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初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7218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初探.docx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初探.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初探.docx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初探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初探

  内容摘要: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刻于北宋元?

v三年(1088),在全国石窟中仅此一龛。

大足的十哲造像是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十哲造像,其历史与艺术价值至为珍贵。

大足的孔子及十哲龛是与佛教、道教造像并列开凿的,具有宗教的意义。

宋人信仰儒教是为了聪明与智慧,儒教是信众们的智慧之神。

  ?

P键词:

孔子;十哲;造像;智慧神

  中图分类号:

K87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106(2011)04―0027―04

  

  大足石刻石篆山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刻于北宋元口三年(1088),在全国石窟中仅此一龛,弥足珍贵。

  

  一 孔子及十哲的事迹

  

  太史公司马迁《史记》有《孔子世家》,记载、描述了孔子的生平。

在其他相?

P典籍中也有?

P于孔子的材料。

为了论述的方便,兹简述如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

孔子极为好学,十五岁“志于学”,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

P于人生的基本问题等都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到30岁时,思想已基本成熟。

孔子在政治上不得意,所以一生除短暂的几年从政外,主要精力用在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上。

孔子打破了官府教育垄断,有教无类,开创了民间教育。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者有七十二(一说七十七)人。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发生内乱,孔子离鲁国,到齐国。

两年后,孔子又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文献典籍,弟子益众。

  鲁定公九年(前501),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51岁)。

孔子治理中都卓有政绩,后升为大司寇,鲁国大治。

鲁定公十三年(前497),齐国送女乐于鲁国,鲁国君臣迷恋女乐歌舞,孔子非常失望,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后到了卫国,过匡,到蒲,经曹、宋、郑至陈国,离陈,困于陈、蔡,64岁又回到卫国。

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致力于继续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73岁,病逝。

  孔子弟子中最著名的十位,来自于他的评论:

“子曰: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

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后来被称作十哲。

  

  二 孔子及十哲崇拜

  

  孔子死后第二年(前478),鲁哀公在曲阜孔子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所居房屋改做寿堂,陈列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琴、书等,并按岁时祭祀。

此举开祭祀孔子先河,是中国祖先崇拜和名人崇拜合一的产物。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专主孔子祀事。

汉平帝元始一年(公元元年),封孔子褒成宣尼公。

汉永平十五年(72),汉明帝至阙里孔庙,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灵帝建宁二年(169),诏祀孔子,依社稷。

”(《阙里志》)也就是说,孔子享受和社稷神同样的规格。

  魏晋南北朝期间,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奉祀。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封孔子文圣尼父。

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兖州刺史李埏修建孔子及十弟子容像,立碑于庙廷。

此为有记载的孔子与十弟子并祀之始,亦为孔子与十弟子组合造像之始。

  隋开皇元年(581),封孔子先师尼父。

此为孔子称先师之始。

  唐太宗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并昭尊孔子为宣父,在曲阜作孔庙。

贞观二十一年(647),由皇太子释奠,并作初献,以国子祭酒为亚献,以兖州刺史摄司业为终献。

以22位儒家学者配享。

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十哲配祀孔子庙,在先圣庙树立孔子、颜回等十哲雕塑坐像。

此为孔子十弟子称为十哲之始,亦为明载孔子与十哲像为雕塑之首。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文宣王。

此为孔子封王之始。

  宋代祀孔更为兴盛。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亲谒孔子庙,绘先圣先贤先儒像,释奠用永安之乐。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封孔子玄圣文宣王,颁孔子庙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并诏追封孔子弟子封爵。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封孔子至圣文宣王。

76年后,此一封号刻在大足石篆山。

  

  三 孔子及十哲造像

  

  见诸记载的孔子及弟子造像,有西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修学宫,作石室,刻孔子坐像。

东汉桓帝建夫子庙,画孔子像于壁上。

光和六年(178)灵帝在京城建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

此后东晋顾恺之的《孔颜二圣像》、唐吴道子的《行教像》、《司寇像》、南唐董源的《孔子哭虞丘子》、南宋李公麟的《孔子见苌弘》、马远的《孔子像》、元赵孟的《孔圣讲学图》等,均为孔子画像名作;雕塑造像亦不少,但大多没有保存下来。

  现存孔子造像多种多样。

其中,以传为孔子弟子子贡所刻孔子和夫人的楷木像为最早,传为吴道子的《行教像》最为人们所熟悉。

孔子楷木像的时代等尚需研究证实,需要讨论的是传为吴道子的《行教像》。

  传为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有大同小异的不同版本。

行教像中,孔子身材健壮,头束巾,身穿右衽交领大袖袍服,腰束带,蔽膝,足穿云头履;袍服多重,外层纹饰华丽朴实。

孔子上身微微前倾,左手握右手拱于胸前,左胁下带剑。

孔子阔面,大眼,大耳,丰眉,满脸长须,面相和善。

  传为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流行甚广,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一幅《孔子像》拓片,资料较为齐全:

孔子像上横刻篆书“万世师表”四字,四字下横刻楷书大字“先师孔子行教像”,孔子像右上竖刻楷书小字赞文两行: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左下方楷书小字“唐吴道子笔”,并有印章“吴道子印”。

  拓片原石在四川南溪,系清代刻石。

石上赞文来自明陈凤梧《孔子赞》(其文为“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统承义皇,源启洙泗,报功报德,百王崇祀”)。

此孔子行教像一般认为是唐吴道子所绘。

多认为能表现出孔子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温良恭俭让”等精神。

以之为基础,中国孔子基金会组织制作颁布了孔子标准像,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

  然而南溪清代刻石“唐吴道子笔”的“唐”显然表明是后人托名吴氏之作。

孔子行教像是否为吴道子所绘,有讨论的必要。

  吴道子,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被人们尊为画圣。

据画史记载“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其画“虬须云宾,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

“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

“后辈称之曰:

“吴带当风。

”“画忌如印,吴道子作衣纹或挥霍如尊菜条,正避此耳。

  他的作品是当时画家学习的楷模,称为“吴家样”。

吴道子的绘画作品无真迹传世,传为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道子墨宝》、《八十七神仙图卷》等均非吴原作,最早者可能为宋代摹本。

  然而,唐代吴道子的画风广泛流传时,遗留在敦煌莫高窟的佳作至今仍存。

例如,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等。

据画史记载和敦煌壁画印证,传为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并非吴道子之作是有道理的:

孔子行教像没有吴画的飘举,而有宋画的厚重;衣纹没有唐画的流畅,而有宋画的凝重;人物没有唐人的潇洒,而有宋人的庄重。

所以传为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可能为宋人托名吴道子之作。

  大足石刻孔子雕像是又一宋人的孔子造像。

  孔子及十哲龛人物基本为圆雕,居中为孔子中年坐像,两侧侍立十位弟子。

  孔子无须,头束巾,大耳阔面,面相威严,身材魁伟,身着圆领广袖长服,腰束带,围裳,蔽膝;左手抚左腿,右手于右腿腹前持宝扇,脚着云头履,踏于双孔方几上,正襟危坐。

头左壁刻“至圣文宣王”。

  孔子行教像等,或表现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温良恭俭让”等性格,或表现孔子的异秉形状,多与此像不同。

大足孔子造像与大多数孔子造像不同的地方,一是威严,是作为“文宣王”的威严;二是无须。

孔子无须虽与多数孔子造像不同,但也不无根据。

据考证,孔子“没有胡须”。

大足孔子造像表现的是孔子作为无冕之王的另一种范式,别具一格。

  孔子两侧侍立十位弟子,与孔子一样,每个人头侧壁上题刻名字。

孔子左侧第一人为颜回,右侧第一人为子路。

排列顺序左为第一,右为第二。

  孔子左侧从内至外侍立颜回(名字依题刻,下同)、闵损、冉有(题刻误,应为冉雍)、端木、言偃。

孔子右侧从内至外侍立仲由、冉耕、宰我、冉求、卜商。

  这十人是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大足的十哲排列顺序依《论语?

先进》,而不依司马迁《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有所不同的是,子路由第八改为第二,其余依次顺延。

  子路升为第二的原因,应当是孔子作为“文宣王”的威严所需:

王之左右常列文武,颜回为弟子中文才第一当之无愧,弟子中武才第一的当属子路无疑。

  大足的十哲造像各具性格,有的十分精彩。

  1.颜回,头戴冠,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围裳,脚穿云头履,双手于胸前持笏。

颜回无须,面相端正、年轻,恭谨,眼微闭,抬头望远,若有所思,半侧身与子路侍立于孔子两侧。

  2.仲由,方面、浓眉、大眼、宽鼻、阔嘴,连鬓硬须。

虽与颜回一样头戴冠,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围裳,双手于胸前持笏,恭谨侍于夫子身边,但与颜回的文质彬彬相反,为一赳赳武夫。

  3.闵损,头戴冠,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围裳,脚穿云头履,双手于胸前持笏。

闵损与颜回一样均无须,年轻,恭谨,相貌相似,正面直立,与颜回半侧身侍立不同。

  4.冉耕,头戴冠,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围裳,脚穿云头履,双手于胸前持笏。

冉耕挨着仲由,与仲由的满脸虬髯不同,无须,与闵损遥相对应,正面直立。

  5.冉雍,也是头戴冠,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围裳,脚穿云头履,但却微向外侧,面对端木、言偃。

冉雍方面大耳、皱眉、连鬓三绺长须,左手上举捻须,右臂下垂微曲,只手握笏,眼大睁,似在张嘴论辨。

  6.宰我,头戴冠,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围裳,脚穿云头履,也是微向外侧,面对冉求、卜商。

宰我无须,紧挨冉耕,左手于胸前握笏上端,右手于腹前半握承笏下端。

  7.端木,也是头戴冠,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围裳,脚穿云头履。

端木与言偃侍立在龛左壁,侧面向孔子。

端木双手在腹前笼于袖中,笏斜插于胸前臂内,目视夫子。

  8.冉求,虽也戴冠,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围裳,脚穿云头履,但冠饰等并不重复。

冉求与卜商侍立于龛左壁,侧面向夫子。

冉求的造型非常生动,特别是睁大望着夫子的眼睛,漂亮的连鬓长须,微微右侧的上身,右手于腹前执笏,左手于胸前握着长须的神态,好像是听到夫子呼唤的一刹那,静中有动,颇有意境。

  9.言偃,头戴冠,无须,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围裳,脚穿云头履,双手于胸前执笏,恭谨直立侍奉夫子。

  10.卜商,也是头戴冠,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围裳,脚穿云头履,双手于胸前执笏,恭谨直立,侍奉夫子。

但连鬓短须、微微仰头的造型,有似子路,不过眉宇之间要和善许多。

  十哲造像的服饰、冠饰相似而各有特点,特别是冠饰,无一重复。

面相、表情、体态、姿势各不相同,表现了不同的性格。

  大足的十哲造像是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十哲造像,其历史与艺术价值至为珍贵。

  

  四 孔子及十哲造像的宗教意义

  

  大足石篆山造像是北宋供养弟子严逊一人出资发愿雕造的。

据现存镌记,约刻于北宋元丰五年一绍圣三年(1082―1096)十余年间。

据《严逊碑》,原刻有14龛,现存6龛。

有佛教内容的是今编第1号圣母龛、第2号志公和尚龛、第5号文殊普贤菩萨龛、第7号毗卢释迦弥勒佛龛、第9号地藏王菩萨龛。

有道教内容的是第3号长寿王龛、第4号药王孙真人龛、第8号太上老君龛。

而以上所论今编第6号文宣王龛即孔子及十哲龛是与佛教、道教造像并列开凿的,具有宗教意义,是儒教龛。

  一般来说,信仰佛教是为了祈求慈悲救度与超脱,信仰道教是为了长生不老与成仙,那么,宋人信仰儒教是为了什么呢?

  孔子及十哲龛龛左门柱刻铭文云:

“元口[戊辰岁(1088)孟]冬七日,设水陆会庆赞讫。

发心镌造供养弟子严逊,愿世世生生聪明多智。

岳阳处士文惟简。

”愿“世世生生聪明多智”的发愿文说明,宋人信仰儒教是为了聪明与智慧:

儒教是宋代信众们的智慧之神。

  

  五 冉雍误为冉有的原因

  

  孔子的时代,姓与氏不同,名与字不同,名字的叫法不同,一个人可以有好几种称呼。

如孔子的孔是氏不是姓,来自孔子六世祖孔父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云孔子“字仲尼,姓孔氏”。

司马迁“姓孔氏”的说法,说明司马迁的时代已经姓、氏合一了。

  孔子十哲中,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冉求字子有。

他们可以分别称作耕、雍、求,冉耕、冉雍、冉求,伯牛、仲弓、子有,冉伯牛,冉仲弓,冉子有,冉子有亦可称作冉有。

  宋时,姓氏合一,名与字的称呼也已固定。

对于宋人来说,孔子时代的姓、氏、名、字的不同,已经太复杂了些。

孔子及十哲龛将冉雍误为冉有,与时代有?

P,也可能与孔子及十哲龛的作者雕刻家“岳阳处士文惟简”的儒教知识不足有?

P;大足石刻相?

P铭文证明,文惟简的大量作品毕竟是佛教雕刻。

  

  参考文献:

  [1]佚名,论语?

先进[M/CD]∥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2]孔德平,曲阜孔庙祭祀通解[M],北京:

现代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