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6803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4、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何仍颇受重视?

我们应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5、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

二、辨析题

1、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答:

错误。

因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只要具有客观实在性,不管人们能否看得见摸得着,都是物质。

2、发展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答:

错误。

因为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两种发展观的分歧。

答:

正确。

因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反映的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例子,包含着辩证法思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反映的是孤立看待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就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第一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2、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务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帆防护戏曲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3、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已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违背是无法含的方向和趋势,日趋走向灭亡。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的认识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作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能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机能具有能动的调控作用。

(2)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同时要有效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还必须借助有利的客观条件和物质手段

5.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论述题

1、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答:

(1)规律就是事物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他是可观的,不宜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动的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一方面反对借口尊重客观规律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规律,盲目蛮干。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又要积极奋斗;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消极情绪。

2、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答: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图形是相互区别的。

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特殊形式有条件的兴队的。

另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不能等同,不能互相代替。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统一的。

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二是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系而存在。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特点。

四、辨析题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

正确。

因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制造或改变真理,也决定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属于主观真理论。

2、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

错误。

判断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关键是看他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如果以“有用”、“无用”为标准,实际上是以主观意志为标准,抹杀了判断真理的客观标准。

3、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4、认识来源于经验。

第二章

一、简答题

1、怎样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怎样?

3、实现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是什么?

4、简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和正确实现这次飞跃的条件。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就必须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单纯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们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从事实践活动,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这样就能够把原来的理论同客观现实相对照,从而检验出它是不是真理。

一般说来,实践活动如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就证明指导实践的理论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

二、论述题

1、试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答:

(1)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为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即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就是群众路线。

它的内容包括: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哲学基础。

2.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三、辨析题

1、生产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3、社会形态是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4、社会改革就是社会革命。

第三章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3、简述人民群众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论述题

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

(1)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内容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2)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规律缺乏正确地认识,在所有制方面,以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是所有制形式单一化,在分配方面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等。

这些都阻碍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多层次、社会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按照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完全正确的。

2、试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

恩格斯说: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十八世纪的法国对英国(而英国哲学是法国人引为依据的)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材料二:

毛泽东说: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那么,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页。

材料三:

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请回答:

上述材料中蕴含的哲学原理是什么?

该原理包括哪些内容?

2.材料一: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要求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三: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

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

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求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

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的观点进行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可持续发展战略。

3.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

从1980年到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52.9%,但由于人口增长24%,人均占粮食只增长23%。

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至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

在全国500个城巾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3)综合材料说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什么样的战略。

四.辨析题: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

答:

正确。

因为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

答:

错误。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生产绝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

答:

错误。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4.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相等的。

(×)

答:

错误。

剩余价值等于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二者的比率是不相等的。

第四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关系。

答: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同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又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3)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工具的简单,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资本所有者更多地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来获取剩余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生产中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从而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其它因素的制约,所以,资本所有者往往是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获取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2.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何在?

3.简述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及其的关系。

答:

二者的关系: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是劳动的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二.论述题

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答: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上平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打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如何正确运用:

我国当前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也必然起作用,我们也必循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

但是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等。

所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既要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又要利用政府宏观调控来克服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以便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一段描述西方经济危机的对话。

一个煤矿工的儿子问妈妈说:

“现在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

妈妈答道:

“因为我们没有煤。

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

“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许多国家大量地炸毁炼铁高炉。

美国毁掉92座,英国毁掉28座。

1973年经济危机时期,英国单是伦敦一个城市,就有10万套新房空置而卖不出去,日本的电视机库存超过需求量的1倍以上。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阿特西里牛奶公司,把38000多加仑的牛奶倒入了臭水沟。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量的工人失业,在业工人的实际工资急剧下降,购买能力不断丧失,生活贫困。

请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及其根源。

四、辨析题

1、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答:

错误。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2.错误。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第五章

一、简答题

1、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导致其迅猛发展的主要

2、如何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二、论述题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如何正确看待这些新变化?

答: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正确看待:

一是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二是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三是对待资本主义既要批判,又要借鉴。

三、材料分析

[材料1]全世界4万多家跨国公司,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到7000万人,控制世界生产的40%,世界贸易的50%和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和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

跨国公司正在跨越民族国家而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国际生产和经营正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

[材料2]跨国公司已不仅仅把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法律手段运用,而是逐渐将其当作一种市场策略频频使用,这也导致我国涉外知识产权争议不仅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对我国一些行业带来了巨大威胁。

根据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引用的资料,仅加人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

[材料3]2006年4月27日下午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作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及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有关情况的报告。

徐冠华说:

“在我国的发明专利中,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占绝对多数,且国外企业的专利主要分布在高科技领域,其中在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半导体、西药、计算机领域分别占到93%、91%、85%、69%、60%。

”“我国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由于缺少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窗体顶端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2)经济全球化中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一、简答题:

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七章

一、简述题:

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及其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1]“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此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材料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请回答:

通过材料分析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