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地质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4062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皋市地质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皋市地质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皋市地质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皋市地质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皋市地质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皋市地质资料.docx

《如皋市地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皋市地质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皋市地质资料.docx

如皋市地质资料

一、地层

如皋本市第四纪沉积物源丰富,沉积作用强盛,第四系厚度一般可达280m左右。

影响本区第四纪沉积的因素较多,主要是基底构造、古长江发育演变、古气候冷暖周期变化、洋面升降引起的海侵海退事件,在第四纪井下剖面中,反映为一套显示多沉积旋回韵律的海陆交替变化的巨厚松散地层,其中夹有多层状透水性良好的砂层,为孔隙地下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赋存条件。

从老至新划分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和全新统(Q4)。

1、下更新统(Q1):

埋深在220m以下,厚度65m左右。

主要岩性下部为中粗砂、中上部为中细砂夹亚粘土层,为河流相沉积,含水砂层构成区第Ⅲ承压含水层组。

2、中更新统(Q2):

埋深在150m左右之下,厚度70m左右,岩性以亚粘土为主,下原向北至磨头一带夹粉细砂层。

主要为河湖相沉积,局部夹河口滨海相沉积。

含水砂层构成区内第Ⅱ承压含水层组。

3、上更新统(Q3):

埋深在50—150m之间,厚度100m左右。

岩性在下部为灰色细砂、中上部为粉细砂夹亚粘土、亚砂土薄层。

受两次海侵影响,形成海陆交互相沉积,含水砂层构成区内第Ⅰ承压含水层组。

4、全新统(Q4):

厚度50m米左右,岩性主要为亚粘土、亚砂土夹细粉砂,局部含淤泥质,为三角洲海陆交互相沉积。

上部多为长江冲积土层。

    二、地质构造

    本市位于扬子陆块下扬子地块东段,为印支运动褶皱隆起区、中生代晚期,由于断陷作用,在隆起之间形成断陷盆地,沉积了白垩纪地层。

区内有孤山—西来背斜、长青沙—新坝背斜,轴向北东。

两背斜之间为断陷盆地,中生代晚期断陷盆地内沉积白垩系浦口组。

邻近主要断裂有:

长兴—姜堰断裂,北西向,从评估区以西通过,南东方向穿过长青沙岛,北西方向延至姜堰境内,为右旋平行断裂。

靖江苗圃场—长江镇断裂,北东走向,延长约20Km,从评估区南侧通过,被长兴—姜堰断裂错切。

靖江-如皋断裂:

断裂被河口断裂切割成方向不同的两段,南西段从常州地区金坛市经靖江生祠镇进入本区,途经如皋、呈北东向。

北东段始于河口,经栟茶后入海,呈北东东向。

该断裂是一条规模大、切割深、控制地层多的区域大断裂,是两个三级构造单元的分界,断裂两侧在地史个阶段地质构造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差异更为显著。

    三、地震活动与区域构造稳定性

    1、地震活动

    评估区位于华北地震区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内,属中强地震活动区,有的研究认为靖江~如皋断裂、河口断裂为活动断裂,但如皋境内未发现沿该断裂有明显的地震活动。

南通地区历史上发生最强的地震是1615年3月1日狼山5级地震,其余皆为小震。

影响最频繁的是南黄海中强震,2010年7月9日和2010年7月19日,在如东附近海域发生2次3.8级地震;2011年1月12日在南黄海发生5.0级地震,区内有不同程度震感。

近几十年区内发生过多次小震,如1971年5月5日2.4级地震,1984年7月12日发生1.9级地震,2011年10月8日吴窑3.0级地震,小震不足以造成破坏。

    2、区域构造稳定性

    本区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大范围的持续缓慢沉降和局部短暂的振荡式升降特点,第四系厚度大,分布稳定,地震活动频度低、强度弱,属区域地质构造较稳定区。

   四、水文地质

   如皋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砂层及新第三纪(N2)沉积砂层之中,区内第四纪松散层厚度300米左右,砂层一般累计厚度可达190~220米,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介质条件。

根据松散岩类各含水砂层时代,沉积环境埋藏分布,水化学特征及彼此间水力联系,将全区第四纪220米以内含水砂层划分为三个含水层(组),以及新第三纪(N2)松散含水层(组),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潜水含水层和Ⅰ、Ⅲ、Ⅳ三个承压含水层(组),其时代根据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地层划分,分别相当于全新世(Q4),上更新世早期(Q3),中更新世早期(Q2)和下更新世(Q1),新第三纪晚期(N2)。

本区松散岩类含水层垂向分布呈多层状展布,各自组成独立含水层体,但从区域网络来看,彼此间又互相沟通,水平方向存在水力联系,形成区域地下水的赋存空间,呈立体网络交错,组成本区地下水系统。

1孔隙潜水含水层(组)

广泛分布全市域,含水层埋藏于28米以浅,主要为第四纪全新世(Q4)冲积相灰黄色、灰色粉砂、粉细砂局部为亚砂土,厚度一般在20米左右。

水位埋深一般在1~3米,局部地段小于1米,具有自由水面,潜水层局部与Ⅰ承压含水层组相互沟通。

富水性:

一般民井(10米以浅)小于10米3/日,本含水层可达100米3/日。

水温15~20℃,随季节而变化。

水质:

由于受全新世海侵影响,水质咸化,后因受后期上游淡水迳流和大气降水淋渗而逐渐淡化,为此,水质复杂,在戴庄——如城镇——马塘——奚斜——浦西一线以西的大面积地区,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淡水,水质以HCO3-Ca·Na或HCO3·Cl-Na型水为主,此线以东矿化度为1~3克/升的微咸水、水质类型为HCO3·Cl-Na型Cl·HCO3-Na型。

2第Ⅰ承压含水层(组)

全区分布广泛,由上更新世早期和晚期(Q3)粉细砂、中粗砂、含砾中粗砂组成,据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地质分析,该含水层当时古地理环境属上更新世长江古河床,临近三角洲河口地段。

含水层埋藏于50~130米之间,厚度60~70米,含水层岩性由中细砂、中粗砂、含砾中粗砂、砂砾石组成,具2~3个细粗韵律结构,局部夹有粘性土层,呈透镜体状。

富水性:

水量极丰富,一般单井涌水量为2000~3000米3/日。

区内第Ⅰ承压含水层组顶板为亚粘土或淤质亚粘土,局部为亚砂土,厚度变化较大,分布不稳定,局部缺失以致于与上部潜水互相连通。

底板为亚粘土,厚度较薄,5米左右,大部份地区和第Ⅱ承压水相互联通。

水位埋深1~4米。

由于受本区晚更新世(Q3)二次海侵影响,水质较复杂,其变化规律以场北、磨头镇、白蒲镇一线以北地区,矿化度大于3克/升咸水,以南至高井、石庄一线之间为1~3克/升微咸水,高井、石庄一线以南地区为小于1克/升的淡水,水质类型也相应由Cl-Na型渐变Cl·HCO3-Na·Ca直至HCO3-Na·Ca型水。

3第Ⅱ承压含水层(组)

区内第Ⅱ承压含水层组分布广泛,但水质大部份地区属微咸水和咸水,因此不是本区主要开采对象。

含水层组由中更新世(Q2~Q1),长江古河床砂砾石层组成,全区几乎全被古河床所占据,顶板埋深一般在100~130米,自北向南,自西向东,略趋加深,落差约10米左右,底板埋深在180~190米。

    含水层岩性以细砂含砾中粗砂为主,富水性极好,单井涌水量1000~3000米3/日。

本区第Ⅱ承压含水层(组)和上覆Ⅰ承压含水层(组)之间,普遍缺失隔水层,因此Ⅰ-Ⅱ含水层水力联系十分密切,互相沟通,水质大都为Cl-Na·Ca或Cl·HCO3-Ca·Na型,矿化度大于1克/升或大于3克/升的微咸小、咸水。

仅在石庄镇至九华镇一线以南沿长江岸带为矿化度小于1克/升淡水。

4第Ⅲ承压含水层(组)

第Ⅲ承压含水层(组)是本区主要的开采层,具有分布广泛、厚度大、富水性良好、水质优异的特点。

含水层(组)由早更新世(Q1)地层组成,其中上段,一般大部份均为粘性土,局部地区夹砂层,组成良好的隔水顶板,粘性土厚度15~35米。

顶板埋深一般180米,底板埋深220~230米。

含水层(组)岩性主要由早更新世中段(Q21)和下段(Q11)砂层组成,属长江古河相沉积,其形成和分布和长江三角洲古河床发育密切相关。

含水层(组)顶板埋深一般在220~230米,但北部、西部埋深渐加深,如丁北——如皋,搬经——江安一带顶板埋深为230~270米,底板埋深280~320米。

岩性以中细砂、含砾中粗砂为主,厚度40~50米,北部,如皋城、丁北一带厚度较深为15~20米,富水性极好、单井涌水量一般在2000米3/日以上。

富水性:

根据含水层厚度、岩性、导水性、抽水试验综合考虑,将本市划分为四个富水等水级:

水量极丰富区:

单井涌水量大于3000米3/日,分布于搬经镇、高井、石庄、马头、马塘、花园。

水量丰富区:

单井涌水量2000~3000米3/日,分布于袁桥镇、常青、场南、如城、林梓、白蒲镇。

水量中等丰富区:

单井涌水量1000~2000米3/日,分布于场北、柴湾、丁北一带以及南部的长江镇。

水量较小区:

单井涌水量300~1000米3/日,分布于邓园、如城以东东陈镇一带。

由于第Ⅲ承压含水层具有良好隔水顶板,粘性土厚度较大,分布较稳定,有效抵档来自Ⅱ承压咸水直接下渗,因此本区Ⅲ承压水水质普遍较好,主要为HCO3-Na·Mg,HCO3·Cl-Na·Mg型淡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仅局部稍受上部影响,在如皋和海安结合部的柴湾一带为矿化度1.10克/升微咸水。

第Ⅲ承压水原来在七十年代水位埋深较高仅1~2米,甚至于小于1米,目前水位埋深西部、西南部较低为4-5米,其余一般地区为5-13米。

5第Ⅳ承压含水层(组)

本区第Ⅳ承压含水层(组)开采井较少,主要分布于如皋城的北部、如柴湾、邓园、南陵、东陈一带。

含水层埋藏于300米以下,由上新世(N2)河湖相砂层组成。

第Ⅳ承压含水层(组)顶板埋深一般在310~320米之间,具多层状发育特征。

岩性以青灰色、黄褐色粉细砂、中细砂为主,分选良好,结构松散,透水较好,400米以内一般可具2-3个含水砂层,单层厚度因地而异,一般10~30米之间,据井孔调查,单井涌水量在1000~2000米3/日,水质良好,皆为HCO3·Ca型淡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

本含水层(组)与上覆第Ⅲ承压含水层(组)之间,有较稳定分布的亚粘土隔水层,厚度一般15~30米,两者之间水力联系微弱,水位埋深目前为7米。

    五、工程地质

     1、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岩体仅在狼山地区出露,地层为古生界泥盆系茅山组(D1-2ms)、五通组(D3w),可进一步分为两个工程地质岩组:

    

(1)层状坚硬砂岩夹软弱粉砂岩、页岩岩组:

分布于山体下部,由茅山组(D1-2ms)组成。

岩性为紫红、棕黄、棕灰色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夹粉砂岩及砂质页岩。

出露厚度约150m,未见底。

石英砂岩抗压强度一般>30Mpa,属半坚硬至坚硬类岩体。

粉砂岩及粉砂质页岩抗压强度一般<30mpa,属软质岩体。

    

(2)厚层状坚硬砂岩岩组:

分布于山体上部,由五通组(D3w)组成。

岩性为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抗压强度一般>100Mpa,底部有一层紫红色含砾石英粗砂岩,砾石以石英为主,砾经2-20mm,该层厚3-5m,可作为与茅山组之间的分层标志。

     2、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区内50m以浅主要为全新世三角洲相松散沉积物,总体上土体结构基本相似,但其中厚度不等的夹层较多,岩性岩相、厚度在平面和剖面上都有变化,据区域钻孔和本次补充钻探资料揭示,自上而下,可大致划分为7个工程地质层:

    第Ⅰ工程地质层:

岩性以棕黄色、褐黄色粉质粘土为主,沿江沿海地段渐变为粉土,厚度一般2.5-3.0m。

    第Ⅱ工程地质层:

岩性以灰色粉土为主,部分地区为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局部夹淤泥质粉质粘土,饱水,厚度一般5-10m。

    第Ⅲ工程地质层:

岩性以灰色、浅灰色粉砂为主,稍密-中密,局部为粉质粘土或细砂,饱水,厚度一般10-20m。

    第Ⅳ工程地质层:

岩性以深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间夹粉砂薄层,微层理发育,软塑-流塑,厚度一般3-15m。

    第Ⅴ工程地质层:

岩性以灰褐色粉质粘土、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为主,微层理发育,软塑-流塑,厚度一般10-25m。

    第Ⅵ工程地质层:

岩性以灰、深灰色粉砂与淤泥质粉质粘土互层为主,厚度一般10-15m。

    第Ⅶ工程地质层:

岩性以灰色粉砂为主,中密,局部夹粉质粘土,厚度一般7-20m。

    六、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