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9991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

《金融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

金融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金融学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货币概述

1.马克思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法和具体的历史分析法揭示了货币之谜:

①②③P9

2.货币形态及其功能的演变P10

3.货币量的层次划分,以货币的流动性为主要依据。

P17-20

4.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P20

5.货币制度:

构成要素P27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6.国际货币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难题)、牙买加协议

重点题目:

1.银行券与纸币的区别:

答:

银行券和纸币虽然都是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的货币符号,却因为它们的产生和性质各不相同,所以其发行和流通程序也有所不同。

(1)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它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2)纸币是本身没有价值又不能兑现的货币符号。

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在行使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只是交换的媒介,货币符号可以代替货币进行流通,所以政府发行了纸币,并通过国家法律强制其流通,所以纸币发行的前提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和统一的国内市场。

(3)在当代社会,银行券和纸币已经基本成为同一概念。

因为一是各国的银行券已经不能再兑现金属货币,二是各国的纸币已经完全通过银行的信贷系统程序发放出去,两者已经演变为同一事物。

2.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答:

含义:

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良币)必然会被人们融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当金银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发生偏差时,法定价值过低的金属铸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而法定价值过高的金属铸币则会充斥市场。

因此,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

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

P30

3.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

背景:

二战,美元霸主地位确立;各国对外汇进行管制.

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

●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建立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储备体系。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取消外汇管制,会员国在增强货币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

●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

作用:

●消除了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状况。

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汇率,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克服了国际金本位制下储备资产不足的弊端。

国际储备可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而不断增加,满足了国际结算对支付手段的需要和各国政府对外汇储备的需求。

●巩固了美国的国际金融霸主地位。

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大大增强了美国的国际金融实力,使美国获得了美元“铸币税”的巨大利益。

内在缺陷:

●布雷顿森林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资产,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美元的信用保证与国际储备资产不断增长的矛盾,即“特里芬难题”。

●汇率制度过于刚性,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

●国际收支调节的责任不对称。

●以美元为中心,美国操纵国际金融活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十分有限。

●固定汇率有利于美国输出通货膨胀,不利于其它各国

4.牙买加协议(管理浮动汇率)

答:

含义:

牙买加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欧元、日元、特别提款权等与美元共同发挥储备货币的作用。

主要内容:

●浮动汇率合法化。

会员国可以自由选择任何汇率制度。

●黄金非货币化。

●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

●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基金组织以优惠条件向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援助,以解决它们国际收支的困难。

●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评价:

积极作用:

1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里芬难题”,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以主要货币汇率变动为主的多种汇率体系安排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多变的状况。

3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行,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缓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条件下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的困难。

存在的问题:

●“特里芬难题”依然存在,国际储备增长具有盲目性容易形成全球国际储备泡沫化,加剧通货膨胀。

●浮动汇率制加剧了外汇市场的动荡,汇率风险加大增加了交易的成本,并引发投机资本大规模地盲目流动,破坏了世界经济的稳定。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缺乏效率和对称性,调节责任实际上落在逆差国和非储备货币发行国头上。

●IMF受美国等少数国家的操纵,不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贷款资金不足且不合理,作用十分有限。

5.特里芬难题

答:

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因此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要求美国提供足够的美元,以满足国家清偿的需要:

同时还要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

而这两方面是矛盾的,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黄金的风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而美元供给太少又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即所谓的“特里芬难题”。

实质是美元的信用保证与国际储备资产不断增长的矛盾。

第二章信用、信息与利率

(一)信用

1.信用的形式:

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核心)、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出口信贷)、P53

2.信用风险:

定义、特征:

客观性、传染性、可控性、周期性。

P59

3.信用工具:

(广义上与金融资产、金融商品、金融工具是同一事物)划分方式三种△按融通资金方式可划分为直接融资信用工具和间接融资信用工具(银行)。

P61典型的信用工具:

商业票据(△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4.信用工具的基本特征:

偿还性、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

P64

(二)利息和利率

1.利息率及其分类:

按计算方法的不同,利率分为单利和复利(利滚利)两种。

按性质不同又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两种。

按所处地位不同又可分为基准利率(△)和市场其他利率。

P69

2.利率理论: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真实利率理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IS-LM框架下的利率决定、IS-LM-BP模型的利率决定P71

3.利率市场化P77

重点题目:

1.银行信用的三大特点:

P54

答:

银行信用是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银行信用的债权人只要是银行,也包括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只要是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工商企业和个人。

2.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是从产业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它可以不受个别企业资金数量的限制,聚集小额的可贷资金满足大额资金借贷的需求

3.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一般主要用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但也不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2.出口信贷P55

答:

出口信贷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中长期贷款形式,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口,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形式。

根据补贴和贷款的对象不同,又可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

①、卖方信贷是出口方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对出口商提供的信贷。

②、买方信贷是由出口方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方式。

3.信用风险的特征P58

4.信用工具的基本特征P64

5.信用膨胀

答:

定义:

指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而产生通货膨胀的一种经济现象。

通常是由于金融机构放款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企业贷款不能如期归还以致影响资金回笼,以及国家财政赤字需以银行透支来弥补等原因造成。

经济生活中信用过度扩张的过程。

在国民经济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企业、财政部门或个人提供贷款,意味着形成社会购买力。

社会购买力要求有相应的商品供给,但一定时期内的商品供给数额有其客观限度,并不随着需求的增多而增多,如超过客观允许的限度提供贷款必然造成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当这种现象持续发展,影响较大时,就意味着信用膨胀。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往往出现信用过度扩张的现象,但这种趋向不会长期保持下去。

当信用货币不能顺畅地转化为金属货币时,过分扩张的信用就会在企业和银行破产清理的过程中被强制地压缩下来。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对信用的扩大没有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实现有效地控制,信用膨胀就很容易出现。

信用膨胀与通货膨胀有着密切联系,信用膨胀以通货膨胀为必然后果,通货膨胀也必定是通过信用膨胀的途径实现的。

因为信用的消长也必然同时是流通中货币数量的消长。

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信用膨胀的可能途径主要有:

存在大量无商品保证的贷款;发放过多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长期贷款;大量的财政透支、借款等等。

当这些贷款、借款等的扩大超过了金融领域所能负担的客观限度时,信用膨胀就会出现。

第三章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的概述

1.金融市场的分类:

按融资期限分类,短期市场又叫货币市场,长期市场又叫资本市场。

P84

2.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交易主体、交易对象、交易工具、交易价格P85

3.金融市场的功能:

资金积累功能、资源配置功能、调节经济功能、反映经济功能P86

(2)货币市场

1.短期借贷市场P90

2.同业拆借市场(短期临时性融资):

形成、特点、参与者、分类、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运作P91

3.商业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贴现市场(贴现利息的计算)P94

4.短期债券市场P96

5.回购市场P98

(3)资本市场

1.股票市场P101

2.长期债券市场:

发行方式:

集团认购、招标发行△、非招标发行、私募发行△

影响长期债券发行价格的因素。

P104

(4)其他金融市场

1.黄金市场:

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

2.外汇市场:

3.国际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欧洲货币市场)、欧洲美元P138

重点题目:

1.离岸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P139

答:

离岸金融市场也成为欧洲货币市场,特指经营非居民融资业务的市场,即外国投资者和外国筹资者之间的资金借贷业务所形成的金融市场。

它的产生与发展对推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促使国际融资渠道畅通,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顺利筹集大量资金的重要场所和机会。

2.缩小了各国金融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为全球性降低资本成本提供了便利。

3.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种种便利,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4.对一些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为其调节国际收支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缓和了国际收支失调,稳定了国际经济秩序。

另:

离岸金融市场对市场所在国来说,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

●通过所得税和其他费用收入,每年可获得数量可观的外汇收入

●有利于增加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盈余

●可以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

●有利于提高本国金融业的技术水平

●可提高本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

消极作用:

●增大了有关金融机构的风险

●助长投机活动,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削弱了有关国家货币政策的效果

●加快了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国际间的传递和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的国际传播

第四章金融机构

(一)金融机构概述

1.金融机构的基本类型P154

2.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六章)中央银行(△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制度)、(第五章)商业银行△、各类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基金、邮政储蓄机构)P155-159

(二)中国的金融机构

1.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

2.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现状: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格局P165:

金融监管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监督)、政策性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的分工)、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机构)P166-170△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P175

(三)国际的金融机构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建立、宗旨、组织结构、基金来源、主要业务(△IMF的贷款)

2.世界银行集团:

包括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开发协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

其中,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是重点。

建立、宗旨、组织机构、资金来源、主要业务活动(△提供贷款)P179

国际金融公司IFC宗旨、国际开发协会IDA宗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DA、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MIGA目的。

P182-184

3.国际清算银行(中央银行的银行)主要职能P184

重点题目:

1.分业和混业。

答:

(1)分业经营(SeparateOperation)就是指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进行某种程度的“分业”管制。

分业经营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分离,第二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子行业的分离,第三个层次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各子行业内部有关业务的进一步分离。

通常所说的分业经营是指第二个层次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分离,有时特指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分离。

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被称作分离银行制度(fragmentedbanking)或专业银行制度(specializedbanking)。

分业经营的优点

  1、有利于培养两种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一般证券业务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而商业银行业务则更注重于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2、分业经营为两种业务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环境,避免了竞争摩擦和合业经营可能出现的综合性银行集团内的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问题。

  3、分业经营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自身及客户的安全,阻止商业银行将过多的资金用在高风险的活动上。

  4、分业经营有利于抑制金融危机的产生,为国家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分业经营的不足之处

  1、以法律形式所构造的两种业务相分离的运行系统,使得两类业务难以开展必要的业务竞争,具有明显的竞争抑制性。

  2、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缺乏优势互补,证券业难以利用、依托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和网络优势,商业银行也不能借助证券公司的业务来推动其本源业务的发展。

  3、分业经营也不利于银行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尤其是面对规模宏大,业务齐全的欧洲大型全能银行,单一型商业银行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

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

从国内外的情况看,混业经营有诸多公认的好处,比如:

为资金更合理的使用、更快的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金融各个领域之间发挥协同作用,减少或避免拮抗作用;有助于对风险的系统监管等。

只有混业经营才有助于对风险的系统监管。

狭义的概念:

它主要指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业务交叉经营。

广义的概念:

它是指所有金融行业之间经营关系,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混业经营具有两个特征:

  第一是业务的混合,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可以兼营所有的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业务是不分离的;

  第二是管理的混乱,这种混乱既包括金融机构自身的管理混乱,又包括监管机构监管的薄弱。

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混乱表现在混业经营格局下严重的利益冲突与金融企业内部的风险传播。

混业经营的优势:

  1、全能银行同时从事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可以使两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

  2、混业经营有利于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

  3、混业经营使全能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和证券承销的风险。

  4、实行混业经营,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这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

[2]?

混业经营的缺点在于:

  1、容易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

  2、过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会产生集团内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的问题;可能会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

第五章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的概述

1.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P189

2.商业银行的性质:

一般企业、一种特殊的企业、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P192

3.商业银行的职能:

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信息中介、金融服务P193

4.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形式:

单元制、分行制、持股公司制、连锁制。

P195

(二)商业银行业务:

△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国际化P197-202

(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1.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盈利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P203

2.巴塞尔协议:

P211-213

重点题目:

1.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答:

(1)商业银行泛指专门从事货币存、贷和办理汇兑、结算业务的金融机构。

而非银行金融机构通常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门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

(2)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更全面、范围更广。

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都属于特种的金融机构,只能提供一个方面或者是几个方面的金融服务,而有些国家商业银行则是“万能银行”或者是“金融百货公司”,业务范围更加广泛。

而商业银行具有五个特定的职能,分别是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信息中介、金融服务。

(3)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是各种金融机构中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开设支票存款帐户的机构,这也是商业银行区别于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主要特征。

2.衡量商业银行安全性的指标。

答:

(1)贷款对存款的比率。

这一比率越大,风险就越高,否则,则相反。

一般要求贷款小于存款,留出足够的准备金以适应流动性的要求。

(2)资产对资本的比率。

这又叫杠杆乘数,既反映盈利能力,又反映风险程度。

比率越大,风险越大。

因为相对来说,资本较少,一旦出现资产损失,资本是保障债权人利益的最后屏障。

(3)负债对流动资产的比率。

这一比率越高,作为清偿准备的流动资产越显得不足。

(4)有问题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率。

比率越大,风险越大,安全性越低。

P207

3.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之间的关系。

答:

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

(1)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呈正相关关系。

流动性越大的资产,风险越小,安全性也就越高。

而盈利性较高的资产,由于时间一般较长,风险相对较高,因此流动性和安全性就较差。

因此,盈利性与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往往呈反方向变动。

(2)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A、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B、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了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就无从谈起。

C、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的重要基础。

(3)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者,要依据商业银行的自身条件,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通过多种金融资产的组合,寻求“三性”的最优化。

P207

第六章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独立性问题

1.中央银行的性质:

地位特殊性、业务特殊性和管理特殊性P231

2.中央银行的职能:

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银行。

P232

(二)中央银行的业务

1.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其他负债业务、资本业务。

P241

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再贴现业务、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黄金和外汇储备业务。

P243

3.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

重点题目:

1.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A.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概念:

是指国家建立单纯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领导全部金融事业的中央银行制度。

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最主要、最典型的类型。

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概念:

是指一国只设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利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责。

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概念:

是指在一个国家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

B.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概念:

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C.准中央银行体制

概念:

是指国家不设通常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承担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

D.跨国中央银行体制

概念:

是指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第七章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概述

1.货币需求及其理论:

含义;货币需求的分类:

按照动机分为主观货币需求和客观货币需求,客观货币需求又可分为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P255名义货币需求和真实货币需求。

P256

(二)货币需求理论

1.费雪提出的交易方程式:

MV=PT。

P258

2.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方程:

Md=KPY。

P259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M=M1+M2=L1(Y)+L2(r)P261

第八章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1.货币供给的含义P274

2.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货币供给理论产生的宏观背景和理论基础P276、货币供给模型:

Ms=mB。

P280

(二)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1.货币出自银行的两点修正P282

2.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P283

(三)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1.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意义和关系)P288

2.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

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两个特例;产生多倍存款的过程;P292扩张信用D=A×r/1.P293

3.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法定存款准备率(r)对存款创造的限制△、现金漏损率(c)对存款创造的限制△、超额准备率(e)对存款创造的限制;定期存款准备金对存款创造的限制。

P294

(四)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

1.基础货币“质”和“量”的规定性:

基础货币的含义、特点P297、△基础货币的完整定义P298

2.△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原理(货币乘数模型)、影响货币乘数的诸因素P302

(五)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1.货币供给的调控模式P304

2.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调控主体和基本因素△P306

(六)货币供给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

1.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P309

2.利率、汇率变动与货币供给P310

重点题目:

1.货币供给理论产生的宏观背景和理论基础。

答:

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是货币供给理论产生的宏观经济背景。

信用创造是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

信用创造学说认为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只是在接受存款的基础上才能发放贷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