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4906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文武镇初级中学1215教学模式

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曹刿论战》

主备教师:

田应武

辅备教师:

周梦来、何云华

使用教师:

罗宗有、赵学琼

备课时间:

2015年12月14日

使用时间:

第十六周

 

文武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曹刿论战》

授课时间

第十六周

主备

田应武

使用教师

周梦来、何云华、赵学琼、罗宗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1、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2、学习在岗位上“忠于职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

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2、“论”战的意义。

课件准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修改内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旧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编,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它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内容,是编年体史书。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②“长勺之战”背景

这场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襄公被杀。

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设法回国,抢夺国君之位。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成了齐桓公。

齐桓公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

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

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四、重难点字词意思,教师提示,学生找答案并识记。

1.又何间焉

间:

参与。

2.肉食者鄙

鄙:

目光短浅。

3.衣食所安

安:

养。

4.小惠未徧

徧:

通“遍”,遍及,普遍。

5.弗敢加也

加:

虚报。

6.牺牲玉帛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7.小信未孚

孚:

为人所信服。

8.小大之狱

狱:

案件。

9.既克

既:

已经。

克:

战胜。

10.望其旗靡

靡:

倒下。

五、重难点句子翻译:

1.又何间焉?

你又何必参与呢?

2.肉食者鄙。

大官们目光短浅。

3.何以战?

您凭借什么应战呢?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等,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的诚实不能使神灵信服,神不会保佑您的。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8.忠之属也。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登上车扶手眺望齐军。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

11.彼竭我盈。

敌军的士气已尽,我军的士气旺盛。

六、一词多义:

故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故克之所以

其其乡人曰代词,他的,指曹刿

公问其故代词指曹刿在打仗中的做法。

望其旗靡代词,指齐军

间又何间焉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之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不译

肉食者谋之代词,指迎战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登轼而望之代词,指齐军

七、古今异义:

牺牲古: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

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狱古:

案件。

今:

监狱。

鄙古:

目光短浅。

今:

粗俗,低下。

情古(以)实情判断。

今:

感情,情意。

忠古: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

忠诚。

八、词类活用

⑴.神弗福也福:

名词作动词,赐福。

⑵.忠之属也忠:

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⑶.公将鼓之鼓:

名词作动词,击鼓。

⑷.下视其辙下:

名词作动词,下车。

九、句式:

(1).判断句式:

①夫战,勇气也。

译为:

……是……。

②夫大国,难测也。

(2).倒装句:

①何以战?

——“以何战?

②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3).省略句:

①必以分人。

必以(之)分人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又何间焉?

(汝)又何间焉?

十、成语:

一鼓作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高涨。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第二课时

一、温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分析课文内容:

(一)故事情节,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第一段:

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说明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1层:

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层:

曹刿与鲁庄公战前对话,说明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第二段:

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

曹刿论战取胜的原因。

一)分析第一段:

 

1 、第一节,主要讲述什么内容?

 

主要是写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及和鲁庄公的对话。

 2.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①齐师伐我,公将战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同样含意的成语有:

 师出有名 班师回朝 

4、 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

由此可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他把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这正显示出他的“鄙”;未能“远谋”。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反映曹刿对统治者的鄙视,又显示出曹刿的自信和深谋远虑。

 

6、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8、“战则请从”这一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对于文章的结构它又起了什么作用?

 从这话中,可以表现出曹刿他自动请战的热忱,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

 

(二)串讲第二段:

 

公与之乘。

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

 战于长勺。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公将鼓之。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刿曰:

“未可。

”曹刿说:

“(现在)不行。

” 齐人三鼓。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

 刿曰:

“可矣。

”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啦。

” 齐师败绩。

齐军大败。

 

公将驰之。

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

 刿曰:

“未可。

”曹刿说:

“还不行。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 

(然后)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退去的情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 遂逐齐师。

于是追击齐军。

 

(三)分析第二段:

 

1、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1)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

 

2)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上文那两个词来验证?

鲁庄公“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

曹刿“远谋”(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四)串讲第三段:

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战胜,鲁庄公询问曹刿这样做的原因。

对曰:

“夫战,勇气也。

”曹刿答道:

“作战,是靠勇气的。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消失了。

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怕的是在此有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五)分析第三段:

1、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曹刿对作战的经过做总结。

2、总结了哪几方面内容?

就反击、追击的时机做了解释。

3、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和追击的时机作了议论?

你认为他对这次战斗的总结全面吗?

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的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

不够全面  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

六、小结: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二).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

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教师提示:

在具体情节中分析人物,战前对作战条件的认识,战中对战机的把握,战后对取胜原因的论述。

2、分析人物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

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