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根据山香教材自行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3514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简答根据山香教材自行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教育学简答根据山香教材自行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教育学简答根据山香教材自行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教育学简答根据山香教材自行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教育学简答根据山香教材自行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简答根据山香教材自行整理.docx

《教育学简答根据山香教材自行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简答根据山香教材自行整理.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简答根据山香教材自行整理.docx

教育学简答根据山香教材自行整理

教育学简答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补充:

古代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

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二、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1.阶级性2.道统性3.等级性4.专制性5.刻板性6.象征性

三、近代教育的特征

19世纪以后,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具体来说: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4.教育的法制化。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四、现代教育的特征

主要有:

生产性(基本特征)、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具体来说: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五、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征

1.全社会成员一生都处在不断学习中

2.社会能为每一位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六、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内容?

1.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3.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4.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七、学校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生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及表现在那些方面?

人文主义基本特征: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

1.在教育目标上,人文主义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

2.在教育内容上,人文主义法对“神学”,提倡人文之学

3.在教育方法上,人文主义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4.在培养对象上,人文主义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儿童,提倡尊重、爱护儿童

九、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世界教育改革趋势)

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教育国际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

十、教育民主化的内涵

1.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意味着要对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

2.师生关系民主化

3.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内容等民主化

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十一、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科学的关系

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教育方针政策是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制定的,具有主观性;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规律,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来开展研究

2.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又高于教育实践。

教育学是运用理性思考对教育实践的系统化、科学化的概括

3.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十二、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方面)

1.超越日常的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微观方面)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十三、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1.论教育的对象:

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

2.论教育的作用(功能):

强调教育既有社会功能又有个体功能

3.论教育的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4.论教育的内容:

孔子创办私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西周的文化进行整理,形成了《诗》《书》《礼》《易》《春秋》《乐》六种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在孔子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位。

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5.论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①启发诱导②因材施教③温故知新④学、思、行相结合

十四、简述《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全文1229字。

1.论教育的功能:

“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整治的关系,即社会功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2.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教育制度方面,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学校管理方

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3.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①教学相长②尊师重道③藏息相辅④豫时孙摩⑤启发诱导⑥长善救失⑦学不躐等

十五、赞科夫提出的五条教学原则

1.高难度原则

2.高速度原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4.理解学习过程原则

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性质和体制

6.教育性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整治功能)

1.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①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②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③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④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技术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变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五、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二)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六、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组织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5.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七、学校文化的形成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传承和改造的过程

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习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

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的过程

八、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九、学校管理的基本办法

1.行政管理办法

2.法律办法

3.思想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②教育是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③教育是有意识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④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2.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①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水平

4.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十一、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的战略地位体现在?

即教育的作用?

(区别素质教育的意义、学校教育的作用、教学的作用、教师的作用)

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区别一、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4.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培养

区别二、学校教育作用表现: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习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区别三、教学的作用(教学工作的意义、学校教育为什么要以教学为中心?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既是由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多年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

教学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广,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深刻,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以教学为主,教育的质量就得到保证,否则教育的质量就下滑。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甚至忽略其他工作,应当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统筹兼顾”

区别四、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十二、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的发展

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化教育投资体制

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十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内发论强调内在的因素,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代表人物:

1.孟子:

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性善论”者

2.卢梭:

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性善论”者

3.弗洛伊德:

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自然的本能

4.威尔逊:

“基因复制”是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5.高尔顿:

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6.格塞尔:

强调“成熟机制”(成熟势力说)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7.霍尔:

“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觉定(复演说)

(二)外铄论论(环境决定):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

代表人物:

1.中国,荀子:

“性恶论”

2.英国,洛克:

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人物涂抹

3.美国,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包括能动的投入实践活动)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代表人物:

美国的吴伟士、德国的施太伦

十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等

(一)遗传

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个别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二)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环境是推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推动和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三)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对年期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在: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引领个体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习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十五、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主导地位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教好

3.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十六、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训练,所以能加速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

2.学校教育使个体处在一个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3.如果学校教育能够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会更明显、更富有成效

十七、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1.从外部环境来说,他要求社会的发展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前提,它依赖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家长的职业类别和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自然结构);依赖于社会发展状况(包括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文化等)

2.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说,她依赖于教育自身情况(包括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管理者水平等);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积极协调社会、家庭等各面的教育影响,使其成为一股适合儿童的合力

十八、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对教育的要求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要求:

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要求:

人的身心发展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内容和方法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互相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或降低教育的标准和要求,而是要向学生们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水平要求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

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以及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是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十九、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2.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

3.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

4.差异性也表现为群体之间

二十、教育先行的两层涵义

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

1.在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2.在人才培养上,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兼顾经济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应当超前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

教育目的:

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教育方针:

是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整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和总方向。

可见: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要素之一,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

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3.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方针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泛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意义体现在:

1.就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为教育者组着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导,是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

2.就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调控年轻一代的发展,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地成长

3.就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人、理论)区别建立学制的依据和制约课程的因素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区别一:

建立学制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区别二、制约课程的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

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

(区别于素质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不一样!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方法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人的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代表人物:

孟子(性善论)、卢梭(性善论)、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洛克、马斯洛、马利坦、赫钦斯等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认为,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

代表人物:

荀子(性恶论)、柏拉图(理想国)、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孔德、凯兴斯泰纳、纳托普等

3.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

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外在目的”。

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