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彭州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6478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彭州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彭州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彭州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彭州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彭州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彭州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四川省彭州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彭州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彭州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四川省彭州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半期5校联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100分钟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4.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

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5.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6.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7.《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

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8.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

“天涯同此路人,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  

       B.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

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           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

“除

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

有重大意义。

”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10.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D.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11.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12.《大清律例》规定:

“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唤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这一规定可以印证当时

A.对行政人员有严格的人身控制B.政府着力规范官吏正当行使权力

C.以严刑酷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官营成为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13.《明实录》记载:

明成祖即位时即发布诏令,“沿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

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永乐二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由此获得发展

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14.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早可能出现在

A.汉代成都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明代苏州地区D.清代的洛阳地区

15.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16.下表(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

1873年

1893年

1903年

1910年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数量

286.6万元

2842.3万元

8949.6万元

23195.7万元

占出口货物总值的比例

约2.6%

15.6%

26.8%

39.1%

A.列强加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B.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多重压制

C.中国已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17.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3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洋务企业B.民族资本企业

C.外国资本企业D.官僚资本企业

18.下图中一位中国人划着写有“中华货”“中国出品”“中国自造土产”的小船,在“泊来货”的汪洋大海上前行。

该图

A.揭露了列强武装侵华的恶劣行径

B.表明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C.说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D.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19.右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

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

(1937.7~1944)。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20.“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中共中央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发起了大跃进运动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21.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

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

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22.右侧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

A.“大跃进”时期B.土地改革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23.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

24.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25.“如今的计委(国家计划委员会)大院(位于北京城西三里河)已有几分落寞,冬天感觉更是如此,在灰色的天空和枯萎的树枝映衬下,苏式老楼越发显得破败,很多窗户已没了玻璃,用塑料编织袋勉强堵上。

”(据北京晚报2013年3月2日)

计委大院的落寞,是由于

A.中苏关系恶化B.计划经济彻底退出舞台

C.中美关系正常化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二、材料解析题

26.古往今来,社会经济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并由此引发相应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

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

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

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

宋朝

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

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

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

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

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

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

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材料四史学家戴逸指出: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6分)

(2)据材料二,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

(4分)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6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国“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8分)

27.阅读材料,理解近现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26分)

材料一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

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

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

“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

”l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

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

l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

以济军需”。

l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

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

1875

1883 退股

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

1875

1879 经费无着

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

1876

1892

亏损

沈葆桢

直隶开平爆矿

1878

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1882

1886亏损

胡思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

(4分)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

缓慢起步。

……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1921—1929年

3.0

1.7

4.3

9.4

7.1

1930—1937年

9.9

2.7

0.7

—3.9

—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对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6分)

材料三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

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4分)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半期5校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5ABAAB6-10BDBBC11-15DBDCA16-20CBCBB21-25CABAD

二、材料解析题(26题24分,27题26分)

26.

(1)分散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

(1点2分共6分)

(2)近代经济因素:

纸币、票据、经纪

人、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合同、利息、合股公司等、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

(任写2点4分)

(3)气象:

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

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出现,商帮势力强大。

(任答3点6分)

(4)原因:

小农经济占主导,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文化专制;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任答4点8分)

27.

(1)原因:

洋务派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难的需要;洋务派认识到自开煤矿的重要性;清政府政策转变,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

(6分)状况:

由官方主导,多数经费不足,经营不善,存在时间短。

(任答2点4分)

(2)

特点:

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点1分2分)

原因:

政府鼓励兴办实业;以实业家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

(每点2分共4分)。

(3)影响:

经济:

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促进自然经济的瓦解,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起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2分)

政治:

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2分)

文化:

冲击了封建思想,为资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分)

(4)背景: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任答2点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