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讲义简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6063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散文讲义简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古代散文讲义简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古代散文讲义简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古代散文讲义简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古代散文讲义简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散文讲义简本.docx

《古代散文讲义简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散文讲义简本.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散文讲义简本.docx

古代散文讲义简本

一、儒家经典与伦理本位

<先进>篇的“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

作者没有简单地抄录孔子和学生们的抽象议论,而是具体地摄下他们随便聊天的生动场景,截取一个真实的生活横断面。

一开始,孔子作诱导性启发,希望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政治抱负。

“子路率尔而对”,直截了当一席话,和盘托出他勇于作为的真实思想。

“夫子晒之”,婉转而含蓄地表露出孔子对于路不够谦虚的善意批评。

接着,冉有、公西华的回答,态度都很谦逊,用语极有分寸,—个侧重政治经济,一个着眼外交礼仪。

最有意思是曾皙,一边听别人谈话一边摆弄乐器,当老师问到他时,“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还没开口,那副颇不在乎的神气,已经和前面几个同学形成强烈对比。

在孔子再次鼓励之下,曾皙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理想: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轻轻几笔,勾勒出一幅色泽明丽的春游图,把一群活泼的青少年在老师带领下,任和风吹拂,在沂河边自由自在地游玩歌唱的欢快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生趣盎然的境界,引起孔子由衷的赞赏。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这段文字,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勾勒出不同人物的风貌,又传达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章法结构也精于剪裁。

五个人的言谈,以孔子一人贯穿,前半段处处留下伏笔,后半段以评论补充照应。

“冉有公西华二节,文法在中间相对。

以子路之‘率尔’,曾皙之‘铿尔’首末相对,晒子路与‘与点’之言相对。

四段事,三样文法,变化之中又极整齐,真妙文也。

”(方存之《论文章本原》)

二、道家经典与精神自由

、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风格特征

庄子散文的风格向来被认为具有“汪洋恣肆”和“恢恑(变诈、变化)憰(觉,怪异)怪”的特点。

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评论庄子之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构思、意境、笔法、语言。

A、雄奇开阔的意境。

庄子很善于把自己对自由无限的追求精神灌注于笔端,以挥洒自如之笔,创造出雄奇开阔的境界,表现自己对广阔天地、绝对自由的向往。

《庄子》散文第一篇《逍遥游》就展现了一幅壮阔神奇的画卷……几千里大的巨鲲瞬息间就变化为几干里大的大鹏,它振钥展翅冲天而飞,翅膀就像天边垂下的云影,遮天蔽日。

它起飞南徒,拍击水面三干里之遥,才乘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

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多么雄奇的境界!

真可谓汪洋您肆、滩奇变幻,使人体验出庄子内心蕴含着的极大力量和气魄,感受到一种涵盖宇宙的气势。

接下去,庄子笔锋一转,是一段关于九万里高空景象的神奇舒缓的描写: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里以天空高远苍茫的景象渲染大鹏飞翔的雄奇,用笔很轻,却通过对高远壮阔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人对宇宙、自然的一种思索,表现了飘逸、洒脱的个性,同时与前文的洋洋洒洒形成动与静的对衬,更显出境界的深邃开阔。

B、变幻神奇的笔法。

庄子散文的笔法不拘一格,变化无穷,最为人所称道。

清人林云铭评《逍遥游》说: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蒙,往尽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庄子因》)。

“庄周梦蝴蝶”的虚写之辞上。

刘凤苞说:

其用笔忽纵忽擒,忽起忽落,节节凌空,层层放活,能使不待齐、不必齐、不可齐、不能齐之意,如珠走盘,如水泻瓶,如砖抛地,乃为发挥尽致也。

”(《南华雪心编》)

庄子笔法的抑扬变化,还体现在字法、句法的灵活不拘上。

异趣横生的语言。

在庄子笔下,几乎就没有什么难以描写的东西。

如《齐物论》对“地籁”的描绘。

往往以极经济的笔墨,三笔两笔就传达出极丰富的内容。

《秋水》写惠子相梁,惟恐庄子取代自己,庄子给他讲了一个鹓鹐的故事:

“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庄子用比喻自己品德的高洁,用鸥喻惠子心胸的卑下,那个“吓’’字极生动传神,又有情趣。

陆方壶说:

“吓,怒其声,恐夺己食也。

世道交情,观此可以发一长笑。

庄生直为千古写出鄙夫鄙吝之态,只以一字形之,妙哉!

妙哉!

”(《南华经副墨》

《庄子》一书,历来注本极多。

传世最早的注本,有晋郭象的《庄子注》,通行本有清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和王先谦的《庄子集解》。

三一日一典

“开窍”:

如《应帝王》中的“儵与忽为浑沌凿七窍”,写中央之帝浑沌对南海之帝儵、北海之帝忽十分友善,儵与忽为报答浑沌恩德,想到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惟独浑沌没有,决定为他凿七窍,“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吸取了《山海经》中“浑沌无面目”的神话,发挥出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儵、忽的故事,说明以人为的创作来改造自然必然会毁灭自然。

其思想是保守的,但表现形式却异想天开,新鲜奇特。

前人对这则寓言十分赞赏,如刘凤苞说:

“险语足以破鬼胆,奇文:

妙文!

”(《南华雪心编》)

四思考与练习

1、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风格特征

2、《庄子·应帝王》中有“儵与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写中央之帝浑沌对南海之帝儵、北海之帝忽十分友善,儵与忽为报答浑沌恩德,想到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惟独浑沌没有,决定为他凿七窍,“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就是后人“开窍”一词的最早出处。

试结合这个故事,谈谈你对“开窍”的认识。

五 参考文献

必读篇目:

《庄子》:

逍遥游

第四节法家美文与先秦的论辩智慧

一关于韩非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脩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

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馀万言。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於秦,不能自脱。

人或传其书至秦。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曰:

“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悦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

“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於后世,学者多有。

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二论辩之文选读

1、《齐桓晋文之事章》

2、《说难》

  夫說者,有順逆之機,順以招福,逆而致禍。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以此說之所以難也。

凢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

(不知而說,雖忠見疑,故曰非吾知之,說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

(吾雖不自辯數,則能明吾所說之意,如此者萬不一,有所以則為難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盡之難也。

(吾之所說其不可循理,非敢横失,能盡此意亦復難有)凢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

可以吾說當之。

(既知所說之心,則能隨心而發唱,故所說能當)所說出於為名髙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弃逺矣!

(所說之人意在名髙,今以厚利說之,彼則為己志節凢下而以卑賤相遇,亦既賤之,必弃遺而疎逺矣)

所說出於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髙,則見無心而逺事情,必不收矣。

(所說之人意在厚利,今以名髙說之,此則為已無相時之心,而闊逺事情矣!

如此則必見弃而不收矣)所說隂為厚利而顯為名髙者也,而說之以名髙,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說之以厚利,則隂用其言,顯弃其身矣!

(所說之人内隂為厚利,外陽為名髙,今見其外說以名髙,彼雖陽收其身,内實疏逺。

若察知其内,說以厚利,私用其言外,明弃其身,以飾其名髙也)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宻成,語以泄敗。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所說之人其所謀事,身雖不泄,謀說者泛語言及所匿,似若說者先知其事,今以發動之,既懐此疑,其身必危矣)彼顯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

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

(所說之人顯出其事有所避諱,乃託以他故,而說者深知其事既所出入知所為所說,既知情露,必有危己之心)規異事而當,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於外,必以為已也,如此者身危。

(說者為君規謀異事,而智謀之士當知此者,自外揣之,遂得其謀,因泄於外。

君則疑已漏之,便以為不宻而加誅也)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徳忘,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

(君之於已,周給之澤未有渥厚,遂以知之極妙而以語之,行說有功猶忘其徳,若不行有敗則羞始生焉。

此正危身之道也)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身危。

(挑謂發扬也)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如此者身危。

彊以其所不能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不能而强,不已而止,必以不討而興怒,故危也)故與之論大人,則以為間已矣;(間,代也。

論大人必談以道徳弘曠,彼則以為薦大人以代之也)與之論細人,則以為賣重;(論細人必談以器斗筲,彼則以為短人而賣重也)論其所愛,則以為藉資;(謂為藉君之所愛以為已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已也;(甞,試也。

論君所憎則謂為試己也,含怒之深淺)徑省其說,則以為不智而拙之;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

(米鹽之為物,積羣萃以成斗斛,謂博明細雜之物,則謂已多合而猥交之也)畧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略言其事,粗陳其意,則謂已怯懦而有畏懼,不敢具言)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

(肆,陳也。

所說之事,廣有陳說,不為忌諱,則謂草野,凢鄙俗直而侮慢也)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

凢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耻。

(凢欲說彼,要在知其所矜,則隨而光飾之。

知其所耻,則隨而掩滅之,如此則順旨而不忤)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强之。

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說者因為之飾其羙而少其不為也。

(所說而成者,或有私事将欲急為,則示以公義而勉强之,彼雖下意從已,而不能止其私,此則為之飾其背私之意,而以不能順公為少有以激彼存公也)其心有髙也,而實不能及,說者為之舉其過而見其惡,而多其不行也。

(若所說心以公義髙,而其材實不能及,如此者則舉簡私之過見背公之惡,以不行私急為多,所以成其髙)有所矜以智能,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為之地,使之資說於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

(所說或矜以廣智,則多與舉彼同類之異事,以寛所取之地,令其取說於我,而我佯若不知如此者,所以助其智也)。

欲内相存之言,則必以羙名明之而微見其合於私利也。

(欲彼内有存恤之言,則為陳顯義之名,明其人能為此,又微言成此美名於私有,則利其人必得而相存者也)欲陳危害之事,則顯其毁誹而微見其合於私患也。

(欲為陳危之事,其有毁誹之者,則為之顯言又微毁誹,當為私患,其人必以誠而可試之)譽異人與同行者,規異事與同計者,有與同汚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有與同敗者,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

(說者或延譽異人與彼同行,或規謀異事與彼同計,其異人之行若與彼同汚則大文飾之言,此汚何所傷。

其異事之計若與彼同敗者,則明為文飾言此敗何所失,如此必以已為善補過而崇重之也)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

(彼或自多,矜其力,當就譽之,無得以其所難滯礙之概礙也)自勇之斷,則無以其謫怒之。

(彼或自以斷為勇,則無得,以其先所罪謫而動怒之也)自智其計則毋以其敗窮之。

(彼或自以計謀為智,則無得以其先所困敗,而窮屈之。

凢此皆所以护其短而飬其銳,其說可以無傷也)大意無所拂忤,辭言無所繫縻,然後極騁智辯焉。

(意無拂忤辭,無繫縻,其智辯得以極騁)此道所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

(說者因道此術,則得親近於君,終不見疑其辭,又得自盡也)

伊尹為宰,百里奚為虜,皆所以干其上也。

(二人自託於宰虜者,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聖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加如此其汚也。

今以吾言為宰虜,而可以聼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耻也。

夫曠日離久,而周澤未渥。

(離猶經也,謂所經久逺也)深計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致其功。

(斷,割)直指是非以飾其身。

(直指,言無所廻避也;飾身,謂以寵榮光飾相持其身也)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君則以不疑不罪以固臣,臣則以致功飾身以輸忠,故曰“相持如此者說之成也”)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問於羣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

大夫闗其思對曰:

“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

曰:

“胡,兄弟之國也。

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已,遂不備鄭。

鄭人襲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墻壊,其子曰:

“不築必将有盗。

”其鄰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財。

(此夕盗至,故大亡也)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

(二人謂闗其思、鄰人之父。

鄭武公所以戮其所厚,欲令胡不疑也,富人所以疑其薄者,不當為已同憂也)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

(其思鄰父,非不知也,但處用其知不得其宜,故或見疑或見戮,故曰處之難也)故繞朝之言當矣,其為聖人於晉,而為戮於秦也,此不可不察。

(晉人譎取士会於秦,繞朝贈之以策曰:

“吾謀適不用其言非不當也”,晉人雖以為聖,後秦竟以言戮之。

是亦處知失宜也。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

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

彌子瑕母病,人間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

“孝哉!

為母之故,忘其刖罪!

”異日,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啗君。

君曰:

“愛我哉!

忘其口味,以啗寡人。

”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

君曰:

“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啗我以餘桃。

”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

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

故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焉。

夫龍之為虫也,柔可狎而騎也。

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婴,触)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A、《说难》介绍:

《说难》是专门研究游说之术的论文,有些观点直接师承《荀子·非相》篇,也是战国时期这方面经验教育的总结。

韩非对游说的态度和孟子“说大人则藐之”不同,跟荀子严格区分君子之辩和小人之辩也不一样,其源盖出于《庄子·人间世》“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养虎之道,难免陈曲逢迎之嫌。

然而这篇文章分析缜密透彻,论述严谨周详。

开始就用层层剥笋法,揭示游说者必须十分注意掌握人主的不同心理,接着列举谏说中的十五种思想观念,进而提出针对不同情况而采取的十二种进言方法,再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说明“非知之难,处知则难”,和人主爱憎无常不可不察。

行文明白敷畅,层次井然而又峰峦迭起。

对于国君习性的解剖最为深切入微,喉下逆鳞之喻尤其警绝千古。

孙月峰说它“奇古精峭,章法句子无一不妙”,王世贞说它“巧夺天工”,董汾赞为“先秦奇文”(均见归有光《诸子汇函》)。

可惜,韩非虽然看到了游说之难,却不能自免,以致还是死于说难。

所以司马迁、扬雄、司马光都认为是个悲剧。

三《说难》分析

说难,游说人主之难。

全文紧扣住一个“难”字,论述游说之术在于曲意迎合人主,它在客观上显示出封建君主的自私、虚伪、专横和残暴,同时也暴露出那些游说者只知猎取功名利禄,不顾公义是非,一味玩弄权谋以求迎合人主的丑态。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总的论点,开头用“凡说之难”总起全篇,接着,先强调“难”不在游说者一边而在人主一边,再突出游说之难,难于知人主之心,然后用“名高”、“厚利”为例,具体说明人主之所以难知,是由于人主的所欲不同、表里不一,指明了“难”之所在。

第二部分就从不同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第三部分是绪论,以龙为喻,指出游说者要“无婴人主之鳞”,用这样的比喻结尾,既进一步突出中心,又生动形象。

第二部分为分文的主体,是从三方面周密论证并显现封建君主和游说者的人物形象的。

第一、列举十五种情况从反观论述游说之难,先连用七个“身危”,说明触及其一,游说者即有生命危险:

其一“语及所匿之事”-----被疑为知其隐私;其二“知其所以为”-----知其意图,引起顾忌;其三“规异事而当”致“事满怀于外”-----被误以为泄密;其四“语极知”------交浅言深,以致误解;其五“明言礼义以挑其恶”-----被认为挑剔过错;其六“与知其事”------被疑为居功;其七“强以其不能为,止以其不能已”-----被认为强其所难。

这七个“身危”表明:

人主不管游说内容的是非曲直,也不顾事实的真相,只凭他自己的爱憎和私欲,任意残害游说者。

接着,又连用了六个“则以为”、两个“则曰”,进而表明:

人主无端怀疑,任意构陷,只要一不称心,游说者就身临危境,文章具体分析的是游说之“难”,而封建君主的自私、虚伪、专横残暴的形象却透过字面活现在读者眼前了。

当然,韩非是极端的君权论者,主观上不会去揭露人主的;但由于他对人主心理理解得那么深刻,分析得那么精密,以致切中要害,客观上就起着揭露人主的可憎面目的作用了。

第二、针对游说之难,从下面提出十二种游说之术。

先总的指出: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

这句话的实质是说:

游说之术就在于曲意迎合人主。

接着,就列举了十二种游说之术,具体分析了人主充满私欲而又表里不一的心理,针对各种心理如何阿其私欲,投其所好,举其二“术”来剖析一下:

人主起了一种卑下的念头,想做某种事,心知不对,但不做又不甘心,游说者就要夸饰这种事是美好的,对人主不去做反而表示不满意,以示人主不能控制自己不是毛病,去做倒是应该的;人主志了一种高尚的念头,想做某事可实际又办不到,游说者就要指出这个意图的错误,表明做这件事的坏处,并对不去做这种事表示赞扬,以示人主不做不仅不可耻,反而是正确的。

如果把这十二种游说术的内容集资排列,加以分析,就可以看出贯穿其“术”的基本原则是:

不讲公义,不问是非,不择手段,只求迎合人主心意。

最后小结指出:

游说之士只有固结人主之心,取得宠信,才能游说成功。

并说:

这种做法“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士所耻也”。

这是韩非的政治观点在这方面的表现。

郭沫若《十批判书·韩非子批判》中说:

“君臣关系,在韩非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看成牧畜,另一种是看成买卖”。

“君既是虎豹,臣也就应该甘心做爪牙,只要把老百姓镇压得住,摄取他们的血汗和生命,那就国富兵强,主安位尊,而天下太平了。

”我们读“游说之术”这段文字,尽管也明白作者的主观意图,但从他的细致论述中受到感染的,却是眼前活现出那些为猎取功名而不顾公义是非,只求曲意迎合而卑躬屈膝的丑恶形象,情不自禁地产生憎恶之感。

第三、再举出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进一步论证游说之难。

主要是三个故事。

郑武公伐胡的故事,用以说明人主的表里不一,忠直之臣就惨遭杀戮。

邻人之父被疑的故事以及附带提及的关于绕朝的事,用以说明由于亲疏不同,处境各异,以致忠言者反遭谤毁,弥子瑕的故事,用以说明人主的爱憎无常,是非无准,人臣的荣辱立变,这三个故事总的突出游说之难,这样运用寓言和历史故事来作论据,使文章生动,更深一层地加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在客观效果上,那些封建君主和游说者的形象则更活现了。

这篇文章是韩非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韩文的特色。

论述透辟,锋芒锐利,形象生动。

而其社会作用和认识意义更值得注意。

韩非是先秦“法、术、势”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封建社会的极端君权论者,他把君臣之间乃至人与人这宰的归结为各图私利,要施展“抱负”的人,必得依附强力,才能“听用而振世”,因而也就可以不问公义是非,不择手段,只求投人主所好。

作者分析精密,论述透彻而又生动形象,大有助于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制度的丑恶。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在引录《说难》全文之前,说: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司马迁在这篇列传的最后又慨叹说:

“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韩非是封建专制暴力的鼓吹者,也是封建专制暴力统治下的被害者,他自身的遭遇,就是一个可悲的历史教训。

四 思考与练习

1、试分析《说难》一文的内容结构与艺术特色。

2、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中说:

“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这是说韩非子谙于人主心理、精于游说之术,可最后还是不能免于被秦始皇杀掉的命运,试通过《说难》一文分析韩非子人生悲剧的深刻原因?

五 参考文献

必读篇目:

《韩非子》:

说难

推荐泛读篇目:

《孙子》:

谋攻;李斯:

谏逐客书

 

第二讲 古代散文中的天人之思

教学目的:

1、掌握有关天人关系、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等主题的散文名篇或名段,分析传统士大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掌握相关散文名篇中精讲篇目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先秦各家关于相关主题的著名篇章与段落。

2、《归去来兮辞》、《前赤壁赋》、《秋声赋》、《伯夷颂》、《报任安书》等。

教学方法:

自读、讲授、多媒体图文展示、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节天人之际

一天人合一:

宇宙意识与生命意识的交融

1、引子:

《匆匆》,人生易逝,天地永恒

朱自清《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生命在宇宙中的对抗与挣扎:

《前赤壁賦》

此赋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因同年别有《后赤壁赋》,故称。

关于这一次赤壁之游,苏轼在《与范子丰》函中曾有所记述:

“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

……今日李委秀才来相别,因以小舟载酒饮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可知此赋为实录,可参照同时作的《念奴娇》词。

此赤壁非古战场嘉鱼、蒲圻间的赤壁。

“苏子愀然”以下主客对答的三个自然段,应是全赋的重心所在。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在这篇赋里,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

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了诗人与天地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但这种意蕴都不是藉抽象的灰色的言语表述,而是诉之于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触,因此才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一方是由月夜江上想起曹操的诗句,由诗句联想起曹操兵下江南,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进而产生了“千古风流人物”不免“浪淘尽”,空留山川遗迹的感慨,转而抱恨于人生须臾,江山无穷,登仙乏术的无可奈何;

一方则顺手以眼前的江水与山月作比,以水的逝去而又长流,月的盈亏而又永生的现象,阐发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归结到人生应投入大化(指心理),方能超脱无谓的苦恼,这两方面的感情,包括人生苦闷和物我参透,当然都是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烦恼以及要求摆脱烦恼的旷达态度的表露。

情景理的交融。

作为全赋重心的主客对答部分,没有前两段为之创造环境气氛,培养情绪,那么,主客对答的感情宣泄和哲理发挥,就不能产生出的效果。

首段是点题,描写赤壁泛舟的情景,就记游来说,仅此一段文意就已独立自足。

这一段的描写,主客的情绪是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