“想想做做1-2题”。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和交流活动中掌握角的分类和画法,加深对锐角、直角、钝角的认识,能正确地进行判断,掌握直角、平角和周角间的大小关系。

2、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角的分类及各种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1、正确地进行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和周角间的大小关系。

2、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每人一个活动角、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能活动的角,同学们想和老师一起玩这个活动角吗?

二、探究新知。

(一)、角的分类

1、师生活动。

(1)教师先演示活动角,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指导学生演示,并小结:

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就能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2)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注意把转出的角画下来。

教师巡视,选择一些作品展示。

2、探索平角和周角

(1)教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设问:

有没有同学转到这两种图形?

这两种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3、角的分类和整理。

(1)画不同的角,问:

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2)同位交流,师视。

(3)集体交流:

明确分类的理由。

4、研究特殊角之间的关系

(1)师引导:

直角、平角、周角都是比较特殊的角,对于这几个特殊的角,他们大小之间的关系如何?

(2)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明确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二)、角的画法

1、小组讨论60度角的画法,师参与。

2、集体交流60度角的不同画法。

3、归纳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确定定点和一条边"两重合"找刻度,描点连线。

4、完成“试一试”。

三、巩固提高。

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举例:

在生活中能找到类似的角吗?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角的分类,你学会了些什么呢?

五、作业设计 

1、画一个75度和一个140度的角

2、补充习题第16页1、2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38页,练习五第7—12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