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库区产业 促进移民经济发展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1647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9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大做强库区产业 促进移民经济发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做大做强库区产业 促进移民经济发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做大做强库区产业 促进移民经济发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做大做强库区产业 促进移民经济发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做大做强库区产业 促进移民经济发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大做强库区产业 促进移民经济发展重点.docx

《做大做强库区产业 促进移民经济发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大做强库区产业 促进移民经济发展重点.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大做强库区产业 促进移民经济发展重点.docx

做大做强库区产业促进移民经济发展重点

 

做大做强库区产业促进移民经济发展

中共郴州市委市人民政府

近几年来,我市的移民产业开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移民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规划组织,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加大投入,科学开发管理,做大做强库区产业,初步实现了移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2007—2009年全市库区产业开发投入5746万元,开发油茶3万亩,茶叶1.1万亩,水果5万亩,发展网箱9300口,水面养殖9.6万亩,发展加工企业14家,库区产业开发年收入30多亿元,2009年移民人均预计增收500余元。

一、明晰发展思路,编制库区产业发展规划

我市是水库移民大市,全市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40座、小型888座,共形成水库移民及连带影响人口49.5万,占全市人口的11%。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市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差,底子薄,发展相对落后。

为了加快移民的脱贫致富步伐,市委、市政府统一了“移民不富郴州难富,移民不稳郴州难稳”的思想认识,把移民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在充分调查研查的基础上,确定了全市库区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明晰了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加强了库区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将移民产业开发规划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保了各项政府投资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倾斜投入。

市发展改革委和市移民开发局组织有关专业人才联合编制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产业发展规划、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规划、《郴州市大中型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5)》,从根本上保证了库区产业发展正确方向。

二、构建投入机制,形成产业资金聚集洼地

1、构建政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首先,为了保证移民项目扶持资金用于库区产业开发资金的稳定增长,市政府制定了“1351”移民项目扶持资金投入指导性意见,明确了“集中10%的项目扶持资金用于解决特困移民的住房困难问题,集中30%的项目扶持资金用于扶持规模化产业基地建设,集中50%的项目扶持资金用于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条件,集中10%的项目扶持资金用于解决连带影响人口的实际困难”。

其次,为了确保其他政府支农资金对库区产业开发投入的稳定增长,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记其功”原则,整合各项支农资金投向库区产业开发,确保了不低于总投入20%的资金投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

2006年至2009年,全市共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投入其他政府支农资金1.15亿元。

2、构建投入激励机制。

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资金捆绑起来之后,我市采取“以奖代投、投入补贴、投资参股、担保贴息”等方法,激励和援助移民进行产业开发,并建立健全了严格的审核制度,提高了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促进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2007年至2009年,全市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产业开发投入各种补贴补助资金800多万元,共带动各类产业投资3亿余元,使政府支农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构建多元投入机制。

库区产业发展,光靠政府的移民资金和支农资金投入,只能是杯水车薪。

近几年来,我们探索和构建了土地流转、劳资入股、信用担保、招商引资和扶持龙头企业等多元化投入的机制,吸引和扶持了临武县区乡移民工投入200万元建设200亩红提基地、嘉禾县和桂阳县分别引进外资400万元开3000亩和4000亩油茶基地等典型,支持邦尔泰、新湘农、东江鱼、舜华鸭、裕湘面等1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投资近2.3亿多元,建设加工基地、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带动3万多移民参与产业开发。

近年来,全市通过信用担保、贴息等方式,金融机构投入库区产业开发的资金达2.59亿元。

三、完善联结机制,提高库区产业化经营水平

1、建立龙头企业与移民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实行农产品订单购销制,做到了龙头企业与移民签订购销合同,保证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移民提供种苗、药品、肥料、饲料等生产资料,免费进行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服务;保证在农产品收购时实行保护,14农龙头企业与移民签订购销合同3280份,惠及移民7.8万人。

二是推广了年终结算时,龙头企业向移民返还流通、加工等环节的增值利润的二次返利制。

三是建立了风险保障制。

龙头企业在销售收入或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保证金,以丰补欠,结余滚存。

临武县由县财政出资10万元,设立了临武鸭养殖风险基金,舜华鸭业公司出资20万元,养殖户按实际交鸭数量每羽上缴0.05元共同筹措。

基金由临武鸭养殖协会按照“专款专用,遇缺即补”的原则掌握使用。

对那些因自然灾害、疫病、意外导致一次性损失在500元以上的养殖户,经鉴定给予适当补偿。

2、建立库区产品与国内外市场联结机制。

一是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找准市场定位。

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毗邻粤港澳。

因此,库区产品市场开拓的目标是立足粤港澳,逐步扩展到长三角、京津唐、东北、西北和西南;湖南省供销粤港澳及出口农产品集中验放场落户我市后,为库区产品打入港澳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按照现代经营理念,建立库区产品营销体系。

我市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建成了特产大厦、七星市场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加快了现有农产品物流企业改造升级,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大型冷库,以利鲜活农产品错峰销售并大幅度增值,形成了产、贮、运、销相配套的服务体系。

三是积极引导移民进入市场,发展各类产品流通合作组织293个,培育运销大户725户、移民经纪人260人。

现在全市有大批农产品销售合作组织和运输大户活跃在库区流通领域,较好地解决了移民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3、建立科技服务与产品质量联结机制。

一是建立了科技服务政府推动机制。

2006年以来,我市以各级政府为实施主体,在库区实施了农业新技术科技推广示范工程、农产品加工科技工程、优质种苗科技工程、农用工业新技术工程、农业生态环境综合利用技术工程、科技户联网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六大科技工程。

建立了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聘请了科技特派员120多人,联系产业开发项目110项。

二是构建了产学研合作联盟。

我们与中国柑橘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大学、湖南省水科所、省茶叶研究所、省园艺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

三是健全了科技服务网络。

大多数地方做到了县(市、区)级有移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果茶研究所,库区乡镇设置了移民经济技术服务站、配有专职果茶专干、水产专干,移民村由市移民局聘请了实用技术专干,负责组织移民按照生产技术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

四是加大了移民产业培训力度。

几年来,我们先后选送了5300余名移民到大专院校和多类职学校培训,创办了一批移民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使大多移民户主掌握了1至2门实用生产技术,移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五是大力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几年来,全市库区引进了黄金梨、东魁、虹鳟、鲟鱼等名优特新品种567余个,采用了大苗移植、脱毒苗木、生物防治、滴灌、测土施肥等高新生产技术700多项。

四、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库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强化组织领导。

市政府充分发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定期对库区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移民产业开发专题研究会议,解决库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听取移民工作汇报、到产业开发现场督促检查工作,主动为库区产业开发排忧解难。

市委、市政府将移民产业开发工作实行了绩效考核。

同时,将全市11个县市区移民开发局明确为正科级配强了领导班子,充实了工作人员,落实了工作经费。

2、明确扶持政策。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后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都明确规定了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产业开发的扶持政策。

明确了产业扶持的重点方向、扶持力度和扶持措施,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向社会进行了公开承诺。

3、狠抓落实到位。

为了将库区产业发展任务落到实处,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移民工作责任状,认真开展了库区产业开发项目稽查、审计工作,定期跟踪项目实施进度,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

确保了扶持资金都用在项目上,杜绝了资金的“跑、冒、滴、漏”。

实行产业项目联村带动移民增收致富

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

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创立于1996年,是邵阳市目前唯一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主要经营水果瓜菜类罐头的加工与销售。

近年来,公司在各级移民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的联结方式,通过项目带动、产业联村,与邵阳、娄底、常德、怀化等地11200户移民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引导帮助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种植柑桔60000亩,转移劳力近3万人,年带动移民增收亿元以上。

2008年加工柑桔产品2735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720万元,利润1070万元,税金525万元,创汇2218万美元。

通过原料收购直接为农民增收4599万元,为移民和下岗职工提供务工收入2299万元。

一、优先吸纳移民进厂务工

近年来,公司通过与跨国贸易集团公司的合作,加速了技术改造进程,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生产装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公司总加工能力达到40000吨,其中桔罐加工规模达到30000吨,年生产旺季时需务工人员3400人。

公司把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作为员工来源的第一基地,三年来,通过移民管理部门的协调组织,每年进厂务工的移民都在1000人以上,2008年吸纳移民进厂务工人数达到1600人,人均年工资、福利6520元,月均1185元。

其中连续三年在公司上班的为1120人,在公司获取的工资、福利1100万元,年人均收入9820元,收入水平和家庭富裕程度明显高于当地村民平均水平。

二、保证收购移民生产的加工原料

公司加工原料主要有柑桔、藠头、辣椒、冬笋、黄豆等,这些都是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主要农作物。

公司通过订单合同,以保护价收购移民生产的合格原料,让移民吃上“定心丸”。

三年来,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收购的加工原料达到86000吨,收购价格均高于市场同期水平,直接带动移民收入约亿元以上。

2008年公司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收购原料支付农民3120万元,覆盖的11200户移民户平收入2786元,其中稍具规模的763个移民种植大户户平收入都在50000元以上,一跃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

2008年四川发生柑桔大实蝇事件后,全国柑桔滞销,公司以保护价0.45元/斤敞开收购,向全市桔农让利240多万元,保证了桔农收入不受影响,维护了全市柑桔产业上升的发展势头。

三、无偿向移民提供无病毒优质柑桔种苗

为了提高库区柑桔种苗质量,公司租赁了原市柑桔种苗繁育中心,从国内外科研院所引进6个优良新品种,采用无病毒容器育苗新技术,快速繁育出圃新品种脱毒苗木提供给移民作新扩桔园栽培用种。

2005年~2008年共向库区移民无偿提供无病毒柑桔种苗120万株,价值400多万元。

支持移民新栽优质柑桔28000亩,其中6000亩开始挂果。

去年由于市政工程需占用原市种苗中心,公司董事会决定新投资1200万元,在今明两年内新建300亩高标准柑桔种苗繁育基地,达到年出圃80万株种苗的规模,加速库区柑桔品种改良进程。

四、在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建立柑桔高产示范园进行示范

示范果园由公司直接负责土地使用权购置及开园和生产经营投资及管理,聘用移民从事生产抚育,以其严密的科学管理水平向社会推介示范,并以此作为对移民的培训基地。

目前已在洞口、新邵两个库区及移民安置区选购了两个共3040亩的核心示范园,直接安排移民生产人员3000人,年人均务工收入近万元。

其中在洞口县花古库区新建的1500亩示范园,正在按照有机柑桔栽培要求,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开垦和建设,并组织引导300多名移民种植户前来参观学习,为库区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五、采取惠农措施与移民共建股份制基地

公司和移民合股经营。

公司以现金出资控股,移民以土地、投工、投劳、投肥等形式折资入股。

在新园建设上,由公司负责基础设施投入、清园整地、种苗培育和购买,移民挖凼填肥,栽种管理。

抚育期由公司负责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出资,移民出有机肥,出工培植管理。

生产资料、人工和土地使用费计入生产成本。

在产出分配上公司让利20%给移民。

在桔园改造上,移民以现有果园作价入股,由公司投资改造,并核定产量和生产成本,移民负责生产管理。

产品由公司收购,利润按股份比例分成。

目前已与6个库区开展了5120亩柑桔基地的股份制合作。

达产后,移民可获股利收入3072万元。

计划在今明两年内股份制基地达到1万亩,移民年获股利将超过5000万元。

六、对移民“订单”基地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公司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订单”基地实行“种苗供应、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农资供应、产品认证、产后收购”等系列服务,统一制订了施肥施药技术操作、田间管理、最佳采收时间、采收方法等操作规程,安排了6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帮助解决桔农在生产、销售等环节中的实际问题,保证取得良好收益。

目前已有本市的新邵县雀塘镇基地、市郊基地、邵东县简家垅基地和常德津市的白衣镇建国基地、怀化市溆浦县的茶湾基地共15330亩获得了出境水果注册登记,打开了通往国际市场的通道。

七、引导移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移民市场组织化程度

公司倡导成立了邵阳市柑桔行业协会和农民柑桔专业合作社。

协会和合作社以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柑桔种植、经营大户为主体,工作经费全部由公司承担。

利用这一载体,加强桔农与加工企业的产、加、销紧密合作,进行科学种植推广,促进会员和桔农增收,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

目前已发展移民会员182人、合作社成员38人。

由于协会和合作社上挂政府、内连体系、下系农户、网络健全、信息灵通、长期为农户排忧解难,广大农户在种植和服务方面对协会和合作组织形成了信任感和依靠性,显著提高了基地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

八、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科学技术普及与技能培训

公司与华中农大、湖南农大、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邵阳学院等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协作关系,加强了对移民的技能培训和科技普及。

三年来,公司先后组织了5期移民务工技能培训,参训人数达2800人,先后聘请17名专家到30多个乡、村进行技术指导,组织720多名移民到示范园和品比园观摩学习,举办移民柑桔种植技术培训班12期2760人次,印发柑桔栽培、采摘、保鲜、贮运等技术资料10万多份,提高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发挥优势创新机制

引导移民走油茶产业致富之路

常宁市人民政府

常宁市位于衡阳市西南,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人口92万人,2008年全市GDP101亿元。

全市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人口17751人,小水库原迁移民2万人。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移民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抓住政策机遇,发挥产业优势,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开发模式,坚持不懈地把生产开发作为促进移民增收、加快库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组织移民产业开发中,突出开发油茶产业。

目前,全市移民生产开发呈现以油茶产业为主业,湘莲、甜橙、冬枣、库叉养鱼等小产业并存的良好产业格局。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审时度势,把油茶产业作为库区生产开发的“火车头”

促进库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是谋划产业发展。

几年前,我市移民生产开发工作因政策、资金制约,一度徘徊不前,体现为项目小打小敲、零星分散,产业不成规模、效益不高。

针对这一现状,我市提出“扶持重点产业,奖励零星项目,兼顾新老库区”的生产开发新思路,确立了开发油茶产业的主导地位。

一是调查研究,摸清开发工作的底子。

把规划调查作为做好移民生产开发工作的前提,组织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深入库区,对全市库区土壤、林地、水文、人力等资源开展详细的调查摸底,因地制宜实施产业开发项目,建立库区已建项目的“项目库”,为后期移民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因势利导,找准开发项目的路子。

常宁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油茶之乡”,油茶种植面积69万亩。

多年来,我市油茶产业因管理不善,品种老化,传统优势产业面临严峻考验。

2008年,我市把握中央扶持发展油料生产的政策机遇,致力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市”品牌,把油茶作为政府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着力实施“五个一”工程。

成功举办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油茶产业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用地、种苗、资金、技术等各方面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形成了上下齐心,部门协作发展油茶产业的良好势头。

移民产业开发工作借势而上,确定油茶为移民重点开发项目,并把库区新建油茶林项目纳入了我市“油茶林产业示范带”的整体建设规划。

三是积极引导,统筹兼顾开发的法子。

新老库区开发项目种类繁多。

为利用有限的生产开发资金,既能主导油茶产业发展,又能全面推动中小项目,我市出台了《移民生产开发奖励办法》,对自主创业的移民,按其投入资金比例给予适当的扶持,以极少的资金调动移民自谋发展的积极性,确保移民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了移民资金投入大、范围广、管理乱、收益小等问题。

二、创新思路促增收,把龙头企业带动作为油茶开发的“加速器”

传统油茶产业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是关键。

确定把油茶为重点开发项目后,我们先后引进南天山茶油业、金源科技、田野农牧等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科技含量高、企业信誉较好的企业作为生产开发合作伙伴,共同编制了《常宁市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油茶基地项目建设规划》,计划5年内新建油茶林6万亩,低改油茶林14万亩。

同时,我们结合库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多种方式并存的合作开发模式。

一是自主开发模式。

如移民油茶开发示范基地是我市库区油茶普及的示范片。

由移民部门负责筹措项目建设资金,衡阳南天山茶油业有限公司为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选育6个优良品种,在库区建成1000亩高标准、高规格的“样板林”,开发建设期限为30年,30年内油茶林木的经营权归移民部门,油茶挂果后,衡阳南天山茶油业有限公司按市场价收购茶籽,基地净收入纳入移民油茶推广发展基金,30年后全部归当地移民所有。

二是股份合作模式。

首先是合作繁育苗木。

我市投入资金500万元,与南天山苗木基地合作,为库区培育优质高产油茶品种,满足库区新建油茶林的种苗需求,并参与股金分红;再是与移民户合作,移民部门提供种苗,并按每亩250元支付生产成本,挂果后,移民部门与移民按一定比例分成。

三是协会奖励模式。

由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各移民乡镇成立油茶协会,出台奖励措施,按照“谁承包,谁管理,谁受益”原则,鼓励移民大户承包油茶林。

目前,我市与南天公司签订了建立油茶良种繁育中心和开发1000亩移民油茶示范基地的协议,移民油茶示范基地已完成1000亩场地平整、400亩苗木栽种及培管工作。

油茶良种繁育中心今年出苗量达200万株,预计在明后两年出苗将达1000万株以上。

三、整合资源找出路,把加大开发投入作为移民油茶开发的“金钥匙”

我市库区油茶发展规划建设时间跨度大,涉及广,投入大。

资金严重不足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

为此,我们一是整合政策资金。

对全市各部门涉及的油茶产业建设资金,在确保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投向,完成建设内容的前提下,坚持“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适当加以整合,建立油茶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部门协同配合机制,对库区油茶产业予以重点建设。

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引导油茶开发积极性高的移民大户承包茶山、荒山;依托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林业部门的“三边造林”工程等,做好租地、整地工作。

目前,我市库区已完成的油茶整地项目有官岭镇大联村国土整地项目300亩,盐湖镇瓦文村的“三边造林”前期整地600余亩。

二是积极争资跑项。

由于历史原因,我市没有纳入省辖库区县市之内,生产开发资金缺乏。

今年来,通过反复请示汇报,争取到省市移民部门对我市库区油茶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省市移民局领导多次莅临我市调研考察,充分肯定了我市以油茶产业发展为重点的移民生产开发工作,把“两个基地”纳入了省移民局生产开发“项目库”,南天公司也列入了省级扶持企业。

四、着眼长远抓管理,把打造移民油茶产业链作为移民增收的“聚宝盆”

为确保库区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工作中确定了“四个结合”的发展方向。

一是基地建设与移民技能培训相结合。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动员和组织当地移民参与建设全过程,从整地、打穴到栽种、培管,推广油茶栽种技术,把油茶基地建设成既是库区油茶开发示范林,又是移民掌握油茶栽种技术的培训基地,还解决了部分移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是新建油茶林和低产油茶林改造相结合。

针对大多数移民乡镇低产油茶林较多的现状,我们在实施库区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实行了“两手抓”,一手抓新建油茶基地,一手抓低产油茶林改造。

通过改良品种、垦复追肥,使现有低产油茶林不足5公斤/亩的年出油量提升了到年出油15公斤/亩以上,库区移民的油茶林年亩平增收200余元。

三是项目建设与后期管理相结合。

在库区油茶项目建设中,我们始终重视后期管理,定期除草、追肥、垦覆,强化油茶林防火管理,建管齐抓,边建边管,确保建设项目出实效。

四是项目建设与产业链相结合。

油茶品种附加值高,其加工产品可应用到食品、日化、药品、饲料等多个领域。

通过实施“中国油都”项目,在油茶品种深加工、增加油茶附加值上下功夫,初步形成了油茶种苗培育、新建油茶林基地、低改油茶林项目、原材料公司保护价回收、油茶精深加工、专业市场交易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依托油茶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我市库区移民油茶产业开发项目已初具雏形,但在发展中也存在投入不足、管理疏漏等许多问题。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突出移民生产开发工作的主导地位,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强化工作措施,抓好抓实我市库区油茶产业工作,进一步推动我市库区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做大做强柑橘产业促进移民发家致富

中共石门县委石门县人民政府

石门县总面积3970平方公里,人口68万人。

有14座大中型水库,有移民15000户41761人。

近年来,为了确保移民群众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石门县委、县政府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把做大做强柑橘产业作为促进移民发家致富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目前,全县共开发柑橘面积44万亩,其中挂果面积33.5万亩,年产量40万吨,年产值5亿元,鲜果收入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4%以上,橘农人均年柑橘收入1800余元。

其中,库区发展柑橘20万亩,挂果16万亩,年产量18万吨。

柑橘产业已经成为库区移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一、加快基地建设,壮大产业规模

1、培育种苗基地。

以政策资金扶持、简化用地手续、给予种苗补贴、鼓励社会参与等措施,先后在移民安置大镇蒙泉镇白洋湖投资370万元兴建优质特早熟蜜橘无病毒种苗基地,年产早熟、特早熟蜜橘无病毒容器苗8万株;在维新镇投资100多万元兴建脐橙种苗基地;在易家渡镇兴建杂交柑橘种苗基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柑橘良种培育体系,为全县柑橘产业发展提供安全优质种苗。

2、主攻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是产业开发的“领头羊”,建设高标准的示范基地是推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优势产业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方式。

2005年以来,每年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镇建立县乡连片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000亩以上,建立县级示范基地1000亩以上,建立乡镇示范基地200亩以上。

目前,全县以蒙泉镇、夹山镇、皂市镇、秀坪园艺场等10个乡镇场为中心,建起了20万亩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3、壮大生产基地。

一方面,我们在库区和移民安置重点乡镇积极实施柑橘低改品改,重点对库区老橘园推行密改稀、劣改优,在移民新区突出发展以“兴津”为主的早熟蜜橘,以“纽荷儿”、“长红”为主的脐橙和椪柑、杂交柑橘等品种。

2000年以来,全县完成库区低改10万亩、品改8万亩。

另一方面,我们加大了生产基地的建设和认证力度。

目前,全县形成了4条“百里柑橘走廊”、10大“万亩橘园”和220个柑橘专业村,柑橘无公害食品产地认定面积2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1.41万亩,欧盟GAP认证面积2300亩,美国农业部NOP有机食品认证面积2500亩,建成出口专业村(场)45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