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讲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3887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文学史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文学史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文学史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文学史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讲义.docx

《中国文学史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讲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史讲义.docx

中国文学史讲义

中国文学史(上)

“文”的意义:

甲骨文中的“文”(人胸前之花纹)

第一编先秦文学

公元前5000年——前21世纪:

传说时代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夏朝

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朝

前11世纪——前256年:

周朝

其中:

前11世纪——前770年:

西周

前770年——前256年:

东周

其中:

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

前475年——前220年:

战国

时代特征

商朝:

鬼神崇拜的时代

周朝:

理性时代。

敬礼重德。

“郁郁乎文哉”,中和之美。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春秋:

和谐典雅,温柔敦厚

战国:

纵横捭阖,富于激情,尖锐深刻

第一章神话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神话自然神话

神话的意义:

凝聚先民,共同的图腾,共同的信仰和祖先崇拜,曲折地反映历史

文艺的起源意义:

诗乐舞合一,巫术祭祀仪式(屈原作品)

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红楼梦》,孙悟空,铜头铁臂,聊斋中的鬼狐,《封神演义》,《镜花缘》

第二章《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今文三家诗:

鲁、齐、韩;古文:

毛诗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

“雅”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意义:

反映婚姻爱情表现战争徭役咏叹农业生产表现日常生活(燕飨)抨击现实政治叙述部族历史祭祀时祈福禳灾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赋比兴

二、四言为主,重章叠句,节奏鲜明短促

三、用字精妙,词汇丰富,修辞手法多样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尚书》与《春秋》:

《尚书》:

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比较可靠的作品从《商书·盘庚》开始。

《尚书》的文学意义:

一、虽主以“记言”,却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

二、文字古奥艰深。

三、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饰。

四、是“记言”之祖,且结构完整、独立成篇,在文体上对后世散文有一定的影响。

《春秋》:

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是我国记事文之祖,并开创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二、叙事简要洁净、平实含蓄。

三、其经学的地位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及简练严谨的笔法,对后世文、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相传作者是左丘明。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

进步之处:

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文学史上的意义:

语言上“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因此逻辑缜密。

另外又收录了大量当时口语,又有生动活泼之趣。

《战国策》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

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文学特色:

并不局限于真实与否,重视波澜起伏的情节,雄辩有力的语言,精彩传神的细节,将战国时期“士”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第四章先秦哲学散文

《论语》和《老子》

这两部著作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说理散文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论语》和《老子》都体现出当时文章含蓄隽永,深刻典雅,言简意赅的风格特征。

但这两部作品由于哲学理念不同,又体现出各自的文学特征。

《论语》平实亲切,《老子》玄妙缥缈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生活在战国时期,此时的说理散文进一步走向成熟,士人纵横论辩之风也横行天下。

战国时期的哲学散文普遍呈现出逻辑缜密,气势充沛的特点。

《孟子》的文学风格:

一、情感激越,气势浩然

二、逻辑严密,长于论辩

三、善用比喻,戏剧性强

四、语言晓畅,平易浅近

《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文学价值一:

丰富浪漫的想象

文学价值二:

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文学价值三:

自由高妙的境界

《荀子》和《韩非子》

荀子,名况,字卿。

儒家思想传承者,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荀子》现存32篇,包括政治、哲学、经济、文学等各方面。

《荀子》的文学风格:

一、逻辑严密,说理清晰,论辩精辟

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

他师承荀子,继承了荀子的哲学和政治学说,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

他推崇老子,借鉴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舍弃了老子的柔弱无为,对“道”赋予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

文学风格:

一、思想极为深刻,说理鞭辟入里,缜密透彻,入木三分

二、文气波澜壮阔,淋漓尽致

三、辞旨简洁爽利,风格冷峻犀利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屈原与《离骚》

屈原,名平。

(前339?

-前288?

)。

悲愤痛苦之情发于楚辞。

《离骚》的文学特色:

一、首次以美人香草比喻君子,以男女之情喻君臣

香草作为献祭或巫神取悦对方的饰物,在表层意义上是一种追求爱情的象征,而它的内核又暗示着宗教的诸种情境。

二、自由活泼的骚体和对楚方言的借鉴

《九歌》

《九歌》与巫风

一、歌、乐、舞三者合一。

二、其次,《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和合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

三、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很可能是对当时祭祀环境无意识的反映。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西汉散文

汉初政论文

贾谊(前200-前168),《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

千古名篇《过秦论》

一、排山倒海的气势

二、精彩的对比

三、充沛的情感和流畅的语言

晁错(前200-前154)是比贾谊稍后的另一个较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

《淮南子》

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前179?

-前122)招致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是西汉一部大著述。

原称《淮南鸿烈》。

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

大量排比式的句子,后世骈文之先河。

董仲舒的政论文

董仲舒(前179-前104),从思想上提出了推尊儒术、抑黜百家的学说和春秋大一统的理论。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西汉初期辞赋

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文帝四年(前176),他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作《吊屈原赋》

枚乘的《七发》

枚乘(?

-前140),原是吴王刘濞门下文人。

东方朔的《答客难》

东方朔(前154-?

)是武帝周围文学侍从中较突出者。

作《答客难》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其作品巨丽宏大,奏出了汉代大一统盛世的最强音。

《上林赋》:

声势浩大

《长门赋》:

哀怨动人

王褒和扬雄

王褒(约前88-约前55),生逢宣帝倡导文学之时。

作《洞箫赋》。

扬雄(前53-后18),学者而兼赋家,堪称模仿大师。

作《甘泉赋》。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前145-?

),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前110),曾任太史令

司马迁从10岁开始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献。

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后来担任太史令,他又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受宫刑

征和二年(前91),他在写给任安的信中称《史记》基本完成

司马迁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定本纪、世家不局限于名号,充分尊重历史事实。

(项羽、吕后入本纪,孔子、陈胜入世家)

二、注意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

三、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

四、详略得当。

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都详写;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

五、叙事精彩纷呈,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

《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一、即便身份地位相似,各个人物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二、注意家庭出身、人生经历、个人修养对人物的影响

三、写出了很多人物的共同性格

四、本传和其他传记相结合,刻画人物的多重侧面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歌

乐府和乐府诗

西汉乐府历史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是乐府令,隶属于少府,是少府所管辖的十六令丞之一。

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它不是传统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

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

东汉以后的乐府历史

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也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太予乐署,行政长官是太予乐令,相当于西汉的太乐令,隶属于太常卿。

一个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隶属于少府。

东汉的乐府诗歌主要是由黄门鼓吹署搜集、演唱,因此得以保存。

两汉乐府诗的丰富内容

一、下层人民苦难的呼喊

二、上层人物的奢华生活

三、热烈的爱情

四、对死亡的思考

五、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乐府诗的文学价值

一、选取精彩的生活片段

二、详略得当,叙事有法。

三、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言事尽而情不欲尽

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五、语言风格朴实厚重

第五章东汉辞赋

东汉大赋

文采烨烨的班氏家族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

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

二子:

固、超。

彪性沈重好古。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

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

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著《北征赋》。

班固,字孟坚。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汉书》)乃成。

著《两都赋》。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班昭,字惠班,一名姬。

博学高才。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臧书阁踵而成之。

作《女诫》七篇。

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

著《东征赋》。

张衡:

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

一、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归田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二、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三、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阳嘉元年夏,造候风地动仪。

第六章《汉书》和东汉散文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

《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强调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

《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班固很大程度上是以史学家的笔法写五、七言诗,都以叙事为主,语言质朴。

张衡是在班固之后继续创作五、七言诗的著名文人,并且取得重要成就。

风格缛丽华美,长于抒情。

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秦嘉的《赠妇诗》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是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郦炎、赵壹、蔡邕的上述五言诗都作于灵帝时期,具有典型的乱世文学的特征。

东汉文人诗的最后阶段,是以对现实的猛烈批判而告终。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196-220年,建安时期

220-264年,曹魏时期(三国鼎立时期)

265-316年,西晋时期

317-420年,东晋时期316-439年,十六国

420-479年,南朝宋386-533年,北魏

479-502年,南朝齐534-550年,东魏

502-557年,南朝梁534-557年,西魏

557-589年,南朝陈550-577年,北齐

577年,北周灭北齐557-581年,北周

第一章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三曹

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155-220),沛国谯人(安徽亳县)。

他的诗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文章通脱坦率,无所顾忌

曹丕(187-226),字子桓。

作《感物赋》、《燕歌行》。

曹植(192-232),字子建。

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作《洛神赋》。

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

浪漫乐观,兴高采烈。

后期作品:

美好理想在黑暗现实中挣扎(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第二类用妇女自比,托寓身世;第三类是述志诗;第四类是游仙诗)。

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

本人少有异才,先依刘表,后归曹操。

作《七哀诗》三首、《登楼赋》

刘桢(?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人。

作《赠从弟》诗三首。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阮瑀:

《室思诗》

女诗人蔡琰

蔡琰,字文姬,邕之女也。

博学有才辩,又妙於音律,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悲愤诗》)。

第二章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正是魏晋易代之际。

在哲学史上,正始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

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竹林七贤与名士风度

七贤:

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瑀子。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国铚(zhì)(今安徽宿州)人。

长好《老》《庄》。

代表作《赠秀才入军》诗十八张章。

第三章两晋文学

西晋文坛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如陆机、陆云、潘岳、左思、郭璞、刘琨等

东晋文坛玄风大盛,如王羲之、孙绰、许询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他们努力驰骋文思,以展现自己的才华。

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的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陆逊之孙,陆抗之子。

代表作《拟古诗》、《文赋》。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xíng)阳中牟(今属河南)人。

作《悼亡诗》三首

左思、刘琨与郭璞

左思,字太冲,生卒年无考,大致与潘岳同时。

临淄人(今属山东)。

左思的《咏史诗》,既受班固的影响,又有一定创新。

明代胡应麟评价其“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

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博学多才,精于文学、历算、卜筮之术。

作《游仙诗》。

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誉。

三张指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两潘指潘岳、潘尼兄弟。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司徒王导从子,官至右军将军。

代表作《兰亭集序》。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孙绰:

《秋日诗》、《遂初赋》

第四章陶渊明

陶渊明(365?

~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著名作品:

《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

第五章南朝早期的文学

诗至南朝,摹写物象的精致传神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祖父谢玄。

一生留恋山水,作品“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体现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过渡。

遣词造句极为精美清丽,但存在“有句无篇”之弊。

作品《游名山志序》、《登池上楼》。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北),出身寒微,才学出众。

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读之有“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之感。

作品《拟行路难》十八首、《白头吟》。

南朝前期的文章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诗歌风格幽深绮丽,善于拟古。

最长于抒情小赋,以《恨赋》、《别赋》著称于世。

谢庄,字希逸,灵运从子。

以《月赋》闻名

第六章南朝中后期文学

艳丽词藻与声色描摹的进一步完善

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进一步创新,为唐诗艺术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诗人们开始追求诗歌声律之美,四声八病,诗歌脱离音乐,佛经的翻译“梵呗(bài)”

新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483~493)间,故又称“永明体”。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诗文精美而又饱含清怨。

作品《别范安成》、《登高望春》、《悼亡》。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豪门士族,与谢灵运同宗。

因此两人被称为“大小谢”。

诗歌清新隽永,流转圆融。

作品《游敬亭山》、《观朝雨》,永明体的代表诗人。

唐风渐染

王融、范云、吴均、何逊、阴铿等南朝作家,都深受永明体诗歌的影响,写景细腻而清新自然,语言华美而平易流畅。

很多人的作品杂入唐人诗集都不易辨别。

唐代华美流畅的诗风逐渐形成了。

王融(467-493),字元长,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士族。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历仕宋、齐、梁三朝。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

年辈较范云为晚。

诗风清拔。

何逊(?

-518),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

辞意隽美,意境清幽

阴铿,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诗歌境界开阔,清丽自然。

宫体诗

梁代后期,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大力创作宫体诗。

主要成员是徐庾父子。

徐摛(chī)、徐陵;庾肩吾、庾信。

萧纲(503-551),即梁简文帝,字世缵(zuǎn),梁武帝第三子。

宫体诗指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

萧纲《咏舞二首》其二、《咏云》、《咏藤》、《采菱曲》、《咏橘》

庾肩吾《南苑看人还》

萧绎《夕出通波阁下观妓》

陈叔宝《玉树后庭花》

徐摛《咏笔》

南朝中后期文章

抒情体物的华章美文繁盛起来。

文章重视骈偶,追求文字的精美与音韵的和谐。

出色的作品情文并茂,而末流之作则流于浮艳空洞。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吴均《与朱元思书》

任昉《静思堂秋竹应诏》

第七章南北朝文学的融汇

北朝自身的文人文学:

,温子昇,魏收,邢邵,《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由南入北的文人:

颜之推,萧悫(què),王褒

体现南北文风交融的文人:

庾信

温子昇,魏收,邢邵

温子昇(495-547),字鹏举,太原人,仕于北魏、东魏两朝。

有意识地学习南方华丽诗风,但又带有北方爽朗之气。

作品《捣衣诗》。

魏收(506-572),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仕于北魏、东魏两朝。

热情学习南方文学,作品《挟琴歌》。

邢邵(496-561?

),字子才,河间鄚(mào,今河北任丘东北)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

《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

郦道元(469?

-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一生未能亲履南方之地。

《水经注》约成书于北魏延昌、正光间(512~525)。

颜之推,萧悫(què),王褒

颜之推(531-591?

),字介,琅琊临沂人。

初仕梁,为湘东王常侍,梁末被西魏掳走,后奔北齐,齐亡入周,隋文帝开皇中,太子招为学士。

萧悫,生卒年不详,字仁祖,南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

梁朝宗室。

由梁入北齐,又历周入隋。

作品《秋思》。

王褒(513?

-576?

),字子渊,琅琊临沂人,仕梁任太子舍人。

梁末被掳长安,历仕西魏、北周,官至太子少保,小司空。

作品《关山越》、《渡河北》。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

开唐律之先,代表作品《乌夜啼》

前期赋作:

体现诗赋的有机融合,代表作品《春赋》

后期作品:

沉痛的乡关之思,代表作品《哀江南赋》

第八章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方民歌之《子夜歌》

北朝民歌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

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

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出现的社会原因:

一是古人迷信天命,社会上流传许多巫术灵验的故事。

二是东汉晚期建立的道教,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在魏晋以后广泛传播,产生了许多神仙方术、佛法灵异的故事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的编撰者刘义庆(403~444)他尊崇儒学,晚年好佛。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

通过记录当时名士们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