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5558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目录

前言1

一、发展形势2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2

1.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2

2.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3

3.气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4

4.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不断增强5

5.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显著加强5

6.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6

7.基层工作和气象文化建设成效显著6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7

1.国内外环境新变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7

2.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压力8

3.xx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新的要求8

4.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8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9

二、总体要求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10

1.坚持服务引领、加快发展10

2.坚持创新驱动、持续发展10

3.坚持重点突出、协调发展10

4.坚持共建共享、集约发展11

(三)发展目标11

三、主要任务13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保障平安xx建设13

1.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14

2.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14

3.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15

(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15

1.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15

2.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16

3.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发展16

(三)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16

1.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16

2.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17

3.优化国防安全与军事气象保障18

(四)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18

1.加强气象综合观测业务系统建设18

2.加强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20

3.加强信息与装备保障系统建设22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24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4

2.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26

(六)加强气象台站建设,统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26

1.夯实气象台站基础26

2.推进基层台站综合改革26

3.统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27

4.加强气象社会管理27

四、重点工程项目28

(一)海西气象监测预警体系28

1.完善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工程28

2.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29

3.海洋气象保障工程31

4.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基础工程33

(二)xx省气象防灾中心项目35

(三)气象台站能力建设35

(四)xx省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网建设36

(五)xx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37

五、保障措施37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任务37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项目监管38

(三)扩大开放合作,突出闽台交流39

(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学管理39

(五)健全法制体系,优化发展环境39

(六)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气象文化发展40

附表42

前言

“十三五”是xx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xx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也是气象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中央领导同志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结xx省气象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未来五年对xx气象事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落实《xx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共同推进气象服务海西建设合作协议》,对接服务需求,夯实服务基础,提升服务能力,实现xx气象事业发展的新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规划编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xx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xx生态省建设“十三五”规划》、《xx省“十三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xx省“十三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省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闽政〔2010〕33号)等。

规划范围为全省行政区域;现状基准年是2010年,规划期限是2011~2015年。

一、发展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时期,xx气象工作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以需求为牵引,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优势,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在应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台风、暴雨洪涝、灰霾、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公共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xx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气象现代化整体实力和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气象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更加快速广泛地服务于社会。

1.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

大力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初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重大气象灾害的预警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期间,有37个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我省,全省暴雨过程43次,城市内涝明显增多,滑坡、泥石流、干旱、低温、局地强对流天气、大雾、林火等灾害频繁发生。

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严重威胁,气象部门及时为政府、社会公众及各个领域提供预报和服务,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特别是2010年,我省遭受6月中下旬历时14天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和5个台风的正面袭击,共发布预警信号近5000次,预警短信8000多条,接收达近9000万人次。

准确预测、及时预警,政府及部门超前防御,使得5个台风正面登陆均未造成重大损失。

仅2010年,全省气象部门就有2个集体、7个个人获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表彰。

2.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公共气象服务积极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服务于社会之中”,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能源、交通、林业、地质、水利、海洋、渔业、环境、体育、卫生、旅游等,服务时效性逐渐提高。

建立了基于广播、电视、手机短信、12121气象信息自动答询系统、网站、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发布方式的综合气象信息发布网络。

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与自动发布系统。

开展“厦金”航线海上气象预报,开播台湾海峡渔业气象节目。

手机气象短信用户从90万发展到近400万,省级气象影视节目每日播出时长保持在100分钟以上。

全面推进气象服务“三农”工作,针对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组成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气象为农服务、海洋气象服务、突发公共事件等的气象保障得到加强,先后为“奥运火炬传递”“特奥会”、“全国农运会”、“贸洽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优质服务。

全省共有气象信息员1.6万名,全省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达9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到76%。

开展抗旱增雨和防雹人影作业2200多次,发射人影火箭弹12000多发。

人工增雨作业年均增加降水近10亿立方米,其中人工防雹有效保护烟叶等农业种植面积100多万亩,投入产出比达到1∶47。

3.气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明显增强。

站网布局由陆地向海洋拓展,陆上自动站平均站距小于11km,其中沿海自动站平均站距小于9km,开展1个海洋气象探测基地(厦门)和2个海洋气象观测站(三沙、平潭)建设,新建3个海洋气象浮标观测站、2套闽台航线船载自动站、53个海岛自动站、9个渔排自动站和18座风能资源观测塔。

三明、泉州新一代天气雷达启动建设,开展了雷电、太阳辐射、大气水汽和电离层闪烁和电线积冰观测;增加了移动观测手段,建成移动天气雷达、移动探空雷达、移动自动气象站和移动通信指挥平台。

建成了集地面宽带网、无线备份通信和卫星通信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气象信息网络,实现与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广州气象区域中心的网络互联互通,建成气象观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共享系统。

建成了省、市及部分县局远程视频天气会商系统。

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专网,其中省-市带宽从19.2K提升到2×8M,市-县从9.6K提升到2M,资料传输处理时效从1小时提升到分钟级。

气象装备分级保障业务体制获中国气象局创新项目奖,设备故障排除平均时间从72小时缩短到48小时。

开展了省级维修中心、气象计量检定平台、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福州保障分中心的建设,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市级保障中心。

4.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不断增强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于数值预报模式的天气业务系统,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5~10千米,开展了精细到乡镇的预报,海洋气象预测预报能力、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气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参与省级主体功能区划项目工作,向省发改委、城市规划等部门提供“xx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项目相关的气候分析报告,起草了《xx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

开展短期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预估业务。

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分析,拓展风能、太阳能资源详查和评价,为核电、港口、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气候可行性研究和气候环境影响评价。

5.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显著加强

积极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灾害性天气研究,气象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业务转化能力得到提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加强闽台气象科技交流合作,开展闽台联合加密探空观测。

“人才强局”战略深入推进,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得到改善。

通过拓宽培养渠道、加强教育培训、强化管理考核等多举措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派遣业务、管理骨干39批102人次赴海外培训交流。

新增国家级首席预报员2人、入选国家级专家团队2人,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增长3.7倍,本科学历人数增长1倍。

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55.7%,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12.9%。

6.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坚持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为重点,加强科学管理,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修订《xx省气象条例》,初步形成以《xx省气象条例》为主,其它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辅的地方气象法规体系。

气象标准化工作取得新进展,有25项气象标准获中国气象局和地方立项,已完成5项行业标准和4项地方标准。

建立了有500多名专兼职执法人员组成的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和省、市、县三级行政许可窗口70个,气象行政许可工作成效显著。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

7.基层工作和气象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加快我省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一流台站”的建设要求,统筹集约,科学规划,依托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安排台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近300个,总投资比“十五”期间增长50%。

全省半数气象台站建成“达标台站”。

广大基层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基层台站的部门形象显著提高,为xx气象部门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党建工作渗透、融合到各项气象工作中,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全省气象部门先后有60多个基层党组织、140多名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受到省委、省政府和地方党委政府以及党工委等部门的表彰。

全省气象部门保持“文明系统”荣誉称号,连续两届获得全省“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行业”称号,有88%的单位被命名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22%被命名为省级以上文明单位。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

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来闽考察发表重要讲话,希望xx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xx发展和海西建设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殷切希望,xx发展和海西建设的思路更加明确,社会更加和谐,民生更加改善,合力不断增强,推动跨越发展具备蓄势待发的巨大潜能和良好氛围。

未来五年,我省气象事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不断壮大公共气象服务面临前所未有的需求,气象事业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国内外环境新变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社会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博弈更加激烈,气象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国家利益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提升,对气象事业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世界气象科技呈现新的竞争态势,气象科技创新任务更为紧迫。

气象及相关领域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气象事业跨越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国内气象事业呈现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我省气象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2.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压力

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我省气象灾害频发,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强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增多。

加强“三农”工作,强化防灾减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我省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

气候变化对全省经济布局、农业生产、社会建设、生态环境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问题倍受关注,这对提高气象预报准确性、预警时效性、服务主动性,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等提出更高要求。

3.xx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新的要求

《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生态环境继续优化”的发展目标,把xx建成“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这要求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勇于先行先试,进一步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机制,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布局合理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气象信息进农村、进社区,提升全省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

4.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

政府转型需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求气象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应急预案,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更好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和气候资源开发应用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服务型政府建设对气象部门履行政府职能,加强气象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xx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为“十三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还不能满足气象防灾减灾需求;气象监测能力依然不足,站网空间分辨率不能满足精细化预报预测的需求;气象信息传播机制不够健全,气象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有待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仍有一定差距,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亟待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需要加强,气象科技领军人才不足,基层气象机构队伍状况与承担的公共气象服务职责不相适应;部分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形势仍然严峻。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为支撑,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坚持把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放在首位,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步伐,构建整体实力雄厚、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不断提高预报预测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不断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服务引领、加快发展

以服务于人民福祉安康、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为根本宗旨,紧紧抓住中央支持加快海西建设的重大机遇,努力探索适合xx区位特点的气象发展之路,实现气象事业快速发展。

2.坚持创新驱动、持续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发展研究型业务,提高科技对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深化业务、科技、管理等体制和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

3.坚持重点突出、协调发展

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重点,科学布局全省性气象建设项目,突出福州、厦门等港口城市的龙头地位,统筹协调地区间、台站间以及业务服务体系与配套基础设施间的平衡,注重气象事业发展整体的系统性和效益性,实现气象事业均衡发展。

4.坚持共建共享、集约发展

以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拓展气象服务领域贯穿气象工作始终,大力推进监测预警体系共建、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监测预警体系的整体效益,实现气象事业集约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满足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xx气象现代化体系。

预报预测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明显提升,气象工作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需求相适应,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更加完善,部门间应急联动防御机制进一步落实,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基本建成。

综合观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

基本建成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相结合和稳定运行的现代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实现观测自动化、布局科学化、业务标准化。

形成布局合理、运行稳定、保障有力、基本满足需求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手段不断完善、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不断提高,实现基本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

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短时临近预报、专业专项预报业务得到完善,预报时效得到延长,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

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时效得到提高。

信息网络与装备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稳定可靠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

气象数据通信能力、计算处理和存储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以及数据共享和信息网络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完善省、市和县级技术装备分级保障体制,增强观测系统运行监控能力。

装备供应能力、快速检修能力和设备标校能力。

科学配置技术装备保障资源,加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发,提高气象装备保障整体水平。

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资料综合应用、精细化预报等关键技术研究领域有新突破。

科技人才和管理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气象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

气象服务工作更加深入地融入政府、融入社会。

气象法律法规体系及标准化建设符合事业发展要求,气象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升。

基层气象台站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按照“一流台站”标准建设基层台站,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得到有效保护。

气象文化建设明显加强,全面建成文明台站,继续保持xx省文明行业称号,

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

“十二五”时期福建气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Ø陆地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以上,乡镇自动气象站覆盖率达100%,国家级地面台站的自动气象站业务可用性稳定在99%以上。

Ø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80%以上。

Ø中尺度数值预报分辨率达到3-5千米;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在现有水平上提高3%-5%,热带气旋路径预报距离误差24小时小于100千米,48小时小于180千米。

强对流天气预警预报准确率在现有水平上提高3%-5%。

月温度和降水预测准确率比21世纪前10年平均提高3%-5%。

Ø省级接入速率达到50-300Mbps,地(市)级接入速率达到20-50Mbps,县级接入速率达到8-20Mbps。

骨干通信网络系统传输速度达万兆。

气象资料海量存储与信息共享平台容量达200TB。

 

三、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我省气象事业将围绕提高预报预测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的战略任务,全面加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把握发展形势、适应环境需求,努力推进xx“气象强省”建设,并着力完成以下七个方面的战略重点任务。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保障平安xx建设

坚持把气象防灾减灾作为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首要任务,着力完善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加强多灾种气象应急响应、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推进气象灾害综合防范,提高平安xx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1.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要求,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优化面向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决策气象服务机构,加强台风、暴雨、强对流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决策服务;深入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区划,推进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响应体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与协调,完善应急预案,建立省、市、县气象应急移动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及突发事件气象服务的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气象灾害影响评估。

完善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系统,提高气象灾害影响评估能力,提供及时客观的灾害影响评价产品,为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定量模型。

2.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

强化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

加快推进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自动气象站、风廓线雷达等固定和移动监测设施建设,减少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盲区。

加强通信网络承载及传输能力和装备运行监控与保障系统适应性建设,提高气象监测信息传递应用水平。

深化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

加强中小流域面雨量预报系统建设,强化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分析评估,着力提高市县级短时临近预报、定量降水估测、预报和强降水精细化预测水平,增强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能力。

加强山洪地质灾害区域联防。

构建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预警信息的覆盖面、有效性和时效性。

3.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加强舆论引导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充分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加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场馆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台站科普教育功能。

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异常事件预警和部门联动、公众响应制度。

(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1.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进一步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分析研究,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咨询。

加强xx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经济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开展区域人口、经济、农业、林业、水资源、交通、能源等气候承载力分析,开展第三次气候区划,提出调整经济生产布局和优化功能分区应对建议。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增强公众参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自觉性。

组织策划对社会各阶层公众进行气候变化影响的宣传活动,逐步提高公众的气候保护意识和气候变化导致的危害意识。

2.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开发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极端天气气候监测业务产品,完善气候监测业务和评估工作;建立监测、评估和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