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38682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艾”4个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

3.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的习俗。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会写“贴、街、舟、艾”4个生字。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的习俗。

三、教材分析

《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

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

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也更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悠久的文化,体现了亲情、团聚,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礼仪等。

例如:

吃粽子会让我们想到屈原和他的爱国思想;中秋节在吸引大家吃月饼之余还传达着爱家的信息;重阳节号召大家尊老爱老。

这篇课文将会激发学生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培养学生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

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

那喜庆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示课题,感知传统节日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传统节日》。

2.“传统”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跟老师一起拼读。

书法、古诗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唱京剧、演皮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这样的传统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从生字入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传统”的含义。

落实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板块二初读课文,多元识字,走进传统节日

1.初读课文,明确要求。

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

课件出示: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出课文的句序。

2.检查交流,识记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

元宵节乞巧节重阳节传统祭扫艾香月饼敬老赏菊贴窗花赛龙舟团圆热闹满堂飘人如潮

①师带拼音读

②认识多音字:

“重”字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chónɡ”,它还有另一个读音“zhònɡ”。

③去拼音读

④巧记生字: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看图识字来记忆生字。

在看图识字中指导书写“舟、艾”。

⑤游戏:

点亮灯笼

3.听课文朗读,反馈课文句序。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词。

同时,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通过问题的牵引,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板块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传统节日

1.听课文朗读,边听边想:

课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

并在文中圈出来。

反馈圈画情况: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传统节日?

找到传统节日排列顺序。

(1)告诉学生:

这是中国的七大传统节日。

(2)了解每一个节日的时间。

告诉学生,这些传统节日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听一听、想一想整体感知我国传统节日。

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

板块四品味传统节日感知春节和元宵节

1.PPT出示1、2句,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写了哪两个传统节日?

2.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两个节日人们会做什么?

在文中找一找。

你们想一想除了这些,人们还会做什么?

3.PPT出示图片,了解其他习俗。

(1)出示第一幅图,人们正在做什么?

舞(狮子)。

(2)接着看第二幅图,他们在做什么呢?

贴(窗花)

(3)出示第三幅图,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饭)。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4)指导书写“贴”,左右结构,“贝”字旁。

4.理解词语“大街小巷”

(1)出示“大街小巷”,跟老师一起拼读。

(2)看图理解“街”、“巷”的区别。

(3)指导书写“街”。

①教学生识记“街”的方法。

②指导书写,“街”左中右结构,注意占位。

5.感悟词语“人如潮”,体会看花灯的人多,感受节日氛围。

6.体会人们过春节、元宵节时的心情。

人们在这欢乐祥和的节日里心情会怎样呢?

“人欢笑”说明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呢?

(高兴、喜悦)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春节、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体会元宵节时,大街小巷看花灯人多,热闹的氛围。

体会人们过节时喜悦的心情。

板块五观察字形,练习书写

1.书写“贴、街、舟、艾”4个生字。

2.布置作业:

(1)读一读,背一背:

朗读课文,试着背一背1-2句。

(2)说一说:

将今天所学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与家人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提炼书写要点,引导学生注重整体结构和关键笔画,提升了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写“敬、转、团”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4.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试着背诵课文,能借助板书识记传统节日习俗。

2.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并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日的。

三、教学过程

板块一回顾课文引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所学生词

2.借助板书,回顾内容。

我们学习了两个传统节日,正月初一的春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过节的时候,人们贴窗花、放鞭炮、看花灯一起欢度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佳节。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看看我们还要度过哪些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板块二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

1.学习清明节

(1)出示第3句话,同学们,你能说说清明节人们要做什么呢?

(2)指读“先人墓前去祭扫”,什么是“祭扫”呢?

“祭”,在甲骨文中“祭”的左边表示生肉,右边是手,下面是祭台。

表示双手恭敬的祭品放在祭台上。

祭扫就是表达对故人的哀思。

(3)出示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①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路上的行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②体会清明节时人们的心情,指导朗读。

③学生读句,体会句中所表达的感情。

过渡:

春节、元宵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清明节我们表达对去世的亲人的哀思、怀念。

原来,每个节日都有不一样意义啊!

2.五月初五端午节

(1)五月初五,转眼间就到了,我们迎来了端午节。

同学们,你们来读一读,端午节人们又会做什么呢?

(出示句子)学生读一读,自由表达。

(2)了解端午节习俗

①(出示图片)说一说:

人们在端午节会做什么?

②指导读: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

(3)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战国时期,有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为不愿看到自己的国家灭亡,便投汨罗江而死。

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他的节日。

每年到五月初五这一天,老百姓们都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4)再读句子,体会感悟。

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让我们带着对屈原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

3.走进七月初七乞巧节

(1)出示语句: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出示词语:

乞巧。

理解“乞巧”的意思。

(2)了解乞巧节的来历。

乞巧节的来历,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这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相传,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晚上,天上的牛郎和织女都会在鹊桥相会。

相传,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

每年的七月初七,少女们都会向天上的织女星乞求,向织女一样获得美满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乞巧节”的来历。

(3)读句感悟

我们来读读这一句,一起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以及少女们乞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4.八月十五中秋节

(1)揭示中秋节的到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

对了,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中秋节。

(2)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人们在中秋节时,会做什么呢?

①借助图片,理解习俗。

赏月、吃月饼。

②体会人们阖家欢聚时的心情,指导读句。

(3)学生自读句子,体会感情,老师总结。

5.九月九重阳节

(1)揭示重阳节的到来。

在秋天,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我相信很多同学一定知道。

对了,就是尊老敬老的“重阳节”。

(2)理解“敬老”的含义。

①读词,理解词义。

②指导书写:

“敬”字。

“敬”字是左右结构反文旁,左宽右窄。

(3)重阳节,除了尊老敬老,还有什么习俗呢?

(出示句子)踏秋赏菊去登高。

指导朗读。

(4)齐读,表达对老人的祝福、敬意。

6.走入新春

从春到秋,一个个传统节日纷至踏来,转眼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日子,什么节日又来了?

(新春)新的一年的春节又来了,所以叫“新春”。

(1)出示句子: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指导朗读,感悟团圆热闹氛围。

(2)指导书写:

“团、闹、转”。

①团:

全包围结构国字框,最后一笔封口。

②闹:

半包围结构门字框,第一笔点很关键,注意笔顺。

③转:

左右结构车字旁,独体字“车”是先横后竖。

当变成车字旁的时候就发生了变化,先竖后提。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句了解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板块三整体诵读,体悟传统节日

1.读一读,记一记。

朗读全文,指导学生借助板书记一记。

2.填一填,记一记。

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识记课文内容,试着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抓关键语句,交给学生识记方法,帮助学生识记课文内容。

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

板块四拓展延伸

1.了解我们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我们辽阔的土地上,有56个民族。

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你瞧——这是苗族的芦笙节;这是侗族的尝新节;这是傣族的泼水节;这是彝族的火把节。

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课后去了解一下。

2.感受诗人笔下的传统节日,明白我国传统节日大多用农历时间记录。

(1)出示古诗《元日》

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在诗人的笔下:

老师读《元日》,同学们,你们知道元日是哪一天吗?

(2)理解我国传统节日大多用农历时间记录。

介绍“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

(3)在古诗中寻找我国的传统节日。

①出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体会诗人笔下的中秋节。

②出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受诗人笔下的重阳节。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古诗中寻找传统节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板块五观察字形,练习书写

1.书写:

“敬、转、团”等5个生字。

2.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请按照时间顺序,给家长说说本课学习的传统节日。

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么过的?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提炼书写要点,引导学生注重整体结构和关键笔画,提升了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