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习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5603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学习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学习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学习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学习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学习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学习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docx

《新学习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学习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学习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docx

新学习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

新学习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

作者:

日期: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

新课程标准下,通过模块组织教材,新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师生通过主题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新课程注重探究与实践,环境教育也需要探究与实践,方法上是相通的;新课程处处都熔合了环境教育的理念与内容,环境教育又为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的大量的素材。

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助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创造性地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下面,我就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谈几点初浅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下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生态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全球生态环境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

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相互之间,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

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因此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力和潜能的重要表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

石。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保持生物多样性与尊重

文化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全球化进程中,尤其应该重视维护不同物种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权利,尊重各民族在不危害人类共同利益和环境的前提下,为适应和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米取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三)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潜能和地球资源的再生潜能。

社会环境的健康发展受到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类应当了解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减少乃至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正是在反思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协调发展,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上加强交流、理解与合作,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保护好作为人类后代及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资源与环境。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引导学生参与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是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获得对环境的敏感性和关于环境的知识,另一方面,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培养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

同时,应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影响,增强忧患意识,对影响环境的行为采取审慎的态度。

二、新课程标准下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自然,尊重生命

2•关爱和善待他人,能积极、平等、公正地与他入合作,尊重不同的观点意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意识到公民在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建设可持续未来的愿望

4•关注环境,积极参与有关环境的决策和行动,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认识自然规律,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人定胜天”为题组织一次讨论或辩论活动,反思人类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及其带来的恶果。

理解关于环境的不同观点,通过交流和协商,形成保护环境的共识。

共同设计一套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行动计划方案。

以《京都议定书》为例,分析国际合作保护全球环境的意义和策略。

以“保护母亲河”为题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认识团队合作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珍视文化多样性,关注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

分析讨论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认识到保护本土文化的紧迫性,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愿望。

列举地区歧视或文化歧视的现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消除偏见或误解的建议。

以不同形式,如诗歌、绘画、广告设计,表现不同地域文化对不同生存环境的反映。

意识到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需要关注弱势群体,愿意采取行动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调查外来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在城市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将调查的结果与更多的人分享以减少偏见,增进相互的理解。

在反思个人行为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从本地着手,关注全球环境,并积极落实在行动上。

搜集古今中外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或文学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及其积极意义。

搜集各国和国际社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协定了解各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和发展动向。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

2.识别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环境问题,并设计、实施和评价解决方案3.通过多种方式和

途径,主动而有效地搜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

4.围绕环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有效沟通

5.批判性地思考区域或全球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对比各种解决途径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观察、描述并批判性地思考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

在实地观察、绘制地图、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说明一个区域在土地利用方面情况及可能存在的冋题。

针对私人购买轿车既带来污染又促进经济发展这一争议性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并陈述理由。

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的利弊分析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对策设计。

围绕自己选定的环境冋题确定调查范围设计调查方法制疋调查计划

针对本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设计调查方案。

就本地出现的食品安全冋题设计调查方案。

明确各种信息来源与

围绕某个地方性的环境问题,从不同途径搜集信息,对比

各种调查类型的对应关系,对自己搜集的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进行评价。

判断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搜集并对比不同媒体对某一环境问题的报道,分析各方立场。

根据搜集的信息,设计几种解决方案,对比并确定仃动方^<°

根据本地条件,提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地方性对策。

对比解决某个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的不同提案,分析它们的适用条件,以及反映的不同观点。

实施环境行动方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参与社区环境建设。

针对当地突出的环境冋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议。

(三)知识与能力

1.知道人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个人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

3.知道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

4.分析和理解经济技术、社会生活、政策法律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5.知道公民参与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并对比其效果

(1)自然生态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描述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破坏等现象中的元素循环过程及其环境特征。

描述地球上水循环和碳、氮、氧等化学反应。

运用二氧化碳的源和汇的知识,解释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措施的作用。

说明影响地球表层的主要自然过程,特别是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自然过程以及随之产生的地球环境特征。

以厄尔尼诺或拉妮娜现象为例,描述海水温度变化或风型变化对世界各地天气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考察周围地区的不同景观,描述其地貌特征并解释其形成的过程。

解释生境破碎、酸碱度、氧气、光照或水分等自然条件的波动对动植物种群的

影响。

探讨不同生境中能量和水、氧气、矿物等物质的数量及获取方式的难易程度对生物种类和分布的制约作用。

考察一片森林或草地,观察、测量并记录植物的种类或演替情况。

查米矿或道路、水坝、农田建设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破碎对物种的影响。

说明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

收集全球和我国有关生物多样性损失的统计数据,制作海报,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结合《中国21世纪议程》讨论我国生物

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仃动方案。

阐明生命环境是由彼此相互联系统的演变是不可逆的,理解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气候变化、引进物种等因素引起的动态系统组成;举例说明生态系的环境变化。

选择一种野生动物或植物调查其物种分布和生境的历史变迁,并分析其原因。

对比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态功能,探讨生态恢复的困难性。

(二)社会生活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了解人口控制的措施及其作用。

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人口控制措施及其效果。

讨论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知道多种多样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列举古今中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反思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调查各国环境保护纲领中涉及休闲娱乐方面的条款。

调查高尔夫球、狩猎等活动的环境影响。

(三)经济与技术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了解技术在人类与环境关系演变历史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知道误用和滥用技术会破坏自然环境。

利用人类经济和技术发展史上几次革命性变化(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交通运输革命等),描述技术发展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人类对资源的使用。

讨论现代武器和现代战争对环境的影响。

知道技术在给一些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对其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

分析水利设施对不同区域居民的影响。

搜集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分析其利弊。

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收集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论述,设计一个活动,帮助人们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对社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建设可持续发展社区的规划。

(四)参与与决策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了解环境政策和法律的制订过程井提出建议。

与环境政策与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员座谈。

了解学校和社区环境建设的决策机制与过程。

归纳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中不冋参与者的立场和行动并进行反思。

围绕本地的一次环境污染事件,开展一次角色扮演活动,体验与事件有关的各方人士的不同立场。

分析影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原因(个人的、文化的、政策的、制度的等),并就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提出建设。

分析在抵制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如何提咼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现状、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三、新课程标准下实施环境教育的方式

“渗透于课堂,师生互动;寄寓于活动,参与体验;示范于师德,行胜于言;训练于习惯,潜移默化;熏陶于环境,润物无声”

四、新课程标准下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1必修课渗透

即在中学学科中,尤其是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

学科教师运用该科的相关内容及基本原理去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点时,也增强了环境意识和环保技能。

学科渗透是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经常性渠道,它的实施分为两个单元:

(1)明确各科与环境教育关联的渗透面。

例如理科综合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为

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学习范畴一一物质(生物和非生物)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涉及环境教育的很多领域,所以可与环境教育关联的渗透面包括:

1生物与

环境。

如生物种群的数量、遗传变异及行为活动等对环境的影响;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保

障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对环境的作用;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等。

U.非生物与环境。

如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物质的工业化生产对环境影响产生噪声、

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城市布局、环境规划对环境保护的作用等等。

除此之外,生物、地理等学科也明确制定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渗透面。

(2)确定教材内容与环境教育关联的渗透点。

地理:

在地理课程性质方面指出: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基本理念中强调:

高中地理课程要“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明确了“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来编写教材和教学的要求。

由此可见,高中地理课程是渗透环境教育的良好载体。

化学: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的教育,注意环保教育的渗透。

必修模块《化学2》还专门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列为一级主题,“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为二级主题,教育学生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教材中很多章节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并且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污染的成因、危害,特别指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赤潮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现例举如下:

臭氧层保护问题、酸雨、光化学烟雾、固体废物。

生物:

《标准》明确地提出“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路,除了观念新、教学内容有所调整并配以相应的评价体系,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地作为新的课程目标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达到《标准》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目标,进行环境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物理:

现行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章节就是环境教育的内容。

例如:

噪声污染、废气污染、放射性污染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材料。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寻找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揭示物理与环境的关系。

还可以

多种形式和方法渗透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环境教育的内容。

如在讲乐音、噪声”时,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如《春江花月夜》、《泉水叮当响》、《贝多芬交响乐》、《莫

斯科效外的晚上》等,把学生引入音乐的王国,再用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

听了这首曲子,大家体会到乐音是丰富多彩的,人们把欣赏音乐当作一种高雅的享受。

然后再播放一段噪声,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比较,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特色课强化

即在教学大纲规定之外,专门开设环境教育课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技能。

特色课是环境教育的拓展、延伸和深化,它使分散于各学科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更加概括化、具体化、系统化。

可在低年级试点开设了环境教育特色课,由专门的学科教师任教,还成立了环境教育备课组,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识。

例如知道

环境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环境的构成;评价环境的指标;环境污染的种类等。

U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例如理解中国为什么是一个缺水性国家;植树造林究竟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

总之,要让学生明白人类的社会活动不能违背可持续发展理论。

川掌握保护身边环境的简单技能,即培

养学生的绿色生态行为。

例如回收废电池;随身携带垃圾袋;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等。

3活动课增效

即发动学生群体开展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积极主动参与环境教育。

它具有主题新颖、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特点,打破教材教学形式呆板、内容枯燥的模式。

同时,它也突出学生的可参与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并且突破了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能力培养的现象。

我校活动课的形式主要有:

兴趣活动课,参观活动课,团队活动课、实践活动课、竞赛活动课和探究活动课等。

(1)兴趣活动课,它是基于学生兴趣爱好而开设的小范围的课程。

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以下活动:

①定期开展各类兴趣活动(包括探讨活动、演讲活动和观摩活动等);校“创绿办”主办,由各年段承办的“环境小论坛”演讲会和辩论会场场爆满。

②学习和掌握环保的基本常识和技能,监测学校饮用水质及学校周围噪声污染和大气染污状况;③进行汀

江水质测定实验,初步分析、评价其污染状况等。

另外,我们在活动课中开设了“园艺栽培小组”,吸引学生来学习绿化环境、美化空间的知识和技能。

(2)参观活动课,它是基于一定教育目的而组织学生集体参与的课程。

例如2005年1

月,我校学生社团到紫金山开展“奉献金色财富,再造秀美山川”主题实践活动;2005年

10月,校团委组织团学干部到上杭境内各饮用水生产厂进行参观考察;2006年4月,校

团委组织学生代表考察我县第二水源,参观的同时,我们要求学生作访问记录,回校后再

根据所见、所闻、所想写出心得体会,最后进行交流。

(3)实践活动课,它是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活动的课程。

例如面对“我县城区居民饮用水水质状况”,我们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对自来水的成分进行分析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对自来水成分的实验探究,激起了他们对身边水环境探究的兴趣,他们自主地成立探究小组,禾U用课余时间他们深入生活实际,有的探测我校状元湖的水环境,有的探究我县第二水源水质状况,有的去参观县自来水厂,学习水的净化过程,有的去县环保局、防疫站,向专家请教如何检测饮用水水质、如何监测汀江流域的水质变化……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亲自动口、动手、动脑增强环境教育的直观性和可行性。

(4)竞赛活动课,它是学生展现自身环境素质的课程。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关环保网页、环保动画制作的比赛。

我校在实施环境教育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将家里的废纸、易拉罐等回收利用,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变“废”为“宝”。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增强了广大学生的环境

保护意识。

通过相互间的竞争,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环境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加强了环境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5)探究性活动课,它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环境问题的课程。

学生先确定课程(如《水在泣诉》),然后通过调研、实验等方法(①实地调查居民家及公共场所的水龙头漏水情况;②进行“水龙头定时滴水”实验和对全市漏水量的估算)了解、认识身边的环境状况(水龙头漏水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醒人们关紧水龙头,及时检修、更换坏、旧水龙头外和进一步加强节水宣传和教育)。

4专题课深入

即以广播讲座的形式,就某个的特定方面向学生传授环保信息和环境知识。

它的选题往往与社会环境宣传、教育同步,内容新鲜而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关注吸引力。

我校利用环境教育宣传周(月)对全校师生进行环境知识普及,内容涉及:

①污染源的产生、危害及防治;②生态系统及生态平衡;③国内外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④环保条例及相关组织等各个方面。

除此之外,我们还用“请进来”的方法,即请环境专家来我校进行环境教育专题讲座。

5班会课升华

即通过学生组织环境主题班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会与学校的环境教育融合,进而将他们所学到的环境知识升华为环境意识。

着力提高学生的“两个意识”、告别一个

“不良行为”和形成一个“良好习惯”。

“两个意识”就是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告别一个“不良行为”就是要告别随手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形成一个“良好习惯”就是要养成

“爱我校园、美我校园”的习惯。

班会课的形式多样、新颖活泼,可以穿插小品、相声、歌唱、舞蹈、朗诵等艺术形式,也可以加入游戏、竞答等活动。

所以,班会课最容易发动学生找到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同时也可以加强师生间环境意识的交流。

6隐性课外化

即通过非教学手段表达环境意识。

它属于一种软性教育途径,旨在创造学校的环保氛围,激发学生将学到的环境知识外化为环保自觉行为。

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扩展绿化空间。

校园环境的绿色品味具有潜在的育人功能,因此我校不遗余力地在

校园里进行绿色包装,体现校园环境“园林化”,例如:

开辟大型花坛;发展墙面垂直绿

化;布置班级绿化角等。

(2)争创“绿色学校”。

争创“绿色学校”的过程可以形成一种集体环境意识,从而

暗示,规范个人的行为意识。

2002年,我校被省教育厅、省环保局评为“省级绿色学校”;2003年12月,我校被福建省绿化委员会评为“省级花园式单位”;2004年,我校被中共

龙岩市委、龙岩市人民政府授予“造林绿化十佳单位”;2006年我校被省教育厅、省环保

局授予“十五期间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

(3)拓展环境宣传途径。

环境教育从形式上更依赖于宣传,所以我们积极拓展环境宣传的途径。

例如,发行学生周刊《环境与我们》;撰写环保警语;布置环保宣传画廓和板

报;开展环境纪念日宣传活动(Reduce,减少废物;Reuse废物再用,Recycle,循环利用);建造环境主题雕塑等。

(5)制定环保行为规范。

制定环保行为规范可以使环境意识有外在表现的依托,以此来

指导自身的言行,我校学生在学习《全球青少年环境公约》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制定了

《上杭一中环保行为规范》,倡导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6)建立劳动教育制度。

(校园环境卫生与文明劝导由班级轮值)劳动值勤不仅是劳动价值观的体现学生通过劳动(包括清扫校园垃圾、清洁校园设施)来美化校园环境,也是环境价值观的体现一一学生在劳动中体会不同的环境状况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包括感官上的、心理上的,乃至生理上的影响)。

(7)仪式熏染。

各种仪式,特别是升旗仪式在学生心里存在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容易产生思想共振,基于这样的心理基础,我们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及各种场合对学生进

行动员和教育,在全校营造“绿色”的氛围,熏染学生的思想、情感,触发他们的环境意识。

五、新课程标准下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

环境教育的途径、内容和教育对象决定了环境教育的方法。

反过来,恰当的环境教育方法又能提高环境教育的有效性。

另外,区别于传统的学科教学,环境教育没有显性的考核标准,这也为环境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们经过不断摸索、实践,找寻到了一些新的环境教育方法来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

例如:

1分层递进法

即针对不同层次,特别是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环境教育。

因为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想行为控制能力存在差异,如果简单地搞一刀切,就无法达到环境教育的预期目标。

所以,分层递进的教学思路贯穿于我校环境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2行为实践法

即让学生通过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将所学的环境知识加以实践应用。

环境教育是一种意识教育,但它的最终目的却是释放意识为良好的社会行为,所以我们在环境教学中加大了学生行为能力的培养,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行为实践机会。

当然,通过行为实践教学,我们的学校环境教育还能进一步向家庭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深入,拓展了环境教育的空间。

3自主探究法

即在教师的辅导下,鼓励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对照实验、查阅资料等手段完成某一环境命题的研究。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还能提高他们对环境教育认识水平。

但是,自主探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自主探究法一般都适用于高年级学生。

4关联渗透法

即结合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景,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行为惯例,发动学生进行自我环境教育。

通过关联渗透,学生不只能矫正自己行为习惯上的错误,还能带动身边的人(包括父母、亲属、同学等)加强环保意识。

不仅如此,关联渗透把学生放在了主动学习的位置,提高了他们参与环境教育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只要我们勇于创新,就能找到更多的环境教育途径和方法。

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多思考,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握新课程与环境教育的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