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docx
《北京市顺义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顺义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顺义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顺义区2018届初三第一次统一练习
语文试卷
一、基础运用(15分)
本学期开始,某学校为宏扬中华文化,提升个人品质,组织开展了以“用文化自信塑造当代学子”为主题的系列班会活动。
请你跟随他们的活动完成题目。
1.对这项活动同学们拟写了宣传语,并对其中划线句加以修改,你认为修改方案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中流砥柱,是我们个人内心深处的后花园。
一个国家的强盛,在国际的地位和话语权,②不是看其经济总量和军事力量的强弱,而是在于其文化是否源源不断地向海外输出,为世界所认同、接受。
③我们的中华文化有着多样的历史底蕴和新陈代谢的时代气息,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
作为处于日新月异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④圆满自己的中国梦,中华文化实现发扬光大。
A.①改为:
文化,是我们个人内心深处的后花园,是一个民族的中流砥柱。
B.②改为:
不是看其经济总量的多少和军事力量的强弱。
C.③改为:
我们的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时代气息
D.④改为:
构筑自己中国梦的坚固,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2.同学们在老师组织下观看了纪录片《节气--时间里的中国智慧》,请根据其中一段解说词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与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有关,它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3月21日春分节气,从惊(zhé)的桃始华、仓庚鸣,到春分的玄鸟至、雷发声,大自然逐渐结束“默片”时代,变得更加地有声有色。
俗语说:
“春不分不暖,夏不至不热”。
春分一到,气温回暖就驶入了“快车道”,从春分到清明,正是一年之中气温【甲】速度最快的时节,雨水明显增多,在温热阳光的催逼下,那些枯(zào)了一冬的繁枝之上,渐渐布满了层层叠叠的红及烟气淋漓的白,于是处处燃烧起来,到了一年中色调最绚烂的季节。
过去的人们讲究: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此俗历代相传。
最早从周代就开始了。
《礼记》说:
“祭日于坛”。
过去,在老北京,皇帝在春分时祭日,要去日坛,虽然比不上祭天的典礼,但仪式也颇为隆重。
要行三跪九拜的大礼。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来临。
“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则曰明”,天地之间,温暖晴和,是时清明。
二十四节气名称大多记【乙】,如谷雨、芒种、小(shǔ)、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词来定义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
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它的到来,意味着春寒皆去,天气渐暖。
此时,残花即将落尽,春将告别。
在南方,“”,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丙】人们:
时至暮春了。
此去经年,谷雨之后便要开始告别这一年的春天了,那即将迎来的夏天,定会是一场别致的体验,生活便要如此,总是对未来的美好充满着期待。
(注:
仓庚,亦作“仓鶊”,黄莺的别名。
)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和对“年”字笔顺的说明,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惊蛰 枯燥 小暑 “年”字第3笔是横
B.惊蜇 枯躁 小署 “年”字第3笔是竖
C.惊蛰 枯燥 小署 “年”字第3笔是横
D.惊蜇 枯藻 小暑 “年”字第3笔是竖
(2)文中【甲】【乙】【丙】三处填写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甲:
高升 乙:
事物 丙:
播报
B.甲:
飞升 乙:
景物 丙:
喻示
C.甲:
升级 乙:
气候 丙:
点醒
D.甲:
攀升 乙:
物候 丙:
告示
(3)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用正楷字体填写你认为恰当的古诗句。
(1分)
答:
3.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在班会活动中,爱好书法的同学们给大家讲解了苏轼的书法《黄州寒食诗帖》,这幅作品书写的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对这幅作品清高宗曾评价曰:
东坡书,豪宕秀逸。
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作者把情感流露作为重点,追求书法线条随心情而变化发展。
B.“年年欲惜春”中,作者将叠字“年”简省为一个点,这种写法体现了苏轼平素的婉约风格。
C.这幅字帖字形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变化万千。
D.此帖字迹饱满,一腔惆怅,溢于字里行间,如“破”字,映衬出苏轼当时的艰难境遇。
4.班会活动中,喜爱文学的同学朗读了经典散文《秋天的怀念》。
文中划线句有的标点有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2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答:
5.文学常识
(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丹麦
B.《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德国
C.《小石潭记》 ——韩 愈——唐朝
D.《过零丁洋》 ——文天祥——唐朝
(2)下列故事情节选自中国文学名著,对各选项中的“他”所指代的人物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他踏着那那瑞雪,迎着北风。
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
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他的性命: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此处的“他”是施耐庵著作的《水浒传》中的武松)
B.他自缚跪于帐前。
孔明变色曰:
“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
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
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
”(此处的“他”是陈寿著作的《三国演义》中的马谡)
C.“他今又在那里哄我。
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
断是这畜生弄喧!
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
我怎肯进去?
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
”
(此处的“他”是吴承恩著作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D.脚好了之后,他敢跑了。
这使他非常的痛快,因为别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地名他很熟习,即使有时候绕点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
(此处的“他”是舒乙著作的《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6.下列古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2分)
A.沙欧翔集,锦鳞游泳。
B.斗折蛇行,明灭可现。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7.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7分)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中的“岳”指五岳之首——东岳泰山,请你发挥想象,从划线句中任选两句,描绘出诗中作者所望到的景象。
(2分)
答:
(2)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很有格调,令人百读不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
(2分)
答:
(3)古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借山川景物抒写胸怀壮志,或者表达人生哲理,很多经典诗作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摧人奋进,如李白在《行路难》中的“ ① ,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比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 ② ,只(自)缘身在最高层。
”除此以外,相关诗句还有“ ③ ”(3分)
8.阅读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9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必先苦其心志 天下苦秦久矣
B.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家喻户晓
D.入则无法家拂士 参差披拂
(2)亩,本意“田垄”,指高起的土埂。
在古代,垄上叫亩,垄中叫畎。
“畎”字的异体字是
,本意是田间水沟。
垄作可解决农耕排涝和灌溉问题,代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畎亩”连用,意义得到发展。
“舜发于畎亩之中”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
① 。
“士”字初形是“斧钺”,古代金文写作
,象是有手柄的宽刃战斧。
在上古,斧钺是当时狱官施行大辟(砍头)这个最酷刑罚的刑具。
在本文中,“管夷吾举于士”的“士”字解释为 ② ,是借行刑之具来引申字的含义。
“士”的意思起初令人望而生畏,而随着时代发展,“士”字所指越来越美,体现的美意识也不断丰富,如“信士”、“义士”、“ ③ ”等。
(4分)
(3)下面【链接材料】是关于范仲淹经历的记述。
北宋范仲淹苦读及第,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请联系【链接材料】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围绕“忧患磨难”这个主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人生启迪。
(3分)
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
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
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
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取材于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注】适:
女子出嫁。
之:
往、到。
戚:
忧伤。
答:
三、名著阅读(5分)
9.习主席曾说过,“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
”请从你读过的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渎(共22分)
(一)某学校举办了关于射电望远镜的科普知识展览,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8分)
(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FAST实景)
(中国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结构示意图)
【材料一】
中国射电望远镜(FAST)简介
中国射电望远镜(FAST——FivehundredmetersApertureSphericalRadioTelescope,简称FAST),是高灵敏巨型射电望远镜,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是采用独创设计,利用贵州四面环山、中间凹陷的天然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建设的500米口径球冠状反射面射电天文望远镜,其反射面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约30个足球场地大。
主要的用途是将我国空间测控范围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和观测脉冲星,搜索地外文明和生物等。
对于射电望远镜来说,口径越大看得越远,“阅读”到宇宙深处的信息就越多,从理论上来看,FAST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于宇宙的边缘。
FAST能检测的信号频率为70兆赫~3千兆赫,这意味着几乎所有波段的射电波都逃不过FAST的眼睛。
FAST通过探测星际分子、搜索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寻找地外文明的几率比现有设备提升了5至10倍。
FAST灵敏度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提高约10倍,比美国阿雷西博300米射电望远镜提高约2.25倍,巡天速度是它的10倍,并且在观测时会变换角度,接收更广阔、更微弱的信号。
预计在未来20—30年内,FAST将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材料二】世界主要射电望远镜介绍
国家
射电望远镜名称
口径
建成时间
主要成就
英国
Lovell洛弗尔
76米
1957年
发现天体微波脉泽和引力透镜现象等,它也参与了寻找地外生命的计划。
澳大利亚
Parkes帕克斯
64米
1961年
1969年作为电视直播阿波罗号人类首次登月任务的主要接收站而为公众所熟知。
自1967年人类发现脉冲星以后,帕克斯(Parkes)射电望远镜发现的脉冲星数目超过总数的2/3。
美国
Arecibo
阿雷西博
305米
1963年
1974年第一颗脉冲双星的发现、1982年第一颗毫秒脉冲星的发现,以及在星暴星系中轻基巨脉泽辐射的发现等。
德国
Effelsberg
埃费尔斯贝格
100米
1971年
在建造中首次引入了结构保型设计,这一创新设计带来的高灵敏度使之可以检测到更弱的射电信号,有利于开展各类巡天观测。
中国
(上海)
“天马”
65米
2012年
综合性能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它可以观测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天体,在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一系列重要的深空探测任务中都有它的身影。
中国
(贵州)
“FAST”
500米
2016年
国家天文台宣布FAST已发现6颗脉冲星,并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
这是中国人首次利用自己独立研制的射电望远镜发现的脉冲星。
【材料三】FAST发展历程
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对中国参会代表提出:
“咱们也建一个吧。
”
1994年我国提出在贵州黔南州喀斯特洼地建设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构想;
2005年11月,FAST申请立项;
2007年,国家批复FAST工程项目正式立项,台址确定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的“大窝凼”洼地,总投资约12亿人民币;
2011年3月,村民搬迁完毕,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
2014年1月,FAST工程实现圈梁顺利合拢;
2014年7月17日,第一根主索安装,FAST工程反射面索网安装正式步入工程实施阶段;
2015年8月2日,FAST首块反射面单元吊装成功,标志着FAST施工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2016年25日,落成启用。
FAST从预研到建成再到调试,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历经20余载,克服诸多困难,才能自豪说出“FAST既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10.根据【材料一】,为帮助初中学生更快捷理解中国射电望远镜(FAST)特点,请用简明、生动、得体的语言写一段解说词,要求:
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3分)
答:
11.阅读【材料二】,归纳概括人类在研究发展射电望远镜方面有哪些特点。
(3分)
答:
1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唐代王之涣《登颧雀楼》中的诗句,随着堪称中国“天眼”——FAST在贵州某洼地的正式落成启用,这句诗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
从上述各材料中提取信息,解释说明这句古诗如今包含怎样的新时代意蕴。
(2分)
答:
(二)阅读下面关于塞罕坝的一篇通讯(节选),回答问题。
(7分)
在塞罕坝,谁是最可爱的人?
五十五载寒来暑往,河北塞罕坝林场几代务林人,植绿荒原、久久为功,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112万亩林海,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曾经一度“高、远、冷”的塞罕坝,如今变成了“绿、美、香”的“华北绿宝石”。
著名作家魏巍为此赋诗:
“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
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
(小标题1)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是塞罕坝林场创业者们必须闯过的难关。
1962年,原林业部从全国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了127名毕业生,和河北承德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向荒原沙地进军。
9月份,从承德围场县城到塞罕坝的路上,18岁的尹桂芝坐在一辆解放牌大货车里,一想到“马上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心中非常兴奋。
在育苗圃,尽管寒风袭人,手冻肿了、裂了口子,尹桂芝和同事们仍在泥潭里坚持工作。
她们一坐就是一天,每人每天得选上万棵苗子。
“收工的时候,腿都不听使唤了,站不起来,腰也直不起来。
整个人就像僵住了一样,好半天才能动。
但大家的心里就是憋着一股子劲儿:
一定要把苗子育好,把林子造好!
”尹桂芝说。
承德农专毕业的赵振宇,也于1962年来到塞罕坝。
作为一名施工员,赵振宇每天都要在山上巡查,走几十公里的路。
有时晚上回来,棉衣冻成了冰甲,棉鞋冻成了冰鞋,走起路来哗哗响。
“晚上是最难熬的,被窝成了‘冰窝’,怎么睡?
有人就把砖头和石头扔到火堆里,烧一阵子,再搬进被窝。
”赵振宇说。
缺少粮食,大伙儿只能吃非常粗糙的全麸黑莜面。
蔬菜紧缺,天气好的时候,大伙儿就挖点野菜吃。
盐水泡黄豆已是塞罕坝难得的美味。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创业者们开荒种地,一边造林,一边种粮,自力更生。
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不少人都患上了心脑血管病、关节炎、风湿。
如今,荒原变绿了,风沙变小了,生活改善了。
抚今追昔,塞罕坝人由衷欣慰:
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
科学求实,愈挫愈勇,全力以赴恢复美好绿水青山(小标题2)
林场建立之初,打击接踵而至。
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1962年春天林场创业者们栽下1000亩树苗,到了秋天,成活率还不足5%。
不气馁,接着干,1963年春天又造林1240亩,可成活率仍不足8%。
接踵而来的两次失败,如同两盆冰水,泼在了创业者的头上。
刚刚上马的塞罕坝林场内一时间刮起了“下马风”,造林事业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关口。
关键时刻,四位场领导王尚海、刘文仕、王福明、张启恩,把家从北京、承德、围场等地搬到了塞罕坝,破釜沉舟,安定人心。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们很快发现了原因:
外地苗木在调运途中容易失水、伤热捂苗,无法适应塞罕坝风大天干、异常寒冷的气候。
那就从零开始,自己育苗。
经过艰苦探索,他们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取得了全光育苗的成功,并摸索出培育“大胡子、矮胖子(根系发达、苗木敦实)”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大大增加了育苗数量和产成苗数量,终于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
两次失败,怎能把塞罕坝人打倒?
1964年,春季造林的号角再次吹响,老书记王尚海带领职工在一个三面环山、名为马蹄坑的地方,开展了“马蹄坑造林大会战”。
历经30多天,造林516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塞罕坝人信心大振,“下马风”销声匿迹。
这一役,创造了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也开创了国内使用机械成功栽植针叶树的先河。
正是从那时起,塞罕坝开启了大面积造林的时代。
最多时每天造林超过2000亩。
在缺少设备、气候恶劣的条件下,全场团结一心植绿荒原,到1976年,累计造林69万亩。
然而,就在塞罕坝人准备大干一场之时,灾难降临到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
1977年,林场遭遇历史罕见的“雨凇”灾害,57万亩林地受灾,20万亩树木一夜之间被压弯折断,林场10多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
1980年,林场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连续3个月的干旱,导致12.6万亩树木旱死。
那时,眼看着自己亲手种下、辛勤抚育的树木遭灾,许多塞罕坝人痛哭失声!
擦干眼泪,重整旗鼓。
塞罕坝人总结经验教训,引进新的树种,研究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再次将希望的树苗栽到大地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从1962年到1982年的20年中,塞罕坝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保存率达七成,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
自2011年开始,塞罕坝林场在土壤贫瘠的石质山地和荒丘沙地上实施攻坚造林。
整地、客土回填、容器苗造林、浇水、覆土防风、覆膜保水、架设围栏……截至目前,已完成攻坚造林7万余亩。
直面困难、愈挫愈勇的塞罕坝人,踏上了新的征程。
小标题3
造林的接力棒,从老一辈人的手里,稳稳传递到了新一代务林人的手上。
“刚到这里时感觉很荒凉,冬季寒冷,和我的老家差别很大。
”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19岁的刘海莹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
他是河北秦皇岛人,最初感到有些难以适应。
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在艰苦的环境中,“老坝上”的榜样力量和手把手传帮带,使得他坚持下来。
不久,刘海莹发现:
苗圃地里的云杉苗木的茎干,莫名其妙地变白了。
“这些苗子八成是死了吧。
”有人认为。
然而,刘海莹经过分析后,判断苗子白化只是一种“生理干旱”的表现,并非真的生病枯死。
经过及时补充水分,苗子果然活了过来。
塞罕坝天寒、干燥,极端的气温和环境,总在为植树造林设置一道又一道的障碍。
此后,刘海莹和同事们一起,解决了沙地栽植樟子松等难题。
众志成城,造林事业蒸蒸日上。
几代务林人的接力和传承,让绿色在塞罕坝生根蔓延,让荒漠再次成为美丽绿洲。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塞罕坝这颗“华北绿宝石”,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自《人民日报》)
13.阅读文本,在文中横线处为结尾一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要求与上文小标题格式一致。
(2分)
答:
14.这篇通讯,作者从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持之以恒、破釜沉舟、愈挫愈勇等多角度,由衷地赞扬塞罕坝务林人是“最可爱的人”,请你从以上角度中任选其一,看看文中哪些记述或描写最感人,并作简要分析。
(2分)
答:
15.作为一篇通讯,具有真实性、客观性。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塞罕坝务林人的心灵世界,假设你有机会去采访这里的员工,你将选择这篇通讯中的哪一人物?
你将向他(她)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请完善下面采访提纲。
(3分)
答:
选择采访人物:
拟提出的问题:
提此问的目的:
(三)阅读《修葺精神的屋宇》,回答问题。
(7分)
修葺精神的屋宇
毕淑敏
①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宜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②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
对父母的尊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这些复杂而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你的精神悲戚压抑。
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精神垃圾,重塑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③无论遭受多少困厄,请依然相信光明大于暗影。
哪怕只多一个百分点,也是希望永恒在前。
请在布置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容量。
④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一个人从25岁到60岁,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
按一日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每年要为职业付出2000小时。
一直干到退休,就是7万小时。
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