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2986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唐宋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唐宋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唐宋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唐宋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宋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唐宋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宋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唐宋文学史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

唐代文学:

唐诗成就:

1.作家作品众多,《全唐诗》2400多位作家,52000多首诗歌。

2.题材内容广泛。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史诗,民生诗等。

3.形式体裁完备,诗至唐朝,众体皆备。

传统古诗(乐府诗、歌行体诗),律诗、律绝。

4.风格流派多样。

李白飘逸浪漫,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浅切流畅,韩愈奇绝横放。

李商隐典丽深曲,杜牧圆转俊秀等。

唐代文章基本特点:

1.富于变化,风格多样。

骈文和古文出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而且唐代的文章家有比宋代的个人风格鲜明,人人自成一家。

2.更务实切用,贴近政治。

唐代文学繁荣原因:

1.社会原因(客观因素):

初唐统治阶级吸取历史教训,采取较为政策,各个领域蓬勃发展。

经济:

租庸调制,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农业发展,盛唐之时,达到巅峰,国力强大为其提供良好环境。

文化:

采取科举取士方法,注重诗词歌赋。

录取的知识分子比门阀贵族弟子更知民间疾苦,贴近现实。

统治者大力提倡诗词。

思想:

儒释道三家并立,学术上自由发展,各种流派风格纷纷并起。

政治:

初唐,统治者采取比较开明和宽容的“容谏”制度,文禁轻松,文人敢于批评时政,抨击腐败,使得文学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更强。

对外交流:

政治上的大一统促进文化艺术的大交流,南北文学“各去其短,合其两长”,中外也进行大交融,促进文人艺术修养的提高,对诗画结合、诗乐结合、文学意境的提高都有很大存进作业。

2.文学发展自身原因(主观因素):

历史给唐诗提供了最佳表现时间和空间,唐人又能抓住历史机遇,从而达到了一个顶峰。

内容:

唐代以前,历朝历代或由于处于幼稚时期,表现力较差如先秦;或由于社会动荡,如南北朝,或大一统去思想专制如两汉,使得诗歌内容方面留有较大发展空间。

唐代前期文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辉煌的时代,后期为历史上充满危机和动乱的时期,强大的反差提供了不同的素材,诗人也能抓住历史机遇写出伟大诗篇。

抒情:

唐代以前,先秦诗歌处于幼年感情不够丰满,两汉高度大一统,思想僵化,情感苍白,六朝动荡不安,思想虽自由却消极颓废,唐之后宋受理学影响,抒情色彩减弱。

唐代政治开明,思想活跃,不受限制。

唐代前后历史差距如此之大也使得其感情多变,表现不同,但都真实自然。

风格:

历史机遇使得唐诗在人工美和自然美结合上留下最和谐空间。

先秦大多为天籁之音,多为自然美,六朝开始注重人工美但较为朴拙,宋后中人力抑自然,只有唐诗将二者完美结合。

形式体裁:

完备成熟,得益于六朝诗歌的发展。

东汉五言诗日臻成熟,六朝七言诗开始确立,诗文讲究对偶、声律。

唐代,五言,五绝,七绝等定型,传统古体诗也进一步充实发展。

唐代文学的发展与分期:

初唐:

a.继承六朝以来,特别是齐梁以来“以错综婉媚为本”的一派,主要代表人物:

唐太宗君臣,包括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等。

主要影响在诗歌创作方面。

文风华美注重形式,台阁气浓,但有些改进,以骈文为主。

b.以改革六朝文风为主的一派,主要代表作家“初唐四杰”和陈子昂。

既继承六朝注重文章华美的一面又对六朝不良文风进行批判,充实扩展内容,文风较为厚重刚健,并对诗歌的艺术样式。

体裁样式进行了探求和创新

盛唐:

(下限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大历年间)文学进入了全盛时期,盛唐气象

中唐:

最显著特点是改革。

文学改革包括:

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等的古文运动,前者一创“新”(乐府)为革新,后者以复“古”(文)为革新,摆正文与道的关系。

诗文主流有表现人生到表现社会。

第二个特点是多变,诗、文、小说、词全面发展。

晚唐:

前期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取得一定成就。

隋与初唐文学:

综述:

基本特征:

追求辞采华美的形式主义文风和比较注重社会内容、思想情感的健康文风的激烈斗争。

从文学传承上看,可视为继承齐梁文学和变革齐梁文学的激烈斗争。

隋代奢华文风仍占据上风,初唐在两种文风的斗争中,真切健康、清新质朴的文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初唐四杰”:

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文学主张:

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批判齐梁文风,追求“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文风。

但有时候把文章看的太过重要。

“四杰”的总风格

有较大意义的几类诗:

1.边塞诗。

集中抒发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很能代表初唐诗人在国力走向繁荣时那种特有的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骆宾王成就尤高(《从军行》格调苍老,笔调遒劲)。

2.送别诗。

打上了生活的烙印,增加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不同于一般的作品。

3.写景咏物诗。

当时大多数写得纤巧尖新。

四杰作品有所突破,意境苍凉而开阔,有对社会人生和宇宙自然的感慨。

(王勃《山中》、《滕王阁诗》,骆宾王《在狱咏蝉》)

4.讽刺诗。

看似歌功颂德之作,但其中暗含着讽刺之情。

(卢照邻《长安古意》、《行路难》,骆宾王《帝京篇》)对冷峻人生的哲理思考和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

诗歌风格:

尽管语言形式上仍然沿袭六朝遗派,但气象兴派等显然不同。

诗歌中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表现了不甘心憔悴于圣代的兀傲之气,不仅反映出起来那个所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调浏亮,富有个性。

个人风格:

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

王勃高华中沉挚,宾王坦易中兀傲。

王、杨专工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

古体歌行体往往词采丰赡而气势宏博,破奇为偶,参用赋法。

文章特点:

多为赋体骈文,不再一味写气图貌,而是增加了抒发个性,关切现实的内容,辞藻虽丰赡典丽,属对精工严整,但气势充沛,境界开阔,警句迭出。

(王《滕王阁序》)

陈子昂:

革除六朝余风,确立盛唐之音上作用比四杰更大,原因:

首先,比四杰更明确的批判了齐梁文风。

为唐代文学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并大力提倡汉魏和正始之音:

“风骨”和“兴寄”。

其次,确实实践了自己创作理论,不仅异于齐梁,和四杰也不尽相同。

歌功颂德之作减少,感慨社会人生,抒发个人情怀之作增多。

彻底脱却甜熟华美的形式,代之以苍老雄健,沉着抑郁,接近正始之音。

散文上喜用古文书写。

诗文明显缺陷:

理论上过于强调务实反浮华而视文章为“薄伎”,因而创作上常“以理胜情”,才韵不足。

过分老庄化,枯燥乏味。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概说:

创作田园诗的两个条件:

有田园生活的亲生经历;有闲适的归隐之情。

盛唐田园诗有相似之处。

他们大多有长期隐居经历,却又大多不甘于隐居,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因而作品中常有矛盾思想。

主要成就:

一是将山水与田园结合的更紧密了。

把隐居田园的情趣和欣赏山水的优美融合,丰富了意境。

二是保留了陶渊明的淳朴而趋于优美,摒弃谢灵运等人的艰涩和玄言的尾巴而更趋清新,诗意与画境相结合。

三是山水田园诗背后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和难言的身世之感。

盛行原因(社会富庶,时间闲暇,漫游风气,由隐入世为习惯,佛教盛行禅宗兴起)

王维

一生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仕途顺利,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风格热烈豪放;后期政治热情受压抑,佛教思想膨胀,思想渐趋消极,内儒外佛。

成就最高的山水田园诗。

基调:

自然优美,清雅冲淡总体特征:

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的高度结合,诗人形象、山水景物饿交融契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有浓厚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也有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火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了一种宗教的境界。

孟浩然:

以隐逸生活和山水田园诗著称

基本风格:

清淡幽雅

清雅之中更多素雅古朴,更具白描色彩。

孟诗的清淡不是清而无物,淡而无味,而是有一股内在的甘醇和神韵,充满一片神工化机,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含蓄美,体现作者隐逸风神和高人性情。

清空雅淡

语言上平淡质朴。

善于使用诗画结合,声情并茂,动静相谐的手法,多触景生情的有我之境。

五言诗:

天下称其尽美矣

弱点:

受生活局限,缺少更丰富更深沉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内涵。

盛唐边塞诗:

繁荣表现:

作家作品量多;内容广,有客观描写,又主观抒情,赞美,批判等;风格繁多,豪迈,沉郁,浪漫,写实等。

繁荣原因:

边事不断;从军赴边,建功立业是当时文人普遍时尚;悠久文学渊源(《诗经》《楚辞》等

岑参:

边塞诗:

表达了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体现了盛唐诗人朝气蓬勃、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健康心态。

内容:

详尽真实的描写军旅生活,写出将士们的雄心壮志,道出了他们的不平悲哀,有对火热生活的歌颂,也有对恐怖遭遇的描写等。

最有特色的内容是对边塞风光、边地风俗的描写,充满新鲜的异域情调和浪漫的传奇色彩。

以壮丽恣肆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因而形式自由的歌行体,尤其是善于表达更丰富思想情感的七言歌行体最为擅长。

高适:

边塞诗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主义比岑参更强烈。

有诗史价值。

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霍桑与岑诗的热烈浪漫和想象夸张不同,而是直抒胸臆,直陈其事,直议其理的赋笔比较多,比兴寄托,寓情于景,含蓄委婉的描写少,显得凝重深沉,浑茫苍老。

其它诗歌:

因为一段时间的贫困流徙磨难,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有较深的理解,因此除了边塞诗之外,他的反映贫士生活和民生疾苦的诗写得很深刻而富有个性。

是开元诗坛上首先接触到民间疾苦的诗人。

也有充满豪侠之气的作品。

王昌龄:

边塞诗感情相当饱满,能歌颂将士们的报国豪情,又能抒发他们的思乡边愁,在雄壮热烈之中潜含着一股激越悲凉之气,十分感人。

而这复杂丰富的感情又通过精悍的七言绝句形式加以表达,显得更深厚精炼。

(最早文人七绝,宋汤惠休《秋思引》)

“七绝圣手”:

善于抓住典型题材和典型情景,通过高度的概括和想象,一气呵成的结构和铿锵流利的语言节调,创造深沉浑茫的意境,表达明确深刻的中心。

其他:

闺怨、宫怨、赠别诗写得亦感人。

李白:

一生平分期:

第一期:

居家读书期。

(701—724)

所受教育虽然很博杂,但济世报国饿思想很强烈。

有一些诗文创作,但个人风格尚未形成。

第二期:

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724—742)

酒隐安陆,蹉托十年。

开始豪爽的任侠生活,后来转向了功业奋斗。

诗文创作增多,多表达对豪爽生活的赞美追求,对功业的渴望,也有高蹈忘机、求仙学道之作。

成就最高的当属抒发羁旅别情和歌咏山水之作。

风格清新自然,时带逸气,个性化特征渐趋成熟。

第三期:

供奉翰林期(742—744)

从诏证入京到赐金放还。

得志与失意的双重遭遇使得他庸俗和高傲的双重性格。

由于深入的接触上层社会,思想又处于激烈的矛盾之中,作品内容和风格有所突破,进入了创作的高潮期和成熟期,一些揭露统治阶级、抒发自己情怀的诗作成就尤其高。

第四期:

以梁园东鲁为中心的再度漫游期(744—755)

作品经常把个人的不幸和批判黑暗腐败的社会相结合,把表现自己高傲的气节和批判统治阶级相结合,感情非常深沉强烈,风格更加瑰丽浪漫,肆意豪放,形成创作高峰期。

第五期:

“安史之乱”流落江南期

作品现实性强,多关心国事、反映安史之乱饿作品。

虽已经年迈但毫无疲敝之气,或充满昂扬的建功之心,或充满悲愤的失落之感,形成创作高潮期。

思想多元复杂:

庄子的放达避世和屈原的忠君爱国,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无为长生和游侠尚义奇妙的统一于李白的一生。

既讲儒术又讲法术,既追求一举成名有向往退隐山林。

1.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积极入世。

始终以“经济”“经纶”“济世”“济时”字符,用不同方法实现政治理想。

对“君君臣臣”伦理说教不屑一顾,并对腐儒、俗儒鄙视。

2.受道家和道教思想影响。

一方面接受道家“含光混世”哲学,一方面又吸取“功遂身退,天之道”的思想,其核心与本质在意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充满积极精神。

3.任侠是盛唐的时代风格。

李白的任侠思想表现在性格上,豪爽、自信、纯真、追求平等民主。

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和匡时济业的儒家思想以及博言雄辩、腾说扬厉的纵横家思想相结合。

“功成身退”各种思想的契合点。

以儒为进,以道为退。

其最动人的品格在于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意志的追求,在于对自我人性、人权的尊重。

诗歌理论偏于复古,甚至有些保守。

美学风格上提倡“清真”。

诗歌的思想内容:

最突出特点表现自我。

围绕出世与入世这一矛盾,塑造自己诗仙、酒仙、谪仙的飘逸潇洒、傲然不屈的生动形象。

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1.表现了自己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雄心和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

抒发了知识分子的正义感、事业感、自信力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揭示了这种理想在黑暗社会中必然破灭的悲剧,反映了他们对统治阶级的失望和不满。

2.抒发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追求、歌颂。

李白心目中理想生活是美好的、充实的、热烈的,甚至是浪漫和放纵的,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

游侠式的欢乐和豪纵,真率的,又是格调高远的,充满精神寄托的。

3.充满对崇高人性及人权的向往、奋斗和赞美。

李白心目中的崇高人性和人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平等,个性能够得到自由和解放。

特别是在权贵面前有最傲然不屈的气节和敢于蔑视的浩然正气——最具有民主性。

对于不义战争大胆反对和谴责。

反映社会现实并揭示其产生原因。

歌颂美好自然。

感情深厚,个性鲜明——写景诗总特点。

诗歌艺术成就:

一、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特点。

1.以饱满丰富、昂扬激烈和充满主观色彩的感情来写诗是李白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

为使感情饱满使用一下手法:

一是通过富于主观色彩的抒情加以表现。

(处处带有强烈的自我色彩,迸发着强烈的个性。

二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加以表现,使自我感情更自然、更深刻地融入对象之中。

三是通过大胆生动的夸张加以表现。

(写景诗中体现最为集中。

四是通过跳跃性的手法加以表现,显得流走奔放,恍无定处。

五是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加以表现。

如多用句式长短不齐的歌行体,多用不拘格律的古体,多换韵,多用乐府体等。

2.以丰富、奇特、瑰丽的想象来写诗,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另一重要特征。

浪漫主义常常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把想象世界当成现实世界的对照物加以歌咏,所以他对幻想的追求正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

4.清新自然是李白诗歌的另一个重要风格。

一是清新自然表现在感情的“天真”上。

毫无吞吐掩饰之语和矫揉造作之情。

二是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

李白爱写晶莹透彻、清澄光辉的东西,以写月最为出色。

三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一洗铅华,“以自然为宗”。

二、除律诗稍欠之外,各体皆工是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的另一表现。

其中以乐府体、七言歌行体和绝句体成就最高。

(七言歌行在李白这里才得到全面发展。

在诗歌史上有崇高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

生平和创作分期:

第一期:

读书游历期(712—746年)

这一时期为杜甫文学创作的准备期,并未形成鲜明的个性风格,但老杜已初见端倪。

第二期:

困守长安期(746—755年)

这一时期为杜甫思想发生深刻变化时期。

有兼济天下的愿望却连独善其身都难保。

混迹于上层社会使他看清了统治阶级的腐败荒淫;漂泊于下层社会,目睹了人民的苦难。

这为他成为人民诗人、现实主义诗人奠定了思想基础,老杜风格得以确立。

第三期:

陷贼与为官期(755—759年)

这一时期是杜甫和人民结合最紧密时期,形成了他现实主义创作的高潮。

“三吏”、“三别”为这一时期代表作。

第四期:

漂泊西南期(759—770年)

前期是杜甫一生难得安定时期,后期又遇动乱又不得不辗转流离。

是杜甫创作的繁荣期和收获期。

由于既有短期的安定又有长期的动荡,所以作品内容更加丰富。

主调仍是表现忧国忧民的作品。

这一时期作品艺术上更加精美,风格上更为多样,律诗的音律更加考究。

主要思想:

以儒家为主。

对儒家的社会理想不仅作为标榜,或稍遇挫折便转向“独善”,而是老而弥坚。

可以说忠君爱国是儒家基本思想。

而杜甫多数情况下把忠君和忧国忧民联系在一起。

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其重要特征一是舍己与为民、为国联系在一起,另一个是把爱民和爱国结合在一起。

诗歌理论上注重流变和创新,因而古今并重。

对近体律诗极力肯定提倡。

主张师法前人。

思想内容:

现实主义最高峰。

杜甫诗歌称为“诗史”,表现有:

一是关注祖国命运,最全面、最深刻的反应时代。

这类诗史具有生动性、深刻性和一贯性的特点。

二是同情人民的苦难,最全面、最深刻的反映民生。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杜甫诗歌的创作基点。

更可贵的是杜甫将忧国和爱民统一起来。

杜甫诗歌被称为“年谱”。

杜甫自传性的诗歌总是把自己和家庭的遭遇及命运与整个国家和社会紧紧地联系起来。

杜甫诗歌被称为“图经”。

(身经各地之时所作诗篇)三种类型:

着意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着意描绘自然风光的“壮美”;着意刻画某处江山的独自特色。

咏物非始自杜甫,却盛自杜甫。

 

艺术成就:

到达现实主义高峰。

1.典型化的描写是杜诗的重要特色之一,主要手法有两种:

一是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杜甫沙漠鱼细节描写和对比描写。

二是善于寓主观于客观。

诗人是饱含着感情来写的,但为了增强感染力,诗人尽量隐蔽自己,让诗中的客观人物和事实站出来讲话进而感染读者。

“三吏”、“三别”为其代表作。

善于运用极富个性化特色的人物对话和人物对白让诗歌主人公自己出场表白。

2.“沉郁顿挫”为其主要风格,成为杜诗的另一重要特色。

这和他的经历、思想。

特别是美学观有密切关系。

盛唐气象培育老杜磅礴的气势和崇高的理想,饿现实的黑暗使得他忧愤气质突显,忧国和忧民矛盾一直存在。

使得诗风沉郁。

杜甫诗歌创作上自负名单由于政治思想受压抑,使得美学思想扭曲,因而沉郁顿挫。

除了沉郁顿挫外,风格多样,包括清丽、真率、浪漫、潇洒自然等几种。

杜甫众体皆备,且众体皆佳。

语言造诣高,特别善于锤炼句意。

中唐诗歌:

诗歌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德宗贞元前期约四十年间,这一时期是开元盛世到元和中兴的过渡,世人心态萧瑟衰飒,大量诗歌作品表现出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雅高逸。

(被称为“大历诗风”)

德宗贞元后期到宪宗元和年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出现短暂中兴,,一大批士人积极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了强烈的现实关怀,诗歌也因此呈现出旺盛的创造力,产生丰富的新变,出现“诗到元和体变新”的局面。

韦应物:

少年任侠负气,加之年少而为近侍,作品中不乏慷慨大志,豪情很有盛唐之风。

后期,安史之乱,生活剧变,作品追怀开元盛世和自己早年经历,萦绕的是盛世不在的今昔之慨。

表达了对战乱之后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失望。

也有关注民生疾苦,特别是农民的苦难生活。

由于长期担任地方官,不少作品表达自己为民父母而不能出民水火的自责。

山水田园诗成就极高:

通过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传达作者恬淡自适和孤寂幽独的意绪,风格澄淡、意境超逸、气韵温润、语言洗练,为山水田园诗开创了新面貌。

五言古体写出的最富有特色。

受到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影响。

萧疏散淡的独特风格。

刘长卿:

1.诗作以凄凉萧瑟为主要的感情基调。

2.着重表现怀乡伤别,羁旅行役,隐逸闲适,叹老嗟卑等题材,其中透漏着国事衰敝,身世飘零的感伤。

3.表现对民生凋敝的深切忧虑,贬谪失意之苦,是其是诗作的另一主题。

4.注重写景抒情,尤其善于刻画落寞萧瑟的景象,从体裁上看,五古、五律、五绝都很好,一、以“五言长城”自诩。

作品语言省净而富有韵味,传达着冲淡的情怀,孤高的品格,深隽的感情。

5.七言律绝成就更在五言之上。

语言洗练,声调流畅,景象鲜明,意境浑融,形成清空流畅的独特风格。

6.局限性:

思想情感不够丰富博大,艺术表现才华局限,诗歌表达情绪比较接近,意境塑造手段不够丰富,写景抒情有时存在概念化、类型化。

大历十才子

自代宗开始活跃于台阁诗坛的一批诗人,其诗歌艺术成就为大历诗风最典型代表。

他们有台阁唱和的共同经历,诗风相近,奠定了大历诗风的基本风貌。

应酬之作:

最擅长题材是送行。

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擅长近体诗的创作,风格清空闲雅,韵律和谐流利。

内容:

主要是应酬唱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最擅长歌咏赠友惜别。

思乡怀亲。

也有大量的山水诗,大多闲雅恬静,韵味悠长,语言工巧。

不足:

表现视野狭窄,偏于抒写内心幽怨纤细感受,缺少刚健的气骨和昂扬热烈的情感。

艺术上多写近体诗,构思工质细腻,但由于精神层面的影响,诗作格局不够开阔。

意象选择上,多用萧瑟凄清的意象,使其反复使用,艺术表现带上程式化特点,艺术创造力单薄。

韩孟诗派:

元和体:

“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

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

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

元和诗歌的新变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唐士人面对复杂的政治社会形势,希望维护中央集权、振兴儒学,挽救时弊。

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自觉思考,以及重建社会价值观的自觉努力使诗歌表现了更丰富的理性思考。

中唐士人积极投身现实政治,对政治斗争的复杂与险恶的体会更加深刻,许多人惨遭贬谪流放的命运。

这些人生经历,使他们的情感趋于深沉,由此影响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貌。

  2,元和诗歌在艺术上重“人工”,讲锻炼,追求创新与变化,艺术表现“惟陈言之务去”,对语言、体裁、表现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开拓,在审美趣味上,或以通俗直露,或以怪奇幽僻,深刻地改变了以盛唐诗歌为代表的典雅浑厚、天真自然、风神秀朗的诗歌审美趣味。

中唐诗歌流派:

清代人李怀民将中晚唐诗划分为以张籍和贾岛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当代学者从中唐政治、社会、文化的变革和文学发展的潮流出发,将元和诗坛划分为韩孟和元白两大流派,认为“这两大诗派,一平易一险怪,但同时体现了中唐诗歌‘大变’的实绩,打破了大历以来诗歌的停滞状态,各自开辟了新的途径,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不小影响”。

韩孟诗派在艺术上的共同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明确提出诗歌是对内心激情的审美渲泄,而韩孟诗派所说的激情,又特别指向由现实坎懔所激发出的感激怨怼之情。

发乎穷愁坎懔的“不平”之鸣,才能真正感动人。

这一认识深刻地强调了诗歌的抒情特征,淡化了长期以来儒家诗教观念对诗歌抒情的礼教约束,极大地强调了情之感动,尤其是感激怨怼之情对诗歌创作的意义。

  其二、在审美取向上,追求雄奇怪异。

韩孟诗派追求对内心感激怨怼之情的审美渲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中正平和、典雅圆融的审美趣味,倾向于奇崛怪异的美学追求。

由于心胸不够开阔,这些诗人的具体创作,往往有刻意求奇尚怪之处,但他们在美学趣味上的鲜明追求,还是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艺术领域。

  其三、在艺术表现上,深裁物象,雕镌幽奇,极尽人工锻炼之能事。

韩孟诗派极大地改变了盛唐诗歌天真自然的创作方式,以奇崛怪异的审美追求,将在大历时期就开始显露的人工锻炼之风,发展到深雄幽奇、变态百出的程度。

韩孟诗派成就最突出的诗人有韩愈、孟郊、李贺等。

代表人物:

一、韩愈:

总体评价: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古文创作有极高的成就,而他的诗歌也呈现出巨大的创新特色。

内容:

丰富,有些是抨击时弊,表达现实感慨,还有一些作品则抒发了作者的人生失意之悲,如还有不少作品,或描绘山川之胜,或吟咏日常感受,四季风物。

  

艺术风格:

韩诗艺术上最突出的创造在于开创了狠重奇险、纵横排奡的风格。

韩愈身负大志,他对复兴儒学、重振道统有巨大的热情,加之自觉“养气”,他的身上中充溢着追求理想的雄豪奇伟之气。

中唐时代独特的现实环境,诗人的处境以及自身性格的特点,使韩愈的雄豪奇伟之气,更多地带上了愤激流俗的倔强兀傲,而不同于盛唐士人在豪放中所流露的天然开朗。

这促使他的诗歌作品既激荡着恢弘的气势,又表现出曲折顿挫、桀骜愤郁的强烈张力,造就了狠重奇险、纵横排奡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造就了韩诗独特的美学取向,也促使韩诗对古典诗歌的表现艺术进行了多方面的开拓与新变。

意象选择:

韩诗多偏爱那些惊怖、幽险、凶怪的意象,他很善于利用这些意象来刻画惊心动魄的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