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综合质量测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6733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人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综合质量测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鲁人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综合质量测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鲁人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综合质量测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鲁人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综合质量测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鲁人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综合质量测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人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综合质量测评.docx

《鲁人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综合质量测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人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综合质量测评.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人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综合质量测评.docx

鲁人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综合质量测评

综合质量测评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千三百年后,大唐遗韵犹存,那就是唐诗。

回顾,唐诗像一道虹,跨越时空,璀璨依旧。

一个中国人,对大唐盛世可以无知,但对唐诗无法陌生。

自从牙牙学语,就可能手不离看图识字读本了,那里边多半是朗朗上口的唐诗绝句。

每从幼儿园墙外走过,常能听到唐诗朗诵: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声音稚嫩而甜美。

语文课本里,最无争议的,是唐诗。

中国人可以不识字,可以不读书,可以不写诗,但不等于就不会顺口来一首唐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诗像一个幽灵,依附于方块汉字,寄生于语言文本,寻常人等不留神,就有唐诗入眼、出口、悦耳。

如果说中国人身上诗性尚存,那百分之百是唐诗。

诗,遇着唐了,真诗之幸甚也。

国土一统,四海归心。

诗圣杜甫歌颂当朝,热情洋溢:

“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充实。

”衣食无忧,闲来做什么?

一边饮酒,一边吟诗,这就是唐人生活。

政治宽松,社会开明,诗歌就像蝴蝶翩跹起舞,人才也就“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了。

唐开科举,以诗取士,遂令学子一举成名。

唐太宗带头写诗,君臣唱和就像家常便饭。

上行下效,诗蔚然成风,仿佛是人,都会吟诗一首。

唐太宗还特设“弘文馆”“文学馆”,眼看着天下文人竞相来投,便得意扬扬地说: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那时的文人也好,英雄也好,都是写诗的行家里手。

诗以抒怀,养浩然之气;诗以言志,解胸中块垒。

思想不禁锢,灵魂得自由。

人人解诗,人人能诗,人人都有了诗的情结和诗家情怀。

祭祀大典,宴友小聚,吟诗作赋,几成惯例。

诗歌模糊了贫富贵贱,又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

诗甚至成了名片,拿一首诗就可以晋谒王公大人,不必担心吃闭门羹。

唐僖宗时,宰相郑畋的女儿因为喜爱罗隐的诗,害相思病了。

郑畋不但不嫌贫爱富,反而给女儿安排了一次窥视相面的机会,结果是相门千金嫌罗隐丑,此后连罗隐的诗都厌恶了。

郎才女貌未成佳话,唐时风气却扑面而来。

杜甫作《饮中八仙歌》,“八仙”中有王爷、宰相,也有布衣、和尚;有诗仙、草圣,也有名士、狂士。

他们既是豪饮者,又是善歌者,都有诗篇佳作留世。

李白本布衣,仅以诗名,便出入朝廷,“天子呼来不上船”,历朝历代除了大唐,再无第二例。

唐开元年间,诗人祖咏赶赴首都长安应试。

按照规定,他应该作一首五言排律,要求六韵十二句,他却一笔挥就两韵四句诗一首: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写罢走人。

过后有人问故,他朗然答:

“意尽矣!

”或谓之轻狂,或谓之潇洒,要非生在唐朝,考生安敢如此放肆?

唐诗多讽喻,皇帝老子都被娱乐、被开涮,《长恨歌》就是一例。

唐代揭露阴暗面的诗比比皆是,罕见有诗人吃不了兜着走的。

唐诗人只要“郁郁不得志”,便要吟愤世嫉俗诗,结果是顶多不让做官,不会真有人兴师问罪。

世人能背《长恨歌》,却鲜有人知杨贵妃也能诗,《全唐诗》里就收有她的一首《赠张云容》,写得鲜活生动: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美人如诗,诗如美人,读之,春心不荡漾,魂魄也悠悠。

今人张口大唐,闭口大唐,不读唐诗,如何能理解大唐?

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

历史上,与诗歌同呼吸、共命运的,只有唐朝。

开元盛世,出了诗仙、诗圣。

天宝往后,国走下坡路,诗也走下坡路了。

唐中叶诗人白居易虽然与李、杜比肩,却毕竟不能同年而语,国运使然,不得不然也。

如果说中国是诗国,那么只有唐代才配享此誉。

然而,唐诗已成绝唱。

李白、杜甫、白居易,古风、格律、叙事诗,都“绝”了。

最“绝”的是“绝句”,五言、七言四句,常常令人拍案叫绝!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圣不愧为诗圣,一首绝句,两副绝对,四幅让人拍案叫绝的图画。

如果把诗比作山,唐诗就是山之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果把诗比作树,唐诗就是参天大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如果把诗比作花,唐诗就是菊: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宋代虽然富可比唐,但雄风不再,于诗之上先少了胸襟开阔的底气和霸气。

元朝短命,汉民压抑,哪里还挺得起唐人的那种腰杆?

哪里还有心情吟风弄月?

明清以降,八股文取士,人的诗性非但不能培育,反而备受压抑摧残。

文字狱无孔不入,诗是罹祸之首,谁还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呢?

噫!

大唐去矣,唐诗也就当然成了永远的绝唱了。

1.下列对“绝配”与“绝唱”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朝政治宽松,社会开明,诗人以诗抒怀、借诗言志,解胸中块垒,给了唐诗充分生存发展的空间,诗歌创作达到最高的造诣。

B.唐朝以诗取士,写诗蔚然成风,也只有唐代才配诗国之美誉。

从诗人到体裁,都极具鲜明特点,令人叫绝。

C.唐代以降,虽富可比唐。

但雄风不再,其诗就少了唐代胸襟开阔的底气和霸气,诗歌创作已经很难达到唐诗的高度。

D.明清八股取士,人的诗性备受压抑摧残,文字狱无孔不入,诗人们压抑了尽情挥洒的勇气,这时期诗歌无法同唐代相提并论。

【解析】 C项对象失当,错在“唐朝以降,虽富可比唐”一句,原文是说宋代“富可比唐”,其他朝代很难说“富可比唐”。

【答案】 C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对唐诗太熟悉了,他们可以不识字,可以不读书,可以不写诗,但不等于就不会顺口来一首唐诗。

B.国土一统,四海归心,政治宽松,社会开明,加之开科举,以诗取士,皇帝带头写诗,唐朝这种土壤培育了唐诗。

C.诗可以抒怀、可以言志,加上唐代人人解诗,人人能诗,人人都有了诗的情结和诗家情怀,今人要理解大唐,就得读唐诗。

D.唐朝不管是祭祀大典,还是宴友小聚,吟诗作赋,几成惯例。

所以诗歌拉近了贫富贵贱的人之间的距离。

【解析】 D项,强加因果,“不管是祭祀大典,还是宴友小聚,吟诗作赋,几成惯例”是说在唐代写诗读诗很普遍,文中“诗歌模糊了贫富贵贱,又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的意思也是说不管什么人都写诗读诗,与上文不构成因果关系。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统治者带头写诗,使诗人的地位大大提高,无形之中鼓励了文人从事诗歌的创作,促进唐诗的兴盛。

B.国力的强盛、思想的解放、灵魂的自由、写作范围的扩大,使唐诗步入了一个空前鼎盛的黄金时代。

C.唐代有许多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诗歌,但是诗人不会因诗歌而被罢官,因此唐朝诗人只要内心不得志,愤世嫉俗,就写诗歌诉苦言志,而不会害怕有人兴师问罪。

D.诗成为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写诗成为求取功名的途径,写诗蔚然成风,使唐代诗歌的成就空前突出。

【解析】 C项曲解文意,与原文“结果是顶多不让做官,不会真有人兴师问罪”内容抵触,因此错误。

【答案】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汉学家叶嘉莹

上官云

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

温家宝致信祝贺,称先生七十年来孕育桃李,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重大贡献。

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

“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

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研读。

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

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她容貌端丽,天资聪颖,是典型的民国“闺秀”。

直到今天,叶嘉莹仍然打扮得十分齐整:

留着纤长指甲、佩戴粉边眼镜,仪态优雅。

或许是出于天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直到毕业时同学道别,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孤芳自赏’‘我行我素’。

很多人说我爱情诗讲得那么好,长得又不难看,但事实上,我真的没有感情方面的经验。

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她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24岁婚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遭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

“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

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

”在恩师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叶嘉莹的生活。

“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

我放弃研究还是不放弃?

”叶嘉莹自问自答,怅然叹息:

“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

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叶嘉莹远赴哈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并与人合作做古诗词研究。

那段时光,让她受益匪浅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

“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

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

‘你们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

’”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当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2008年,还荣获了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单看文学领域的成就,很难把这位学者跟柴米油盐联系起来,而她将二者平衡得很好。

虽然投入诗歌会忘记一切,但她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是:

“我不会因为能够读一点书就骄傲,在家里,媳妇儿就是媳妇儿。

”在北美教书时,为了节约开支,她“算计”租房地点:

要离教书的学校近、离女儿学校近、离菜市场近。

“我白天带了三明治上班,背着大书包,下班先到菜市场,抱着一堆纸袋子里的菜回家,洗菜切菜,洗米做饭,包括吸尘扫地都是我来做。

”这样的生活,她过了几十年。

在台湾,女儿刚出生,她甚至会亲手洗涮尿布。

在外甥眼里,舅妈就是洗碗做饭、伸手掏水沟的居家媳妇。

直到他去加拿大,才知道这位常常蹲着洗尿片的女人竟然是大学教授。

“事实上,就算我一直教书,我也不是好为人师。

”她说,“我的‘好’是‘好为人弟子’。

我喜欢学习。

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我是下了功夫去学习的。

”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

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节选自11月6日中新社刊文,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受父辈影响,叶嘉莹从小就涉猎古典诗词。

所以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她早早涉足古典诗词领域。

B.叶嘉莹屡经磨难,衣服、行李被丢掉了,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有关诗词的授课笔记,充分表现出叶嘉莹的感恩情怀和诚信品质。

C.叶嘉莹在哈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时,她每天很早起床,就餐简单,一直工作到天黑。

D.第六段写叶嘉莹“柴米油盐”的一面,表现了叶嘉莹作为普通女人的勤俭持家和不易,从又一侧面凸显了其人格魅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解析】 B项,并没有表现出叶嘉莹的诚信品质。

【答案】 B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材料第一段写温家宝致信祝贺,既强调了叶嘉莹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也从侧面衬托出叶嘉莹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B.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出于天然的气质,叶嘉莹“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几乎没人敢随便跟她讲话。

C.叶嘉莹十几岁就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打下了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从此爱上古诗词,并且能写出格律诗词。

D.叶嘉莹被从监狱放出后没有工作,先生仍在监狱,她身边又带着孩子,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得不放弃了古诗词研究事业。

E.材料末尾处叶嘉莹说:

“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这句话既表现了叶嘉莹的故土情结,也饱含着她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及对祖国的深情与热爱。

【解析】 B项,与原文不符,注意原文中“或许”和“编排”两处信息;C项,“能写出格律诗词”是在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之前;D项,“不得不放弃”的表述不严谨,注意原文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中“暂时”一词的限定。

【答案】 AE

6.九十高龄的叶嘉莹在致答谢词时说:

“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样的理解?

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对文中重要语句的探究题。

叶嘉莹在答谢词中的这句话展示出其人格魅力,可从文本着手,找出她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再结合实际来加以探究。

【答案】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叶嘉莹对毕生从事的古典诗词研究及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同时也表现了她在该领域获得巨大荣誉而无愧于自己选择的欣慰。

①叶嘉莹毕生热爱并执着于古诗词研究事业。

她边研究边教书,虽历经磨难,却从未放弃对古诗词研究事业的热爱。

远赴美国,教授古典诗词,潜心研究,执着于传播中国文化。

②叶嘉莹在古诗词领域获得巨大荣誉,无愧于自己的选择。

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

她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

③任何人要想做到对自己所选择的事业无怨无悔,就必须对它充满热爱,并且执着地做好它。

正是这份热爱和执着,推动着我们不畏困难,不断前进,创造成绩,直到成功。

如此我们才能像叶嘉莹一样无愧于自己的选择。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

秦王,这是我们燕国的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

三十年。

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

”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

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

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

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

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

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

”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

“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

不是流行穿越吗?

不是流行搞笑吗?

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

谁信?

谁看?

没人看,哪来钱?

没钱哪来房?

哪来车?

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

”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

“要演你演!

”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

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

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

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王》终于隆重上演。

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

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

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

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

怎么还刺?

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

“按老剧本演。

”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

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

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

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

“哈哈哈哈!

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

罢罢罢!

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

”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

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

奖金呀!

赵团长捶胸顿足。

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

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C.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

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解析】 B项,文中的赵团长属于有文化,但素养不高的艺术工作者,此项属于片面认识。

C项,“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有误,小说的语言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D项,金科与荆轲有形象性格上的对照,而覃望与秦王并无对照。

【答案】 A

8.小说中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王》,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是什么?

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情节安排的作用。

一般考虑前后有没有照应或伏笔,这样安排是否符合常情及有没有使情节更富有波澜等。

之所以答应演出,是因为赵团长的软磨硬泡,之后金科还是按照老剧本演戏,这样前后形成照应;金科是一个性格刚烈、坚持原则的人,赵团长软磨硬泡,他只能勉强答应,这也符合人之常情,之后金科又按老剧本演戏,这样的安排符合常理;金科按老剧本演出,才使小说更有曲折性,制造了波澜。

【答案】 ①这样安排情节使小说前后形成照应。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勉强默认为后文埋下伏笔,之后金科按照老剧本演戏,与之形成照应。

②这样安排符合常理。

金科的勉强答应符合人之常情,而这也使得后文的按老剧本演戏更能凸显金科刚烈、坚持原则的性格特点。

③这样安排在情节上制造波澜,在高潮处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

9.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者这样安排的作用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现及小说的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荆轲已死”是双关句,既指舞台上荆轲这一形象死了,又指金科从此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这样安排更能突出金科这一形象,有助于主题的深化,使小说在结构上更完整。

【答案】 ①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

②从人物形象上看,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

③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

④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深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高适者,渤海蓨人也。

……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

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颂。

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

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

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西。

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节上前。

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

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成都,八月,制曰:

“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

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

宜回纠逖之任,俾超讽谕之职。

可谏议大夫,赐绯鱼袋。

”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

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

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

上奇其对,诏与江东节度来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乱,会于安州。

师将渡而永王败,乃招季广琛于历阳。

兵罢,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迁彭州。

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

代宗即位,吐蕃陷陇右,渐逼京畿。

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

代宗以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逢时多艰,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

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

有文集二十卷。

而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10.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