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强壮穴.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16117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强壮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常用强壮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常用强壮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常用强壮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常用强壮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强壮穴.docx

《常用强壮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强壮穴.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强壮穴.docx

常用强壮穴

常用强壮穴

足三里、关元、中极、气海、神阙、中脘、膻中、百会、大椎、命门、膈俞、肾俞、涌泉、血海、三阴交。

足三里

足三里为临床常用的第一要穴。

《四总穴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均列此穴为诸穴之首,有些古代针灸专家更认为本穴能够通治各种疾病。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

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当然,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根据“合治内腑”的原则,还是以治疗脾胃病即消化系统疾病为主。

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均证实,针刺足三里对消化系统有明显影响。

针刺后多数病例胃肠蠕动波幅度增加,原来蠕动亢进者则可产生抑制,对胃液分泌的影响也相类似,说明本穴对胃肠功能具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

对实验性胃溃疡,针刺本穴后能促进其修复与愈合。

在患者进行胆囊造影时,观察到针刺本穴对胆囊的收缩作用明显。

针刺健康人足三里穴,其唾液淀粉酶含量可显著提高。

此外,针灸此穴对循环系统有良好影响,现代研究单刺足三里可出现血管先收缩后舒张的双向反应,并且可以引起心率减慢。

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对出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则可兴奋其循环、呼吸功能,使血压明显升高,对心率、心脏功能也有调整作用。

针灸本穴对血液成分和机体免疫反应也有影响。

对白细胞总数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

针刺本穴还可以使支气管哮喘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液中胆碱脂酶的活性增加。

在对机体形成的影响方面,针刺家兔足三里等穴可使血中调理素明显增加;使血清抗体滴定度比对照组增加10~32倍。

动物实验还发现,针刺本穴可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迅速增加,可见到皮质和髓质的分泌活动增强,表明足三里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机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恢复。

另外针刺足三里可加速血中乳酸含量的下降,有助于疲劳状态的恢复。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

[穴性功能]

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第一要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临床应用范围最广泛。

有健脾补胃,调和胃肠,升降气机,补虚扶正,泻热宁神,疏通经络等功能。

[主治概要]

1.足三里穴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广泛的良性调整作用。

2.足三里作为人体三大强壮要穴之一,对增进机体防卫能力有重要作用。

3.本穴有泻热、宁神之功,对阳明经热邪所致的神志昏乱,高热不退,目赤不明,急性乳腺炎等有治疗作用。

4.针灸此穴对血循环系统及血液质量有很好的良性调整作用。

5.本穴有局部治疗作用。

对脑血管病下肢不遂,下肢痿弱无力。

膝以下疼痛,下肢水肿等症均有效。

[操作方法]

1.病人取端坐位或仰卧位,用40~50mm毫针沿胫、腓骨之间直刺,针深约25~45mm,施捻转或提插补泻法。

本法适用于大多数病证的治疗,如调理脾胃消化功能,泻热宁神,升压降压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2.患者取仰卧位,用40mm毫针,稍偏向外下方进针,深约25~30mm,施提插泻法。

使麻胀感传至足踝部,同时可以出现胫前肌抽搐。

用于下肢不遂、膝关节及小腿疼痛等局部疾病。

3、灸法:

灸5-15壮,温灸10-30分钟。

.

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艾灸足三里,是足三里保健最经典的保健方法。

民间即有谚语“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

《针灸真髓》曰:

“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

”常灸之保健防病,延年益寿,增强体力,解除疲劳,预防衰老,对结核病、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脑出血等都有防治作用。

4、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简便易行,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关元

本穴为最重要的强身保健穴,临床使用率极高,特别经常用于男、妇两科疾病。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

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

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临床使用中观察到,对本穴针灸并施往往能够提高疗效,因此要注意针灸两法的配合应用。

关元穴与肾俞、命门均为补肾要穴,但三穴又有所不同:

肾俞重在滋补肾阴,补充肾水;命门侧重补益肾阳,助养命门之火;关元则为补益肾气要穴。

本穴治疗以上诸病,均属辨证选穴法,同时又属局部选穴法。

施以针刺治疗时,要嘱患者排空尿液,以防伤及膀胱,妇产科病需经期针刺时勿深刺,避免引致子宫及其支持组织痉挛。

近年不少学者通过各种实验证实,艾灸家犬“关元穴”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对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作用,对防止缺氧不断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实验研究还证实艾灸家犬“关元穴”对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平均血压都有明显增加,但不增加心率。

艾灸“关元穴”还能增加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以及Na+、Cl-、K+离子的排泄。

通过艾灸“关元穴”抗小鼠肿瘤的实验研究,发现艾灸“关元穴”能显著地延长接种HAC瘤细胞后的小鼠存活期,但不能延长其最大生存期;艾灸在癌瘤生长早期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艾灸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与免疫系统有着密切关系。

实验研究还观察到针灸小白鼠“关元穴”,血聚睾酮(T)含量和附性器官重量均有明显增加,提示针灸关元穴具有调整和加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的作用,在抗老保健方面有一定意义。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穴性功能]本穴为补养肾气,强壮身体,增加机体免疫机制的第一要穴。

功能培元固本,温经散邪。

[主治概要]

1.关元穴为全身三大强壮要穴(足三里、关元、气海)之一。

有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促防卫作用。

作为保健强身长寿穴,用灸法。

2.本穴为治疗妇产科疾病的最常用的局部选穴。

助孕:

子宫虚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

治痛经:

冰品引发的痛经,热敷或灸此穴。

3.本穴为治疗肾虚所致的男科病的要穴,以治疗肾气不足型的性功能障碍为主。

脐下肾间之气藏于此穴。

肾虚而腰酸或阳痿者,用灸法。

4.关元为小肠募穴,对小肠消化功能减弱,清浊不分,完谷不化所致的慢性腹泻有效。

5.借关元峻补肾气之功,能治疗遗尿症。

6.治虚喘:

喘哮发作面色苍白,用灸法,特效。

7.治糖尿病:

强肾可缓解糖尿病并发症,需配合足三里、三阴交穴。

[操作方法]

1.患者宜排净小便,取仰卧位,放松腰带,暴露小腹部。

用40~50mm毫针,从关元穴垂直进针,针深约30~45mm,施提插或捻转补法。

用于提高机体免疫机制,补虚强体。

亦用于各种男、妇科病,泌尿系疾病及慢性腹泻。

2.患者体位同上。

用50~65mm毫针从关元穴进针,与皮肤呈30°角向中极方向透刺,针深约45~55mm,施提插或捻转补法,患者可有针感向会阴部放射。

3、灸法:

灸5-15壮,温灸10-30分钟。

气海

气海穴为具有全身强壮作用的要穴之一,其补养作用与关元类似,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关元穴为峻补下焦肾原之气的主穴,其穴性只补不泻,故仅用于虚证;气海虽亦为强壮穴,但对气机又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故气滞气虚均可选用。

此外,气海、关元与同属任脉的中极亦有所不同,气海、关元之穴性,总以补养为主;而中极为膀胱的募穴,以治疗中医辨证为膀胱的泌尿系统疾病为主,无补养作用。

气海穴治疗上述各病,多为辨证选穴法。

该穴的局部解剖深层为子宫底部,孕妇灸刺皆忌,经期宜避免深刺。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寸。

[穴性功能]本穴与关元穴穴性近似,同为人体强身保健要穴。

该穴还对气机有良性调整作用。

功能补气益元,调经固精。

[主治概要]

1.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誉称,是说气海穴有全身强壮作用。

2.本穴对下焦气机有特殊的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

3.由于水液的代谢敷布有赖于气机的调整,故借本穴对下焦气机的良性调整作用可用于尿频、尿闭、遗尿之证。

4.气海穴可广泛用于男科病及妇科病。

[操作方法]

1.用长度为50mm的毫针直刺,进针约30~45mm,施捻转或提插补泻法,患者觉局部有针感。

该刺法可达到补养全身作用,亦用于治疗常见的男、妇科疾病。

2.用40~50mm的毫针,针身与皮肤呈30°角向关元、曲骨方向透刺,针深约40~45mm,施提插补泻法,多数患者觉有酸麻感向耻骨联合方向放射,用于治疗膀胱疾病如遗尿、尿闭、膀胱炎等。

3.针身呈30~45°角向神阙透刺,进针约40mm,得气后缓慢捻针3~5分钟后起针或静置留针。

用于疏理下焦气机,在各种疼痛性疾病中常选用本法。

4、灸法: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

“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

”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

常用的灸法有气海温和灸、气海隔姜灸和气海附子灸等。

⑴气海温和灸:

将艾条点燃后,在距气海穴约3cm处施灸,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即固定不动,可随热感而随时调整距离。

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⑵气海隔姜灸:

取~厚的鲜姜一片,用针穿刺数个针孔,覆盖在气海穴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

每次3~5壮,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稍有红晕为度。

隔日或3日1次,每月灸10次。

⑶气海附子灸:

取左右厚的附子片,以水浸透后在中间用针刺数个针孔,放在气海穴上,于附片上置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或稍有红晕为度。

每次3~5壮,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现代也常用温灸器灸,可用灸盒置艾条或艾绒后放在气海穴上,每次施灸15~3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一灸程。

也可每周施灸1~2次,长期应用。

神阙穴

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

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

神阙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官。

【功用】温阳救逆、利水固脱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配穴举例】

配关元(均灸)治泄泻(《针灸资生经》八配百会、膀胱俞治脱肛(《针灸集神阙穴成》八配石门(灸)治水肿、小便不利(《腧穴学》)。

配关元,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肠鸣腹痛。

配百会、膀胱俞,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

配石门,有温阳利水,通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治疗

【操作】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

中脘穴

属奇经八脉之任脉。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

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主治概要]

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穴位配伍

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刺灸法

直刺~1寸;可灸。

膻中穴

膻中穴位置:

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经属:

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气会膻中心包募穴。

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

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次要穴道之一,取穴办法:

膻中穴位于胸部,以后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概要]

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收缩。

人体穴位配伍:

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刺灸法:

平刺~寸;可灸。

肾俞

中医认为肾为水火之宅,内藏真阴真阳,真阴即肾阴,又称肾水;真阳即肾阳,又称命门之火。

在病理改变时,同属肾虚,又有肾阴、肾阳、肾气的不同,针灸选穴也应注意有的放矢。

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太阳为寒水之经,膀胱为州都之官,内藏津液,故肾俞的主治重点应在滋补肾水。

命门穴为督脉要穴,督脉总督一身阳经,为人体阳气最盛之脉,督脉所属28穴,多主补阳助火或泻阳清热,命门自然毫不例外,应以温补命火,强壮肾阳为主治。

关元虽属任脉,但其全身强壮作用是肯定,中医理论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是人体强壮之源,故关元的强壮作用实际是关元能够补助肾气的表现。

临床实践也证明,运用肾俞补肾阴,命门助肾阳,关元益肾气,对肾虚诸证分别不同情况施治,会有很好的疗效。

当然,由于阴阳互根、阴损及阳之理,在选用命门助阳时也可配合肾俞穴共同使用,或与关元配合应用,只要运用得法,反能获相得益彰之效。

肾俞穴临床使用属辨证选穴法。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穴性功能]本穴功专补肾,为滋补肾阴的第一要穴。

功能益肾滋阴,摄精利水。

[主治概要]

1.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本穴为首选。

辨证属肾阴不足者,仅选肾俞为主穴;属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本穴与命门共为主穴。

2.对辨证属肾虚的各种妇产科疾病本穴均有治疗作用。

3.本穴是治疗肾虚腰痛的主穴。

[操作方法]

1.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部。

用40~50mm毫针,呈45°角向督脉方向斜刺,针深约25~40mm,施捻转补法。

用于各种肾虚证。

2.患者体位同上。

用40mm毫针直刺,针深25~30mm,施提插或捻转补法。

主要用于肾虚腰痛,亦可用于肾虚各证。

3、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命门

本穴临床应用,多为辨证选穴法,用于肾阳不足所致诸证。

为温补肾阳之要穴。

该穴与肾俞、关元三穴均为补肾要穴,但三者有所不同,命门穴以温肾壮阳见长,肾俞以滋补肾阴为主,关元则为肾气不足所首选,临床应根据不同辨证灵活选用。

临床应注意,针刺命门穴过深时针尖阻力会突然消失,同时下肢有强烈触电感,即刺入蛛网膜下腔。

一般针刺时,以不出现上述症状为宜。

实验室研究证明,艾灸家兔“命门穴”能显著提高正常家兔红细胞C8b受体酵母菌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花环率。

艾灸组灸前与灸后比较、灸后与对照组(不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表明艾灸“命门穴”确有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

[穴性功能]本穴为治疗肾阳不足,命火衰微而致的腰痛、男性性功能障碍、妇科病的第一要穴。

功能温肾壮阳、培元补肾。

[主治概要]

1.命门穴是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主穴,以治疗辨证属肾阳不足者疗效最佳。

对阳痿、早泄、遗精、尿有余沥、男性不育、男性性欲低下等男科病表现,均有治疗作用。

2.对辨证属于肾阳不足的部分妇科病如经行后期、经量过少、白带过多、更年期综合症、不孕症等有效。

3.腰为肾之外廓,肾之阴虚阳虚均可致腰痛。

命门穴是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的慢性腰痛的要穴之一。

常与腰阳关、十七椎、肾俞、气海俞等穴共同选用,可单用针刺,亦可用针灸并施或只用灸疗。

[操作方法]

1.患者取俯卧位,解开上衣,放松腰带,暴露腰部。

视病人胖瘦,可选择长度为40~75mm的毫针备用。

从第二腰椎棘突下进针,直刺或稍向上斜刺,针深约30~70mm不等,施捻转补泻法。

广泛用于各种男妇科疾病。

2.患者体位同上。

用50mm长的毫针从第二腰椎棘突下进针,约呈45°角向两肾俞方向刺入,深约40~45mm,施捻转泻法。

患者双侧腰肌觉有酸胀感。

用于肾虚所致腰痛。

3.灸法。

由于灸法的温肾壮阳作用与命门穴的穴性相同,临床用命门时往往采用灸法。

以用艾炷直接灸效果最好。

三阴交

三阴交虽为脾经穴,但从古典针灸医籍载述及临床实践观察,本穴治疗脾虚运化失司、水湿肿满、湿痰壅盛、脾不统血等证,均逊于阴陵泉、公孙、脾俞等穴。

而对辨证属于肾水不足、肝血虚弱、瘀血内停的大量妇科病及男科病为首选要穴。

另外,由于该穴有较强的促进子宫收缩作用,孕妇禁用。

[定位]内踝最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

(见图12)

[穴性功能]本穴为治疗妇产科疾病第一要穴,又为全身滋阴主穴。

功能滋补肝肾,补养精血,调经治带,健脾利湿。

[主治概要]

1.三阴交一穴通三阴,故对大多数妇产科疾病均有极佳的良性调整作用。

2.男性性功能障碍所表现的遗精、阳萎、早泄诸证。

3.对部分胃肠消化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有效,如慢性肠炎,腹胀肠鸣,腹痛等。

4.本穴有局部治疗作用,可治疗下肢不遂,小腿局部疼痛。

5.能调整水液代谢,可治疗下肢水肿、尿潴留、遗尿。

[操作方法]本穴的进针方向及针刺方法有三种。

1.患者取仰卧位,下肢平伸,暴露小腿。

用40mm毫针,紧贴胫骨后缘直刺,进针20~25mm,施捻转或提插补泻法。

可广泛用于妇科、男科及慢性腹泻等病的治疗。

2.患者体位同上。

用40~50mm毫针,针身与胫骨呈45°角向跟腱方向斜刺,进针25~40mm,施提插泻法。

患者可感觉到如触电的针感向下肢末端放射,并出现下肢不自主抽动。

用于下肢局部疾病,如中风病偏瘫,下肢特别是小腿疼痛、麻木等。

3.患者体位同上。

用50mm毫针,针尖朝躯干,沿皮向心性针刺,进针可达40mm以上,针刺到达要求深度后,不做任何手法,仅静置留针30分钟以上。

且进针手法要轻,以患者不出现酸麻胀针感及疼痛为佳。

适用于女性病理性非炎性白带过多及遗尿病。

内关

内关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有广泛的治疗作用,有人在四总穴的基础上加入内关、阿是,称六总穴,可见其重要性。

临床治疗心胸胃疾患,属循经远端取穴法;治疗前臂不遂、正中神经及腕管综合征等,属局部选穴法;借其调神醒神作用治疗中风病则属辨证选穴法。

本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能通阴维脉,与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共主胃心胸疾病。

二者又有所不同,内关的主治从上而下,以心胸部疾病为主,腹部次之;公孙的主治却相反,从下而上,以肠胃、腹部症状为主,胸部次之。

合理选配二穴可收相得益彰之效。

内关穴与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均能主治消化道疾病,二者相较又略有区别。

内关穴仅对“心下”即胃脘部的疾病有治疗作用,且以治疗实证为主,对肠道及脐腹部的疾病疗效较差。

足三里则以肠府疾病或胃肠同病疗效最好,常用于胃肠系统慢性、虚性疾病。

内关穴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均有确凿的良性、双向性、整体性的综合治疗作用。

针刺双侧内关穴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均能明显下降,部分血脂指标亦能有所改变,表明针刺具有调整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动力学的作用,为针刺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有人借内关穴的理气宽胸作用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膈肌痉挛;借其调神作用治疗癔病性失语,预防和治疗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及妊娠呕吐诸证,据报道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见图28)

[穴性功能]本穴为治疗心、胸、胃疾病的第一要穴。

尚能醒脑开窍及疏通上肢经络。

功能宽胸理气,化瘀止痛,降逆止呕,安神解郁。

[主治概要]

1.本穴对多种心脏疾病均有治疗作用。

2.内关对人体血压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

根据病症不同,常与曲池、足三里、风池、三阴交、太冲或素髎、关元、气海、膻中、太渊、心俞、膈俞等穴相互配合。

3.本穴是治疗胃疾病的重要主穴。

4.内关与水沟穴配合应用,具有较强的醒脑开窍作用。

5.其他:

本穴有很好的局部治疗作用。

此外,本穴对血胆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均有良性调整作用,可用于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

[操作方法]

1.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垂直进针,针深约25~40mm,施捻转加提插泻法,施用手法约1~3分钟,令较强的针感传至手部及整个前臂。

用于治疗中风病,能起到醒脑开窍作用,同时对上肢不遂亦有效。

2.垂直进针方法同上,进针约25mm。

或将针尖呈75°角向心性斜刺,施提插泻法,令针感向心胸方向扩散。

用于心绞痛发作时,可达到通经理气,迅速止痛之效。

用于心律失常、心悸,宜采用捻转补泻法。

3.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间选穴,针尖指向腕关节方向,针柄与皮肤呈30°角进针,针深约20~30mm,施捻转补泻法,用于正中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等局部疾病。

神门

本穴为手少阴心经之输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故又为心经之原穴。

心藏神,主人的精神情志。

“神门”,顾名思义,乃心神之门,为临床调神、治神的要穴,其宁心安神之功能最为历代针灸医家所重视。

《通玄指要赋》说:

“神门去心性之呆痴”,《玉龙歌》中也有“神门能治痴呆病”,痴呆即指抑郁型精神病而言。

《百症赋》说:

“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是指神门能够治疗狂躁型精神病。

本穴临床选用属辨证选穴法。

[定位]掌后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缘。

[穴性功能]本穴是通治各种精神情志疾病的要穴。

功能宁心安神,镇静解郁。

[主治概要]

1.本穴主治中医“神”的疾病,故在各种精神病,神经衰弱,失眠,癔病,老年性痴呆,妇女月经周期性精神病等病证中均选为主穴。

2.对部分心律失常有效,如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等。

[操作方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暴露前臂,仰掌。

取长度为13~25mm毫针,紧贴尺侧腕屈肌腱与腕豆骨相交处之桡侧垂直进针,针深约5~13mm,一般用捻转补泻法,针感可传至小指远端。

风池

风池穴是全身361个经穴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主穴之一,与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主穴有同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穴为治疗头部多种疾病的第一要穴,紧张性头痛、脑血管病、高血压等病尤为必取主穴。

是辨证选穴法、局部选穴法、特殊效穴选取法等方法均常应用的经穴。

由于本穴具有很好的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的作用,故不少学者认为风池穴可作为老年人防病保健的强身穴。

对预防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脑实质萎缩、中风病均有效。

本穴有多种针刺方向、针刺角度及针刺方法,可根据临床病证之不同灵活选用。

使用时要十分注意进针深度及角度,一般应掌握不超过25~35mm为宜。

个别病种(如假性延髓麻痹)虽可深刺,仍应注意方向并小心行事,国内有报道针刺风池穴由于角度、深度不当误伤延髓下段及椎动脉,致呼吸心搏骤停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故针刺本穴时仍应慎之又慎。

[定位]胸锁乳突肌之乳突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大约与风府穴相平。

[穴性功能]本穴为颅脑疾病的第一要穴,又为治疗肌收缩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的首选穴。

功能散风清热,解表止痛,醒脑开窍,平肝熄风。

[主治概要]

1.本穴为治疗肌收缩性头痛(旧称紧张性头痛)的首选要穴。

2.风池穴有醒脑开窍及熄风镇肝等作用,故为治疗中风病的要穴。

3.现代研究证明,本穴对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有很好地改善作用。

常与天柱、完骨二穴同用。

4.既名风池,顾名思义,本穴有很好的散风作用。

此外,本穴还能平熄内风、潜镇肝阳。

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

5.风池穴对五官科疾病有较广泛的治疗作用,如各种眼疾病、神经性耳聋耳鸣、急慢性鼻炎等,均可作为主穴或重要配穴使用。

6.本穴有局部治疗作用。

[操作方法]

1.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暴露颈项部,皮肤常规消毒。

取长度为40mm的毫针从风池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