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整理精校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3394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整理精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整理精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整理精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整理精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整理精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整理精校版.docx

《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整理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整理精校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整理精校版.docx

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整理精校版

高三冲刺复习:

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

作文辅导

03122230

高三冲刺复习:

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一、命题形式

1.单纯的命题作文(词、短语、句子)

2.诠释关键词的义项+命题

3.材料(提示词或引导语)+命题

二、审题方法

1.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法)

2.明确重心法(审题眼)

3.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

4.追问法

5.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

6.一分为二法

7.巧用材料法

三、综合训练

一、导入:

1.介绍近几年高考作文有关命题作文的情况(材料),强调写好命题作文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

2.命题作文要过“五关”:

(1)审题关

(2)立意关(3)选材关(4)结构关(5)文体关

今天我们重点讲“过审题关”。

二、目标阐述

“过审题关”,就是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审题的方法,明确审题的目的,尽快地确定写作的范围、重点,力争做到符合题意、切合题意。

学生看材料,总结明确命题作文的形式:

1.单纯的命题作文(词、短语、句子)

2.诠释关键词的义项+命题

3.材料(提示词或引导语)+命题

三、高考命题作文审题七法

(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

)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例】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201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例】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201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审题指导】你我他、一个人/“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格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举手投足泛指手脚动作。

又指做某些事的具体过程或者轻易而举之间的动作。

①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

②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

③“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④“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⑤“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⑥“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细微之处;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思考举手投足之间蕴涵的精神内涵,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

补充:

作文提示语中的三个“如何对待”给我们以很好的思考方向启示。

(可用“巧用材料法”和“追问法”来审题)

命题作文可以变成半命题作文(化虚为实,化大为小)

①“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握住你(___)的手”;/”你”指谁/什么

②“必须跨过这道坎”→“_____必须跨过这(___)道坎”;

③“细微深处”→透过“细微深处”感受/体味人情冷暖/思想品格。

“深处”→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细微”的意义与价值等

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细微之处;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

同“我想握住你的手”和“必须跨过这道坎”一样,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

这一方向不会改变。

【拓展训练】第二次月考命题作文:

把心唤醒

【审题指导】谁/什么“把(谁的)(怎样的)心唤醒”

【原题回放】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

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

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

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拓展训练】2015年高考语文四川卷(60分)

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审题指导】《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是这样解释“熟悉”的:

知道得很清楚。

以词为题的,可用“组词造句”(添枝加叶)法,化虚为实,化大为小。

○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事、熟悉的人)、熟悉的风景……/留念回忆

○熟能生巧/

○熟悉使人有亲切感和安全感/对熟悉的人和事容易轻信

○熟悉不等于了解/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最不了解的

○自以为熟悉的人和事,其实很陌生

○陌生可以变为熟悉/熟悉可以变为陌生

○对熟悉的不想改变/有时需要我们放弃熟悉的东西

○熟视无睹/熟悉的往往被漠视/熟悉的容易被忽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熟悉与忽略/“我们熟悉明星的一切,却忽略了身边的人(亲情)”

○熟悉与消失/“熟悉的东西(传统文化、技艺等)正在离我们远去”、熟悉的面孔离我们而去——反思:

珍惜、保护与传承等。

运用逆向思维法:

对这个作文题目内涵的发掘和深化,学生甚至可运用逆向思维,倒弹琵琶出新意,可以形成“熟悉有时是一种可怕的习惯”“熟悉形成的思维定势束缚人”“不要觉得一切都熟悉,要走出生活的惯性,以求新的发现”的深刻立意,进而阐述“人们所熟悉的东西,有时又在束缚着人们”的道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

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

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原题回放】2015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

(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

(2)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

“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

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

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什么叫“诗意”/优美、美好/有格调有情调/浪漫/令人陶醉)/

1.诗思;诗情。

2。

诗的内容和意境。

3。

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为什么要诗意地生活?

○如何诗意地生活?

【拓展训练】题目:

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

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

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

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原题回放】2015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带着感动出发”句意明确,且考生人人有话可说。

但审题中仍然“暗藏杀机”,“带着感动出发”是个偏正性的短语,“出发”是中心词,写作中需注意“出发”时“带着感动”,即“感动”在前,“出发”在后。

从内容上看,“感动”可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部分,但中心必须落实到“出发”上来,如果光有感动的内容,或简单地记叙一次让自己感动的事,而将“出发”抛在一边,那文章就有偏题的嫌疑了。

在作文时,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1、带着什么出发?

感动。

2、带着感动去干吗?

出发。

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可就此展开。

就题目——“带着感动出发”本身来看,显然是契合了传统的“文以传道”的创作观。

在时下,众志成城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是举国上下的头等大事,其中所表现的“道”是需要及时传承的。

因此,考生不妨结合近期的这两件大事立意作文。

【遣词造句法】围绕核心词素进行遣词造句。

即以该词或标题中的核心语素为中心词,组合成短语或造出表意明确的语句,这短语和句子本身有可能构成这篇文章的命意判断。

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主要对象(核心词素)是“自然”“生活”,有两对象就存在主要关系,主要意向很明确,是倾向于赞同或认可的,即在生活中要学会欣赏自然、尊重自然、彰显自由个性或提倡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等。

具体操作时,需界定“自然”的内涵,可具体化为“自然界”,也可抽象为一种生活观,前者是在“自然”层面上的立意,后者是在“人生、精神”等方面的立意。

如: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会发现内心深处无比向往的时光;自然地生活,可营造一颗诗意善感的心;自然地生活,让人诗意地栖居;自然地生活,是人生的精神突围;自然地生活,收获那一份淡定与从容。

(三)探究寓意法。

(比喻象征联想法)

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

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

(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

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

如2015年上海卷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关键词“坎”可视之为喻体词,那么需对它进行具体化,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如家庭变故、升学受挫、心理失衡等;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它进行抽象化,如诚信之坎、诱惑之坎、困境之坎等。

又如2015年高考作文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中“春光”比喻(象征)“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原题回放】2006年高考语文辽宁卷

以《肩膀》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审题指导】探究寓意法。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且具有比喻义、象征义,就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引申联想。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肩膀”是一道寓意(比喻义)性的命题作文题,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

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①依靠;——②担当、承受(负、挑);是用来承担什么的?

——责任、勇气等。

只有这样立意,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

【拓展训练】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命题作文题“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短语,“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口,它的比喻义(寓意)是指人生、事业等的出入口。

“虚掩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开。

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本义实指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一个意象、一个道具、一个细节等,由此来生发出为文、为事、为人之道,最后文章的中心可能还要升华到“门”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上。

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比喻义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人去推开;生活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能体味爱心,而又能付出爱心”的人去推开;事业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人去推开等等。

【拓展训练】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写一篇作文。

(2015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审题指导】化虚为实。

题目中的“隐形”和“翅膀”的理解和阐释,是文章立意的关键。

“翅膀”是比喻,是象征,它要受“隐形”的限制,也就是说“翅膀”并不是真正的翅膀,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要把“翅膀”的一般比喻义、象征义考虑进来,这就意味着这里的“一双隐形的翅膀”,可以是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一种执著不移的理想(梦想),一种指导自己人生的精神或文化,一种支撑自己战胜困难的情感力量,把这样的内涵结合实例阐释好了,就应该是一篇不错的作文。

注意感情的真挚,道理的深刻。

化实为虚/联想引申法

【拓展训练】2015年高考语文湖南卷

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60分)

【审题指导】“踮起脚尖”是一个动词短语,勾勒出一个富于弹性和张力的喻义性动态意象,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化实为虚,由实到虚,联想引申。

文题以“踮起”为标志性词语和思维核心。

踮起:

动词。

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

/联想引申法

踮起脚尖,即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

大凡踮起脚尖,都是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扒墙头看热闹,比如树下摘果子,比如学习跳舞种种。

这些都是一个引体向上努力的动作,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高度,而做出的费工费力的动作。

是啊,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天天“踮起脚尖”来呢?

我们必须踮起脚尖。

——/化实为虚/联想引申法/可引发思想、文化、学习、实践等方面的多极联想和思考,从不同角度提炼中心和观点。

踮起脚尖,才能心想事成。

踮起脚尖——可引申提炼“不满现状,争取更高”、“努力进取,追求卓越”、“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等观点;客观上,可引申提炼“升高而致远”、“更高才能更阔”、“挖掘潜力得发展”、“目标要有可行性”等观点。

(四)追问法

“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

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

“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原题回放】2015年高考作文(重庆卷)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

(1)自然界。

(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

(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追问法”:

①“自然”指什么?

自问自答:

“在自然中生活”是指“在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呆板”中生活,选择的是释义

(2)(3)。

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

/

②在自然中生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活,选择的是释义

(1)。

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

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

③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

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

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拓展训练】

题目:

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此题可通过“追问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

○自问:

①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

自答:

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

○自问:

②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

自答: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

○自问:

③怎样走出这个圈子?

自答:

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

○自问:

④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

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

“以问领想”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

【拓展训练】2015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

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

“你见过我的童年么?

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

”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2)立意自定。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指导】为什么/如何(谁)找回(谁的)童年(的什么),意义与价值

追问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找回童年的什么(纯真、好奇心、天真烂漫、百无禁忌、无忧无虑……)

(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包括“……”给我们的启发。

为什么要“找回童年”?

找回童年有什么意义与价值(重要性)?

如何找回童年?

命题者命制题目时,总要考虑到答题对象,以及这个题目所处的现实,它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写作时如果能抓住这点加以挖掘,定会写出更有深意的文章来。

因此,追问“为什么”时一定要“追问背景”!

背景(情境)追问法/“可是今天”,这一转折,实际上暗示了这一命题的背景。

/现在在人为什么要去找回童年呢?

怀念、失去、不再拥有

【拓展训练】“把心唤醒”中“唤醒”的背景是什么?

为什么要把心唤醒?

如何把心唤醒?

【拓展训练】

【例】201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70分)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追问法:

他们是谁?

他们都做了什么?

他们是怎样的人?

人们、社会、我为什么会关注他们,又是如何评价的?

写这篇作文,首先要给“他们”定位。

“他们”是谁?

“他们”应该是某一个群体,是某一类人,“他们”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遭遇,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

考生本人一定要把“他们”具体化,要非常明确,这一点是写好本文的前提。

具体写什么内容,这道作文题给考生的空间是很大的,属于开放型的作文题。

考生可以根据平时的积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平时比较关注的、有过一定思考的“他们”来写,比如可以写西部落后地区同龄人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表现他们的勤奋、坚强、同命运抗争的可贵精神,从而告诫自己,要珍惜我们的优越条件,要热爱生活,要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也可以写农民工、写残疾人这些群体,都可以。

尽管高考作文题一般不提倡直接表现社会热点,但是这道作文题,也可以写热点,比如年初南方罕见暴风雪、四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中的特殊群体,可以写灾民、可以写人民子弟兵、可以写志愿者,只要恰切,都是符合作文要求的。

该作文题,应该说也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关注“我们”,也更需要关注我们之外的值得关注的“他们”。

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但是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也需要培育,命题者之所以出这样的作文题,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

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

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例】2006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指导】“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

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

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

例如:

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

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

“化意为象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拓展训练】题目:

请以“考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考验”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运用“化意为象法”,将“考验”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例如:

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是考验;屈原终不屈于浑浊的现实,自身选择高洁,是考验;邓小平三起三落是考验,我们高考是考验等。

从这些形象的事例中,我们得出中心“人要经受得起各种考验,考验是对人的毅力、人格、精神的检验,是我们成功的通行证。

”“化意为象法”采用的是一种先发散后聚合的思维过程。

(提示:

化意为象与以象取义可进行互为逆向思维,化意为象要避免“象”之堆叠,在开展发散思维之时,还应该进行、分角度,避免重复。

写作时可以“象”证“意”,透过分析,让“意”与“象”建立密切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