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 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475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7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 教案.docx

《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 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 教案.docx

第五章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景观生态教案

第五章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Ø教学目的和要求

v掌握景观的主要生态过程及其动力机制

v掌握景观的基本功能。

Ø教学重点和难点

v景观的主要生态学过程。

 

第一节景观过程

主要掌握

v景观的主要生态学过程

第一节景观过程

v景观过程的动力与运动机制:

1.1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

☺扩散:

随机分布格局

☺重力:

高度聚集的分布格局

☺运动:

在抵达的景观要素中高度集中,形成高度聚集的分布格局

第一节景观过程

2.媒介物

Ø风:

物质流(风),高压→低压

Ø水:

高处→低处;重力差

Ø重力:

滑坡、泥石流、塌崩等

Ø动物

Ø人

第一节景观过程

3.运动格局

Ø连续运动和间歇运动

Ø扩张和散布

第二节景观生态流(Ecologyflow)

一、空气流

1.空气流的动力

Ø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太阳辐射驱使地表气温上升,这是风的根本动力。

☺空气受热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冷空气补充过来就是风,这是风的直接动力。

☺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产生地转偏向力,这是风的间接动力

2.空气流的生态学效应

☺空气的流动,是物质气态循环的主要动力

☺水分

带来降水:

导致干旱:

干旱风

☺热量

☺携带污染物质,导致污染物质的转移和扩散

逆温层(temperatureinversionlayer)

1.逆温现象:

Ø冬春时节的早晨或傍晚,特别是在无风的天气里,在城市常常可以见到烟雾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就向水平方向漂浮起来,弥漫四方,整个视野很快就变得模糊起来,随着烟雾的袭来,天气阴沉,太阳无光,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同时也会闻到煤烟味和其它难闻的气味。

身体抵抗能力较差的人,便会出现胸闷、咳嗽、喉痛、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

v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v逆温层通常出现於对流层低层,厚度较薄,大约几百至千馀公里左右。

Ø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就象一个锅盖一样,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

v逆温层的危害:

☞逆温层能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逆温层影响的地区,大气都趋於稳定,对流不易发生;因此,一般逆温现象都会导致地面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大量烟尘、水汽等聚集在逆温层下面,聚积而使空气的能见度变差,也易造成大气污染,空气的质量变得恶劣

v由于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烟尘以及各种有害气体,上天无路,人地无门,只有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气层中,有利于云雾的形成,而降低了能见度,给交通运输带来麻烦,更严重的是,使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开去,加重大气污染,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带来危害。

v近代世界上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中,就有一半以上与逆温层的影响有关。

v逆温层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地面辐射冷却;

Ø因地面强烈辐射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气层冷却降温最强烈,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因此使低层大气产生逆温现象。

辐射逆温一般日出后,逆温就逐渐消失了。

☞空气平流冷却;

☞空气下沉增温;

☞空气的乱流混合;

☞锋面上形成的逆温。

v紧密结构:

☺乔+亚乔+灌木+草=密林带;

☺林带上下枝叶密集,几乎没有透光孔隙;

☺在林缘附近形成弱风区,风速减速速度快;

☺防风效果好,距离短,形成严重的湍流;

☺防风距离短,树高25倍范围之内。

v疏通结构:

☺乔木+灌木;

☺透光孔隙上下均匀;

☺树高的30倍范围内风速降低明显;

☺防风效果次之,防风距离较远(30-35倍),综合效果好

v通风结构:

☺孔隙多的屏障可以让大量气流通过,而防止湍流发生,因此防风效果最差

☺孔隙大的林带防风距离长(40倍处),但风速降低较小,而密实的林带,防风距离短但风速降低大。

☺上述气流原理广泛地应用在景观规划、设计和土地管理之中。

比如:

飓风、污染等。

影响防风效果的因素

v树高:

防风林带的防风效果与树高成比例

v林带方向与主风向的角度

v林带的结构

二、水流

v1.景观内水流特点

(1)下渗:

土壤孔隙的大小(下渗率、过滤水中的物质)

地下水或含水层(沙层、多孔岩石)

(2)地表径流

降雨强度超过下渗速度时,发生顺坡流动的地表径流。

v地表径流的速度大小与降雨特点,地形和植被有关

2.水流的物质成分

v悬浮颗粒

v细菌

v孢子

v种子

v朽叶碎片

v粘粒、粉粒溶解物

3.水流的景观学意义

v物质运动

☺土壤颗粒、污染物质、水分、灰尘、雪、种子、小昆虫、热量

v地质营力:

侵蚀、搬运和沉积

三、景观中的水分和养分运动

4.运动的形式与特征

☺水平运动:

主要表现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垂直运动:

  主要表现为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被植物吸收,经过蒸腾作用挥发至大气中,又经过降水或降尘进入土壤,或经过人类活动的影响将养分带入土壤中。

不同景观要素对水分和养分运动的影响:

v生态交错带

 对各种物质和生物体起到扩散和滞缓作用

v农业景观中的篱笆、沟渠网络

 可起到截留作用,调节水分和养分在农田景观中的流动。

v岸边植被缓冲带

☺对地表径流可起到滞缓作用,调节入河洪峰量

☺降低径流中污染物的含量,截留径流中的有机污染物

不同的景观格局对径流、侵蚀和元素的迁移影响差异较大。

v土壤流:

土层表面和土壤内部的流不太明显,但十分重要。

一部分由风造成,大部分由水形成。

v土壤流速的决定因素:

☺水的输入量和时间

☺土壤的结构,尤其是孔隙度

☺土壤对水中携带物质的渗滤效果,包括土壤颗粒对物质的吸附作用。

v土壤流携带物质分成两类:

☺颗粒物质,如细菌、孢子、腐烂的泥沙树叶等;

☺溶解性物质,如腐殖质、尿素、硝酸盐、可溶性盐等。

雨量大小对于颗粒物质与溶解性物质有很大的差异。

颗粒物质流和溶解物质流还有一个不同:

颗粒物质流发生在土壤表面,而溶解物质流发生在土壤内。

水流侵蚀发生的三个因素:

1地表失去植被覆盖,更多的雨水冲刷

2失去腐殖质后,矿质土壤暴露在降雨中,形成冲沟

3植物根系死亡,土壤颗粒凝聚力下降

A=f(R、K、L、S、C)

A-土壤侵蚀;R-降水程度;K-土壤侵蚀因子;L-坡长;S-坡度;C-植被覆盖

地表径流的后果

v使土壤变薄,生产力严重下降

v在地势低的地方形成堆积地貌,使汇积区的土壤更加深厚和肥沃

v侵蚀沉积物导致河床淤积,河流水位增高,水库淤积使水库库容减少,进而降低水库的泄洪机能,增加洪水的潜在危险

水土流失的危害

空气流和土壤流有两种运动模式:

☺连续运动,如:

水流(遇湖除外)

☺跳跃运动,如:

土壤流

空气流和土壤流的两种运动形式的差别在于景观结构的异质性,异质性增强,则

☺运动由连续运动变为跳跃运动

☺运动中的停顿点增强,流的物质与流程环境间的关系越密切

☺速度降低

三、物种流

1物种流的运动特征

物种流即动、植物穿越景观的运动。

三、物种流

1.1影响运动的两个因素

☺取决于廊道、障碍和斑块等结构因素

较同质的地区,流较稳定、连续;当物种从一景观进入另一景观时会发生变速或停顿。

例如:

大草原上的牛羊,沙漠上的狼群

☺取决于运动方向的景观元素是有利于运动还是障碍运动,所以分析物种运动,首先需要分析景观的异质性程度和景观中的对比度。

例如:

狐狸遇河,鹿遇森林:

速度变快

边界穿越频率(Boundarycrossingfrequency):

即物体在景观中运动时,单位长度上越过边界的数量。

反映景观的连通性。

1.2动、植物的运动类型同样分成连续和跳跃运动

跳跃运动分成两类:

☺一个生物体滞留一短的时期后继续运动叫休息点(reststop)

☺一个生物体移动到一个地点后能成功地生长繁殖叫长歇点(steppingstone)。

v例如:

南美北部一些物种,以一系列岛屿为中途站,越过加勒比海进行传播

1.3动物的运动

领域:

指的是用来防御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地区范围

动物有三种运动方式:

巢区内运动

即动物在窝的周围进行觅食和其他日常活动。

散布运动

即动物个体离开出生的巢区到达一个新的巢区的运动。

新巢区距老巢一般很远,近成年动物离开父母到新处筑巢。

疏散运动扩大小物种的分布范围。

例如:

☞迁徙(migration)

动物在不同季节利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周期性的运动。

分纬度迁移(latitudemigration)和垂直迁移(verticalmigration).

纬度迁移:

鸟类在冷暖地区的运动

垂直迁徙:

动物在山地高海拔和低海拔间的迁徙

v鸟类夏季在高海拔地区繁殖,冬季到低海拔越冬;欧洲山羊夏季在高山植被觅食,冬季到低海拔草地越冬

影响动物运动的因素:

v景观阻力

v斑块的大小和形状

v景观异质性

v景观格局

v廊道

举例说明景观结构对动物运动的影响

1、臭鼬(Mephitidaemephitis)

在北美分布很广,巢穴多沿树篱构筑,只有极少数臭鼬的活动范围超过巢穴附近1千米。

他们的往返距离随季变化,春天繁殖季节之后,雄臭鼬跑的更远,主要吃树篱上的小动物。

夏季在窝附近活动,可能此时食物丰富不需远行,秋季降雪之前主要沿树篱运动。

☺赤狐也广泛分布于北美,栖息在地下的巢穴里,以各种小动物为食,一种夜行动物,研究表明赤狐的窝几乎都筑在高地生境中,比如,林地、谷物地、草场、树篱、沙石地等。

并且在调查的517个巢穴中只有8个位于居民区275米以内。

说明与建筑物的距离是赤狐巢穴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巢区比臭鼬大,一般4千米、2-4千米,形状长方形。

☺在秋季和冬季,快成年和成年狐狸离开巢穴,原因不明,目标也不能预测,运动的平均直线距离雄性为31千米(最远211千米),雌性为11千米(最远为108千米),赤狐的扩散为不规则扩散。

分析具体个体的运行路线发现有建筑物地区是它们穿越景观的障碍,在距农家场院92米以内极少发现这种动物,湖泊迫使赤狐改变运行路线,没有狐狸游水过去。

小河、小溪不是重要障碍,河宽成为赤狐的障碍,赤狐的运动是跳跃的,不是连续的。

在夜间,赤狐的运动时间占85%,停顿时间占15%,用来休息或进行其他活动。

赤狐都躲避廊道,没有一只狐狸沿着河流大道,高速公路等主要廊道运动(也不于廊道平行运动),甚至白天睡觉也远离大道92米以外。

在这个实例中,廊道只起“过滤器”作用,而没有显示廊道的功能。

1动物回避对它不利的景观元素,许多动物生存要求一种以上的生境。

比如:

狐狸避开廊道、臭鼬躲开燕麦、白尾鹿生活在农牧交错带。

2廊道有时是栅栏,有时是通道。

比如:

树篱是臭鼬的通道,大河是赤狐的障碍

3巢区的形状通常是拉长的,有时是线条状的

比如:

赤狐巢区间一般存在障碍物(如:

峡谷,小河流,沼泽等)

4景观中不寻常的特征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比如:

沙漠中的绿洲,对沙漠动物比如狼就是水源。

1.4植物的运动

(2)植物的传播以散布为主

1)散播的媒介物:

水、风、动物重力等。

不同繁殖体,媒介物不同,散布的距离也不一样。

☺蒲公英靠风传播而且距离较远

☺杨树靠重力传播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