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综合练习简答题标准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0188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环境保护综合练习简答题标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农村环境保护综合练习简答题标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农村环境保护综合练习简答题标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农村环境保护综合练习简答题标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农村环境保护综合练习简答题标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环境保护综合练习简答题标准答案.docx

《农村环境保护综合练习简答题标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环境保护综合练习简答题标准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环境保护综合练习简答题标准答案.docx

农村环境保护综合练习简答题标准答案

农村环境保护综合练习-3简答题答案

 

 

————————————————————————————————作者:

————————————————————————————————日期:

 

农村环境保护综合练习-3

简答题参考答案

1.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答:

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污水灌溉

(2)土壤退化(3)农药污染(4)畜禽粪便、生活垃圾

(5)焚烧秸秆(6)社区-庭院垃圾(7)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

(8)乡镇企业污染(9)地膜对土壤的危害(10)非农业占地

2.自然资源普遍性特点有哪些?

答:

自然资源普遍性特点有:

(1)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①自然资源在一定的区域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资源综合体。

其中任一要素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

②各种自然资源相互渗透,融于一体。

(2)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自然资源有限的,这是自然资源最重要的特性,也是我们在进行资源开发利用时首先应当明确的。

①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且分布是不均的。

②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们利用资源的能力和范围有限。

③资源可更新速率是有限的。

④资源的功能是有限的。

总而言之,就自然资源的质、量、时、空的属性,其开发利用是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我们大家必须牢记这一点。

同时,自然资源的潜力是无限的,其表现如下:

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将不断扩大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并不断拓宽其范围。

第二,由于自然资源的可更新性和循环性,可以周而复始地永续利用。

第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可以增大自然资源的潜力。

(3)资源的变动性;

(4)资源的多用性;

(5)资源的地域性和国际性。

3.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自然资源有限性,这是自然资源最重要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且分布是不均的。

(2)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们利用资源的能力和范围有限。

(3)资源可更新速率是有限的。

(4)资源的功能是有限的。

4.我国自然资源有哪些特点?

答: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1)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堪称资源大国。

(2)人均占有量低,资源相对紧缺。

(3)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偏大。

(4)水、土资源与人口组合错位。

(5)能源南北差异悬殊。

5.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在人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三种模式?

答:

在人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循环经济经历了三种模式,即:

第一种是传统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它强调对环境的征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第二种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其方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在经济发展同时又吃尽环境污染后果后,在注意环境保护。

而末端治理成本高,技术难度大,无法遏止污染;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倡导经济与环境和谐,强调“清洁生产”,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反馈过程,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最终达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目的。

6.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哪“四低”?

答:

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四低”,即资源产出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源回收利用率低。

7.我国政府在资源利用上拟将采取的策略与措施有哪些?

答:

我国政府在资源利用上拟将采取的策略与措施有:

(1)转变观念;

(2)搞好规划;(3)调整结构;(4)健全法制;(5)完善政策;(6)依靠科技;(7)示范推广;(8)强化管理;(9)宣传教育。

8.水资源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川径流地区间不均;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3)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4)各流域人均资源量分布不均。

8.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对策有哪些?

答:

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对策有:

(1)给洪水以出路;

(2)建设节水型社会;(3)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4)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权管理。

9.我国防治荒漠化的对策有哪些?

答:

我国防治荒漠化的对策有:

(1)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

(2)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3)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4)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减轻对草场的破坏;(5)调整产业结构;(6)改变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10.我国荒漠化防治重点工程分哪三个层次?

答:

我国荒漠化防治重点工程分三个层次,一是国家级重点荒漠化防治工程,主要包括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工程等三大工程;二是区域性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包括新疆和田地区生态建设工程、青藏高原冻融保护项目等六个项目;三是示范区建设。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是什么?

答: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

首先,生物多样性为农业生产提供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

第二,生物多样性可以影响和限制侵害农作物的害虫和天敌,减少农用化学品在农业中的应用。

第三,生物多样性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种类的原材料。

如木材、纤维、造纸原料、天然淀粉、油脂等。

(2)具有重要的医药价值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药物来源。

发展中国家80%的人依靠野生动植物来源的药物治病,发达国家40%以上的药物依靠自然资源。

(3)稳定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功能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关。

任何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对整个系统物质转换、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越丰富多样,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4)具有美学、教育、科研及旅游价值

在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中,各种生物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使自然界具有勃勃生机,到大自然中去,可以陶冶情操、增加知识。

同时许多生物有其独特的性质,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另外,生物多样性融观光、休闲、教育于一体,构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12.引起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有哪些?

答:

引起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生活环境的丧失和改变。

生物生活环境的丧失是野生生物数量下降以及走向灭亡的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的丧失——森林,热带雨林只占陆地面积的7%,却拥有世界50%~90%的物种;而在非洲和印度等地,森林面积正在逐步减少,生物将失去自己的家园。

(2)过度开发。

二战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掠夺性的,无论是海洋的捕捞还是陆地的狩猎,其开发利用的速度要远远超出这些资源的再生速度,如在英格兰的北海每年捕杀海龟达10万多只,使全世界7种海龟中有4种即将绝种。

另外,乱捕、倒卖一些珍稀动物更加速了这些物种的灭绝。

(3)单一化栽培和驯养。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长期的人工栽培和驯养,人为地选择具有较高生产力但物种数量极其有限的农作物和家畜家禽品种,许多与之有亲缘关系的野生动植物被人类淘汰破坏,造成遗传基因和种质资源的消失,农业物种单一化程度提高。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3.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是什么?

答: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有:

(1)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

(2)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

(3)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设施建设

(4)积极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科学研究

(5)广泛开展了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工作

14.人类利用气候资源包括哪两个方面?

答:

人类利用气候资源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能源与物质的直接利用,如太阳能供热、风力发电等;二是间接利用,如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生产有机物等。

15.生态系统具有哪些共性?

答: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以下共性:

(1)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2)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3)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系统。

16.固氮的途径有哪三种?

答:

固氮的途径有三种:

一是通过闪电、宇宙谁笑纳射线、陨石、火山爆发活动的高能固氮,其结果生成氨或硝酸盐;二是工业固氮(合成氨);三是生物固氮。

能够进行生物固氮的生物主要是固氮菌以及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等自养和异养微生物。

17.人类对自然磷的循环的干扰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

人类对自然磷的循环的干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开采磷矿制造磷肥和洗涤剂,加速了磷的损失;二是通过农田退水,大型养殖场排水和城市污水,将大量磷酸盐排入水环境中,造成富营养化。

18.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有哪三种情况?

答:

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破坏;二是环境因素改变,引起平衡破坏;三是信息系统的破坏,引起平衡破坏。

19.简述生态农业的特点有哪些?

答:

生态农业的特点有六个:

(1)多样性;

(2)综合性;(3)生产效率高;(4)稳定性;(5)持续性;(6)生态性(低耗、高效、少污)。

20.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答:

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基础有:

(1)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

(2)生物之间链索式的相互制约原理;(3)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4)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5)生态效益与究竟效益统一的原理。

21.生态农业的建设内容有哪些?

答:

生态农业的建设内容有:

(1)推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3)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品安全;(4)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22.生态农业系统的类型和模式有哪几种?

答:

生态农业系统的类型和模式有种:

1、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

这是一种根据各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合的生态农业系统。

该系统能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类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并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根据生物的类型、生境差异和生物因子的数量等,可将此类生态农业系统分为以下类型和模式:

(1)立体种植型;

(2)立体养殖类型;(3)立体种养类型。

2、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系统

这是按照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

在该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如废弃物排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各种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多次和循环利用,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并有效地防止了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根据系统内生产结构的物质循环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l)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

(2)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3)种、养业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4)种、养、沼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

3、生物相克避害农业生态系统

在生态农业系统中,人们利用生物相克关系,人为地对生物种群进行调节,在生态系统中增加有害生物的天敌种群,以降低害虫、害鸟、杂草、病菌的危害,从而减少农作物的经济损失,这类生态农业的运转体系就属于生物相克避害的生态农业系统。

(1)以虫治虫的生态农业类型;

(2)以禽鸟治虫的生态农业类型;(3)以菌治虫的生态农业类型。

4、主要因子调控的生态农业系统

在我国的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一些地区,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化等成为该地区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需要通过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等措施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人工调控。

特别是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控,也就是对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碱化等主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在中国,植树造林、控制沙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如控制沙漠化模式、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和改良土壤模式等。

5、区域整体规划的生态农业系统此类系统是在一定的地域内,运用生态规律将山、水、林、田、路进行全面规划,协调生产用地与庭院、房舍、草地、道路、林地等的比例及空间配置,把工、农、商联成一体,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从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这类生态农业模式有;①以林为主,农、林、牧结合,农工商一体化模式;②以解决能源为主,带动配套产业发展模式;③以农田为中心,水、土、林、田综合治理模式;④以畜牧饲养为中心,带动农、林、工、商、运各业并举模式;⑤农、林、牧、副、渔、工全面规划模式;⑥全面规划,建设配套生态农业工程模式。

23.生态农业有哪几种实用技术?

答:

生态农业实用技术有以下几种:

1、生态工程技术。

所谓生态工程技术,就是综合应用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系统工程学的理论,运用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所设计的多层次利用的工艺技术。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农业的立体种植、养殖技术;

(2)食物链结构的工程技术。

2、能源开发技术。

(1)沼气的产生及利用技术;

(2)太阳能利用技术。

3、小流域综合管理技术。

(1)水土流失治理技术;

(2)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

4、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对有害生物进行调节、控制乃至消灭。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

利用昆虫天敌的技术,如利用麻雀防治虫害、利用有益昆虫防治害虫和杂草,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利用微生物天敌的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寄生作用,致死害虫和杂草,如利用真菌防治大豆寄生性杂草菟丝子等,利用脊椎动物作天敌的技术,如稻田养鱼、养鸭,在旱作物地养鸡。

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在生态农业实践中已运用的这些技术主要包括:

利用牛粪、秸秆生产食用菌的技术;利用蔗渣、茶叶生产蚯蚓的技术;利用猪粪生产蝇蛆的技术;利用鸡粪猪粪生产饲料的技术;利用秸秆氨化技术;利用农业有机物制造沼气的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增强了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利用效率,有利于建立无废物的农业生产系统。

6、农业生产资料的生态化改造技术。

(1)控释肥料;

(2)新型农药;(3)降解地膜。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哪些明显的成绩?

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有:

(1)推广应用的农村省柴节煤、沼气、太阳能利用技术,其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2)创建了几种适用不同区域、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工程模式。

(3)推广应用了清洁能源。

(4)创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多种模式。

25.薪炭林有哪几种类型?

答:

(1)短轮伐期平茬采薪经营型;

(2)材薪经营型;(3)薪材经济经营型;(4)薪草经营型;(5)头木育薪经营型。

26.我国建造的户用沼气池有多种结构,但各有其不同的适应性特点,近年发展起来的几种新型沼气池有哪些?

答:

近年发展起来的几种新型沼气池有:

(1)曲流布料沼气池;

(2)赤泥双面革多功能沼气池;(3)铁罐沼气池;(4)两步发酵多功能沼气池;(5)溢流式小型高效户用沼气池;(6)塞流式自循环小型沼气池;(7)小型组合折流式沼气池。

27.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答:

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二是农业废弃物能源转换和资源化利用;三是开发新能源。

28.简述我国农村能源发展沿革。

答:

(1)从解决能源到开发优质能源;

(2)从增加能源供应总量到优化能源结构;(3)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4)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5)国家实施“乘风计划”和“光明工程”计划。

29.简述我国能源模式的特点。

答:

我国能源模式的特点为:

(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增值。

(2)在能源生态模式的运作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3)环境、生产和社会效益能得到协调发展。

30.节能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其途径有哪些?

答:

节能的总体目标是获得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其途径有:

一是达到同样的生产目标而减少了能源消耗;二是达到同样的生产目标而减少了原材料的消耗。

31.我国水体污染防治对策有哪些?

答:

我国近期水污染防治的原则和对策为:

(1)对流域或区域进行水污染综合防治。

(2)对工矿企业造成的水污染进行积极防治。

(3)对城市污水加强治理。

(4)加强农村水污染治理。

32.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有哪两个方面?

答:

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有两个方面。

一是由大气中的氧通过扩散方式补给,这是水中溶解氢的主要来源;二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的氧。

33.水体中溶解氧减少有哪三个方面?

答:

水体中溶解氧的减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耗氧有机污染物在降解时耗氧;二是还原性无机物质氧化时耗氧;三是生物呼吸过程吸收氧。

*34.含油废水通常有哪三种状态?

答:

含油废水通常有三种状态,

(1)呈悬浮状态的可乳油;

(2)呈乳化状态的乳化油;(3)呈溶解状态的溶解油。

35.生物处理(又称生化处理)的优点是什么?

答:

生物处理的优点是:

(1)效率高。

生化处理实际上是人造的生态系统。

它比天然生态系统除去污染物的效率高。

因为在整个过程,可以将经过筛选的分解某种污染物能力强的菌种进行接种、更新、充气和不断的循环,所以去除污染物的效果很好。

(2)适用范围广。

因为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多,生长繁殖快。

(3)可处理的水量大,技术方法成熟。

36.氧化塘处理废水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

氧化塘处理废水的基本原理是,在水中溶解或悬浮的有机物经微生物作用进行有氧分解,同时放出CO2和NH3溶于水中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放出的氧供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需要。

污水中的固体沉至塘底,其中的有机物进行厌气分解,产生沼气逸出水面。

CO2和NH3则溶于水中。

37.控制水体污染物排放量及减少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等,是控制水体污染的基本途径。

试简述有哪些基本途径?

答:

控制水体污染物排放量及减少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是控制水体污染的基本途径。

主要有:

(1)改革生产工艺,尽量不用或少用易产生污染的原料。

如采用无水印染工艺,可消除印染废水的排放;采用无氰电镀工艺使废水中不含氰,以及争取“零”排放等。

(2)重复利用废水,尽量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量减至最小。

如利用轻度污染的废水作为锅炉的水力排渣用水或作为炼焦炉的炼焦用水等。

(3)回收有用物质,尽量使流失至废水中的原料和成品与水分离,就地回收。

这样做既可减少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又可大大降低废水浓度,减轻污水处理负担。

38.按污染的范围大小,大气污染可分为哪几种?

答:

按污染的范围大小,大气污染可分:

(1)局部性大气污染;

(2)区域性大气污染;(3)广域性大气污染;(4)全球性大气污染。

39.根据燃料性质和污染物的组成,大气污染可分为哪几种?

答:

根据燃料性质和污染物的组成分类,可以分为煤炭型大气污染、石油型大气污染、混合型大气污染和特殊型大气污染四种。

40.按污染物发生类型分(最常用的方法),大气污染可分为哪几种?

答:

工业污染源——工业用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及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气等。

农业污染源——如农用燃料燃烧的废气、有机氯农药排出的污染,氮肥分解产生的NOx等。

生活污染源——民用炉灶及取暖锅炉燃煤排放污染物(烟尘和有害气体),焚烧城市垃圾的废气、城市垃圾在堆放过程中由于厌氧分解,排出的二次污染物。

交通污染源——交通运输工具燃烧燃料排放污染物,如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

41.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种类很多,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具有普遍性的污染物有哪些?

答:

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种类很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被人们注意到或已经对环境和人类产生危害的大气污染物大约有100种左右。

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威胁较大、具有普遍性的污染物有:

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氟化物及光化学氧化剂等。

42.我国酸雨特点有哪些?

答:

我国酸雨特点如下:

(1)以长江为界,南方酸雨多于北方。

我国南方酸雨现象普遍,而且有自北向南逐渐加重的趋势;我国北方酸雨现象较少。

(2)我国酸雨属硫酸型。

硝酸含量不足总酸量的10%,但随着城市汽车的增加,酸雨中硝酸的成分有增加的趋势。

(3)降水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雨水pH值低,夏季pH值高。

(4)城区的酸雨比郊区严重。

这说明城市的工业化活动对酸雨的形成是有影响的。

43.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有哪些?

答:

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有生活燃料、吸烟和居室装修引起的污染。

(1)居室内生活燃料的污染。

居室受污染的程度与住宅的建筑结构有密切关系。

居室的通风状况、气象条件等,对居室污染有一定影响。

(2)吸烟的污染。

(3)居室装修污染。

44.大气中有害物质主要通过哪几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答:

大气中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3个途径侵入人体:

第一,通过呼吸直接进入人体;第二,附着在食物或溶于水,随饮水、饮食进入人体;第三,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进入到人体,尤其是脂溶性物质更易从皮肤渗入人体。

45.全球变暖将引起世界温度带的移动,大气运动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降水情况也发生改变。

气候变化明显特点有哪些?

答:

全球变暖将引起世界温度带的移动,大气运动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降水情况也发生改变。

气候变化明显特点如下:

(1)大部分地区温度上升但也有例外。

温度升高在远离赤道的地区最为明显。

例如纬度70度到80度的极地高纬度地区,可能更频繁地出现更大的暴风雪天气。

(2)全球降雨量增加。

全球陆地降雨量增加了l%,但某些地区却可能出现更频繁的干旱天气,如美国的中西部农场带,可能由于蒸发迅速和风型改变而变得更为干燥。

(3)沿海岸的亚热带地区会出现更潮湿的季风。

(4)台风的强度增强。

飓风更频繁,更强大,并向高纬度地区发展。

46.城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有哪些方面?

答:

目前我国城市和区域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而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能耗大、能源结构不合理,污染源的不断增加,来源复杂以及污染物种类繁多等多种因素。

因此,只靠单项治理或末端治理措施解决不了大气污染的根本问题,必须从城市和区域的整体出发,统一规划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及措施,才有可能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

(1)制定综合防治规划,实现“一控”“双达标”。

(2)调整工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

(3)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源。

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能源仍以煤为主,且能耗大,浪费严重,而汽车尾气的污染又日益突出。

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必须要改善能源结构并大力节能,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①集中供热;②城市煤气化;③普及民用型煤;④积极开发清洁能源

(4)综合防治汽车尾气。

①加强立法和管理;②技术措施;

(5)完善城市绿化系统。

47.土壤环境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

土壤环境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点:

(1)土壤环境的物理学特性及其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①土壤孔性与污染物的迁移

土壤孔性是指土壤孔隙数量、大小孔隙分配和比例特征。

土壤孔隙分为无效孔隙(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和通气孔隙。

土壤的孔隙性对进入土壤污染物的过滤截留、物理和化学吸附、化学分解、微生物降解等有重要影响。

②土壤质地与污染物的转化

粘土吸附量大,被吸附的污染物呈较稳定状态,从而减少污染。

砂质土类,黏粒含量少,砂粒含量占优势,通气性、透水性强,分子吸附、化学吸附及交换作用弱,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弱,保存的少,同时由于通气孔隙大,污染物容易随水淋溶、迁移。

砂质土类的优点是污染物容易从土壤表层淋溶至下层减轻表土污染物的数量和危害;缺点是有可能进一步污染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

壤土,其性质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

其性状差异取决于壤土中砂、黏粒含量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