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基础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3657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基础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基础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基础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基础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基础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基础解析版.docx

《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基础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基础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基础解析版.docx

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基础解析版

专题11化学实验基础

1.[2019新课标Ⅲ]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目的

实验

A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

将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B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

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C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D

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

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

【答案】A

【解析】A、氯气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不能制备次氯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选;

B、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双氧水的分解,因此可以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能达到实验目的,B不选;

C、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与乙酸乙酯不反应,可以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能达到实验目的,C不选;

D、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可知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可以制备二氧化硫,能达到实验目的,D不选;

答案选A。

2.[2019浙江4月选考]下列图示表示过滤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A.该操作是分液,A不合题意;

B.该操作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定容步骤,B不合题意;

C.该操作是过滤,C符合题意;

D.该操作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转移溶液步骤,D不合题意。

故答案选C。

3.[2019浙江4月选考]针对下列实验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用同一针筒先后抽取80mL氯气、20mL水,振荡,气体完全溶解,溶液变为黄绿色

B.在表面皿中加入少量胆矾,再加入3mL浓硫酸,搅拌,固体由蓝色变白色

C.向二氧化硫水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再滴加双氧水,产生白色沉淀

D.将点燃后的镁条伸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镁条剧烈燃烧,有白色、黑色固体生成

【答案】A

【解析】A.氯气可溶于水,在常温时,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2体积氯气,因而20mL水大约能溶解40mL氯气,气体大约剩余40mL未溶解,A项错误;

B.胆矾指的是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其显蓝色,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CuSO4·5H2O变为CuSO4,CuSO4为白色固体,B项正确;

C.双氧水将SO2氧化,离子方程式为H2O2+SO2=SO42-+2H+,氯化钡溶液中Ba2+与SO42-生成BaSO4白色沉淀,C项正确;

D.将点燃后的镁条伸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O为白色固体,C是黑色固体,D项正确。

故答案选A。

4.[2019江苏]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经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

B.将4.0gNaOH固体置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配制1.000mol·L−1NaOH溶液

C.用装置甲蒸干AlCl3溶液制无水AlCl3固体

D.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SO2

【答案】D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基本实验操作,根据溶液pH的测量、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盐类水解的应用、物质除杂的原则作答。

【详解】A.用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所测为稀释液的pH,不是原溶液的pH,实验操作错误,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项错误;

B.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步骤为:

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冷却、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装液,由于容量瓶上有容积、温度和唯一刻度线,若将氢氧化钠直接置于容量瓶中,加水后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引起容量瓶的容积发生变化,引起实验误差,B项错误;

C.在Al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AlCl3+3H2O

Al(OH)3+3HCl,若用甲装置蒸干氯化铝溶液,由于HCl的挥发,加热后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最终AlCl3完全水解成氢氧化铝固体,不能得到AlCl3固体,C项错误;

D.SO2属于酸性氧化物,能被NaOH溶液吸收,乙烯与NaOH溶液不反应且乙烯难溶于水,可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除去乙烯中少量的SO2,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盐溶液蒸干后能否得到原溶质与溶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溶质为挥发性酸形成的强酸弱碱盐、不稳定性的盐、具有强还原性的盐,加热蒸干不能得到原溶质。

5.[2019天津]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

A

B

C

D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收集

气体

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A、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

B、容量瓶上的刻度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

C、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

D、乙炔中的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

【详解】A、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混合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乙醇中,边倒边搅拌,若顺序相反则容易引起液体飞溅,故A不能达到目的;

B、容量瓶上的刻度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胶头滴管垂直位于容量瓶的正上方,故B能达到目的;

C、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集气瓶中的导气管应长进短出,故C不能达到目的;

D、乙炔中的H2S等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应先通过一个盛碱液的洗气瓶将杂质除去,故D不能达到目的;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装置和基本操作,易错点D,学生易忽略实验室用电石制乙炔中的H2S等还原性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

6.[2018新课标Ⅱ卷]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

【答案】D

【解析】在光照条件下氯气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四种氯代烃,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所以液面会上升。

但氯代烃是不溶于水的气体或油状液体,所以最终水不会充满试管,答案选D。

点睛:

明确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原理和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是解答的关键,本题取自教材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验,难度不大,体现了依据大纲,回归教材,考查学科必备知识,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考查要求。

7.[2018新课标Ⅲ卷]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要仔细读题,理解实验基本操作内容。

详解:

A.锌粒与加入的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单质铜,形成锌铜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选项A正确。

B.用盐酸滴定碳酸氢钠溶液,滴定终点时,碳酸氢钠应该完全反应转化为氯化钠、水和二氧化,此时溶液应该显酸性(二氧化碳在水中形成碳酸),应该选择酸变色的甲基橙为指示剂,选项B错误。

C.用铂丝蘸取盐溶液在火焰上灼烧,进行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说明该盐溶液中一定有Na+,选项C正确。

D.蒸馏时,为保证加热的过程中液体不会从烧瓶内溢出,一般要求液体的体积不超过烧瓶体积的三分之二,选项D正确。

点睛:

本题选项B涉及的是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选择。

一般来说,应该尽量选择的变色点与滴定终点相近,高中介绍的指示剂主要是酚酞(变色范围为pH=8~10)和甲基橙(变色范围为pH=3.1~4.4)。

本题中因为滴定终点的时候溶液一定为酸性(二氧化碳饱和溶液pH约为5.6),所以应该选择甲基橙为指示剂。

对于其他滴定,强酸强碱的滴定,两种指示剂都可以;强酸滴定弱碱,因为滴定终点为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所以应该使用甲基橙为指示剂;强碱滴定弱酸,因为滴定终点为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所以应该使用酚酞为指示剂。

8.[2018新课标Ⅰ卷]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答案】D

【解析】分析:

在浓硫酸的作用下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根据乙酸乙酯的性质、产品中含有的杂质,结合选项解答。

详解:

A、反应物均是液体,且需要加热,因此试管口要高于试管底,A正确;

B、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和乙醇,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注意导管口不能插入溶液中,以防止倒吸,B正确;

C、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分液即可实现分离,C正确;

D、乙酸乙酯是不溶于水的有机物,不能通过蒸发实现分离,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

掌握乙酸乙酯的制备原理是解答的关键,难点是装置的作用分析,注意从乙酸乙酯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点的角度去解答和判断。

9.[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A.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CH3COONa溶液的pH

B.用蒸馏的方法分离乙醇(沸点为78.3℃)和苯(沸点为80.1℃)的混合物

C.用淀粉-KI试纸鉴别碘水和FeCl3溶液

D.用Na2CO3溶液鉴别CaCl2溶液、NaCl溶液和稀硫酸

【答案】D

【解析】A、用其他试纸时需要湿润,但是pH试纸是不需要湿润的,若湿润会稀释溶液,导致pH出现误差,选项A不合理;B、蒸馏只能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物质,乙醇和苯沸点相近,不能用蒸馏的方法分离,选项B不合理;C、Fe3+和I-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也会使淀粉变蓝,两种物质的现象一样,无法鉴别,选项C不合理;D、Na2CO3和CaCl2会反应生成沉淀,Na2CO3和NaCl不反应没有明显现象,Na2CO3和稀硫酸反应会产生气泡,可以鉴别,选项D合理。

答案选D。

10.[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列图示与操作名称不对应的是

A.升华

B.分液

C.过滤

D.蒸馏

【答案】A

【解析】A、升华是从固体变为气体的过程,图中操作名称是加热,选项A不对应;B、由图中装置的仪器以及操作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可知本实验操作名称是分液,选项B对应;C、由图中装置的仪器以及操作分离难溶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可知本实验操作名称过滤,选项C对应;D、由图中装置的仪器以及操作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可知本实验操作名称蒸馏,选项D对应。

答案选A。

11.[2018浙江4月选考]下列仪器名称为“漏斗”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仪器的特征知:

A为冷凝管,B为容量瓶,C为量筒,D为漏斗,故该题选D。

12.[2018浙江4月选考]下列操作或试剂的选择不合理的是

A.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碘水中提取砷单质

B.可用灼烧法除去氧化制中混有的铜粉

C.可用硫酸鉴别碳酸钠、硅酸钠和硫酸钠

D.可用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鉴别乙醇、乙醛和乙酸

【答案】A

【解析】A项,碘单质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液,一般使用萃取来提纯,故A项错误;

B项,Cu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则灼烧可除去杂质,故B项正确;

C项,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与硅酸钠反应会有沉淀生成,易于分辨,故C项正确;

D项,乙醇、乙醛和乙酸分别与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加热的现象为:

无现象、砖红色沉淀、蓝色溶液,现象不同可鉴别,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3.[2018海南卷]下列分离方法正确的是

A.回收水溶液中的I2:

加入乙酸,分液,蒸发

B.回收含有KCl的MnO2:

加水溶解,过滤,干燥

C.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

通过盛有P2O5的干燥管

D.除去乙醇中的水,加入无水氯化钙,蒸馏。

【答案】B

【解析】A.乙酸能溶于水,不能用分液方法分开,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钾能溶于水,而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故可通过过滤除去,符合题意;

C.P2O5为酸性氧化物,能跟碱性物质发生反应,故不能用来吸收氨气,不符合题意;

D.无水氯化钙能与乙醇形成络合物,除去乙醇中的水,不能用无水氯化钙,应加氧化钙,蒸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为分离、除杂题,解题时要明确除杂、提纯要求:

能除去杂质,不能与期望所得产物发生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