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4715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7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解析版.docx

《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解析版.docx

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解析版

1.学会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

2.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

因为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资源枯竭

成因:

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

表现:

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

后果:

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

(2)生态破坏

成因:

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表现: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后果:

生态恶化。

(3)环境污染

成因:

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有害物质。

表现: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后果:

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严重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特别提醒】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①环境污染是指因为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生态破坏是指因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阶段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人类社会早期

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处于被动地适合环境的境地

很肤浅

农业革命以后

随着人口增加,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增大,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

人地关系理论

主要核心思想

19世纪

地理环境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20世纪初

可能论

人对环境具有适合与利用的选择水平

“二战”以后

和谐论(人地协调论)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20世纪80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三、地理关联图判读技巧

地理环境整体性图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一种使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相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或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图形。

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相关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网成图。

常见的有天体系统图、国家或区域经济部门结构图、工业或农业布局因素关系图、人口的各种构成图、环境各要素关系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等。

关联图的判读一定要注意图中信息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联、两图之间的关联、图中已知信息与未显示信息之间的隐性关联等。

判读时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1.关键环节突破法

①浏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示意图的地理事物的主题;②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点;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④将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信息;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检查一遍,以补充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准确。

2.直接代入尝试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能够使用直接代入法,实行尝试求解答案。

高频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例1、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年国家发改委年度报告称:

渤海面临七大环境问题。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

国家发改委近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08~2020年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指出当前渤海面临七大环境问题,它们分别是:

第一,该规划报告认为该流域淡水入海量明显减少,水环境基础条件逐年降低。

第二,陆域入海污染物排污总量居高不下,部分区域海洋功能受损。

第三,湿地面积萎缩,生态防护林体系未建成。

第四,溢油风险增大。

随着渤海各港口油类及化学品吞吐水平的持续增大,重大船舶溢油事故风险也将随之增加。

第五,赤潮发生概率增大。

第六,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未能按期完成。

(根据国务院领导对国务院办公厅1999年办588号文件的批示,环保总局联合国家海洋局、交通部、农业部和海军以及环渤海的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政府,共同编制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

第七,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系统性。

(1)请将字母代表内容的代号填入图中的方框内,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A.人口增长过快

B.环境问题

C.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增加

D.资源短缺

E.生态恶化

F.超出环境的供给水平

(2)渤海面临的环境问题中,哪些是生态破坏方面的?

哪些是环境污染方面的?

(3)针对渤海水域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形势,你认为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使渤海真正成为“碧海”?

【答案】

(1)①A②F③D④B⑤C⑥E

(2)生态破坏:

淡水入海量明显减少,湿地面积萎缩等;环境污染:

陆域入海污染物、溢油、赤潮等。

(3)严格控制陆地污染物排入海洋,海上石油开采及石油运输过程中防止泄漏,控制近海海水养殖规模,保护沿海湿地,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要按计划实施,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环渤海各省区增强合作与交流等。

【变式训练】2019年7月29日,俄罗斯沃罗涅日州发生多起森林大火,森林着火面积达到3000顷,烧毁了3处露营基地,3家医院的病人被迫撤离。

结合下图(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引发此次火灾的自然原因可能是()

A.土地荒漠化加剧B.温室效应增强

C.水土流失加剧D.土壤肥力下降

(2)此次火灾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有()

①大气污染②生态环境恶化③臭氧层破坏加重④自然灾害频发⑤地震、火山加剧⑥生物多样性锐减

A.①②④⑥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D.③④⑤⑥

【解析】第

(1)题,因为该处是森林,所以A、C、D三项不可能出现在该地,更不可能引起火灾。

(2)题,火灾不可能引发地震、火山,而火灾的污染气体主要为碳氧化物,不会加重臭氧层破坏。

【答案】

(1)B

(2)A

高频考点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例2、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2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等;古人对生态环境理解的局限性,如:

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人口数量等。

【变式训练】“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以上都是我国古代相关人地关系的思想。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定胜天论

C.和谐论D.可持续发展论

(2)该思想形成于()

A.农业社会时期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D.后工业化时期

【答案】

(1)A

(2)A

高频考点三、地理关联图判读技巧

下图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的处理系统示意图,请选择准确的选项,完成方框。

下列选项准确的是()

A.①回收处理②作工业原料

③填埋、焚烧或循环利用④作肥料

B.①回收处理②作工业原料

③作肥料④填埋、焚烧或循环利用

C.①作工业原料②回收处理

③作肥料④填埋、焚烧或循环利用

D.①填埋、焚烧或循环利用②作工业原料

③作肥料④回收处理

解答:

能够将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直接代入图中,思考其与上面对应的废弃物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垃圾处理原则,通过对比得出准确答案,如可循环利用垃圾作工业原料最合理;食品垃圾属于有机物,作肥料最好。

答案:

B

高频考点四、环境问题分析

例4、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相关。

据此完成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

答案1.B2.C3.C

【变式探究】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答案D

解析由图可判断,该国为蒙古。

蒙古国境内气候干旱,加之过度放牧等,导致该国土地荒漠化问题较严重,故采取的措施是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农作物熟制不是人类能够随意调整的,而是由热量多少确定的;因为降水少,故水土流失不是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因为水源少,广泛建设人工水域不现实,故排除A、B、C三项。

(2019·天津文综,8~9)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水平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答案1.C2.B

(2019·四川文综,9~10)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O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O

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NO

和PO

的浓度数据。

读表回答3~4题。

河流

NO

(μmol/dm3)

PO

(μmol/dm3)

32.9

0.6

78.5

1.6

17.5

0.2

121.0

0.4

3.表中代表亚马孙河的序号是()

A.①B.②C.③D.④

4.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O

和PO

的浓度()

A.均显著增加B.均不会增加

C.NO

减少PO

增加D.NO

增加PO

减少

解析第3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流域均为人口较为密集、人类活动影响深刻的地方,所以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排放出的水污染物质均较多,而亚马孙河流域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极小,所以水污染物质浓度也应最低。

故C项准确。

第4题,考查黄河下游河流补给的特点。

黄河下游因为进入平原地带,从中游黄土高原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于河床,久而久之形成“地上河”,河床高于两岸的地面,河流水位高于两岸的地下水位。

所以,黄河下游没有支流汇入干流,黄河水也只能单向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不会补给河流水,由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物以及由工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污染物均不能进入河流,污染物浓度均不会增加。

故B项准确。

答案3.C4.B

1.(2019·天津文综)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山城重庆工业历史悠久,是大型综合性工业中心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2019年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三峡水库面临着泥沙淤积、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三峡水库的环境问题,重庆工、农业内部结构应如何调整?

并说明调整产生的具体作用。

请填表回答。

产业部门

结构调整

具体作用

农业

②③

工业

答案①扩大林业比重(降低种植业比重);

②减少水土流失;

③减少农药、化肥对水体的污染;

④降低高污染工业比重(扩大低能耗、低污染工业比重);

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下图提供的信息展开探究学习,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图中所示的L湖被污染。

学生经过度析确定,污染物主要来自()

A.城镇B.牧区C.林区D.矿区

解析由图可知,L湖靠近城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污水会影响到L湖,故A准确,矿区距L湖较远且不属于同一水系,影响不到L湖。

牧区、林区影响较小,故B、C、D三项不准确。

答案A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据此完成2~3题。

2.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3.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

解析第2题,臭氧吸收紫外线,能够减少过强紫外线对生命的损害。

第3题,南极春季的臭氧空洞最为严重。

答案2.B3.C

4.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①引起大气污染②造成资源浪费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④防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答案A

5.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注重了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③增加森林面积④提升单位GDP能耗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应推广新能源;应降低单位GDP能耗;应降低化石燃料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应增加森林面积。

答案B

(2019·南京模拟)下图为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智力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主要指区位条件)。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数字与资源类型配对准确的一组是()

A.①智力资源②矿产资源

B.①空间资源③矿产资源

C.②空间资源③智力资源

D.②矿产资源③智力资源

7.工业文明阶段,曲线①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消耗总量持续增加

B.资源种类增多,利用率提升

C.区位条件增多,影响水准增大

D.劳动力数量增多,素质提升

答案6.D7.C

8.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

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

上图表示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

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图中乙地境内多中低山,坡度多在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为46%,曾承办国际雪联滑雪积分赛等赛事,当前正在积极参与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工作。

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

(16分)

答案总体上,中部、西南部多,自中部和西南部向周边地区减少,西南部最多;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多(冬季风背风坡多),华北平原东南部较少,坝上高原少;城市地区较多,乡村地区较少。

与冬季相比,甲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气流沿太行山东坡上升,加上近地面气温高(逆温现象少),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干尘粒扩散;夏季降水多,空气较湿润,有利于干尘粒沉降;生活用煤量少,烟尘排放少;植被茂盛,吸烟滞尘作用强。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上,三江源曾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

不过近些年,因为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场退化、湿地消失,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

2019年青海计划再投资10亿元保护三江源生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从2005年正式启动以来,实施了退牧还草、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生态移民等20个子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引起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2)读图,将字母所代表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A.草场退化B.过度放牧

C.畜产品需求增加D.人口增加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3)针对三江源地区存有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答案

(1)世界变暖,导致蒸发加剧,气候干旱;鼠灾严重。

(2)DCBA

(3)大力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减轻草场压力;建立饲草基地,增强牧场基本建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