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先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6781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岳霖先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金岳霖先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金岳霖先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金岳霖先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金岳霖先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岳霖先生.docx

《金岳霖先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岳霖先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岳霖先生.docx

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先生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的语言风格和内敛情感,体会金岳霖先生的人格魅力。

2、掌握文章“外表轻松,内里沉重”的写法,进而掌握文学类文本的深入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编制学案:

汪曾祺先生散文的特点、金岳霖先生轶事、西南联大的介绍、魏晋名士风度等。

请同学们预习课文,紧扣金岳霖,写读后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伟大与平凡也许本来就不好界定,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却天真、怪诞,以他独有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美好,令他的学生们长久的怀念。

67岁的汪曾祺在金先生去世后为他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着汪曾祺的回忆走进金岳霖先生的人生世界。

二、读

1、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两段。

点拨:

回忆本身就是一种缓慢的思维过程,焦急、快速的朗读显然不太适合。

语速放慢一点,沉入到悠远的回忆中去。

(生再次齐读这三段)

2、在学生汪曾祺的眼中,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趣

在文末作者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那么请问同学们,在所知甚少的回忆当中,你能读出金先生怎样的“有趣”呢?

请结合最有感觉的细节,交流初读感受,完成下面这个填空。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金岳霖的有趣。

三、品

至此金岳霖热爱生活、童心未泯、天真率直、机智幽默的有趣形象已经借助细节闪烁在学生的面前。

汪曾祺以他特有的平淡为我们描绘了一位生活化的大师。

但是本文是不是只是为了写金先生的有趣呢?

沈从文先生说: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

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其实,1991年,汪曾祺在他的自选集再版的时候,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重读一些我的作品,发现:

我是悲哀的。

我觉得,悲哀是美的。

所以,在这些朴实的文字背后,一定还有你没有读出的金岳霖先生的某些情感、某些性格,或者说作者的某些思想。

摩挲这样的文字,你们又能读出怎样的一个金岳霖呢?

1、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自然段中关于他外貌举止描写的若干句子,老师给大家读一读,你

们想一想,你还能读出金岳霖先生的什么?

思考:

他是刻意求怪吗?

是为吸引更多人注意的目光吗?

点拨:

黑的眼镜片可能是为了遮光,白的眼镜片说明他是高度近视或者老花眼,这两个镜片搭配起来的怪的身影后面写满了金先生的辛酸,生活、治学不容易啊。

这个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的人是孤独的,同时又是坚强的。

2、请大家好好地读一读老师下面列出的一些细节,你可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细节尝试着去默默地读,细细的想,看你还能读出金岳霖先生的什么特点来。

交流阅读感受。

(1)与孩子比赛水果大小。

明确:

其实在这童真的背后,写满了他的孤独。

他宁可把自己休闲的时间都留给孩子们,也不愿意把自己融入到成人的世界和社会世俗的天地,说明他还是执着于自己的个性,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

在读出他的单纯天真的同时,我们也品出了她的特立独行。

(2)学生林国达死了。

明确:

先生也很难过,从这处细节,可以看出金岳霖先生热爱学生。

(重情)

(3)朋友聚会请客时,最后他说是徽因的生日。

明确:

从这里可以看出金岳霖先生对爱情的执着。

(4)坐平板三轮车接触社会。

明确:

政治运动让学者远离学术,让文人磨灭个性与立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文章渗透着对时代的思考和追问,饱含着浓郁的苦涩与悲凉。

不谙世故、头脑单纯的金岳霖就把接触社会理解为坐在三轮车上看世界。

我觉得对于一位80多岁的老学者而言,也许给他一间斗室、一盏黄灯、一壶淡茶、几本书,他会更加快乐更加自由。

所以坐三轮车上被折腾的那个老弱身影,让我读出了辛酸。

他太简单了,读书以外的世界他根本不了解,社会中的那些复杂他也根本不会接触。

《金岳霖先生》,也许有人读出了有趣,读出了捧腹大笑,可是我们今天更读出了严肃、孤独、辛酸……这就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收获。

(选取最感动你的细节,有感情的朗读)

3、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阅读文本需要深入到文本里去,深刻挖掘,仔细品味隐伏

在文字背后的东西,而不是仅停留在表面。

同时我们需要掌握这种结构全文的方法:

外表轻松、内里沉重————含泪的微笑。

而这种结构全文的方法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也碰到过。

链接:

(1)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明确:

外表写故作阔绰,掩盖窘态的可笑有趣,内里要表达的是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的可悲。

以乐写悲,更让人觉得可悲。

四、悟

我们从文中读出了辛酸,但是金岳霖他自己觉得自己的生活悲催吗?

明确:

金岳霖先生身上体现了魏晋名士的风度:

率真、重情、独立、重美、超脱。

金先

生与魏晋名士颇为相似,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着不被生活所击倒的率性、韧性。

这样的文人,是我们中国的脊梁。

五、练

紧扣金岳霖,写一段读后感,表达崇敬追思之情。

【思路梳理】

《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放在“慢慢走,欣赏啊”这一板块,主题是“一花一世界”。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我觉得有很多东西要讲,比如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汪曾祺的语言特点、一花一世界以点带面的写法……但又都不好讲,文字淡淡的,细节的语言仅仅只言片语,人物所处的年代又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很难体会。

但是,越读这篇文章越觉得有味道,那淡淡的语言背后是深深的感情这种节制情感更让人感动。

最后我确定了挖掘金岳霖先生人物形象这一方向,让这个人物站起来,让学生能走进金先生的人生世界,能体味到这位大师的人格魅力。

本节课,是应“生本课堂”研究方向开设的展示课。

生本课堂首先要营造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其次,生本课堂允许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能超越教材,积极、科学的处理加工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巧做文章。

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是学生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呢?

学生能读出有趣,但是有趣背后的沉重很难体会,我一直苦于如何搭建桥梁,让学生自己过桥去寻找与体会。

于是我引入了外部资料,如沈从文先生的话,汪曾祺先生在他的自选集再版时说的话。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找出来,谈开去,这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推进的喜悦。

按理说文章读到这里,深度也可以了,但是我又想,一个金岳霖,学生看来是有趣的,我们看来是沉重的,但是他自己呢?

他自己觉得自己生活悲催吗?

于是,课堂上我想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情感上的挑战。

在探讨中,我们体会到金先生与魏晋名士颇为相似,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着不被生活所击倒的率性、韧性。

附:

人性的召唤,自然的渲染——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

当他80年代重出文坛的时候,他的“小叙事”的作品居然引起了“大轰动”。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

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

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

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

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

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

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

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

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

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

美在身边,美在本分。

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

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

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

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

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

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哲学动物金岳霖轶事

(一)

“哲学动物”

一九二六年,金岳霖发表了他回国后的第一篇哲学论文:

《唯物哲学与科学》。

他在文中说:

“世界上似乎有很多的哲学动物,我自己也是一个,就是把他们放在监牢里做苦工,他们脑子里仍然是满脑子的哲学问题。

”他的一些趣闻轶事说明了他是一只“哲学动物”。

“此地空余和尚头”

辛亥革命爆发后,金岳霖很快就剪去了头上的辫子,还仿唐诗《黄鹤楼》写了首打油诗:

“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

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

“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金岳霖在大教室上逻辑课,学生多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他要提问,联大又没有点名册的。

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

“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

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

——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

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

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

“Yes!

请坐!

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

在西南联大时,听金先生课的有个学生叫林国达,是位华侨。

他喜欢提一些很怪的问题。

有一次他问了一个逻辑上不错而意思却不对的话,请金先生解释。

金岳霖想了一想,反问道:

“我问你一个问题:

‘Mr.林国达isperpenticulartothe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是什么意思?

”一下子把学生问傻了。

因为这句话逻辑上没有什么错误,但林国达也不能垂直于黑板。

后来,林国达因游泳被淹死。

金岳霖知道此事后,上课说:

“林国达死了,很不幸。

”在这一堂课上,金岳霖一直没有笑容。

“我觉得它很好玩。

萧珊曾问过金先生:

“您为什么要搞逻辑?

”逻辑课的前一半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周延、不周延、归纳、演绎……,还比较有意思。

后半部全是符号,简直像高等数学。

她的意思是:

这种学问多么枯燥!

金先生的回答是:

“我觉得它很好玩。

逻辑课成“二人转”

金岳霖授课时,常把学生也看作学者。

他讲课常常不带书本、讲稿,、只带一支粉笔,而且经常不写一个字。

他曾开设一门选修课《符号逻辑》。

对很多人来说,去听课就如去听天书。

因而每次上课,教室中只有零星几人。

其中有个叫王浩的学生却是例外,他能够懂得此门学问的奥妙。

金经常会在讲授过程中停下来,问:

“王浩,你以为如何?

”于是这堂课就成了师生二人的对话。

看不懂的书

金岳霖一直强调说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且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一次在一个逻辑讨论会上,有人提到了当时享有盛名的哥德尔的一本书,金岳霖立即感了兴趣,说要买来看看。

他的大弟子沈有鼎,立马对他说道:

“老实说,你看不懂的。

”金闻言,并无恼怒,只是说:

“那就算了。

母鸡“难产”

某日,金岳霖打电话给医生杨步伟,急请他带上接生工具赶快赶到他家,并说事办好了请吃烤鸭。

杨步伟和赵元任猜测莫非是金的女友秦丽莲要生了,可从来没听说过秦丽莲已经怀孕。

当他们火急火燎赶到金家时,秦来开门。

一问才知道不是人出了事而是鸡出了事。

金养了一只鸡,三天了,一个蛋都生不下来。

搞得杨医生哭笑不得。

把鸡抓来一看,原来金经常给它喂鱼肝油,以至鸡体重达十八磅,并且因此“难产”。

鸡下蛋时,下到一半就出不来了,急得金博士团团转。

杨步伟不说二话,一掏就出来了。

金一见,赞叹不已。

事后,真还请客吃烤鸭。

如厕写信索手纸

金岳霖和陈岱荪都住在清华学务处。

一次,梅贻琦校长外出,委托陈代理校事。

一日,金准备上厕所,发现没了手纸,他并不赶紧去找,反而坐下来给陈写了张纸条递过去:

“伏以台端坐镇,校长无此顾之忧,留守得人,同事感追随之便。

兹有求者,我没有黄草纸了,请赐一张,交由刘顺带到厕所,鄙人到那里坐殿去也。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他常常看到梁思成为了古建筑上的某个数据而在房顶上上下下,就为梁林夫妇编了一副对联: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反话正用。

梁思成听了很高兴,还说:

“我就是要做‘梁上君子’,不然我怎么才能打开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岂不是纸上谈兵了吗?

”可林徽因并不领情:

“真讨厌,什么美人不美人,好像一个女人没有什么可做似的。

我还有好些事要做呢!

”金岳霖大为钦服,连连鼓掌。

  1955年,林徽因去世,金岳霖异常痛苦,适逢他的一个学生到办公室看他。

他的学生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他先不说话,后来突然说:

‘林徽因走了!

’他一边说,一边就嚎啕大哭。

他两支胳膊靠在办公桌上。

我静静地站在他身边,不知说什么好。

几分钟后,他慢慢地停止哭泣。

他擦干眼泪,静静地做在椅子上,目光呆滞,一言不发。

我又陪他默默地坐了一阵,才伴送他回燕东园。

  金岳霖回忆到林徽因的追悼会时说:

“追悼会是在贤良寺开的,我很悲哀,我的眼泪没有停过……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至情深藏于一生。

在1955年4月2日林徽因追悼会上,金岳霖和邓以蜇联名题写的挽联格外引人注目: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九十岁的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

开席前他宣布说:

“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

”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黑白眼睛深浅脚

抗战时,金岳霖也跟着到了昆明,去了联大。

那时候,他的衣着很有特色,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

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

“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他的眼睛怕光,曾配了一副眼镜,镜片一只为白一只为黑。

黑白相间,很有意思。

金平常永远是腰板笔挺,西装革履,皮鞋擦得油光可鉴,上面绝对不会有灰尘。

崇尚绅士风度,夏天穿短裤还一定要穿长筒袜。

走路时,他微仰着头,走路深一脚浅一脚,样子有些怪。

哲学与小说没关系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

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

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

沈从文请他给国文系的沙龙去讲小说和哲学的关系。

金满口答应,在那边讲了起来,讲了半天,有人就纳闷了,不知所云,就问小说和哲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金岳霖说:

“没有关系。

”有人问:

那么《红楼梦》呢?

金先生说:

“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

”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

“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

”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买梨只为输

西南联大侧门旁的金鸡巷有一座小楼,住着西南联大的一些学生,因常有相熟的同学和老师过来喝茶聊天,慢慢成了一个小沙龙。

金岳霖也是这里的常客。

这时,他常常四处搜罗大石榴、大梨,为的就是和同事的孩子比赛。

看谁的石榴和梨大,若是他金岳霖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然后他还会去买!

金岳霖常常输,但他乐此不疲。

 

“道超青牛,论高白马。

西南联大时,金岳霖写成了《知识论》,爱若珍宝。

有一次他跑警报,将书稿弄丢,痛不欲生。

后来,居然又把这几十万字的东西重写了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张岱年碰见金岳霖,问:

“《知识论》可曾写好?

”金答曰:

“书写好了,我写了这本书,我可以死矣。

”近四十年之后的一九八三年,此书终获出版。

而金已近生命之终点。

他说:

“《知识论》是一本多灾多难的书……是我花精力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它今天能够正式出版,我非常非常之高兴。

”冯友兰的评语则是:

“道超青牛,论高白马。

”(青牛指老子,白马指公孙龙)他对金岳霖极为赞赏,说:

“我和金先生,互有短长。

他的长处在于把简单的东西讲得复杂,我的长处在于把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

”他认为金才是真正深得魏晋风流的人物。

 

“独立进款”人

一九二二年,还在留学的金岳霖在国内发表长文《优秀分子与今日的社会》。

文中说:

第一,他希望知识分子能成为“独立进款”的人,他说:

“我开剃头店的进款比交通部秘书的进款独立多了,所以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

”第二,他希望知识分子不做官,也就是“不做政客,不把官当作职业的意思。

”。

第三,他希望知识分子“不发财。

如果把发财当作目的,自己变作一个折扣的机器,同时对于没有意味的人,要极力敷衍”。

第四,他希望知识分子能有一个“独立的环境”,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

“你只比我大十三岁”

有一次金岳霖在午门碰见章士钊先生,他说:

“你只比我大十三岁,可是,我曾经把你看作大人物,背过你的文章。

有篇文章开头几句是:

“为政有本,其本在容。

何以为容?

曰,不好同恶异……”章先生说:

“这很简单,我比你大十三岁,但是,在你一岁的时候,我比你大十三倍。

你十五岁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八了,正是写文章的时候。

要是我一直比你大十三倍,那还得了,那我已经成为明朝的人了。

我原来姓“金”

金岳霖有时居然会把自己的名字忘记。

有一回他给陶孟和打电话,陶家的佣人问:

“您哪位?

”他张口结舌答不出来,“我是谁?

”就是想不起来,又不好意思说忘记了,只好说:

“你不要管,请陶先生接电话就行了。

”但那个佣人说不行。

他便又请求了两三次,还是不行。

于是他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

谁想王喜也说不知道。

他急了,问:

“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

”王喜这才想起:

“我听见人家都叫你金博士。

”阿弥托佛,原来姓“金”!

追女人=上厕所

吴宓是他的好朋友。

有一回吴在报纸上发表了自己的情诗,其中有“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的句子。

别人让他去劝劝吴,于是他就去对吴说:

“你的诗好不好我们不懂。

但其中涉及到毛彦文,这就不是公开发表的事情。

这是私事情,不应该拿到报纸上宣传。

我们天天早晨上厕所,可我们并不为此宣传。

”这一下吴宓勃然大怒,拍着桌子说:

“我的爱情不是上厕所!

”金先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就站着听吴骂了半天。

 

“一定要彻底交代呀”

在五十年代思想改造运动的时候,冯友兰因为经历比较复杂,被迫多次交代,甚至不惜上纲上线,但是主持人还是不让过关。

金岳霖由于素来与政治无涉,经历清白,过关就比较快,不久还被封为积极分子。

组织上让他到冯家去做工作,以帮助冯转变思想和立场。

一进门,金岳霖就大声说:

“芝生,你有什么对不起人民的地方,可一定要彻底交代呀!

”说着扑上去就和冯友兰抱头痛哭。

 

不知何为“办公”

金岳霖调到社会科学院后,因他资历老,成就大,学问也高,组织上就要他担任副所长。

另一位副所长告诉他研究所不同于大学,他也就不能像以前在学校那样自由了,而应该坐在办公室里办公。

他在办公室里待了一上午,也没弄明白如何“办公”。

于是他说:

“他们说我应该坐办公室办公。

我不知‘公’是如何办的,可是办公室我总可以坐。

我恭而敬之地坐在办公室,坐了整个上午,而‘公’不来,根本没有人找我。

我只是浪费了一个早晨而已。

“接触社会”

金岳霖曾骄傲地说他和毛主席吃过四次饭。

毛主席曾经对他说:

“你要接触接触社会。

”怎么接触社会呢?

金岳霖生活了几十年,可就是弄不明白这社会在哪里,这生活又怎么接触。

他苦思冥想总算想出了个办法,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

他穿着一件长袍,满街的人都当他是怪物。

有的人叫住他,说:

“老先生呀,现在不穿这这东西了”他说没办法,因为特别怕冷,所以必须穿这个玩意儿。

“还是钱那个东西。

他一生写了三本书:

《逻辑》、《论道》和《知识论》。

科学院哲学所的领导去看他,问他有什么要求。

他不假思索的说:

“我要钱。

”然后就掰着指头说,《逻辑》不要钱,《论道》也不要钱,但《知识论》一定要钱。

领导有点尴尬,说:

“是要稿费。

”但他仿佛没有听明白,傻傻的说:

“还是钱那个东西。

西南联大:

永存的精神力量

1944年12月28日,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

(北大校史馆提供)

这是一所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中国教育

史上爱国、进步、奉献精神的丰碑。

这是一座文化中心,身处边陲,却引领思想、服务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绚烂的一页。

这就是战火中的西南联合大学。

有人把它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一位外国学者甚至认为,“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每年的11月1日,是联大校友欢聚的节日,如今,70年过去了,当年的热血青年早已步入耄耋之年,而西南联大的光芒仍然长久地留存在世人心中。

是什么让这短暂的九年成为中国教育及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

是什么让这座在国难中诞生、于困苦中坚守的特殊学府蜚声中外、名扬四海?

尽管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西南联大留下的,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深思考。

战火纷飞中的教育奇迹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大学。

1937年,日寇铁蹄进犯华北,践踏神州。

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背负求富求强、振兴国家之志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先是南下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11月至1946年7月,在纷飞的战火中,联大师生和衷共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历尽艰辛而办学不辍,这是战时高等教育的奇迹,也开创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联合办学之先河。

就是在这不到九年的时间里,先后有约8000人在西南联大就读,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国防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

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其中联大学生有90人。

联大校友录上,还有两个更为耀眼的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