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宜都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20376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宜都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发展宜都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发展宜都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发展宜都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发展宜都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宜都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docx

《发展宜都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宜都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宜都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docx

发展宜都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

发展宜都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

李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城乡加速融合、市场体制基本确立,我市以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胆创新经营机制,切实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发展实力显著提升。

2009年与1978年相比,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0.8倍,年增1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9倍,年增14.4%。

我市农业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开始迈进。

   最近,我带领班子成员和几名技术骨干调查了12家企业,22个村,56个小组,走访了89个农户。

深深感到:

我市农业还存在着产业层次不够高,主体能力不够强、农业投入不够多、科技支撑不够足等制约因素。

在新形势新要求面前,笔者认为:

宜都现代农业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深入研究、正确把握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积极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努力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一、深入研究农业功能问题,正确把握生产功能与其它功能的关系

   农业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种功能。

农业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性,也具有明显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战略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的生产功能进一步强化,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功能日益凸显,为农业全面发展开辟了新视野。

    

   突出强化生产功能。

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生产功能是农业的核心功能。

近年来,我市大宗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猪肉生产量分别稳定在15万吨、17万吨、40万吨、12000吨、和53000万吨以上。

在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食物需求刚性增长且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影响的背景下,确保农产品持续稳定供给并非易事。

要改进生产组织形式,必须大力推进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要加大优质产品、特色产品以及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潜能,推行设施化、精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

    挖掘生活、生态、文化功能。

农业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效,还是休闲旅游、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些功能开发既与产业结构直接相关,也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市农业这些功能开发已经起步,2009年,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区(点)15个,从业人员400多人,实现总产值5280多万元,但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定位、管理水平、经营效益。

我市历史悠久,优秀农业文化绵延不息,还有中国第一的谜语村,应该全面挖掘农业的历史遗产,丰富农业旅游的内涵。

    注重多功能融合。

从农业本身看,各种功能是相互耦合、有机统一的。

传统农业由于是在社会生产力较低的条件下进行,往往只注重一产、以生产功能为主,其他功能尽管实际上也存在,但得不到有效开发。

而现代农业是“六产”,以一二三产业联动开发为特征。

譬如王畈玉露的茶产业就是典型的融茶叶采摘、加工、包装、休闲品茶于一体的“六产”,体现出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种功能。

要树立全面协调发展理念,科学分析农业的作用和功能,通过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人文化的开发路径,使农业各种功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走出一条“三生一文”功能有机融合的新路子。

   二、深入研究产业结构问题,正确把握稳定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产业的关系

    

   农业结构调整不仅是物质形态的产品种类的变化,更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变化和优化组合的过程。

我市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宝贵。

通过多年的调整,我市农业形成了较稳定的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格局。

在当前的形势下,既要防止以结构调整之名,出现新的“与粮争地”,又要防止一强调粮食生产,就否定结构调整的成果,简单地“翻烧饼”,导致农业大起大落。

    

   我市口粮加上饲料加工等用粮每年约需15万吨,粮食基本自给,但维护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从经济性看,粮食生产效益毕竟低于大多数的经济作物,与农业特色产业相比,则差距更大。

新时期稳定粮食生产,要通过科技、机制和政策等多管齐下,把政府的主导力、农民的主体力、科技与机制的创新力都发挥出来,形成长效机制和良性循环。

切实加强农田管护、设施配套和地力培育,千方百计守住8万亩标准农田和15万吨粮食生产能力。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扩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粮食单产。

积极培育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各类服务组织,发展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

     

   继续优化产业结构。

我市农业结构粮经面积比大体为2:

8。

农业结构调整在面积增减上的余地不大,主要应在品种优化、产业升级上下功夫。

要适应需求优化结构。

从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要求出发,丰富农产品品种,提升内在品质,确保质量安全尤为重要。

要立足资源优化结构。

我市依托农产品种质资源、地形地貌等优势,形成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2009年柑橘、茶叶、水产、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65%,经济效益较好的柑橘、茶叶、蔬菜、桑蚕等经济作物亩均效益可达4000多元,一些特色产业(如草莓)甚至超过万元。

要进一步做精做优、做大做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我市地处大陆季风性湿润气候和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高山、丘陵、平原俱全,地理气候条件特点鲜明,要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发展反季节和错时生产,有针对性地抢占市场,构筑竞争优势。

   三、深入研究经营机制问题,正确把握稳定基本制度与创新经营方式的关系

   规模化生产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我市农业生产者数量多、规模小。

2009年底,全市94154农户承包了24.7万亩耕地,户均仅2.62亩,而且每户承包的农田又分布多处。

生产零散化、兼业化,与现代农业极不适应,以土地为基本依托的经营机制迫切需要创新。

   稳定家庭承包制度。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长期坚持。

要不断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强化承包合同管理和纠纷调处,依法落实和维护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我市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约8万多人,农民收入来自非农产业比重不断加大,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的时机已经成熟。

但到今年6月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还不到总承包耕地的3%。

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和加快土地流转。

采取政策激励、市场培育、优化服务等方法,鼓励农户流出土地;支持专业大户、企业、合作社采取转让租赁、招标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集中经营土地。

注重处理好承包关系稳定、双方利益对等、矛盾纠纷调处和流转期限合理等问题,使农民觉得流转便利、得利。

   提高规模经营效益。

近年来,我市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到2009年底,有各类产业化组织582个,其中龙头企业49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2家。

但对农户的联合还处在一个节点上,整个辐射带动能力不够。

要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牵头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广泛推行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形式,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和特色优势产业强乡、强镇,使农业经营在土地集聚、主体发育的基础上尽快走向联合,形成块状农业经济带和产业群。

   四、深入研究主体培育问题,正确把握提升农民素质与培育新型农民的关系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人的主导作用。

必须坚持培养骨干农民和培育新型主体两条腿走路,加快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经营主体。

    

   多途径培训提高农民。

农民的素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

当前我市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

调查表明,农业从业人员从文化程度看,文盲占15.2%,小学和初中文化占81.8%,高中文化占2.9%,大专及以上文化仅占0.1%;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占5.6%,31-40岁的占15.4%,41-50岁的占26%,51岁以上的占53%。

必须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既要提高农民转产转业能力,又要吸引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留在农业领域。

区分不同类别,强化分类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专业农民、骨干农民和职业农民。

   多渠道培育经营主体。

近年来工商资本每年投入全市农业5000万元以上,说明农业依然是成长性较好的产业。

要采取措施吸引新型主体介入农业,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城乡青年回流农业,鼓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科技人员从事农业开发,鼓励各类能人创办各种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机构,全面提升农业主体结构,加快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骨干、专业农民为基础、社会有生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生产经营队伍。

   多角度发挥主体的作用。

着力提高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生产、质量控制、市场拓展、科技应用和经营管理等能力,发挥主体在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应用、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以及品牌塑造等方面作用,鼓励带资金、带技术走出去,带领农民更好地闯市场。

   

   五、深入研究产品营销问题,正确把握抓好生产与重视市场的关系

    

   农产品营销,既是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满足消费的现实需要,又是引领生产、推动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

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就业在生产、加工、流通营销环节的比例一般是2:

3:

5,约有一半劳动力从事农产品销售,农产品营销在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

在当前农产品总体处于买方市场背景下,我市农业要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农产品营销必须领先一步。

   强化市场意识。

要适应消费需求组织生产,注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研究,健全市场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市场行情,使产品始终迎合市场变化的节拍。

宜都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质量好、品牌优,应该将其定位于中高档市场和礼品消费。

不仅要根据市场现实需求,指导农民和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还要把握潜在需求,创造市场,引导农产品未来走势。

   培育营销主体。

农产品市场复杂多变,对市场经营主体要求越来越高。

大多数普通农民市场意识、谈判能力较弱,难以直接进入市场,应把重点放在农产品生产上。

营销主体应倚重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和农产品推广机构等。

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储运专业户和各类农村中介流通组织,发展与农民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批发市场及专业营销组织。

同时,着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产品有竞争力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

   增强营销能力。

加强农产品产地和集散地批发市场建设,改善硬件和软件设施、丰富交易功能。

完善营销机制,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交易形式,积极探索期货交易和网上拍卖等新形式,提高交易效能。

强化品牌化营销,既鼓励、支持企业争创自主品牌,又注重品牌整合,培育公共品牌,促进公共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有机结合,增强品牌的影响力。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思路,通过举办农业博览会、产品推介会、产销对接会等形式,进一步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发更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来占领市场。

   六、深入研究科技进步问题,正确把握加强引进与注重应用的关系

    

   当今世界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我市农业发展同样依赖于科技进步,既要增强技术研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要提高先进技术推广的到位率和普及率。

    

   创新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体系。

根据市场需求,抓住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难题,及时调整引进和试验的方向,力争多出成熟度高、配套性好、应用性强的成果,重点要在种子种苗、防灾减灾、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标准化、质量安全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要探索科技专家与技术应用者抱团研发创新的机制,增强引进试验的针对性。

引导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自办科研机构,使科研与生产衔接更紧密。

    推动先进适用技术落地。

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只有50%左右,科技贡献率60%。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研究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成果信息与推广应用脱节,而实质在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致使先进技术落地难。

要激励科技人员不仅研究优质品种,而且研究栽培技术,带成果进村入户,开展培训和推广,使科技成果真正为农民所用、落地转化。

农技推广部门要主动与科研部门沟通,及时传递基层和农民的技术需求,加强与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农民群众协同开展推广工作,使先进适用技术到户到田。

    

   增强农技推广应用能力。

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吸纳科技的能力,另一方面农技部门也要加强推广生产中急需的、用得上的技术,增强推广应用的实效。

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专业技能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水平。

我市目前农技推广队伍高素质专业人才仍然缺乏,文化程度大多为中专水平,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

要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完善农技推广机制,建立健全责任农技员制度,创建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增强农技推广能力。

积极培育民间农技推广组织,形成多元化的服务力量。

注重各项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化、标准化推广,提高综合应用效果。

   七、深入研究农业服务问题,正确把握服务需求与服务能力的关系

    现代农业本身就包含着服务业的内容。

分工分业的农民和专业化各部门间的协作都需要通过服务来解决。

健全的服务体系,有效的服务开展,有助于生产获得高效,市场得到扩大,资源配置更加集约,技术装备发挥更大效用。

    大力发展涉农服务业。

这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加上经济外部性较强,导致服务业相对滞后。

要针对农业的特殊性,把强化公共服务和发展社会服务业结合起来。

一方面,以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但一家一户又办不了的内容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公共服务,提供包括重大和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疫病的监测、预报、防范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政策性金融、保险等服务。

另一方面,又要紧扣农民需求,积极探索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农资配送、农机作业、农产品销售等服务。

    着力完善服务组织。

当前,要着重抓好三支队伍。

一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这是公益性服务供给的主力军。

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区组织),这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力量,能够在生产组织、社区管理等方面开展服务。

三是农民专业服务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组织,已经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力量,它们既联科研单位又联千家万户,既联市场又联生产,既联政府部门又联广大农民群众,应当加快培育步伐,并促其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积极营造服务环境。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尤其是基层的支持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提供必须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手段,以增加政府公益性技术服务的内容、扩大服务的覆盖面,为农户提供方便、及时、多样的服务。

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建设市场行情、农业科技成果、农村综合信息、科技人才、农业政策以及农业灾情等数据库,提高信息服务的硬件与软件水平。

   

   八、深入研究生产条件问题,正确把握自然条件与物质装备的关系

    

   生产条件涉及自然资源、物质装备和生态环境,而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人增地减矛盾不可逆转的情况下,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进农业物质装备,提高耕地产出水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保护自然资源。

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我市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并且优质耕地比例低,中低产田大量存在。

一些地方农田排灌不畅,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灌溉功效萎缩,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全市仍有超过10%的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旱涝保收农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六成。

因此,务必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严加管护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启动“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农艺修复、农牧结合等措施,切实提高农田地力。

要利用好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严格防止人为损坏和掠夺性经营。

    

   改良生态环境。

宜都农业的化肥农药施用量偏高,农地农药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市内畜禽等排泄物排放量大,小型养殖场和散户养殖污染还没有治理。

30%的畜禽粪便、20%的秸秆和大量生活垃圾、企业污染等废弃物未很好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偏低。

为此,要多角度来改良生态环境。

从技术角度,可以通过推广节肥节药技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加强对农业污染源头的控制;通过发展农村能源事业,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治理技术,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水平;通过推广畜禽规模场排泄物治理技术,促进排泄物转化为商品有机肥,提高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等。

从农作模式角度,可以通过发展畜禽生态养殖,加快发展种养结合、清洁生产、能量循环养殖模式,提高畜牧业集约化水平;通过发展“水田旱种”、“旱粮下山”模式,扩大水稻旱育秧、强化栽培、免耕直播、保护性耕作等节水技术和设施栽培喷滴灌技术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发展精准农业,推行保护性耕作,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改进物质装备。

工业反哺农业,不仅是指用工业赚取的资金和工业资本向农业回流,也包括用工业化成果提升农业。

当前我市基本农田保护面临不少挑战,设施农业发展不快。

2009年,设施大棚为220只,大棚面积110亩,设施栽培面积200多亩,全市农机总动力为17.9万千瓦时。

迫切需要完善农田灌溉系统,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广工厂化生产。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仓储业,改善流通设施。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提高信息装备水平。

   

   作者单位:

宜都市农业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